扩大消费与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06-05 22:07戴宏伟
关键词:供给消费改革

戴宏伟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强调:“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1]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从供给侧改革、需求侧管理到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提出,反映了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消费需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反映了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客观关系与科学内涵,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一、新时代消费需求与供给侧改革的关系

首先,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需求端的释放和有效需求的实现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供给侧的消化渠道和最终去向,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途径。国内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与政府支出,其中,与投资需求和政府支出相比,消费需求与居民的消费欲望直接相关,能调节、拓展的潜力也相对更大。无论哪个行业或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销售到消费者手里转化为有效需求并被最终消费,才能正常进行再生产。否则,企业将无法正常运营,宏观经济也将无法实现需求与供给的正常循环,更谈不上持续发展。因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及消费需求才是供给侧改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说,消费既是最终目的,也反作用于生产。马克思指出:“由于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由于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由于生产通过它起初当作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因而,它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3]29-30,从而生产创造并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3]30另一方面,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因为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同时 “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3]29因此 “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3]28。二者的辩证关系说明了消费对于生产、需求对于供给的重要性。

再次,从消费结构的变化来看,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物质文化消费,都存在着逐渐升级的规律。也正是消费的不断升级,才刺激并拉动了供给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结构与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 “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到八九十年代的 “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21世纪住房、汽车、电脑、旅游热的兴起,无不反映了消费需求的升级与高涨,同时也带动了产业结构的相应升级与优化。

最后,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来看,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形势下,以及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国际贸易形势复杂的大背景下,国内需求已代替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如2022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个百分点,是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两倍,[4]显示出消费需求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同时,目前我国经济体量已经很大,仅依靠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已不足以支撑大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全球经济形势及国际贸易低迷的特殊经济形势下,国内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需求旺则经济兴,需求软则经济疲。

正因如此,习近平指出:“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国内循环越顺畅,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因此总体来看,需求与供给并非仅仅是市场上的一对矛盾体,更是互为一体;需求侧改革与供给侧改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新形势下,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消费需求与供给侧改革的协调与平衡。

二、扩大消费与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

正是基于消费需求的重要性,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我们在强化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不能忽视消费需求与供给侧改革的辩证关系,必须注重扩大消费需求与供给侧改革的高水平动态平衡。要根据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规律和产业结构升级规律,以扩大有效需求为动力进一步拉动供给结构改革,以优化供给结构为抓手进一步刺激有效需求实现,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一方面,供给侧改革应以创新为根本,以质量为保证,以需求为导向。市场上好的产品、新的产品的背后是技术创新的支撑,只有在科技创新中掌握先机的企业,才能抢先推出新的产品并占领市场。因此,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依靠科技创新解决 “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完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居民对衣食住行等方面日益多样的消费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努力会收到消费者 “用手投票”的回报,先进的产品会吸引需求,先进的技术会引领需求,先进的供给会创造需求。如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比亚迪、电子支付领域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交通行业的滴滴出行等,就是企业以科技适应需求、以创新引领需求的代表,也是供给创造需求的典型案例。

另一方面,扩大消费需求应以供给为基础,以价格为杠杆,以增收为核心。市场上的供给最终需要转化为消费需求,而实现消费需求的关键取决于有效需求,即既有消费欲望也有购买能力的需求。习近平指出,“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等收入群体是消费的重要基础”[5],而撬动消费的重要杠杆就是价格。我国目前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仍有几亿人每个月收入只有1 000元,[6]多数居民对价格还是比较敏感的,属于需求价格弹性比较高的人群。因此,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要努力降低物流、税收等各方面的成本,靠价格杠杆撬动消费需求。采取各种措施让居民想消费,能消费,敢消费,真正让 “需求牵引供给”。

从根本上来说,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成功交汇点有两个关键词,就是 “质优”和 “价廉”。 “质优”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需要企业进一步加快创新、优化结构、升级产品、提高质量,以适应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前些年居民出国 “买买买”购买智能马桶盖回国等行为的背后,是在 “用脚投票”表明对某些产品质量的不信任,并导致了国内消费的外流。 “价廉”则既需要供给侧优化生产、降低成本,也需要需求侧增加收入、调节价格、促进消费,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最优平衡。

三、优化结构以推进供给侧改革

目前我国供求形势总体来看供给大于需求,所以实现供求平衡的关键不是量,是质;不是总量,是结构。因此,供给侧改革仍然是扩大消费必须重视的问题。只有供给侧生产出优质且便宜的产品,需求侧才会张开双手去迎接并拥抱它。而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调结构,包括城乡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

其中,城乡结构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城乡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就需要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以产业发展提升农民工就业,尤其要注重发挥中小城市尤其是县城的集聚、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进一步开拓县乡消费潜力,以带动农村消费这个重要后发市场。

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是产业需要转型,结构亟待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需要得到保障。这就需要重点抓好两个层面: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者的重点是通过高精尖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后者的重点是充分发挥原有产业基础和优势,推动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发展,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产品结构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是部分不适应需求的产品过剩,另一方面是部分新兴消费品的产能明显不足。因此,如何根据消费结构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进一步调结构、锻长板、补短板,成为企业及产品端面临的艰巨任务。

技术结构的主要问题是先进且适用的技术储备不足,这一方面要重点 “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和 “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尽快解决一批 “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搞出更多 “独门绝技”;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既要发挥好重要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国家队作用,也要注重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追求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平衡不是静态的平衡,而是动态的平衡。这就意味着,在现实中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调控政策。如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供给大于需求,某些情况下则可能出现需求大于供给;某些情况下供给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某些情况下需求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需要在进行宏观调控时要多注重 “相机抉择”的政策机制,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动态调整与合理组合。

四、扩大消费需求以促进高质量发展

当前国内需求侧的大环境仍不容乐观,消费市场恢复的基础仍需巩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 733亿元,比上年下降0.2%;2022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8%,远低于2021年的65.4%;[7]2022年城镇调查失业率也有一定波动,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因此总体来看,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就业是保障居民收入的基本前提,有就业才有收入,才能消费。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把就业作为 “六稳”和 “六保”的首位目标,采取多种措施稳就业、保就业。相关部门应着眼于促进经济复兴、企业复工、人员就业的重要目标,积极为企业招工、工人就业做好各项服务。其中,尤其要重点发挥民营企业对吸纳就业的生力军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培育尊重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的舆论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在产业扶持等方面既要关注 “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也要关注 “百姓生活的豆腐白菜”,因为社区零售、家政服务等小微企业是很多人就业的主要渠道。各级政府也应当把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提升就业作为近期重要目标。

二是想方设法增加收入。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减税降费,从根本上来说,保障企业就是保障就业,保障就业就是保障收入。另一方面,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增加居民的劳动、资本、技术、不动产等各方面的收入。为了进一步鼓励、撬动居民消费,政府可以通过发放餐饮、日用、旅游、影剧院等消费券,适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发挥政府转移支付、消费乘数效应等杠杆作用,加快消费需求释放。

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当前,影响消费不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居民对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担忧,影响到居民对未来的消费信心和预期,这些也是需求侧的 “卡脖子”项目。正因如此,新颁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第二十九条指出,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尤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基本医疗、居民大病支出等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养老公寓、社区养老等养老产业建设和养老模式探索,让百姓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四是抓好产品安全和质量关。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非常重要,要像重视安全生产一样注重消费安全,推动我国消费终端从数量向质量转变,以产品质量升级、消费环境升级促进消费升级。尤其要在食品安全、出行安全、住宅安全、娱乐安全等方面加强监管,这既是稳定消费信心、避免消费外流的必要举措,也是我国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消费者权利,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行为影响国内消费复苏。

五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要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处理好满足居民刚性、改善性住房需求和 “房住不炒”的关系。总体来讲过高的房价会对消费产生一定挤出效应:一方面会使没买房的居民努力存款不敢消费,另一方面使已买房的居民努力还贷而不能消费,而受益者只是少数房地产商、多套房的高收入者;但消费市场的拉动主要靠多数居民而非少数高收入群体。因此应在保持住房价格合理范围内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快推动公租房建设也是解决住房问题、推进消费的重要措施。

六是大力发展旅游业。近年来我国居民对旅游的需求日益旺盛,这符合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旅游业会快速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尤其是在人员流动日趋便利、频繁的形势下,国内旅游会迎来空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前期郊区游、露营热等的兴起,以及2023年春节3亿人次旅游、 “五一”出行订单提前火爆、暑假旅游人数暴涨等情况,就是明显的佐证。我国旅游业应当抓住难得机遇,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一是要围绕 “休闲”理念拓展旅游休闲业的产业链条,由传统 “到此一游”式的简单观光游向休闲旅游、度假旅游、深度旅游转变;二是适应汽车普及率提高的新形势,针对自驾游、探险游、房车游等新兴旅游群体做好设计和服务,努力开拓文化旅游、候鸟式养老旅游等新领域;三是注重特色经营、特色发展、特色服务,切实提升服务质量,鼓励旅游景点针对不同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和服务细分,进一步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四是注重行业自律与加强监管,使旅游从业者懂得品牌、声誉与其收入的正相关关系,杜绝 “天价大虾” “雪糕刺客”等各种形式宰客的恶劣现象,避免由此导致的游客外流和旅游消费流失的情况发生。

猜你喜欢
供给消费改革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改革之路
40年消费流变
改革备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