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峰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写法巧妙,我们在学习时,可以重點关注以下两方面:
一、体会首尾呼应之妙。课文开头写了父亲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最后两个自然段又提到“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妈,昨天是4月28日”。课文采用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使整篇文章的结构显得非常紧凑,既写出了“我”得知父亲遇难时的悲痛,又突出了“我”对敌人强烈的憎恨,以及对父亲遇害的事情记忆深刻,表达了对父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二、关注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坚贞不屈的内心世界,以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如:“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抓住父亲被捕前的语言,我们能感受到他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一心考虑革命工作需要,不顾自身安危的革命精神。被捕时,“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出革命者的沉着镇定。“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抓住庭审时对父亲的外貌、神态描写,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李大钊在敌人残酷的折磨下坚贞不屈、大无畏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