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花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学校要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专题教育往往能够将多门学科的知识融汇在一起,对专题的学习也往往是一个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过程。专题教育一般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等形式展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将专题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能夠让学生通过参与劳动,亲身实践,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了解和感悟。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结合方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我以“基于环境保护专题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为例,介绍开发流程和结果。
一、开发思路
立足环境保护这一整体主题,以转变传统劳动教育授课模式为背景,以保护地球环境、促进生态发展和加强学校教学科研为后盾,以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突破口,以主动进行环境保护、促成劳动行动为最终目标,进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形成专题教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典型案例。
二、开发目标
1. 改革传统的劳动教育课程的授课模式,与环保相结合,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效率和影响力。
2.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植物生长周期、垃圾分类办法、环境保护日等;通过自己的劳动,经历植物的种植、生长、收获这一系列的过程;做好垃圾分类;在劳动过程中收获喜悦和成就感。
3. 让学生通过亲身劳动明白一个道理:好的环境离不开我们的劳动。
4. 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其热爱地球、热爱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使之自觉承担起保护地球的使命。
5. 让学生能够主动开展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活动,使劳动成为行为习惯,还能够对他人的不良行为进行制止和劝导。
三、开发策略及实践
1. 唤起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感
向学生讲述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比如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非洲热带雨林等地严重的森林砍伐;因为污染严重变色的河水以及河水中随处可见的垃圾;因为环境的破坏而无家可归的野生动物;等等。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加以呈现,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然后将本地的一些环境污染现象和改善现象加以呈现,从而让他们产生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之情,唤起他们的责任和使命感,树立通过个人行动改变周边环境的意识,包括自然环境和个人家中环境。
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光荣。比如,在课程中开展变废为宝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将家中的一些废品、闲置品提前准备好带到学校,在课堂上“变废为宝”,比如将矿泉水瓶制作成塑料花、将纸盒装饰成铅笔盒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光荣,同时树立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意识。
2.家校合作,开展丰富活动
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帮家长克服思想上的障碍,不断增强他们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意识。
带领学生参与植物的种植和维护。利用学校的植物园或空余的土地,教师和学生一起种植植物。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感悟,让学生体会到身处自然的怡然自得,同时提升劳动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一活动也可以动员家长参与,特别鼓励学生有计划地参与种植,如播种、除虫、拔草、收获等,观察、体验植物生长的整个周期。让学生经历这一系列的劳动,明白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也更加深刻地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确定劳动项目,培养劳动意识
在“常规任务”(由必修劳动、校内劳动、校外劳动三部分组成)和“挑战任务”(一般为公益劳动)中至少各选一项完成,具体内容如下:
其中,“校内机动”一般是教师做示范,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劳动任务。例如,第一学期学校落叶增多,鼓励学生每天到校后捡树叶,组长记录组员捡树叶的数量,班会的时候对于捡树叶多的学生进行表扬,或者发用树叶制作的精美小作品。人多力量大,大家每人贡献一点力量,卫生区就很干净,校园环境就变美了。
学期末组织一次集体课外劳动实践。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小学劳动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加有利于小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作用很大,要联系教学实际,开展活动目的明确,计划性强,不增加学生负担,同时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4.明确评价方式
每周在“常规任务”和“挑战任务”中至少各选一项,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填写《劳动记录评价表》。此外,用图像和文字记录劳动过程,及时做好总结。
四、开发效果和启示
在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对于环境保护有了更多的体悟,这种体悟得益于知识传授和劳动实践的结合,知识讲授让学生产生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爱,而实践的结合,让他们亲近自然、走进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劳动之美。课程成效显著,在后续跟踪中发现孩子们也在持续进行环境保护的相关活动,培养了“劳动能使生活更美好”的意识,影响力持久。
(作者单位:山东省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王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