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福
青州,属古“九州”之一,历史文脉悠久,底蕴深厚。好学、勤学是流淌在青州人血液里的能量源泉,教育的发展更为这股源泉注入了强劲动力。一直以来,青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体系统1万余名干部职工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均衡发展为战略任务,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工作重点,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标,时刻以“赶考人、答卷人”的责任担当,怀敬畏之心、握奋斗之笔,全力书写青州美好教育的新答卷,全市教育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青州教育品牌越擦越亮。在青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绝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是落到细微之处的实在行动。
打造智慧型校园
三月和风吹拂,走进坐落于青州市古城核心区的青州市实验小学,青石板路铺就的古街古色古香,明清风格的民居院落凝重大气。出檐的梁柱,古老的窗棂,红红的灯笼,洋溢着悠远而绵长的古风雅韵。近年来,该校依托区域教育资源,融合非遗传习坊、海岱非遗空间、非遗博物馆等非遗文化资源,引领师生传承保护非遗文化,涵养师生品德。
青州市实验小学的校园文化特色,只是青州市100多所中小学校园文化打造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青州市委、市政府顶层谋划、超前部署,2022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4所、幼儿园10所,努力满足群众就近入学(园)的需求;投资4216.63万元,提升改造乡村幼儿园132所,44所学校通过山东省第一批绿色学校验收,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得更加优越。
与此同时,青州市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2.0提升行动”完善工作,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与各方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全面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先后投资1.2亿元,新运用86寸触控一体机1300台、学生机2461台、云办公2813台,新建数字化校园电视台10间、精品录播教室38间、常态录播教室77间。针对不足200人的农村薄弱学校,青州市进行全方位减负,实现了班班一体机、校校有录播、校校能直播。
值得一提的是,该市建成全省一流的教育大数据中心,打造双万兆骨干、双千兆直通学校的信息高速公路,中小学教师用机达1万余台,实现人手一机,生机比达10:1。同时,提升改造第五代教育城域网,建成以80万兆为核心、2万兆裸光纤为主干、2000兆裸光纤到学校的高速教育城域网,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构建高质量队伍
2021年8月,青州市面向入职5年内的“青椒”、50岁以上的“深蓝”开展了乡村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应用。来自偏远山村学校兴旺小学的秦颖表示,过去一段时间,她身边的部分教师依旧一支粉笔“打天下”,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效率更是低下。虽然年轻教师普遍愿意学习先进的技术,但苦于“想学没处学,想学没人教”。“青椒”培训帮她加深了对教育信息化技术的认识,增强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的信心。
强化教师专业化成长,青州市一直走在前列。近年来,该市不定期开展学校管理、技术应用、教学应用等不同层面的教师培训,邀请教育专家、技术名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不断提升。该市成立松林新语名师网络工作室,吸纳信息技术骨干教师300余名,培训教师1000余人次;连续开展五期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培训骨干教师500余名;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实践,先后组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学设计评选”等活动;建成功能完善、内容丰富的资源库,为资源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该市的城乡师资均衡配置不断优化。2022年,招聘新教师437人,70%的新教师分配到乡村学校,通过实施“培优工程”,新教师在城区优质学校顶岗培训1年,能力不断提升。此外,通过开展“美好教育”读书论坛、“新松林书院”青年教师培训等方式,教师们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管理理念,不断提升自身教学和管理水平。2022年该市2人获评齐鲁名师,2人获评省优秀青年教师,100余人次获得潍坊市以上表彰奖励。
培育全能型人才
2022年4月,青州市云门山街道驼山小学的师生迎来了一场科技盛宴。在该市组织开展的主题为“智享寓乐,健康成长”的人工智能教育“红色智享”系列活动中,公益团队来到驼山小学开展多项科技演示。活动中,伴随着音乐声响起,多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翩翩起舞,表演水平横移、定点自旋、交叉飞行等动作,引来了现场师生阵阵掌声。课堂上,老师带领孩子们遨游太空,了解太空育种知识,动手制作运载火箭。操场上,舞蹈机器人表演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伴着音乐,机器人队列摆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孩子们也紧随其后一起舞蹈,欢快之情溢于言表。
“通过本次活动,增强了孩子们对人工智能的体验,培养他们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和探究科学的欲望,在学生心灵播下热爱科学的种子。”驼山小学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借助教育视频网络应用体系,青州市构建了“全连接”融合应用新模式。全市130余处录播教室实现学科教学、音体美课程、科技创新课程、家庭教育等优质教学资源课程高速录播。开设在线沙画、3D制作、编程应用等课程超市,满足全市10余万中小学生学习需求。
随着一项项举措的落实落地,学生实现了成长,群众更是赞不绝口。2022年,青州高考实现新跨越、新突破,数千名优秀学生考入心仪的高等院校,4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此外,通过建立23个校内实训基地,与174家企业、幼儿园联合办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让更多学生成为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更成为“大国工匠”的新生力量。
编者按: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古城青州,一批教育人以敢想敢为的姿态,勇立潮头、谋划发展,为青州教育续写华美篇章。寻找“中国好老师”团队在当地寻访期间,同青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良瑞,青州市教育和體育局电化教育中心副主任田志杰,青州市教育和体育局政策研究室主任张洪腾等展开对话,围绕信息化打造、师资队伍建设等,挖掘青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征途中的点滴,以飨读者。
陈良瑞
青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本刊记者:近年来,青州教育亮点纷呈。在发展目标和框架方面,从上到下有哪些具体的构建?是如何深入推动实施的?
陈良瑞: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我们确立了建设“美好教育”的目标和总体愿景,具體表征是“三个全面”,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全面开花的高品质、全面认可的高满意度。
在青州,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等,齐头并进,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要求学生要成长、老师要进步、校长要成名、学校要成为品牌,总之,要实现全面发展高质量。
不但要发展,而且在各个领域都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在高中学校,我们提出了“三名”战略,即培名师、育名生、锻名校。培名师,引领、激发教师不但事业要精进,而且要师德高尚,家庭要和谐;育名生,培养学生不但有卓越的学业成绩,而且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锻名校,营造、优化学校整体发展的良好生态,不但学生实现了全面健康成长,而且教师获得了职业幸福感、成就感,同时,要打造出优质的发展项目与特色化品牌。在职业教育领域,乘着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东风,一所中专学校成功获得省级示范性职业中专学校和省级高水平职业中专学校荣誉。与此同时,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德国巴伐利亚州合作建立的职教师资培训专业机构——山东一巴代利亚职教(鲁巴职教师资培训中心),1998年就已经落户我市的民族中专,主要任务是借鉴和推广德国“双元制”职教经验,对职教干部和教师进行现代职教管理、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培训。2001年,教育部确定“鲁巴职教师资培训中心”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全面认可的高满意度,不仅家长认可,学生认可,老师认可,而且政府认可和同行尊重。在具体工作开展中,我们规划了青州市“五维”教育发展路径,着眼不同的群体,形成合力,助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一维,教师层面。教师是教育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所以我们把教师放在首要位置。第一层含义,我们的理念是各美其美,人尽其才,让每一个老师都有施展聪明才华的舞台。强化分类评价、增值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让每一个老师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最终达到美美与共,共同推动我们教育的发展。第二层含义,老师必须有精气神,不但有梦想,还能有干劲。老师怎么去教好学,怎么管理好班级,我给校长、老师分享的经验是要换位思考,经常想一想“假如我是孩子,我应该怎样上课;假如我是孩子的家长,我应该怎样对待孩子?”这个过程,包含了责任、爱心、学识等各方面。第三层含义,我们给老师提的目标,要争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更要做有影响力的名师。
第二维,学生层面。五育融通,让学生要涵养优良品德,更要厚植家国情怀;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处世;学会健体,更要有精气神;学会审美,更要情趣高雅;热爱劳动,更要能吃苦、有韧性。真正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第三维,校长层面。我们引领校长首先做教育治理的行家,其次要做教育教研的专家。另外,要求校长不仅要实现自身进步与成长,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与扎实的行动实践,争做智慧型的卓越校长,甚至成名成家;而且要做好未来的学校治理梯队建设。我们认为,当一个校长退休时,后面有一群德才兼备的人能接过接力棒,促使学校向更好更美的方面发展,这也是校长的重要价值与使命所在。
第四维,特色层面。我们努力做到,不但教研教改和教学质量要优秀,要卓越,要出类拔萃,而且有彰显个性和品质的特色项目。学校特色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百花齐放”,比如,学校文化建设项目,从表层的物质文化,到浅层的行为文化,到中层的制度文化,到深层的精神文化,我们引领学校基于历史传统与未来愿景、资源优势与个性智慧,形成特色鲜明而有适切性、导向性的学校文化,真正让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源泉!
第五维,学校层面。学校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甚至成为名校,为此,我们制定了“五高”要求,即:家长信赖,高满意度;同行尊敬,高敬畏度;学界肯定,高影响度;社会认可,高赞扬度;政府褒扬,高美誉度。
围绕目标,我们齐心协力,为青州“美好教育”的打造不断奋斗。
本刊记者:沿着目标和愿景,近年来,青州市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陈良瑞: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我们认为,有五个方面影响着青州教育的发展。第一个是学校文化的业态,第二个是教师发展的状态,第三个是学生学习的生态,第四个是家庭教育的量态,最后一个,是社会资源调配。这五个方面缺了哪一个,教育发展都难以实现真正的高质量。
我始终觉得,我们青州教育的辩证法实际上就是道和术的关系。道,就是我们有科学的基层发展的思想。术,就是有具体的实施路径和形成策略。
在实际管理中,我们始终坚持四个“质量观”。青州市不论哪一个层级的学校,都要坚持科学的绿色质量发展观,这个我们已经提了五年,包括四层要义。第一层是追求轻负担、高效益的质量。具体讲,就是要求教学方法要科学,过程要高效,结果要理想,努力追求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方法、过程和结果的务实。第二层是追求全员发展质量。我们主要以道德品质教育为核心,五育并举,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实现学生协调发展,为学生打造一个成功的人生底色。第三层是追求全体的质量。全体质量有两层意思:一个是面向全体同学,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第二个是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适合自己梦想的通道。我们的梦想,就是让每一个家庭都因我们教育人的努力而有回报幸福的机会。第四层是追求可持续的质量。我们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更重视孩子内生动力的激发,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态阳光、人格健全,不但让孩子有健康的体魄、阳光的心态,还时刻具有昂扬精神。
在落实质量观过程中,我们始终坚守三项原则。第一个就是坚守教育常识。传承我们优良的传统和古代教育的精神,坚守教育的良知和常识,不为创新而创新,一定要遵守教育的价值和规律,一定要坚定教育的信仰,老老实实做教研,认认真真搞教学,朴朴实实育人,扎扎实实从教,这就是我们要坚守教育常识。第二个是要实际实用实效。学生精神成长和获得是一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教师专业要成长,职业幸福感也要提升。校长不但要发展学校,更要带动团队发展。第三个原则就是知行合一,真抓实干,用我们脚踏实地的行动和优异的成绩来诠释教育人的能力和价值。
田志杰
青州市教育和体育局电化教育中心副主任
本刊记者: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实现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借助信息化打造的“东风”,青州市在智慧教学方面进行了哪些有益探索,取得哪些成效?
田志杰:近年来,在青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持续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打通教育互联网化改革路径,建成全省首家互联网学校,投入使用高标准教育大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体验中心,加快数字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被确定为全国“跨区域同步教学应用”试点市,教育发展呈现新样态。
通过“互联网+教学”,实现了跨界化共享优质课堂。我们拓展“互联网+”背景下多元化办学方式,推进“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组织600名优秀教师研发1460节在线课程,建立线下线上融合、虚实结合的跨界课堂。建立合作联盟共进校应用机制,引导教育发达地区与薄弱地区通过信息化实行结对帮扶,组建25个城乡学校共同体,开展“城乡学校学生同上网络名校课堂活动”600余次,实现校校有联盟,校校能互动。
巧借互联网,我市教师队伍的面貌迎来了巨大改变。通过“互联网+教师”,我们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邀请50名教育信息化专家对中小学校长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创新开设“青椒”“深蓝”系列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吸纳年轻教师及老教师3000余名,完成“青椒”教师封闭培训1538人,助力年轻教师“爆发式”成长,“深蓝”引领老教师“不服老”,为老教师开设评比专项通道,优化提升乡村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同时,通过“互联网+空间”,实现了众筹智慧共谋教改创新。我们开展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实践,实现课程供给流程和机制再造。全市9000余名教师建立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组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95%以上教师能够熟练开展信息化教学。建立网络学科融合在线名师工作室80余个,培育信息化教学名师300余名。建立常规课堂巡查机制,将推门听课变为不推门远程听课,提升常规课堂教研效率,极大提升薄弱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近年来,随着直播走进群众日常生活,我们创新性开展“互联网+直播”,推进在线教学新保障。构筑高效的多渠道线上教学基础框架。为保障线上教学稳定顺畅,迅速与各运营商对接,为我市教育城域网互联网出口增加带宽,总出口达17G。完善直播平台机制,协调腾讯等公司,全力支持教师直播服务,构建了连接学校、家长、学生的多模式线上教学渠道。组建智享服务支持团队,为广大教师提供24小时服务支持。开发多彩云课堂助力线上教学稳定高效。组织上线学科教学、科技创新类、家庭教育类、劳动技能类等在线精品课程1300节,满足学生在线学习需求。开展“多彩课程超市”活动,组织录制健身舞蹈、中小学生形体矫正、科技创新系列、心理健康系列课程。
另外,通过“互联网+智联”,我们探索双师智能互联应用新模式。研究制定双师智能互联行动,提升专递课堂全融合应用效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不改变学生的纸笔使用习惯的基础上,推进教学精准化实施,能够记录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关注到每一名学生,制订对应的教学辅导策略。基于务实的双师联合应用,带动乡村学校名师优质课堂、优秀管理方式、精准教学模式的应用,带动更多教师转型、学生成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张洪腾
青州市教育和体育局政策研究室主任
本刊记者:作为青州教育发展变化的亲历者,近年来,您所感受到的青州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
张洪腾:最明显的变化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让学生、教师、家长都受益无穷。比如,我们与青州市大数据局紧密配合,建设上线了“青州市义务教育入学服务系统”,依托“爱山东”APP实现家长信息实名认证,与公安局、房管局、国土局、行政审批局、法院等系统数据实现对接共享,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报名时,自动根据家长信息调用户籍、房产、不动产、工商营业注册、失信人等信息数据,实现全程无纸化材料提交,实现“线上信息录入—大数据共享校验”,建立了自动审核校验机制,实现了资料信息审核的并联互通,有效避免了相关信息材料人工审核、材料造假等情况发生,保证所有学生根据招生策略顺利入学。
还有我们的家庭教育,在整个山东省一直走在前列。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建好家庭教育名师、协调员、骨干教师、家长委员会、志愿者“五支队伍”,不断完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健全课程体系,打造家庭教育品牌,推动家庭教育工作持续“走在前”,被确定为首批“潍坊市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区”,7所学校获评“潍坊市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学校”。
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也是一大亮点。近年来,我市聚焦聚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写好师德篇、强师篇、惠师篇“三篇文章”,锻造了一支师德素养高、业务能力强、作风精神好的教师队伍,为全市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王连霞老师,罹患尿毒症10年来,她凭着一腔热血,坚守三尺讲台,不曾耽误过一节课。在青州市庆祝第38个教师节晚会上,师生们精心编排了歌舞剧《爱永在》,向她致以崇高敬意。
2022年,围绕写好“师德篇”,我市广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月”“教育故事大家讲”“作风建设整顿年”等系列活动,积极挖掘教师们身边发生的教育故事,用鲜活接地气的典型事例传递师德正能量。在做好立师德、铸师魂“软熏陶”的同时,建立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师德师风惩处机制,通过“软熏陶+硬约束”在全市教师队伍中形成了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的良好态势。在2022年全省教书育人楷模评选中,潍坊共有2人入选,均来自青州。
另外,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教研也做得很扎实。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行“融入课堂的教学评价”,持续推进基于标准的教学改进行动。实施线上巡课与线下视导相结合的双线模式,开展“项目式视导”“诊断式视导”“订单式视导”“学段衔接视导”,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学科的帮扶力度,加大对规模学校的督导力度,助力学校教学品质提升。利用教研员工作室、课改核心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等平台,形成贯穿学年的常态化教师培训机制,增强培训效果。将课程管理与课题研究进行有机融合,推广真、实研究,创新宽进严出的课题管理新模式,提高科研质量。做强“大语文教学工程”和“英语质量提升工程”,打造语文、英语阅读精品课程,构建“读写展”一体化阅读写作课程体系。制定中小学线上教学指导意见,扎实开展线上教学教研工作,确保线上课堂教学质量。
青州教育,从学校到教师到学生,都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变化,还将一直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