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徐
我们对青年教师的成长重视不够、助推不力,固然是一种失策,但用力过猛、助推过度,同样也是一种失策。
以优质课比赛为例。为了让参赛老师能够安心打磨比赛课,有些学校安排其他老师为其代课;为了使参赛老师能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有些学校成立了若干援助小组,分别负责参赛课的教学设计、评课磨课、课件制作、板书策划、教具购买等各项工作。在外界援助如此给力的情况下,参赛老师的基本素养和教学能力只要达到良好水准,就完全可以在县(区)级、市级乃至省级优质课比赛中获奖。
应该说,上述助推行为,体现了一些教师的绿叶精神,体现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同心同德,体现了学校对青年教师发展的重视。青年教师在接受指导和帮助的过程中,意志品质得到了磨砺,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提升。但是,参赛老师减少甚至越过了课标理解、教材处理、思想呈现、自主设计、认识转变、内化领悟等必要环节的历练,他们获奖的成色就要降低,获得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也要打折扣。如果参赛老师缺乏自知之明,那问题就更大了——明明自己在山腰,自我感觉已登顶。从此,傲视群雄、不思进取、目空一切、自废武功。那样,助推的结果就是把一位有发展潜力的老师,推到了“狂师”和“庸师”的队伍中,“罪”莫大焉。
无论是高中新课标还是义务教育新课标,都强调课程的“育人”价值,都强调对学生的教育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为什么教育对象由学生换成老师之后,我们就丧失了“重过程”的理念呢?教师参加教学比赛一味追求奖次,与学生在校学习一味追求高分,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一种急功近利,都是一种舍本逐末。
曾看到过这样的话:教育是农业,要精耕细作;教育是烹饪,要文火慢煨。笔者以为,前一句话是在提醒我们,农作物有自己的生长规律,适时地松土除草、治病驱虫、追肥浇水,庄稼才能长得好。教育和种地,行不同,理相通。无论是教师教育还是学生教育,包办代替、揠苗助长的事做不得。后一句话是在提醒我们,大火快煮,难以让食材中的营养成分溶入汤汁,煮出的汤自然味道寡淡;文火慢煨,食材中的蛋白质会慢慢分解成氨基酸,煨出的汤必然鲜美可口。教育和烹饪,不同行,但同理。不管是教师成长还是学生成长,简化过程、追求速成的思想要不得。
列举过度助推的负面效应,不是要否定助推,而是想表明: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外界的助推,适度助推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校优秀教师群体的形成;過度助推则会制约青年教师的成长,给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带来虚假的繁荣。对此,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和警惕。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