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怀宇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纵观古今,武艺文化一直备受推崇,影响深远。追溯武艺来源,可以说它是一项集野外生存和力求达到致命一击的狩猎技艺。它的形成与人类生存环境及其猎食本能息息相关。原始时代,人类靠着这项技艺驱虫避兽,力求生存,不断在拼杀中磨炼自己的武艺,使人类火种得以传承下来。随着中国文明时代的变迁,武术发展也越来越受人重视:先秦时期,各国诸侯培养和训练士兵的搏击技艺;汉晋时期,武艺更有口诀被人记载;唐宋元时期,武艺出现流派,并形成研习武艺的组织“社”。2015 年3 月19 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陈国荣副主任在对中国武术的历史和社会地位等问题进行全面阐述后,重新将武术与体育的关系复原定义:中国武术不仅涵盖了西方体育的多种运动形式,而且还拥有独特的东方传统运动形式、深邃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化。如今,武艺不再只满足于生命本能的捕食,它是所有人强身健体的运动,是保家卫国的战技,是介于武术与艺术之间的一段联系,是延伸武艺之美的高级技艺,最重要的是它的招式和流动仿佛是人与自然之美的结合,是历代武艺演变衍生出的艺术产物,在社会与大众之间传播。
研究武艺,其理论层面意义是:一方面可以促进人们对武术与艺术的进一步了解;另一方面,以此为基础,可促进人们对中国武艺结合多变形式的了解,从而推进理论发展。探究武艺,其现实层面意义是:其一,可促进一般民众对武艺运动的接受和理解,使艺术从“小众”走向“大众”,促进武艺在民众中传播,真正发挥艺术的正面社会价值;其二,为创作出更多正能量艺术,所以研究武术有助于中国艺术文化事业的发展。
目前关于武艺的专著和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明变迁时期武艺历史文化发展的解读、武术文化对民间舞蹈、戏曲杂技、武侠文学的影响、古典武艺单一武术流派的文化传播与技术解读。在武艺美学研究方面,多是把武术拆解成舞蹈、戏曲杂技进行肢体艺术研究,没有把武艺内外表现形式契合,也没有把武艺的应用之美结合环境、历史文化、技艺分类进行拓展研究。下面将现今涉及武艺的有关研究成果大体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武艺在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发展的解读。这一类型的文章中比较典型的是曹茜的《先秦时期武术文化研究》,他在该文中对我国先秦时期武术的多样化活动形态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武术在先秦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旨在揭示我国武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多样性,以及武术文化的嬗变历程,有助于总结与把握我国武术历史的基本规律,对新世纪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1]
第二是将武术文化对民间舞蹈、戏曲杂技、武侠文学的影响作为探讨点,分析民族文化下的武术发展进程。这一类型的文章中比较典型的是姜玉泽、于春岭的《武艺之文道》,该文强调:武术是文化也是艺术,是一种独特积淀的文化、另类表达的艺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审视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点,着重探讨了武术文化对民间舞蹈、戏曲杂技、武侠文学的影响。[2]
第三是古典武艺单一流派武术文化传播与技艺意义的解读。这一类型的文章中比较典型的是李吉远、郭志禹的《太极拳传播现象的文化解读》,该文指出:太极拳在世界的广泛传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认识这一文化现象,需要将太极拳放在产生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加以审视。晚清社会化转型和理学考据学术之风使太极拳经历了由乡村进入城市、由民间低位文化趋向士大夫高位文化的发展道路,同时走向了一条由北方至南方、由南方至海外的传播之路;晚清冷兵器时代结束,使拳术跃居诸艺之冠;太极拳运动形式的变革使其运动方式由“粗俗”走向“儒雅”,扩大了太极拳的文化传播层次和习练人群。[3]
武艺的美不光体现于线条性的外在美,还主要表现在精神和运动节奏上的内在美。当我们谈起美是什么,总让笔者想起这么一段话“真理是一个由许多方面构成的整体。因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要求去接近它;接近的层次、侧面可以不同,所追求达到的目标可以不同;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多途径、多目标、多问题、多要求、多方法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美学亦应如此”[4]。那么武艺联结的美学探究也就可以从线条美、流动美、节奏美、意象美、自然美等不同角度去分析它的独特之处;还可以从具体应用环境、历史文化传承、技艺分类拓展衍生出实用美学等角度去构造应用之美。
武术是我们强身健体的功夫,其一招一式讲究的是快、准、狠三个要素。结合舞台戏剧,它不仅具有攻击性,还具有艺术表现性。功夫明星李小龙曾说过,功夫是一门精巧的艺术,而不是从事体力的活动。因此笔者将通过武侠题材的小说、电影、电视剧来抽象客观分析它的招式和变化,这也是武艺形式当中最能体现的外功特征。
首先,金庸武侠题材小说打狗棒法受环境所迫,流浪者在外行乞,多遇大户人家家丁恶言相向,为防止意外,手执一根打狗棒,防范恶狗袭击。此棒法招式灵活巧变、遇机出动、百变百出,从人与狗搏斗的实际生活中体验发展出应用武学技巧。所有招式皆以棒为中心,由棒相生,巧变对敌:一绊一劈一缠一戳一挑一引一封一转,八诀渡纷争。
其次,电影题材五禽拳是指虎、鹤、龙、蛇、猴五种象形武术,都是偏向应用型的功夫,极具攻击性,且艺术形象生动。虎虎生威、刚猛并进、练筋练骨、劲力刚猛;鹤形轻巧、身姿挺拔、钻研角度、攻守合一;以刚化柔、点睛之笔、神意之现、腾云驾雾;蛇首飘缠、气沉连绵、疾步之形、一招入魂;猴态巧智、眼明手快、变化多端、迅速灵敏。所以五禽诀在电影演示动作中非常具有个性化,且练武之人都颇有灵巧之心,练身修心,以不变应万变之势,攻伐对手。一招一式行云流水、势不可挡;形意变化、招招要害、诡异神秘。线条飘逸且流动贯穿,借用不同的形意,使招式精彩有趣,自由多样的拆招解招更是让人目不转睛。
最后,武侠题材电视剧《天龙八部》中凌波微步是逍遥门派独门轻身功法,以卦象八八六十四为依托,创造出精妙异常的步法。武艺手臂肢体动作如影随形,脚步腿法运动更是万夫莫开,武学的精湛技巧不只是对人身体各个穴位的疏通,也是对极致动作的演变,如果把对身体的管理看作是对自然巧夺天工的神来之笔,那么武艺的行云流水、变化极致何尝不是对美的意境升华。
除了外功特征的表现外,武艺还特别注重情感意境。其深层意蕴常与舞台戏剧和电视剧情结合,伴随着音乐的起伏、节奏的快慢,武艺人的动作时而迅猛勇刚,时而轻灵飘逸,配合自然场景融入武学意境,更是让人心神合一,激起热血青年的崇拜和期待。
当今时代,武艺已被人称为高雅的技艺,不局限于强身健体、军体操之类,它被艺术家用艺术的方式包装,不失武术的精髓,以独特的表演形式呈现给大众。例如,我们在看影剧《黑玫瑰》时,这部影剧被无数女性追捧为现代女强人代表作,主角用武艺劫富济贫,帮助饱受欺凌之人。剧中她们演示的肢体动作化繁为简,通过音乐的伴奏,对敌时显得游刃有余,角色刻画鲜明,穿戴一副黑面具一身黑衣,生动且有灵气,把影剧恰逢其时地推向高潮,也衬托着艺术色彩不再单调,正逐渐融入生活。观众在影剧中看到的是黑玫瑰斗智斗勇和武学高深莫测,透过表层,往深处想,武学的意境不知何时已贯穿整个画面和剧情;武术在艺术的包装下,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对打,而是对向往生活的期盼,是对恶势力的不妥协,是对所有问题用武艺表现形式去解决的想法和认知。
电影《十面埋伏》舞姬扮演者章子怡独舞,卷袖敲鼓更是把武学中气与力表现得淋漓尽致。红色袖缎轻薄而漂浮,随着舞姿的奔放、富有节奏的伴奏,运气而生、力发之物则敲鼓击鸣;“咚”“咚”“咚”声声绝响,这是武术与艺术浑然天成的结合,是美的意境与升华,是外功与意境交汇的契合。舞蹈艺术家吴晓邦曾说过,舞蹈的肢体表演一半都源自武术,甚至它本身就是由环境施展而衍生出的武术形式,可随意改变,这是对武术本身形式美的诠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武学绝学更是数不胜数,从古至今,武学在朝代更替演变冲击下,被无数漫画、小说、电影、电视剧编辑,且潜移默化下,许多民众儿时都有一颗武侠之心,梦境中所向披靡,化为民族英雄,力挽狂澜,拯救苍生。武术不再“闭关锁国”,在有心人的欣赏和文化浸染下,成为时代宠儿,现身俗世大都市里。
应运而生的武艺有了很多的功能性和艺术性的想象变化。首先,在大都市紧张而刺激压力下,群众普遍都是亚健康,他们逐渐对健身房情有独钟,通过各种器械设备,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把人的精气神寄托于对体型比例的掌控。武术在外国友人眼中是中国功夫,在国人眼里,它还有另一种称呼“格斗”。被格斗深深吸引的人们为了熟练掌握这些防身技巧,首选利用健身器材来锻炼自身各个部位。许多武者为增强自己肢体武劲,偏爱一项既减脂又增强力量训练的格斗绳运动。两根绳子直径在3 到5 厘米,重量依据绳子长度而定,通常为15 公斤左右。训练开始时,需将两根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处,双手握住绳柄,即可开始训练。不同动作交替锻炼,全身核心力量、心肺功能和肌肉就能得到充分的运动。搏击训练是战场厮杀的技巧,其中最出名的是散打、跆拳道和柔道。注重对生命安全的重视,很多家长会带着孩子一起加入这项训练中,不仅强身健体,也希望自己的武侠梦在此出发,当然所有运动都是为了培养强健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意志。现在把武艺发展成人人向往的健身运动,旨在让喜爱运动人士圆梦自己的武侠情怀。
其次,武术分类柔技,因身体柔韧和肢体技巧发力,常被运用于杂技表演和戏曲武术。这项武术讲究人体极限柔软、身体发力和平衡性,没有十几年的苦练很难有所发展。为了使观看演出的大众享受到视觉的美感,杂技演员和戏曲文艺表演者还需在艺术表现上下功夫,提升自己的审美感,利用观众的想象思维,在服装和技艺的造型上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
最后,武艺分类武斗,集武术、舞蹈和音乐为一体,演变成名为“舞斗”的运动。舞者以双手、双腿分叉、交叉改变造型,赋予肢体力量和艺术美感:当人的肢体运动达到一定的极限时,会产生一种极具感染氛围的艺术美,通过头、颈、肩、腰、上肢、下肢的各部位关节运动,形成独一无二的人体武术美学。它节奏性强、线条笔直而有力,营造的意境与舞蹈动作相融,被誉为武术之优雅舞者,常以独舞和双人舞的形式呈现于大型综艺,影响民众对武艺未来的想象并拓展思维。
武艺在笔者看来,大概可分为流派与自创两大类,流派武术多以历史文化咏颂而被大家熟知,随师徒、家族、门派传承,多用于传播武学精神,发扬武术;自创武术则是有一定武学造诣的人在生活体验中有感而发创造出来的,多用于求生技巧。不论是何种武术,皆以势化形、以形化式、以式化意,追求多种元素的创造,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当今武艺已多元化发展,首先是把武术招式分解拆开,形成各种趣味运动艺术。比如年轻人最喜爱的解压蹦床,它是一项利用蹦床弹跳力,使人在空中做出具有技巧性杂技肢体运动,武术中的很多动作平时根本无法让普通人完美做到,在安全伸缩带绑定的同时,大家轻松地演练前空翻和后空翻,并喜爱上这项运动,不遗余力地去享受这份喜悦。
其次,形成具有养生保健功效的延年益寿的拳术。比如老年人最爱太极拳,它被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集阴阳调和、八卦五行、养生养性于一体,配以气功和中医经络而形成的一种内劲外力的中国传统国术,具有气息养心、肢体柔和、关节缓慢、动作轻灵、以柔克刚等特点,且太极拳因符合中医医理,具有不错的健身性。
最后,武艺因格斗竞技而被大众划分为竞技性传统体育艺术。比如古代的蹴鞠,多人抬腿踢球运动,经过不断演变,形成今天备受人们喜爱的足球运动。放弃双手,采用身体和双脚的方式攻守合一,小小的球体在人类不断进攻和防守的推动中,形成多种变化的技艺,骑马射箭亦如此。
首先,武术与艺术的结合不光有视觉和感官的接触,在文章面前它同样具有压倒性的文字功底,作家利用手中笔杆抒写一段又一段脑海中呈现的武功招式,把人与人对战的作战心理和身体控制与文字营造的环境结合,一一向读者阐述战斗的激烈,这是实现文学价值的文艺批评和赏识的美学。
其次,武术与艺术的融汇点可拟物参物,书法、美术、舞蹈、造型、装饰、建筑等都融入其中,使武术形象印象深刻,映衬其他衬托之物焕然一新,这是实现万物价值的理性和感性的美学。
最后,武术与艺术的表现方式集中于电影、电视剧、游戏等娱乐产品,利用现代高科技的电脑图像投影和渲染技术,完美再现各种活灵活现的武术招式。尤其是武侠题材游戏,不管是人物建模、皮肤特效、肢体招式,一旦被工程师赋予各种炫酷特效,再丑的武学动作也能起死回生,让人眼前一亮,“英雄联盟”“王者荣耀”“阴阳师”等竞技手游具有代表性。这是实现科技、社会与艺术教育三者融为一体的美学。
武艺文化是文明时代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各种因素拮抗与协同、相互交织与影响的结果。对现今武艺文化的相关研究就必须立足于多维的、全方位的视角,从不同层面去探讨武艺文化的生成路径。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摒弃历史文化思想维度去研究武艺文化,尝试从艺术的视角分析武艺形式与应用美学问题。
基于对武艺美学的诠释,结合文中对武艺形式和应用美学的探讨以及对其想象和创造的表现运用,同时也是对武艺精髓的审美升华,形成一种武学精神和艺术氛围包容结合的神化产物。在我们不断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当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审美感和社会舒适感刺激着大脑对向往生活的无限憧憬,让大众对自己所熟悉的武术产生梦幻般的想象,让观看和欣赏的人们接受武艺,并融入民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