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TR1(A1166C)基因多态性对高血压患者检验指标的影响*

2023-06-04 11:30:02余汉忠李磊董勃孔倩倩钮威张凯魏书瑶方路王丽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检验科江苏徐州徐州市肿瘤医院检验科江苏徐州005
临床检验杂志 2023年3期
关键词:多态性基因型试剂盒

余汉忠,李磊,董勃,孔倩倩,钮威,张凯,魏书瑶,方路,王丽(.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检验科,江苏徐州 6;.徐州市肿瘤医院检验科,江苏徐州 005)

原发性高血压(EH)被认为是环境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约30%的个体间血压变异性由遗传因素决定[1]。EH是心血管疾病、中风和肾脏等疾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2-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血压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与EH发病密切相关[4]。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是RAAS重要的成员之一,主要分为以下2种类型:1型(AGTR1)受体和2型(AGTR2)受体。AGTR1基因由位于染色体3q上的5个外显子组成,其中前4个外显基因编码5′-非翻译区(5′-UTR),最后1个外显基因编码3′-非翻译区(3′-UTR)的多态性,导致腺嘌呤(A)在1 166位的碱基转换为胞嘧啶(C)[5]。AGTR1(A1166C)基因多态性(SNP ID:rs5186)在心血管系统中发挥血管收缩、平滑肌细胞生长和细胞肥大等重要作用,受主要信号机制调控,并参与调控EH患者的血压水平。笔者通过分析徐州地区AGTR1基因多态性与EH的关系,探讨AGTR1(A1166C)基因多态性与EH患者临床检验指标水平的关联,以期为EH的个性化诊疗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的240例EH患者(EH组)作为研究对象,男145例,女95例,年龄(53.2±13.4)岁。均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 年修订版)[6]诊断为EH。纳入标准:(1)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2)首次诊断后2个月内3次偶测血压值均符合上述标准。同时具备以上2条即可纳入病例组,且患者未服用任何抗高血压药物。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患严重的肝肾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近期有手术、外伤和严重感染者。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者180例作为健康人对照组,男95例,女85例,年龄(52.23±8.87)岁。本研究获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No.xyyll-2021-098),各研究对象知情同意。

1.2仪器与试剂 CFX96型核酸扩增仪(美国Bio-Rad公司),AU582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cobas E801化学发光分析仪(德国罗氏公司),Snibe MAGluMI X8化学发光分析仪(深圳新产业公司)。血液基因组提取试剂盒、AGTR1(A1166C)基因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购自武汉友芝友医疗科技公司,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2(AT2)、醛固酮(ALD)测定试剂盒(化学发光法)购自深圳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公司,TSH、FT3、FT4测定试剂盒(电化学发光法)购自德国罗氏公司,TC(酶法)、AST(MDH法)、ALT(乳酸脱氢酶法)、T-Bil(重氮盐法)、D-Bil(重氮盐法)、TBA(酶循环法)、Ure(尿素酶-谷氨酸脱氢酶法)检测试剂盒购自江苏贝克曼库尔特实验系统公司,TG(终点法)、HDL-C(终点法)、LDL-C(终点法)、apo A1(透射比浊法)、apo B(比浊法)、Lp(a)(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apo E(免疫比浊法)、ALP(NPP底物-AMP缓冲液法)、GGT(速率法)、UA(尿酸酶-过氧化物酶法)、Glu(己糖激酶法)购自南京东软威特曼生物科技公司,NEFA(酶法)购自上海睿康生物科技公司,sdLDL-C(过氧化物酶法)购自北京安图生物工程公司,ADA(过氧化物酶法)、AFU(CNPF底物法)购自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公司,CG(均相酶免疫法)购自苏州博源医疗科技公司,Cr(肌氨酸氧化酶法)、CysC(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FMN(四氮唑蓝法)、IMA(清蛋白有限钴结合法)、Hcy(酶循环法)购自宁波瑞源生物科技公司。

1.3标本采集 使用促凝管采集EH患者住院第1天和体检健康者体检时晨起空腹(禁食8~12 h)静脉血5 mL,4 0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清,检测生化、甲状腺相关指标,另取EDTA-K2抗凝血5 mL检测PRA、AT2指标,取肝素抗凝血5 mL检测ALD含量。血清样本置于-20 ℃保存。

1.4血液基因组DNA提取 按照血液组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进行DNA提取,蛋白质核酸分析仪检测DNA的浓度及纯度,选取吸光度比值(A260 nm/A280 nm)在1.6~2.1,浓度0.5~50 ng/μL之间的样本用于后续试验。DNA样本置于-20 ℃保存。

1.5引物设计及AGTR1(A1166C)基因多态性检测AGTR11166 A-C引物与探针由武汉友芝友医疗科技公司设计并合成,其上游引物序列(AGTR1-F):5′-CATTCCTCTGCAGCACTTCAC-3′,下游引物序列(AGTR1-R):5′-AGAAAAGTCGGTTCAGTCCAC-3′。PCR总反应体系为25 μL,包括5×buffer 5 μL、MgCl2(1 mol/L) 0.125 μL、dATP(100 mmol/L) 0.037 5 μL、dCTP(100 mmol/L) 0.037 5 μL、dGTP(100 mmol/L) 0.037 5 μL、dUTP(100 mmol/L) 0.075 μL、AGTR1-F(100 μmol/L) 0.05 μL、AGTR1-R(100 μmol/L) 0.05 μL、AGTR1-WP(100 μmol/L) 0.13 μL、AGTR1-MP(100 μmol/L) 0.065 μL、ICON-F1(100 μmol/L) 0.015 μL、ICON-R1(100 μmol/L) 0.015 μL、ICON-ROX-P1(100 μmol/L) 0.012 μL、DMSO 0.5 μL、BSA(100 mg/mL) 0.05 μL、50%甘油(加入反应体系后的终浓度为4%) 2 μL、TaKaRa Taq Hot Start酶 0.1 μL、UNG酶 0.05 μL、ddH2O 14 .650 5 μL、DNA模板2 μL。PCR循环参数:37 ℃ UNG处理10 min;95 ℃ 预变性5 min,95 ℃ 变性15 s,60 ℃退火及延伸1 min,共40个循环。于每个循环的延伸阶段各采集1次荧光信号,用Bio-Rad CFX Manager 3.1软件进行分析。每个样本检测3个复孔。结果判读标准:FAM通道Ct值≤36且VIC通道Ct值>36或无Ct值,判定为AGTR1基因A/A型;FAM通道Ct值≤36且VIC通道Ct值≤36,判定为AGTR1基因A/C型;FAM通道Ct值>36或无Ct值且VIC通道Ct值≤36,判定为AGTR1基因C/C型。

1.6临床检验指标检测

1.6.1生化指标检测 按照贝克曼AU582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相应试剂盒说明书检测EH患者AST、ALT、T-Bil、D-Bil、TBA、Ure、TC、TG、HDL-C、LDL-C、apo A1、apo B、apo E、Lp(a)、 ALP、GGT、UA、Glu、NEFA、sdLDL-C、ADA、AFU、CG、Cr、CysC、FMN、IMA、Hcy等生化指标。各指标的参考区间:AST 0~50 U/L、ALT 0~50 U/L、T-Bil 5~21 μmol/L、D-Bil 0~3.40 μmol/L、TBA 0~13 μmol/L、Ure 2.80~7.60 mmol/L、TC 3.00~5.70 mmol/L、TG 0.34~1.70 mmol/L、HDL-C 1.04~1.67 mmol/L、LDL-C0~3.12 mmol/L、apo A1 1.00~1.60 g/L、apo B 0.60~1.10 g/L、Lp(a) 0~300 mg/L、apo E 2.90~5.30 mg/L、ALP 30~120 U/L、GGT 8~57 U/L、UA 154.70~428.40 μmol/L、Glu 4.30~5.90 mmol/L、NEFA 0.10~0.60 mmol/L、sdLDL-C 0.26~1.36 mmol/L、ADA 4~18 U/L、AFU 14.30~39.90 U/L、CG 0~2.70 mg/L、Cr 35~97 μmol/L、CysC 0~1.16 mg/L、FMN 1.70~2.50 mmol/L、IMA 0~78 U/mL、Hcy 4.00~15.40 μmol/L。

1.6.2RAAS及甲状腺功能指标检测 按照Snibe MAGluMI X8化学发光分析仪及相应试剂盒说明书检测EH患者PRA、AT2、ALD水平;应用罗氏cobas E801化学发光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盒说明书进行TSH、FT3、FT4测定。各指标的参考区间:PRA 0.10~6.56 ng/mL.h、AT2 50~120 pg/mL、ALD 70~300 pg/mL、TSH 0.27~4.20 μIU/mL、FT3 3.10~6.80 pmol/L、FT4 12~22 pmol/L。

2 结果

2.1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EH患者和体检健康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指数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H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EH患者和健康人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2.2PCR-荧光探针法检测AGTR1(A1166C)基因型AGTR1(A1166C)基因纯合野生型A/A、杂合型A/C、纯合突变型C/C的基因检测结果见图1。AGTR1(A1166C)基因型及基因位点频率分布:EH组AA型199例,AC型36例,CC型5例;健康人对照组AA型165例,AC型15例,无CC型检出。EH组等位基因A频率为90.42%,等位基因C频率为9.58%,健康人对照组等位基因A频率为95.83%,等位基因C频率为4.17%,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815,P<0.05),提示具有AC/CC基因型的个体更易罹患EH。

注:A,AA基因型(纯合野生);B,AC基因型(杂合突变);C,CC基因型(纯合突变)。图1 AGTR1(A1166C)基因检测结果

2.3各临床检验指标在2组中的比较结果 EH患者AC/CC组PRA、ALD、Lp(a)项目均高于AA组[PRA:Z=2.216,P=0.029;ALD:t=2.406,P=0.017;Lp(a):t=2.406,P=0.021];其余检验项目在2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EH患者AGTR1(A1166C)基因对RAAS及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EH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严重危害国人生命健康,其发病与遗传变异、环境和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AGTR1基因A1166C多态性与EH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AGTR1与EH检验指标关联的研究更是鲜有报道。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揭示AGTR1A1166C多态性与EH发生、发展的关联。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AGTR1基因多态性在EH复杂病因中的作用。例如Deepak等[7]报告AGTR1C基因变异赋予EH 1.74倍的风险,可能作为影响家庭高血压易感性的预测标志物。Chen等[8]的研究结果显示AGTR1A1166C基因多态性在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患者之间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罗洁等[9]研究了湖南汉族患者以及孙晓燕等[10]研究了河南汉族人群,均证实携带AGTR1C型基因的人群患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因此,笔者选择测定EH患者AGTR1基因A1166C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以评估该多态性变异对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AGTR1(A1166C)基因型及基因位点频率分布在2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徐州地区具有AC/CC基因型的个体更易患EH,与上述研究者的结果相一致。

本研究还探讨了徐州地区人群AGTR1多态性对常规检验指标的影响,并通过大量的检验数据分析,以期揭示AGTR1(A1166C)基因多态性与临床检验指标水平的关联。结果发现EH患者AC/CC组PRA、ALD水平均高于AA组(PRA:Z=2.216,P=0.029;ALD:t=2.406,P=0.017),提示AGTR11166 C基因突变可能上调了EH患者PRA、ALD水平。RAAS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AGTR1基因是RAS系统的关键基因,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1]。本研究结果显示EH患者AGTR11166 C基因突变存在对血脂代谢的影响,EH患者AC/CC组Lp(a)高于AA组(t=2.406,P=0.021),表明AGTR11166 C基因突变同时上调了血清Lp(a)水平。血脂代谢在高血压的进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中Lp(a)主要在肝细胞内合成,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另有研究发现,高心血管疾病风险的EH患者血清Lp(a)颗粒浓度、质量浓度高于低风险患者[12]。本研究表明,AGTR11166 C基因突变可能通过调节PRA、ALD水平参与了高血压的进展,或可能通过调节Lp(a)水平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已有研究提示AGTR1A1166 C多态性与缬沙坦等抗降压药物的降压效果显著相关,AGTR1C等位基因在缬沙坦的治疗下能够更好地控制高血压[13-14]。而携带C基因的高血压患者血清PRA、ALD、Lp(a)含量明显高于非携带者,这提示临床医师在高血压的诊疗过程中,PRA、ALD及Lp(a)含量偏高的患者有必要优先选择缬沙坦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笔者同时对EH患者的其他检验指标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发现AGTR11166 C基因突变对AT2、TSH、FT3、FT4、TC、AST、ALT、T-Bil、D-Bil、TBA、Ure、TG、HDL-C、LDL-C、apo A1、apo B、apo E、ALP、GGT、UA、Glu、NEFA、sdLDL-C、ADA、AFU、CG、Cr、CysC、FMN、IMA、Hcy均无明显影响。

综上所述,AGTR1(A1166C)基因多态性在心血管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AGTR1基因多态性能够对EH的发生、发展起到调节作用。但由于 EH 发病机制极其复杂,一些潜在的混杂因素可能尚未完全概括,如饮食习惯、日常锻炼、吸烟和饮酒等。若要进一步确定AGTR1基因多态性对EH的影响机制,尚需更为深入的临床研究,如扩大检测样本量,基因联合分析,观察受试者用药前后血压和检验指标的变化等,才能得到更为全面的结果。

猜你喜欢
多态性基因型试剂盒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马铃薯cpDNA/mtDNA多态性的多重PCR检测
GlobalFiler~? PCR扩增试剂盒验证及其STR遗传多态性
法医学杂志(2015年4期)2016-01-06 12:36:36
GoldeneyeTM DNA身份鉴定系统25A试剂盒的法医学验证
法医学杂志(2015年4期)2016-01-06 12:36:36
西安地区育龄妇女MTHFRC677T基因型分布研究
BAMBI基因敲除小鼠的繁育、基因型鉴定
CYP3A4*1G基因多态性及功能的初步探讨
牛结核病PCR诊断试剂盒质量标准的研究
ELISA试剂盒法测定水中LR型微囊藻毒素
甘蔗黄叶病毒基因型研究进展
中国糖料(2013年1期)2013-01-22 12:2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