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纳西族作家朋友们:
上午好!
纳西族文学的发展来自于传统文化,有根可寻,有脉可理,是在时光的变迁、历史的风雨洗礼中延续,并且依然保持着风骨的文学。进入21世纪,地处边隅的纳西族文学和其他民族文学一起,融入时代的洪流,共同发展进步,谱写云南民族文化绚烂篇章。接下来,请允许我为大家汇报21世纪纳西族文学创作现状。我将从作家队伍、创作门类、创作质量和存在短板四个方面逐一汇报。
一、进入21世纪,纳西族作家数量比之前有所增加,作家队伍日趋成熟。
根据云南省作家协会提供的数据,截止2022年,纳西族共有46名省级会员,占全省少数民族会员11%;共有10名中国作协会员,占少数民族会员10%。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没有加入作协但长期坚持写作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写作者。
作家隊伍结构更为健康,梯次更为明晰:老一辈作家保持着强劲的创作力,代表作家:戈阿干、杨世光、和钟华、木丽春、牛相奎、李世宗、杨森、杨正文、赵净修、和瑞尧等。具有较强的写作经验和实践的中生代作家迅速成为骨干,代表作家有白庚胜、和国正、沙蠡、石高峰、和国才、杨福泉、和绍全、白郎、蔡晓龄、李承翰、周文英、和大海、李志宏、和强、和振华等。70后80后青年作家成长迅速,极大地推动了纳西族文学的发展,作家代表有和晓梅、黄立康、和凤琼、周杰、杨映红、祁萍、杨璇等。此外,李志文、李珂、刘宁等90后青年写作者也脱颖而出,成为纳西族文学的继承人。
除以上提到的作家外,和经雁、夫巴、夜航、李力能、和学信、周文华、杨湛、蒋学圣、和寿仙、白浩、和洁花、肖淑娥、芭纳木、拉姆周雯、杨树高、李德祥、王德炯、和文、和建华等写作者也在各自的领域进行积极而活跃的创作,极大地丰富了纳西族文学。
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文学兴起并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纳西族也有青年写作者投身到网络文学创作中,和剑猛、和佳雷、和嘉胤、和利莹、肖渊明等青年作家在网络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正逐步进入网络文学主流。
二、进入21世纪,纳西族文学创作样式更为多元,有效拓展了民族文学的领域。
2000年以来,纳西族文学大致出现三个层面的创作:
第一层面是在民族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老一辈作家的作品上。对纳西族传统文学,尤其是东巴文学进行收集、翻译整理后再创作,是解放后纳西族文学进入文坛的原点,最早可以推溯到上世纪50年代,以木丽春和牛相奎合著的《玉龙第三国》发表为重要节点,在80年代到90年代达到高峰。此后,这批作家的创作逐渐增加现代文学的成分,但作品中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功能依然强大,到2000年以后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
第二层面是在现代文学框架下形成独特审美的创作。这个层面由一批实力雄厚的骨干作家构成,他们逐步脱离传统文学的束缚,以崭新的理念、回望的视角来审视民族文化、现代生活,或表达对故乡、民族、土地的深情厚谊,或展现人物命运、生存现状,或揭示社会进程中人们的思想变化与精神考量,部分作品甚至涉及到文学更高层面的探索。
第三层面是当代文学体系下的民族性创作,传统文学不再被硬性植入,而是更多地被现代语境下民族生存现状的呈现与思考所取代。这时候的纳西族文学进入多元化格局,并呈现出一定的创新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高度融合,也具备鲜明的地域性和辨识度。
三、进入21世纪,纳西族文学创作体裁更为丰富,作品质量显著提升。
老一辈作家创作,在关注民族文化学术性的基础上,更多关注到文学性,戈阿干的非虚构散文《王国之梦——顾彼得与丽江》,木丽春的小说《情死部落的女人》,牛相奎的散文集《彩云下的故土》,杨世光的散文集《滇西北游历》,和瑞尧的散文《长江第一湾》,李群育的散文《一方水土》等,都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
与这批资深作家在纳西族文化背景下的创作截然不同,王丕震在世纪交替之际,开创了纳西族作家长篇小说创作先河,以142部作品的丰硕成果展示了纳西族作家在中国历史文学创作中的成就。和瑞尧则另辟蹊径转入国学研究,从《四书五经》切入潜心研究孔子思想,著有《孔子著述研讨丛书》系列共8本,受到业界赞誉。
中青年作家作品在不同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日臻成熟:
小说领域:和国正的中短篇展现鲜活的世间万象,和国才的长篇小说是山间少年成长史,沙蠡的小说在浓郁的民族背景展开人物命运,蔡晓龄的小说带着书卷气息追问人生,和晓梅的中短篇小说在特殊语境下探究女性生存现状;和凤琼用充满民族性和魔幻性的手法展现神秘的纳西文化。
散文领域:白庚胜和杨福泉的散文包含着浓厚的学术气息;张春和和石高峰的散文是乡情与亲情的告白;白郎的文化散文大气、深邃,作品呈现出极具饱和度的社会性;和大海的杂文博语锐思,棱角分明,充满思想的力度;杨一奔的游记写出了纳西女性看世界的眼光与格局;白浩的散文朴实清朗,写尽人间烟火;周文英的散文弥漫着光阴的痕迹和时光的烙印;和振华的散文写出了游子对故土的深情厚谊;黄立康的散文是少数民族作家在现代性写作指引下的成功尝试。
诗歌领域:人狼格的诗既有俯身贴近土地的厚度,又有直指灵魂的深锐;蔡晓龄的诗空灵摇曳;李志宏的诗既有斑斓的意象也有持久的深意;杨璇的诗善于在旖旎而宏阔的艺术精神中展示独特的审美;李志文的诗饱有生命和自然的气息;90后刘宁的诗作一经问世即得到云南诗坛的高度认可。
文学评论领域:周文英、和克纯、李珂等的文学评论专业且具有高度,他们有效地填补了纳西族文学评论的缺口。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以来,纳西族文学著作出版丰硕。100卷《纳西族东巴经译注》的编辑出版是最值得铭记的文学大事件;由白庚胜主编的40卷《纳西族现当代作家作品选集》全面总结记录纳西族作家作品;由我担任执行主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纳西族卷》则展示纳西族文学新时期成就;另外一大批个人作品选集文集问世,共同形成21世纪纳西族文学的丰硕成果,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四、21世纪的纳西族文学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纵观近半个世纪的纳西族文学,我们能看到无数辉煌的成绩,除了有白庚胜、杨福泉、白郎三位先生在社科、人文、图书出版领域斩获大量奖项以外,先后有6位作家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或骏马奖前身),1位作家获庄重文文学奖,1位作家获湄公河国际文学奖,4位作家获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近两年来,我们还收获了刘宁的2020年度大学生诗人奖,黄立康的三毛散文奖及入选“少数民族文学之星”系列丛书的喜讯。
在看到这些喜人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警觉地看到纳西族文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当下的文学,写作和阅读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大量的纳西族作家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写作状态,与时代有所脱节。于是出现人才流失、创作疲软、后劲不足等问题。其中最为严峻的就是青年作家的培养和成长,面临着诸多困难和考验:传统作家因发表困难,很难坚持创作;网络作家在当下的写作环境中应该有相当的占比,但作家数量和作品数量都不可观。
尽管如此,我们对未来依然抱有极大的信心,相信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无数同仁的奋发努力下,纳西族文学必将秉承传统,开拓创新,沿着这条亘古不变、历久弥新的文脉奋勇前行。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云南省作协常务理事,云南省作协网络作家分会副主席、秘书长。)
责任编辑:李惠文 和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