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士荣,谢忠萍,杨传邦
(射阳县植物保护站,江苏射阳 224300)
小麦赤霉病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主要是由穗期多雨、潮湿引起的,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发生严重的年份发病率在50%~100%时,可减产10%~40%,严重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受到病害影响籽粒产生的毒素还会引起人畜中毒[1]。射阳县位于江苏省盐阜平原东部,东临黄海,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季风环流支配是当地主要气候要素,4~6月份降水较多,平均降水量在86 mm以上;常年种植面积在6.67万hm2以上,是小麦生产大县,占夏熟作物的80%以上,近几年赤霉病对小麦生产影响最大,每年都有部分地块因小麦赤霉病病害而减产,大暴发年份减产高达60%以上[2]。解决小麦赤霉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化学防治,但是在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时,长期单一使用容易产生抗药性[1]。目前,射阳县小麦主栽品种主要有宁麦、扬麦等系列,对赤霉病的抗性不强,近10年内使用咪鲜胺、氰烯菌酯防治为主,防治药剂的单一以及较高农药量,加大了小麦赤霉病防治的难度,增加了农药残留量,为提高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延缓赤霉病病菌的抗药性,减少农药使用量,射阳县植物保护站开展不同的杀菌剂不同用药量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及籽粒产量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防效好、用量少、对稳定产量有利的药剂,为推广使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试验地点为海河镇烈士村,试验田基础养分含量为有机质19.21 g/kg,全氮1.33 g/kg,速效磷37.14 mg/kg,速效钾191.32 mg/kg。试验田每年均有赤霉病发生,上年度自然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发生。
试验品种为西农979,11月15日播种。试验设计6种药剂,每种药剂设2个不同用药量处理,分别为40%丙硫菌唑·戊唑醇用40 ml/667m2、30 ml/667m2,48%氰烯菌酯·戊唑醇50 ml/667m2、40 ml/667m2,40%戊唑醇·咪鲜胺60 ml/667m2、35 ml/667m2,45%戊唑醇·咪鲜胺50 ml/667m2、30 ml/667m2,37%戊唑醇·咪鲜胺70 ml/667m2、40 ml/667m2,15%井冈·戊唑醇200 ml/667m2、150 ml/667m2。每个药剂设2个不同用药量处理,设置1个空白对照处理,共计13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共40个小区,每小区面积为66.7 m2,3个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设有保护行,防止药液飘移;空白对照处理在赤霉病用药时用等量的清水进行均匀喷雾。
1.3.1 赤霉病调查。赤霉病稳定后,在乳熟期前,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查100株,以枯穗面积占整个穗面积百分率分级记录各级病穗数及总穗数。分级方法为:0级全穗无病;1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以下;3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1/2;5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2~3/4;7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3/4以上[3]。
1.3.2 产量测定。小麦成熟期,每小区随机5点取样,每点调查1 m2植株,调查穗数、单穗籽粒数、千粒重,计算产量[4]。
1.3.3 计算公式。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穗数×最高病级)×100%病指防效=(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实测产量=每平方米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10-6×667×80%。
采用Excel 2010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采用SPSS 22.0对不同处理间进行方差分析。
由表1可知,不同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表现为,处理①、处理②、处理③、处理④的病指防效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存在极显著差异,处理①、处理③显著高于处理④,但与处理②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40%丙硫菌唑·戊唑醇、48%氰烯菌酯·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高于40%戊唑醇·咪鲜胺、45%戊唑醇·咪鲜胺、37%戊唑醇·咪鲜胺、15%井冈·戊唑醇;40%丙硫菌唑·戊唑醇、48%氰烯菌酯·戊唑醇高剂量的防效高于低剂量的48%氰烯菌酯·戊唑醇低剂量的处理,40%丙硫菌唑·戊唑醇与48%氰烯菌酯·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效果相当。
表1 不同处理赤霉病病情指数及防效
由表2可知,千粒重和产量均表现为,用药处理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处理。各处理千粒重表现为,处理①、处理②、处理③、处理④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他用药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产量表现为,处理①、处理②显著高于处理④、处理⑤、处理⑥、处理⑦、处理⑧、处理⑨、处理⑩、处理、处理,但与处理③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用药防治小麦赤霉病能够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40%丙硫菌唑·戊唑醇对小麦的产量增加效应较好。
表2 不同处理千粒重及产量
劳晓梅[5]等人研究表明,15% 丙硫唑·戊唑醇、40%戊唑·咪鲜胺等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马晓霞[1]研究表明,40%丙硫菌唑悬浮剂、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和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均对赤霉病有一定的防效,其中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的防治效果最好,小麦产量最高;汪永安[6]等人研究表明丙硫菌唑+戊唑醇组合对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效较好。在本研究中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40%丙硫菌唑·戊唑醇和48%氰烯菌酯·戊唑醇,与上述他人的研究相近,但在本研究中48%氰烯菌酯·戊唑醇低用量的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有所降低,可能与本地区使用氰烯菌酯较多,病菌对氰烯菌酯有一定的抗性。在产量增产方面40%丙硫菌唑·戊唑醇要比48%氰烯菌酯·戊唑醇优秀,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最优处理为40%丙硫菌唑·戊唑醇,48%氰烯菌酯·戊唑醇次之,在赤霉病发生中等偏重程度以下时。推荐用药量为30 ml/667m2,建议在实际生产中轮换使用40%丙硫菌唑·戊唑醇和48%氰烯菌酯·戊唑醇,以减缓赤霉病菌的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