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现状与发展建议

2023-06-04 16:38:20郭恢财杨小兰邵菁
安徽林业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保护区教育

郭恢财,杨小兰,邵菁

(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江西 南昌 330038)

自然教育又称“自然体验”“自然鉴赏”或“自然学习”,是指通过自然环境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体验和研究,培养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和保护意识的教育活动。因此,自然教育可以指以大自然为教育素材,引导个体在大自然中自主学习、培育技能、完备人格,形成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热爱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培养其独立思维能力并构建自然生态世界观的成长教育过程[1]。自然教育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70~80 年代的美国和欧洲[2]。我国自然教育伴随着环境教育发展,汲取了欧美发达国家的理念,又植根于我国土壤[3];与环境教育不同的是,自然教育是双向的,它以人类为媒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4],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资源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引导人们参与到自然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重心是引领公众参与自然保护、提升公众自然保护意识,依靠全民力量齐心协力、共同参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教育。

自然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的自然教育研究始于20 世纪末至21 世纪初,2014 年前后进入快速发展期,从业机构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5-6]。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自然之友、地球村等一些公益组织和机构,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自然教育活动。同时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公益组织将相关项目和案例引进我国,将“自然教育”“自然学校”等模式引入,有效推动了自然教育的发展[7]。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提升儿童综合素养需求的增多,我国自然教育事业持续升温。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杭州、武汉、成都、重庆等城市,自然教育发展较快,自然教育机构、环保公益组织、自然保护区、科研机构、博物馆、研学旅行机构、农牧场等积极投身其中。

随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自然教育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国自然教育事业呈现蓬勃生机,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自然保护区通过自然教育系统法规和标准建设,结合野外科普活动体验,切实发挥出自然体验、生态监测、科研宣教、观光游憩等综合功能。

1 保护区概况

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鄱阳湖主湖区南部,地处赣江北支、中支和南支汇入鄱阳湖开放水域冲积形成的三角洲前缘,地理坐标范围116°10′24″~116°23′50″ E、28°52′21″~29°06′46″N,保护区总面积333 km2,距离江西省省会南昌市城区约45 km。保护区范围涉及南昌(新建)、上饶(余干)和九江(都昌)的三县(区),大部分面积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境内,由南山和矶山两个岛屿及大面积的湖泊和草洲组成。丰水期(4~9月)烟波浩渺、茫茫无际;枯水期(10~翌年3 月)洪水退去,呈现河、湖、洲交错的自然景观。保护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1 450~1 550 mm,多年最高水位为22.43~22.57 m,最低水位9.59~11.02 m[8]。

2 开展自然教育的必要性

2.1 国家发展的需要

2019 年是中国自然教育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当年4 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提出要着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自然教育体系。这是首个由中国政府部门部署开展中国自然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其致力于引导广大公众更广泛地参与自然保护事业,重在建立人与自然的连接,通过接近自然体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林学会发布的《森林类自然教育基地建设导则》《自然教育标识设置规范》等6 项自然教育团体标准,以及2022 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自然教育指南》行业标准等规范性文件,为自然教育行业体系标准、基地建设、规范及自然教育指南升级转化开辟了新空间,也标志着我国自然教育从“民间发起”迈向了“政府指导”高质量发展阶段。自然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9],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体表现,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2.2 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教育的根本是自然,自然教育必须依托大自然环境进行[10]。一方面,当今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心理紧张压力的不断积累,城市化在带来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难以消除的副作用。自然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现代都市的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然,在渴求慢节奏的旅游休闲娱乐活动,在原始自然的山水中,在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的背景下走进自然、贴近自然,享受人生,放松紧张又劳累的工作与生活。另一方面,自然教育有利于促进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行动。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加剧让人们对自然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相比课堂教育,自然教育更注重孩子的认识和能力培养,通过亲身体验、观察等方式来引导孩子对自然的学习和探索,强调向自然学习,汲取自然智慧,让孩子们更多地站在自然与人类共同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2.3 保护区发展的需要

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具有全球代表性的内陆河口三角洲湿地,也是全球同纬度地区保存完好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保护区是得天独厚的野外大课堂,也是极好的天然教育体验场所。科普宣传教育及活动是该保护区的主要工作之一。他们利用“湿地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向当地及周边社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让数百万社会公众接受了生态文明思想自然教育。近年来,保护区管理局与江西晨报高度新闻、大地之树、大雅自然教育等机构联合举办“红色传承童心向党”“我们的家园”“保护湿地珍爱自然”“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等主题教育活动。活动现场通过科普讲授、悬挂宣传横幅、摆放宣传展板与标本展架、赠送主题宣传礼品、有奖知识竞答等形式,让学生、公众了解湿地基本常识、湿地生态功能、湿地生态价值、“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南矶湿地鸟类知识”“江西省鸟白鹤”等相关知识。保护区不断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工作,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融入日常各项工作中,持续加强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知晓度与参与度。同时,将自然教育与生态旅游、候鸟观光、渔民风俗、湿地体验等娱乐方式结合起来,为当地生态旅游发展注入新功能,坚持生态优先,助推江西生态环境高水平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鄱阳湖观鸟胜地。

3 开展自然教育优势

3.1 丰富的自然资源

保护区以鄱阳湖入湖口湿地生态系统及越冬候鸟为主要保护对象。区内湿地生境多样,形成了典型独特的入湖口湿地生态系统。鸟类种类多,数量大。鸟类同步调查与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域内共记录有鸟类15 目46 科220 种,其中湿地水鸟90 余种。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头鹤(Grus monacha)、白枕鹤(Grus vipio)、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黑鹳(Ciconia nigra)、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青头潜鸭(Aythya baeri)、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和卷羽鹈鹕Pelecanus crispus)9 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鸿雁(Anser cygnoides)、灰鹤(Grus grus)、小天鹅 (Cygnus columbianus)、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白胸翡翠(Halcyon smyrnensis)、普通鵟Buteo buteo)等34 种。保护区越冬期鸟类峰值一般在12~15 万羽,最高记录到22.89 万羽[11]。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15 科304 属443 种;有野生动物物种37目106 科712 种,其中浮游动物39 科143 种,底栖动物8 科62 种,水生昆虫11 目40 科168 种,鱼类14 科62 种,两栖类1 目5 科11 种,爬行类3 目10科23 种,哺乳类7 目12 科23 种。此外,有国家一级保护哺乳动物2 种,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和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3.2 优越的地理区位

保护区是我国唯一的内陆河口三角洲湿地,也是我国首个省会城市管理的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自然体验与科研价值极高。它拥有良好的地理环境条件,距离南昌市车程时间约1 h,交通方便,是南昌市民观赏湿地资源与候鸟的最近点。南昌市每年大量的旅游客源及600 多万的常驻城镇人口为其提供了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保障;同时也吸引了来自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及世界其他地区的鸟类爱好者、国际游客前来考察游览。这些都将成为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重要宣传对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自发到该保护区观光旅游的散客数量有8~10 万人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可多得的适宜开展自然教育的重要基地。2022 年国庆期间,此处单日游客数就突破1 万人次[12]。

3.3 适宜的自然教育场所

保护区于2008 年被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 年设立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南昌市林业局下属的副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拥有宣传教育中心和自然教育学校各1 处,面积合计约800 m2,室内布展了保护区基本情况、资源保护、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社区共建共管等内容,可以为前来开展自然教育的对象提供受教育的场所。同时,场所内还配备了如保护区宣传手册、鸟类图谱手册、法律法规等开展自然教育所需的课程读本。南矶湿地保护区内有南山和矶山2 个岛屿,矶山是一座袖珍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过境的雀形目鸟类提供了中继站和栖息地。该岛屿山连壁、壁连水的丹霞地貌也为前来自然体验、观光、亲子活动提供了野外科普基地。

4 存在的问题

4.1 基础设施缺乏、经费不足

保护区虽有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区位地理条件,但在可持续提供优质的自然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相关自然教育体系、硬件设施不齐全和开展自然教育专项经费不足。一方面,政府层面对自然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对自然教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投入不够,未能进行有效地指导与引领;另一方面,未能建立自然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开展自然教育工作专项经费不足,社会资本参与度和关注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然教育的发展。

4.2 理念不够新颖、形式简单

保护区自然教育是以宣传教育形式进行的,主要通过在区域内的社区、街道、中小学校等以拉横幅、发放宣传产品的形式进行。目前主要是通过“湿地日”等重要节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自然教育主题不够新颖、模式相对简单。一方面,缺乏针对性的自然教育专项规划与设计;另一方面,当前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主要以采购服务式为主,主要通过与江西晨报高度新闻、大地之树、大雅自然教育等机构合作开展该项工作,专职人员数量不足、理念不够新颖,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未能探索出具有保护区特色的自然教育管理和服务模式。

4.3 师资队伍不健全

一方面,没有组建专职从事自然教育讲师队伍。目前,保护区开展的自然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与其他机构合作,借助他们的师资力量进行的。仅有的专业从事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人员,缺乏集科普宣传讲解技巧、团队带领和野外实践活动、课程研发与设计等于一体的自然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保护区虽有编制人员24 名,但大部分同志要从事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巡护、执法与科研监测及党务、财务、项目、人事、社区等工作,加上保护区面积大、巡护监测任务重,根本无瑕顾及自然教育方面工作,一旦开展大型自然教育活动,人手不足就更加凸显。

5 发展建议

5.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配备齐全、完善的自然教育体系是辅助和保障自然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13]。应加大自然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专项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牵头带动自然教育机构与自然教育保护地积极对接,制定合作方案,统筹安排人员,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教育硬件设施。将自然教育体系建设纳入到各级政府的总体规划中,大力整合自然教育资源,支持发展自然教育工作,尽力保障自然教育资金投入。利用好保护区优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自然资源,将渔业文化、历史典故、湿地景观、野生动植物资源、矶山岛的丹霞地貌等与自然教育相融合,打造以湿地为主题的自然教育实践基地。不断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打造自然教育体系,包括但不限于一座自然教育访客中心(已建)、一处自然教育营地(拟建)、一处自然教育学校、一套自然教育解说系统、一套自然教育活动课程、一条自然教育主题路径、一支自然教育专职讲师队伍、一口碟形湖科普解说等。

5.2 创新自然教育理念

自然教育的属性具有公益性,根本目的是通过引导公众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和自然的联结,树立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生态观念,引导人类要遵照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4]。自然教育活动应根据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需求与认知水平,设计多元化活动与课程,激发参与者对自然的探索欲望,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易懂性和科普性[15]。因此,自然教育从业者需要树立新理念,用新理念指导自然实践,构建多样的自然教育模式。一是要不断创新自然教育内容和模式。如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学校+自然教育、乡(厂)村委+自然教育、新闻媒体+自然教育、培训机构+自然教育、社区+自然教育、线上+自然教育、VR+自然教育等。将保护区多层面的保护管理工作及美丽自然景观、资源状况等展现给公众,让更多的人群了解自然,呵护自然。二是要结合当地特点与实际,打造研学、认知、互动、感受、体验、参与类等多样的自然教育。积极开展体验式自然教育,增加生态体验的趣味性和新鲜感,增加公众参与度;利用信息化技术传播力量带动自然教育活动优化升级发展,丰富自然教育理论体系,促进自然教育向多元化及多学科交叉转型;设计一项完整、可行、适应多场景的自然教育活动流程,开发一套具有当地特色又能提升学生思想认知与合作创新能力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三是大力推动创作自然笔记活动接力。自然笔记创作是一种观察、记录、绘画、探究生物多样性内在联系的实践活动,让更多公众能够沉浸于自然、欣赏自然、感受自然、用自由的笔去创作,让更多的人能积极参与到自然保护中来,不断提高全民自然保护意识,真正体会生态保护的价值和意义。

5.3 扩大自然教育影响力

近年来,当地结合实际,立足生态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编制了《南矶湿地保护和旅游总体规划》,建设了一批生态旅游设施(旅游码头、旅游停车场、观鸟栈道等),搭建了南矶湿地生态旅游官网、“大美南矶”官方微博、“南矶发布”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应根据当地政府旅游总体规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如利用“生物多样性日”“鄱阳湖国际观鸟周”等重要节日,积极在公众、国际友人、志愿者、学生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让他们倾听保护区工作人员关于野外巡护、科研监测、野生动物救护等工作的讲述,不断丰富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相关法律知识,增强守法意识,提高守法自觉性。同时,对开展的自然教育活动进行大力宣传,邀请央视、省视和地方电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保护区自然教育工作进行跟踪报道,通过线上网络直播方式,持续提升保护区自然教育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猜你喜欢
保护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软件导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品牌研究(2021年7期)2021-11-28 03:40:50
穿越沙漠去看“你”——参观绍马里野生动物保护区
什么是“好的教育”?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6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方案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41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