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晓玮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文化自信的理念,并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优秀外来文化作为语文课程的文化源头。教师要充分发挥统编版教材中红色文本的价值,为学生搭建相应的解读支架。
关键词:革命领袖 人物品质 原始经验 情感迁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文化自信的理念,并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优秀外来文化作为语文课程的文化源头。教师要充分把握和开掘统编版教材中的革命类文本资源,关注描写革命领袖的文本,为学生搭建相应的解读支架,巧妙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工作,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形成強烈的革命文化认同感。
一、激活原始经验,建构认知体系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红色文本是统编版教材的重要内容,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教材中都编排了不同主题、不同人物的红色文本。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学习经验,紧扣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夯实学生的认知基础。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我上学了》一课中出现了北京天安门的画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找一找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画像,并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领袖——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爱戴的毛泽东同志,同时出示不同时期毛主席的照片。而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编者还编排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着重描写了毛主席和乡亲们一起挖井,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的故事。在教学这篇课文前,学生对毛主席的了解不够透彻和全面,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看过的一些图书和影视剧,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毛主席,激发学生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景仰之情。
除了这种纵向的联系之外,教师还要从横向联系的角度入手,将同一个时期的人物进行统整和关联,借助文本内容的具体语境,强化学生的内在认知,从而在横向勾连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全新的认知体系。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为例,这篇课文在开头就直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就是朱德同志与毛泽东同志会师的历史性时刻。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出示朱德同志的照片,并相机拓展“朱毛会师”的历史事件。如此一来,学生对于朱德同志的认知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浅层,而是能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在学生自由交流之后,教师再相机进行补充介绍,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新中国的建国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红色文本教学中,教师借助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巧妙把握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人物间的横向勾连,既完成了教学基本任务,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紧扣生活实际,促进情感迁移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红色文本的内容理解起来并不难,但由于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导致学生对于革命领袖的言行、情感和伟大精神理解得并不透彻。为此,教师需要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不断缩短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拥有强烈而丰富的情感体验。
以《朱德的扁担》一文为例,在教学“山高路陡”时,如果教师仅仅解释文本的字面意思,就会陷入机械生硬的“说教式”教学中,难以让学生真正感受朱德同志的精神品质。为了优化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走山路的经历,并结合“气喘吁吁”“腿脚发软”等感受,对文本中的一些描述进行深入理解,从而为学生进一步领会朱德同志的精神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借助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找准彼此之间的融合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的心目中,革命领袖有着强大的人格魅力,他们十分景仰和敬佩革命领袖。然而,在感知领袖人物的真实性格特点时,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满是汗珠,仍不肯休息。”在教学这句话时,有学生问道:“邓小平爷爷为什么要去植树?他在植树时也会疲惫吗?”对此,教师就可以相机进行点拨:“国家领袖也是血肉之躯,他们有着与常人一样的情感,会向往美好的环境,也会在劳动时挥汗如雨。”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出发:“你有过植树的经历吗?能不能说一说你当时的感受和体验?”正是由于有了相关的情感基础,学生对文章的感知才会重新回到生活体验的维度中来。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对于人物的感知,不再是单纯地依托具体的文本,而是将文本与真实的生活状态联系起来,对国家领袖产生积极而正向的亲切感、崇敬感。
三、拓展外围资料,深化人物理解
由于红色文本与当下的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运用好课内外的教学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降低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消除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陌生感、距离感。但是教师要注意到,资料拓展并不是越多越好,否则课堂就会演变为材料的堆砌,反而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文本的感知、人物的洞察,都不能局限在一篇课文之中,而要紧扣文本表达的中心,从不同的方面拓展图片、文字、视频等多元化的资料,加深学生对人物的内在理解。
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资料,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的学习资料往往更能激发和调动他们的思维,从而使得他们对人物的感知更加鲜活、深刻而全面。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一文为例,笔者先组织学生从教材插图中找出周恩来总理,将其与课文中“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对应起来,并进行思考:“周恩来总理为什么这样打扮?”从而让学生感受国家领袖对少数民族的无限关爱。随后,笔者补充了关于傣族泼水节的相关视频,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傣族泼水节的风俗;另一方面让学生想象周恩来总理参与泼水节时的动作和表情,将视频的画面与课文中的“笑容满面”“泼洒”等词语结合起来,感受周恩来总理的平易近人。在这一教学案例中,笔者以课文为蓝本,通过多种形式的资料拓展,帮助学生以更加立体和多维的方式,感受国家领袖的博大情怀。
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影视资料,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以《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为例,在教学中,笔者为学生播放了纪录片《国家记忆》中的《会师井冈山》系列。这一影视资料全面介绍了井冈山会师的来龙去脉,同时展现了当时军民的困难处境,其中着重介绍了朱德同志与年轻战士一起攻克难关的经历。由此,教师就可以将影视资料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朱德同志的了解,促使学生对朱德同志产生敬佩之情。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契合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和直观的图片、鲜活的视频进行了有效整合,填补了学生的认知空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红色文本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从文本的特点和革命领袖的角色出发,把握正确的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塔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