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娟:用爱撑起特殊儿童的未来

2023-06-04 11:04何兰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3年4期
关键词:宁远县特校宁远

何兰

32年前,年仅20岁的王梅娟从师范学校毕业,成了一名小学老师,怀着对教育的热爱,秉承着“做老师也要做到最好”的简单信念,一路成長与收获。在她对未来的规划里,未曾想过有一天会与特殊儿童结缘,与特殊教育结缘。

2015年,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宁远特校”)成立。翌年2月,王梅娟出任校长。为帮助特殊儿童更好融入社会,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致力于推广“融合教育”。2022年,宁远特校在校就读人数从最初的21人增长至120人,送教上门人数从15人增长至255人。在王梅娟与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正在被惠及,越来越多的家庭看到了希望。

用爱撑起未来

出任宁远特校校长之前,王梅娟在宁远县莲花小学当了8年的教学副校长,已经是一名在普通小学工作了25年的资深教师。尽管知道自己面对的将是残障儿童,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当21个举止另类的孩子出现在跟前,她的心依然沉到了谷底,“回普校”这个想法不由自主地冒了出来。但是,送教上门的经历却改变了她的想法。

宁远特校成立之初便开始了送教上门的工作。就任校长后不久,王梅娟随老师们到太平镇一带送教时,见到了一个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男孩。他和家人住在破烂不堪的房子里,生活条件极差。妈妈忙于照顾几个更小的孩子,完全没有精力管他。在聊天中,老师们了解到,男孩总是乱跑,大人稍不留神他就不见了踪影,疼爱他的爷爷也在一次出门找他的过程中出了意外,离开了人世。“我当时就想,如果这个孩子能进入学校学习,他的爷爷可能就不会出事。”谈及这段经历,王梅娟忍不住叹息。

借着送教,王梅娟走进了形形色色的家庭,深入了解了特殊儿童在教育上所面临的困境。由于家人观念受限或者家庭条件不允许,很多原本可以进入学校的孩子根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看到可怜的孩子与绝望的家长,她决定不再当“逃兵”,并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办好特殊教育,让孩子们拥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带给他们幸福感的同时,也要用爱心撑起他们的未来。

从决定到行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前在普校,老师讲授一个知识点,孩子们通常都能快速掌握。但是,特校的孩子却截然不同,老师很难在他们身上看到进步。对王梅娟而言,比这更为挑战的,是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

一次上课,王梅娟注意到一个孩子一直注意力不集中,便提醒了一下,结果孩子情绪反应特别大,尖叫着冲上来扯住她的衣服,课堂陷入一片混乱。这让从教多年、自认经验丰富的王梅娟陷入深深的挫败感。事后,身边的老师从专业角度进行解答,告诉她孩子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应,遇到这种情况又该如何安抚。王梅娟意识到:隔行如隔山,特殊儿童的需要远比普通孩子复杂,对自己而言,特殊教育就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唯有从头开始学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为了弥补专业上的不足,王梅娟不停看书学习,猛补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常常和特教专业的老师们交流,讨论具体的教学方法;留守教室,密切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时间久了,她开始知道如何跟不同类型的孩子相处。

宁远特校目前共有120名学生,除了刚入校的一年级新生,王梅娟记住了绝大部分学生的名字、症状。对自闭症的孩子,她会牵起他们的手,一句话重复很多遍,热情地迎接他们进入学校,慢慢走进他们封闭的心;对智力障碍的孩子,她会专心陪他们玩游戏,也会在课堂上用小零食作为奖励,肯定他们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孩子们感受到她的爱,对其越发信任,渐渐喜欢上了这位亲切的校长。

最好的帮扶是融合

宁远是人口大县,6至15周岁的适龄残障儿童足足有一千多人。囿于传统观念,大家普遍认为残障儿童应该去专门的特殊学校就读。但是,王梅娟却坚持“融合教育”,即让一部分症状较轻的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使他们各方面都得到更好发展。

家住云潭梅翠村的小涵就是融合教育的受益者之一。他是一个运动神经受损,患有脑瘫的孩子。为了方便照顾他,家人把他送入了弟弟所在的普校,并和弟弟编入同一个班,完成了小学教育。可是,在小升初时,小涵未能与弟弟分到同一所学校。“孩子母亲在家种地,父亲在城里打零工,生活并不宽裕。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学校上学,母亲光接送小涵就要花不少时间,根本没有精力再去做其他事,家庭负担更重不说,小涵在学校也没有人帮忙。”体恤到小涵家的不易,王梅娟向县教育局反映了他的家庭情况,最终,小涵得以和弟弟进入同一所中学学习,他的母亲也被安排在学校做了宿管员。

“一个特殊儿童要融入社会本就不容易,身为老师,我们肯定要为他们争取机会,在这条路上给到毫无保留的帮助。”在王梅娟看来,对特殊孩子最好的帮扶就是融合。因此,日常的教育实践中,她很注重培养孩子们形成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的意识,帮助他们掌握生存技能、学会自理、学会生活,好让他们走出特校后能顺利融入社会,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除了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宁远特校还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建立专属成长档案,学习课程均由老师们根据学生的特殊需求量身定制。对随班就读的孩子,特教老师会定期去各个普校与孩子所在班级的老师交流,共同实施教学计划。因着他们的努力,身边的人对特殊儿童、特殊教育的认知也在更新,越来越多的普校开始接受特殊儿童随班。2017年,宁远县进入普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为148人,到2022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至588人,加上在校就读和送教上门的孩子,宁远特校已基本实现宁远适龄残疾学生全覆盖。

王梅娟认为,家长、学校、社会对融合教育的认可,是对自己多年努力最好的回报。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特殊儿童能够走进普通学校接受教育,从而有机会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管理的共情始于理解

和王梅娟交流,能真实感受她对特殊儿童的爱,也能感受她内心的柔软。她坦言,这份柔软并非天生,而是来自工作的锤炼。来到宁远特校后,见多了他人的不易,便更容易在处理事情时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处境,真正做到“共情”。它不仅体现在与学生的相处,也体现在对教师的管理。

目前,宁远特校共有正式教职工36人,其中特教专业教师26人,因特教专业的师资较为紧缺,在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都来自外地,且都比较年轻。

王梅娟深知特教老师很容易缺乏价值感,加上教育对象特殊,工作压力非常大。因此,身为校长,她会尽量站在老师们的角度去理解,将共情融于管理。平时,王梅娟与老师们同吃同住,和他们保持紧密连接。老师们也很信任她,遇到困难总会主动来寻求她的帮助。

有老师因父亲重病而情绪低落,但是为了不给其他老师增加负担,没有请假,坚持上课。王梅娟得知情况后,当即决定亲自送老师回家陪伴父亲。有老师在恋爱中经历不顺,王梅娟细心安慰,分享自己作为过来人的经验,并表达:“学校永远是你的家,不开心时尽管来和我讲。”除了谈心,王梅娟也尽可能多地办活动,比如爬山、赏花、烧烤,带着老师们出去散心,帮他们调适心理。

“特殊教育不能太‘硬,越能换位思考,就越能理解,收获也会越多。”在采访快结束时,王梅娟笑着跟我们讲,“学校与校长是相互成就的,某种意义上来看,宁远特校改变了我。它拓宽了我的教育边界,更新了我对教育的认知,带给我不可替代的幸福感,也让我的心变得宽广而柔软。”

王梅娟

湖南省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永州市第二届骨干教师。政协宁远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十八届宁远县人大代表,先后被评为宁远县优秀校长、县三八红旗手、湖南省特殊教育先进个人、永州市优秀教师,连续三次被评为宁远县优秀政协委员。

校长对话

本刊记者:作为校长,您认为怎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王梅娟:好的教育不是限制。要谈好的教育,首先要谈好的学校。在我眼里,好的学校应该从日常教学中沉淀出自己的办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再给老师与学生自由生长的空间。如果老师们能在学校里尽心尽力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学生能自由自在地成长,学校就实现了好的教育。

猜你喜欢
宁远县特校宁远
创特色品质特校
湖南宁远: 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祁梦鱼
永州宁远县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班开班
遇见最美的自己
在科研支持下的特校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木已成粥
浅谈听障儿童的融合教育
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丰富特校校园生活
宁远县水稻机械插秧优化配套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