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留下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包括了先民们的艺术、建筑、文学、哲学、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等方面。黄河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这些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未来发展的源泉,因此必须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继续在当今时代发光风热,并为世界文化繁荣发展尽一分力量。
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
实现活态传承目标
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主要是通过展示、保存、修复等方式来保证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传承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这种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因为这种模式只能让文化遗产留在历史中,而不能让它进入现代、活在当下。因此,活态传承成了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目标之一。与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不同,活态传承旨在通过让文化遗产更加融入现代社会,让人们更加积极地接触、了解文化遗产来实现传承目的。在黄河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比如将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让游客在感受自然和人文风景的同时认识并了解文化遗产,这既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也可以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目的,进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黄河文化,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形成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共识。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应以活态传承为目标,让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更加融入、更加生动、更加有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满足人们多元文化的需求,也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促进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
促进黄河文化产业化增值
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是推进黄河文化产业化增值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防止文化资源被破坏,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纯正性,使之成为更多人了解、喜爱、传承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够促进黄河文化的产业化增值。文化遗产是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推动文化产业生产的核心动力。通过对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可以增加黄河文化遗产的附加值,促进黄河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黄河文化产业的不断繁荣。我们应该积极推动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加强保护和管理工作,进一步推动黄河文化产业的发展。
打造黄河文化建设新局面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的环境恶化、人类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并且支撑多个方面开启新局面。首先,打造黄河文化遗产宣传和教育新局面。这是保护传承工作的基础,当全社会共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后,有利于更多人了解黄河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切实提高保护意识。其次,打造加强黄河文化遗产法制保护新局面。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不仅能更好地规范黄河文化遗产保护行为,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再次,打造黄河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技术支持新局面。通过引入更多新型技术支撑保护传承工作,使得黄河文化得到更好保护,留给人们更多文化资源。最后,打造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和利用新局面。比如通过加强规划和设计、开展旅游开发和营销等方式,能够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统一。
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开发利用不科学
长期以来,黄河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存在不够科学的现象。首先,黄河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存在着过分商业化的问题。其次,黄河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存在重建和修复的问题。有一部分黄河文化遗产已经处于消失或损坏的状态,需要对其进行重建或修复,以方便人们的观赏和实际利用。然而,在重建和修复过程中,一些相关负责人却无视历史事实与文化价值,只考虑投资回报和利益,盲目增设装饰、品种繁多的广告,不顾其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影响和破坏。最后,黄河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存在着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在国内众多历史文化古迹、自然风景名胜的激烈竞争下,各种开发项目和旅游路线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缺乏引导消费者进行错位消费的模式,维护黄河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影响力难以有效实现。
保护举措陈旧滞后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黄河文化的保护措施存在陈旧滞后问题。一方面,黄河文化遗址历史悠久,文物遗址广泛分布,保护体系没有达到全面到位目标。虽然政府机构和专业组织已经尝试进行修缮和保护,但受到资金和技术的制约,保护工作进展缓慢。在很多地方,文化遗址受到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文物古迹已经破损不堪。另一方面,黄河文化的公众认识和关注度不足,造成民众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处于较低层次,很多文物遗址处于低层次开发和保护中。这种行为从长远来看极其危险,因为文物破坏和野蛮开发行为将不可逆转地破坏文化遗产,限制黄河文化遗产的发展。要保护黄河文化,需要加强政府投入,以改善历史建筑及文物保护的机构建设,吸引专业人才为文物保护工作保驾护航。这一过程中必须引入现代化技术作为支撑。
研究工作不够充分
黄河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风貌和历史演变的重要阶段。然而目前黄河文化遗产研究工作仍存在不足。首先,对黄河文化遗产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虽然有一些学者对黄河文化遗产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和学术研究,但是对于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全面掌握还存在一定的欠缺,需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各个时期的发展路径。其次,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为黄土高原,且历经历史战争和自然灾害,许多文化遗产亟须保护。因此需要加强对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积极利用教育和社会宣传等渠道,推动其文化价值的宣传和普及。最后,黄河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还面临着跨学科、跨行业的挑战。文化遗产的研究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包括历史、考古、地理等知识。应加强学术交流和跨领域研究合作,提高黄河文化遗产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传承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黄河文化遗产传承队伍力量薄弱,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首先,传承队伍缺乏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传承黄河文化需要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深入的了解和传达,而这需要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持。其次,黄河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有专业的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但是许多传承者并不具备相关的專业知识和技能,这使得他们在传承工作中遇到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再次,传承队伍缺乏舞台和平台。传承黄河文化遗产需要有良好的传播平台和展示舞台,但是许多传承者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展示机会,这使得他们的传承工作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无法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路径构建
挖掘文化遗产,加大开发利用深度。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古老而灿烂的代表,具有极高的价值和重要性,在挖掘和开发利用黄河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在挖掘开发利用之前,我们需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主要包括实施保护措施、加强监管和建立保护机制等。二是整合资源,提高利用效率。黄河文化遗产众多,但分散在不同地域,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整合,为挖掘开发利用提供便利和效率。三是创新开发模式。挖掘开发黄河文化遗产需要创新思维和方法,需要一个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这需要我们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并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统筹规划和整合资源,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革新保护技术,打造新型保护体系。
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需要借助技术手段来不断革新保护技术,进而打造新型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首先,建立科学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图库。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将文化遗产的三维图像、扫描图像、高精度测量数据等纳入数字库,实现文物数字化,从而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信息和文物品种,为后续的文物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其次,采用新型材料保护文物。传统的文物保护都是采用一些化学方法处理,这样的方法在实行时会对文物本身带来高风险隐患,而新型材料可以增加文物对外力和环境的抗拒性和保护性,不仅可以减小文物遭受的损害,还可以延长文物的寿命。最后,开发高精度传感器和遥感技术,实时监测文物的变化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传感器和遥感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实时监测文物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只有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加精细化和科学化,才能保护好黄河文化遗产,让其真正成为现代人的宝贵财富。
加大研究力度,展现文化遗产全貌。
由于历史变迁与自然的破坏,仅有一部分黄河文化遗迹被保存下来,而想要展现黄河文化遗产全貌需要加大研究力度。首先,需要加强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力度。通过考古、历史、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全面了解黄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需要加强黄河文化遗迹的保护和修复。要做好遗迹的保护,必须实施科学的管理和保护措施,同时遗迹修复需要同时解决保护和展示的问题,不能简单地打造景点,还需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最后,需要加强黄河文化的传播和推广。通过从多角度和多渠道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黄河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保護它。
多方力量参与,增强传承队伍力量。
黄河文化遗产是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黄河文化遗产,需要各方力量参与,增强传承队伍的力量,共同发挥作用。首先,政府应当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管理,推动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政府可以加大对相关学校、博物馆等机构的资助力度,鼓励他们加强黄河文化遗产教育的开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其次,专家学者的加入也是非常关键的。专家学者是黄河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力量,政府可以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联系,鼓励专家学者通过创新的方式,推动黄河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最后,公民社会组织和民间机构的参与也非常重要。这些组织可以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积极参与黄河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促进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发展。政府可以为这些组织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鼓励他们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总之,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只有多方合力才能确保文化遗产得以保持并发扬光大。政府、专家学者、公民社会组织以及民间机构需要加强沟通合作,携手推动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本文选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要论述的河南实践研究”2022年度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研究课题;“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利用研究”(编号:ZIST2022B006)2022年度中原科技学院科研培育项目;“中原戏曲语言文化研究创新团队”(编号:2018-XLXYCXTD-002)2018年度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项目。
(作者单位 中原科技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