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铭 李洪燕
劳动,可以让孩子与世界充分交流,用身体去丈量纷繁复杂的世界,可以动用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去认知和学习。我校将劳动、数学、艺术、科学学科进行了四位一体的设计,按照《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提出的“坚持育人导向、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等理念,为我校学生量身定制了一套劳动课程,期望学生能在一年多的参与过程中感知劳动美、创造劳动美、品味劳动美。
课程名为“一粒小麦的前世今生”,通过中、高年级的户外实践课,以小麦的“一生”为主线,让学生了解播种、成长、收割的全过程。课程的体系分为三个层级——“一个中心,两类连接,三种活动形式”,即以小麦全生长周期为中心;连接小麦与日常生活,连接学生的课堂内外;户外实践课、校内实践课、专家进课堂贯穿始终。分四个季节,让学生进行五个阶段的深入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
金风玉露的秋 艺术学科深度融合
劳动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课标》中“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直接体验与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因此,在这个季节首先将艺术学科与劳动课程结合在一起体验。
学生实地了解田野里的秋天,在蓝天白云下,在黄土绿苗间,教师用亲切又充满智慧的语言旁征博引。学生到试验田里除了看到小麦,还有山药、红薯、香菜、高粱和玉米,他们有的伸出双手去摸一摸,有的和玉米秆比身高,还有的轻轻俯下身去闻一闻泥土的味道。第一次享受田园风光的他们,兴奋地唱起了《秋天多么美》《小树叶》《五彩的秋季》等音乐课教师提前教授的歌曲,欢乐的歌声响彻田野。
专家走到学生们的身边重点介绍小麦播种时节田地里主要农作物的知识,学生七嘴八舌地问起了问题,面对一双双渴望答案的眼睛,专家一一耐心地进行解答。纸上谈兵当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于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挥起锄头,合作拉动曲辕犁,用心撒下一粒粒小麦种子。他们用一滴滴汗水浇灌脚下的大地,用一次次躬耕致敬辛苦的劳动人民,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品悟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含义。
当然,学生们最关心的还是我们的“主角”小麦。走进专用教室,用提前准备好的彩泥捏一个“小麦种子”。从显微镜下观察后,勾勒出小麦的微观结构。而后以小麦种子为主,其他种子为辅,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创造出一幅“一年好景君须‘动”的大作。
天凝地闭的冬 科学知识坚实落地
劳动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能力就是指“个体的劳动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在劳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根据对中、高年級的学情分析,在伴随小麦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必要的理论知识应该重点进行了解,于是这个季节将科学知识与劳动课程结合进行学习。
冬天来了,课程采用线上授课的方式进行。专家进行科普讲座前,学生在劳动教师的带领下提前做起了功课,对小麦起源、小麦发展历史、应用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从网络上搜寻相关的资源,下载图片制作成精美的课件。例如,有的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小麦为何起源于西亚做了深入的分析,对于西亚当时的历史背景、人文情况、生活特点进行了详尽的梳理;有的学生立足于张骞出使西域,对于西汉时期小麦为何能流传到中国运用图片进行分析;还有的学生对于一些认为还不清晰的问题进行整理,制作成电子版“任务单”提前交给专家,期望专家能解惑。
授课中采用情境教学方式,劳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了第一期活动中实地参加劳动实践的难忘瞬间,讲述了“麦”向未来——博物课的课程理念及意义。当学生从视频中看到自己亲手种下的小麦已经长到10厘米的高度时,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为激发学生的兴趣,专家从“大雪”节气入手,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大自然,了解自然界的规律。而后图文结合,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介绍了小麦的“一生”要度过的12个阶段,结合现阶段小麦的状态,为学生普及冬小麦如何抵御寒冷侵袭的知识。学生了解了小麦的起源、传播的途径,认识到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进一步体会到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专家根据学生给自己布置的“作业”,围绕小麦的种植、养护等问题与学生展开了互动交流。课下,学生结合研学手册以及学习任务单,积累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丰富了活动内容与形式。
草长莺飞的春 动手操作如鱼得水
劳动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课标》中“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要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于是这个季节设置与小麦相关的动手实践课,如“小时候的味道——麦芽糖”“蒸蒸日上花馍课”。
麦芽糖制作。学生拿到教师分发的小麦后,在家中尝试制作麦芽糖,按照专家提供的制作麦芽糖的微视频,经历从泡发、发芽、搅碎、发酵、滤水到熬制的全过程,并将熬制出的成品带到学校进行品鉴。由于制作麦芽糖的工艺比较复杂,因此做成功的学生不多,劳动课上各个小组通过任务单自主选择进行展示。制作成功的小组将成品带到学校让大家品尝,同学们如获珍宝般边轻轻咀嚼边露出羡慕的眼神;没有制作成功的学生扮演“老中医”,从中医学的角度介绍了麦芽糖的功效,让大家对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略有了解;还有的学生扮演健康小“达人”,讲解如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建议大家少吃垃圾食品。
花馍课程。此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山东省技术能手、高级技师到校为学生开展课堂教学。学生从和面开始学起,从所用材料的克重配比入手,在一次次调试中感受劳动者精益求精的精神。怎样发面、怎样揉面、怎样捏形,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虽然有的造型不够精细,还有的学生只完成了面团,却丝毫不影响学生们成功的喜悦,看着那一个个可爱的造型,一张张喜悦的笑脸,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挥汗如雨的夏 综合实践喜踏征程
劳动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主要表现为能正确地使用劳动工具,能在劳动实践中增强体力,并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团队合作能力。
夏日的田间,炙热的阳光烘烤着麦田,学生俯瞰去年秋天自己种下的小麦种子,变得犹如规整的田字格,也像码头上的集装箱,不禁欢呼雀跃起来,迫不及待地来到绿意盎然的田间。专家带领学生到学校的那片试验田参观考察,了解小麦目前的生长情况及麦田杂草等,当他们了解到原来光杂草就会有1450多种时,不禁吃惊地张大嘴巴: “得有专门对付某种杂草的药物吧?”“会不会有专门的机器可以进行辨认,直接拔出来?”“会不会有机器人在这里拔草?”各种问题的碰撞令人“脑洞大开”。
在实验室里跟着专家学习、研究,对小麦分类、标记、杂交授粉等都进行了深度了解,专家科学严谨的态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理论还需结合实践,拔草小组戴上草帽有模有樣地走在田间,已经知道如何辨别杂草的他们,弯下腰用小手使劲拽着田间的杂草。有的杂草好像故意在和他们作对,两个小伙伴咬紧牙关,使出吃奶的劲才合力拔了出来,这一瞬间,混杂着泥土的汗水渗透着幸福的味道。浇灌小组拿着已经准备好的小水桶,一次一次地从接水处到田间来回跑动,不多久大家发现这样的方式太累了,于是群策群力,大家排成一个长队,接好水后接力传递,省时又省力。休息之余,大家远远地看着无人机喷施农药,喝着自带的矿泉水,仿佛有了甜甜的味道。
硕果累累的秋 劳动理念深得人心
劳动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能领会“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内涵和意义”,培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一年多的系列劳动体验后,学生故地重游到试验田参观考察,了解小麦收获时节田地里主要的农作物知识。当他们得知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食用油原来就是以现在田地里的花生和芝麻为材料制成的时,看着刚拔出的满是泥土的花生,吃惊的表情不言而喻,“原来大自然这么神奇!”“平时做饭用的金黄色的油居然是从这一粒粒小花生中提取的”“今后不能浪费这么宝贵的食用油啊!”这时有学生说,真的想亲自动手收割小麦。劳动课程自然会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一双双娇嫩的小手挥舞着定制的小镰刀,把小麦规整地安排到了班级小仓库。
休息时间大家围坐在一起,运用美术课刚学习的编织技术,心灵手巧的一会儿就编出了憨态可掬的小松鼠,赶紧再去帮助一旁手忙脚乱的同学进行新创作;教师又教大家以小麦秸秆为主要材料,动手编织草帽,学生边看边学,不一会儿,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个性化草帽出现了,戴在头顶,大家忍不住哈哈大笑并且互相评价。
运粮更富有挑战性,大家推起老式的独轮小推车,一个晃晃悠悠地推,另一个帮着扶,既要求稳又要快,对于城市长大的他们来说,这个体力活有很大难度。伴随着队友的加油声和笑声,歪歪扭扭地把粮食从地里运送到仓库外,再传递给下一位“搬运工”。看到晒在仓库门口的成片的麦子,大家深深地感慨,经历了小麦的“前世今生”,才知道每天吃的馒头原来这样的来之不易。最后在“农机简史”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了推土机、开沟机、播种机、栽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设备,介绍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中起到的巨大作用,让学生体会到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为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值得每个中国人自豪。
伴随小麦的“前世今生”,学生不仅陪伴小麦经历了“一生”成长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够经历前所未有的劳动实践,尤其是在多学科融合下,有效助力了劳动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构建。劳动就在现在,劳动就在脚下!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庄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