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秋,任 亮
(1.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2.河北北方学院 生态发展与产业研究中心,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国家安全的系列讲话,形成了当代中国国家安全理论的最新成果——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的学习有利于增强全民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与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下文将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生成的逻辑遵循、主要内容和理论特征展开,归纳和总结总体国家安全观生成的双重逻辑、核心要义和理论特质,从而系统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国家安全智慧。
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思想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基石,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资源,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和发展的理论逻辑。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中国国家安全实践的理论成果,既立足于国家需求,又立足于时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的现实背景。
总体国家安全观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国家安全思想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1]。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可以看到许多关于保卫无产阶级政权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一方面蕴含着丰富的国家安全思想,另一方面为总体国家安全观提供了理论滋养。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安全理论中,国家安全与维护无产阶级专政是紧密相关的。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通过总结巴黎公社运动失败的原因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必须首先消灭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军队常备军。马克思曾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奴役他们的政治工具不能当成解放他们的政治工具来使用”[2],意在强调无产阶级只有必须牢牢掌握领导权,才能将前途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问题。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因此,理论信仰一旦发生动摇将会颠覆国家政权,将对国家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在其各自的著作以及二人合著的著作中对生态安全、军事安全和人民安全等作出了详细论述。
在列宁的国家安全理论中,列宁从苏联当时面临的内忧外患出发提出了许多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主张。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确保苏维埃政权的安全,列宁以保卫无产阶级专政为主线提出了依靠人民群众和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维护政权安全的主张。列宁认为,共产党只有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才能确保执政党领导根基的稳定。列宁指出:“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的联系的党,善于领导这些群众的党。”[4]意在表明执政党只有依靠并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功能,才能改善党的执政能力,并保卫政权安全。为了保卫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列宁通过繁荣社会主义经济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从而捍卫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安全。在捍卫无产阶级专政的过程中,列宁注意到资产阶级会利用落后的思想去腐蚀无产阶级政党,从意识形态领域予以渗透。为此,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任务是要战胜资本家的一切反抗,不仅是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反抗,而且是最深刻、最强烈的思想上的反抗。”[5]因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只有一个,就是马克思主义”[6]。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从思想领域提高党的凝聚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奠定思想基础。
概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国家安全的思想主张为总体国家安全观提供了理论滋养,为中国开展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启示,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国家安全的思想主张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自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各项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阶段维护国家发展利益与经济社会发展任重道远,“两个大局”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的的现实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必须要重点防控。”[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面临的风险挑战有很多,一是经济安全风险挑战。“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矛盾和风险比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时更多更复杂。”[8]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9]53。国内外经济风险与竞争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安全发展。二是政治安全风险挑战。政治安全关系着国家安危与执政党的领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9]32当前中国政治安全面临着国内外双重风险。一方面,国内一些党员干部不作为现象和贪污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巨大的执政风险;另一方面,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周边环境的复杂加大了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程度。三是文化安全挑战。文化安全是国民价值认同的基础,外部敌对势力企图通过抹黑、造谣和歪曲事实等不良手段恶意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争夺中国意识形态阵地。此外,国土安全、社会安全、军事安全和生物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安全问题也威胁着民族复兴进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国际秩序、国际力量、国际格局和国际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化,这对中国国家安全势必会产生威胁。一是在国际秩序失调背景下,大国博弈现象更为明显,一些西方国家经常以地缘政治制造矛盾冲突点,挑战中国的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和军事安全。二是全球范围内不确定事件的频发威胁着中国国家安全,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英国脱欧和俄乌冲突等,由于这些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不仅对中国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国际应急管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三是世界局势“东升西降”的局面不可逆转,国家间矛盾斗争不可调和,如逆全球化、贸易战、科技壁垒和单边主义等现象不断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使现有的国际秩序与国际治理体系难以有效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而且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概而言之,“两个大局”的时代方位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两个大局”中的风险挑战影响着国家安全事业的进展,一些现实性、突发性和联动性事件的发生需要人们创新国家安全理论。
总体国家安全观通过对人民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和国际安全等核心内容进行揭示,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事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明确了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国家安全事业。
人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人力资源保障。只有确保人民安全,才能实现国家安全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不仅与中国国家安全建设的核心理念一致,而且契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民安全高于一切,只有依靠人民和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群众的安全需要,才能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10]。党和国家始终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生存发展高度关注,无论是在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的现场,还是在出国访问交流的场合,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11]
政治安全是指“关系到国家政治稳定的方面免受内外各种因素侵害和威胁的客观状态”[12]。历史和事实证明,政治安全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如果一个国家放弃了政治安全,亡党亡国将不可避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维护中国政治安全。政治安全关系国家政治系统的稳定,也关系社会的长治久安。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一方面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通过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与能力,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对党的满意度;另一方面,要在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基础上捍卫国家领土与主权完整,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各项事业发展的制度体系。以政治安全为根本,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只有真正认同并认可执政党的领导,国家政权才能稳固,政治安全和国家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确保国家安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基本理论,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相一致[1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与矛盾愈发突出,经济安全受到诸多威胁。一方面,国内行业产能过剩、经济运行体制不健全和核心技术对外依赖较高等问题制约经济的平稳健康;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的动荡引起的金融风险和贸易保护主义引起的贸易摩擦等问题给中国经济带来较大风险。为了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许多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一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自主创新与改革深化方面下足功夫,从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科学研判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巩固改革开放成果。经济安全为国家安全提供物质基础,以经济安全为基础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基本路径。因此,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必须坚决捍卫国家经济主权,必须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军事安全、文化安全与社会安全为保障,因为军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防线,是国家和平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传统国家安全观中的核心要素。因此,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增强国家军事力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是国家与民族的精神支柱,确保文化安全是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关键,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事业的重要内容,维护社会安全有利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和人民幸福健康,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一以贯之地做好这项工作,通过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加强风险防控建设解决人民群众分配不均及社会秩序不稳等问题,为国家安全提供保障。
以国际安全为依托促进国家安全是国家安全工作的必然选择,因为当今世界是命运与共的整体,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每一个国家的努力。在维护国际安全的工作中,中国一是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与世界其他国家共享和共谋和平与发展局面,以“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同周边国家的互惠合作,并且积极参与到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和金砖国家峰会等重要国际峰会和论坛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构建国际安全秩序体系,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彰显了中国外交政策的自信。二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中国不仅高度重视外部安全,统筹国际安全大局,而且要与世界各国一道携手应对各种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共同建设繁荣发展的美好世界。国际安全将为中国国家安全提供安全环境,以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国家安全需要人们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深化同其他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实际行动推进国际安全事业发展。
通过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进行阐释,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容构成的规律,揭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特征。研究发现,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人民性、时代性、整体性和战略性的理论特征。
人民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第一要义,深刻体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人民性。人民群众在维护国家安全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维护国家安全要以人为本,尊重和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坚持以提高人民的安全感为国家安全工作的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坚持走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发展道路体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人民性特征。维护国家安全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保障人民安全,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既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又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巩固国家安全事业的人民基础。
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时代性。一方面,该理论与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相适应。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世界经济秩序、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等正发生深刻变化,总体国家安全观创造性地提出以国际安全为依托,并且强调世界各国要携手合作和互惠交流,实现共享发展,这是世界各国共同安全的新范式,是对西方狭隘利己主义的超越。另一方面,总体国家安全观将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结合,这与当前中国所处的新时代相适应。它不仅创新了新时代应对风险和挑战的方法,而且丰富了新时代国家安全的内涵。综上所述,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与时俱进和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时代性特征。
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统筹兼顾和内外兼修的整体性特征。从形式上看,总体国家安全观兼顾国内与国际安全的统一,有机统筹了内外部的安全。同时,该理论还关注本国安全与世界各国安全的关系。从体系上看,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在内的安全架构,着力提升了国家安全能力建设。从内容上看,总体国家安全观观照了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为解决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问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真正做到了统筹兼顾和内外兼修。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基石。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国内外安全发展形势,以深邃的眼光高屋建瓴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从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背景以及内容中可以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安全形势、目标和方式手段等重要问题的回答呈现出目光长远和系统规划的战略性特征,主要体现为:一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着眼于民族复兴主线,将防控各种风险挑战放在突出位置,系统性和全局性地对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事业进行规划。二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各种安全威胁为实践基点,创新国家安全的要素领域,长远规划大变局背景下国家安全工作的重点。
综上所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形成是历史与现实的选择,对中国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新时代贯彻和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深入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内涵以及内容要求,要在其指导下讲好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从而实现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