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移凡
摘要:目前,国际上对中国国家形象不利的舆论甚嚣尘上,“他者”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越来越缺乏客观性,甚至充满阴谋论。我们必须主动掌握话语权,扭转当前“他塑”的不利局面。但在此之前要先全面了解“他者”塑造了什么样的中国,又是怎么塑造的,主动了解“他者”在想什么,如此才会形成有效“对话交流”的良性互动,而非陷入自说自话的窘境。中文国际传播是面向中文学习者传播中国形象的重要路径。目前,虽然国际通用的中文教材大多由中国编写,但也仍有研究价值可观的中文教材由他国自己编写使用。本文通过梳理目前国内对中国形象塑造及传播的现状,提出中国形象“自塑”主动国际传播策略和扭转当前的“他塑”不利局面的方案路径。
关键词:中国国家形象;本土化国际中文教材;“他塑”传播
“国家形象” 是“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1]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国家的综合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国家形象,但国家形象又具有可塑性,它与公众的主体感知、知识水平、情感归属等因素有着较大的联系。[2]
近年来,国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探讨和研究逐渐增多,国家形象成为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新闻传播学领域尤甚。随着“一带一路” 的推进,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舞台,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自我塑造和“他者” 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学术界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中国形象的主动国际传播。我们需要掌握国家形象传播的主动权,但掌握全局、立足于“他塑” 现实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我们要对被动传播的现状有最全面的了解和探测,应时而变;对他国刻意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现实有更全面和清醒的认知,做到心中有数,在宏观掌握“他者” 对中国的审视和刻画中,更加清晰而精准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从而完善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有针对性地扭转当前“他塑” 的不利局面。
在中国和中文走向世界的道路上,国际中文教育将承担起重要责任和使命,国际中文教材成为全球中国形象研究的新的突破口。目前,虽然国际通用的中文教材大多由中国编写,但也仍有研究价值可观的中文教材由他国自己编写使用。他国本土中文教材或将成为透视中国形象“他塑” 现状与演变趋势的重要窗口。本文通过梳理目前国内对中国形象塑造及传播的现状与相关研究,结合新的时代下国际中文传播和国际中文教育在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方面具有的独特优越性,指出为了更精准地掌握国家形象传播的主动权,形成有效“对话交流” 的良性互动,就要继续深入探究国际“他塑” 中国形象现状,即“以他观己”;并进一步指出以本土化国际中文教材为媒介挖掘其国家形象“他塑” 被动传播情况,从而为今后的中国形象“自塑” 主动国际传播策略和扭转当前的“他塑” 不利局面提供新的方案路径。
一、中国形象塑造与传播现状
构建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2013年12月30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就提高国家软实力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要塑造什么样的国家形象。2017年5月7日,《国家“十三五” 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也明确将“国家形象建设” 作为全面实现文化发展改革的一项目标任务。
2020 年9月15日,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3]显示,中国整体形象好感度持续上升,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形象好感度和认可度较高,呈持续上升趋势,且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对中国形象好感度和认可度虽然在“一带一路” 的背景下逐渐有上升的趋势,但也一直持续低于全球总体平均水平,又自2016—2017年以来逐年下降。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暴发,中国国家形象遇到重大挑战,新一輪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 开始蔓延,对中国国家形象不利的舆论甚嚣尘上,“他者” 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越来越缺乏客观性,甚至充满阴谋论。
二、国家形象“自塑”传播路径
基于当前的中国国家形象“他塑” 国际传播现状与不利局面,有学者们认为,在“一带一路” 和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主动掌握话语权,使中国国家形象变“他塑” 为“自塑”,扭转国际话语体系中“他塑” 的局面,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要建构共同的话语体系,让海外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消除误解,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2]自2019年底开始,与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相关的课题层出不穷,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实践问题与本土化理论创新研究” 持续进行,两年多来共取得30多个阶段性成果,致力于实现国家民族更清晰的“自我认知”,构建一个处于世界图景中的整个社会群体的“想象共同体”,并得到世界的跨文化性理解和认可。可见学术界对国家形象“自塑” 及其国际传播的重视程度。
如今学术界已经以各个领域为起点,从各个角度对中国国家形象“自塑” 国际传播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讨。研究所选媒介涉及面非常之广,从国内大众主流媒体如报纸、杂志、新闻报道等到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再到社会调查,还有对这些探讨和研究的再思考等。所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自塑” 向他国传递中国国家形象,并得到世界的跨文化理解与认可,扭转“他塑” 的局面。更有学者认为虽然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和途径,但“其中最直接、有效、亲和、畅通的路径是汉语国际传播”[4](现在我们称其为“中文国际传播”)。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中文国际传播的软实力功能,加强与国家对外传播战略的协同,发挥中文国际传播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独特价值。中文国际传播是面向中文学习者传播“中国形象” 的重要路径,它肩负着新时代塑造与传播“中国形象” 的历史使命;国际中文教育也成为中文国际传播的主要渠道,成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径,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独特作用。教科书(教材、课本)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塑造者和传播者,“是国家形象极其重要的叙述者和载体。”[5]而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主要资源,国际中文教材是构建和实现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重要媒介,在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及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具有其他传播手段无法匹敌的优越性。
作为中文学习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媒介,国际中文教材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国际传播有着独特和深远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因此,基于国际中文教育和国际中文教材探索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问题,应该成为当下的研究重点,也已经成为热点话题。截至当前,已有众多相关课题项目的研究,并得到国家的鼎力资助和支持,如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 规划课题“汉语国际教育中‘中国国家形象’的设立与传达”(项目编号:EIA14040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汉语教材中的中国形象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5BYY089)等。
三、深入研究“他塑”被动传播
我们承认中国国家形象“自塑” 研究和国家形象建设的必要性,也赞同国际中文传播和国际中文教育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方面具有的独特优越性。但我们仍认为,在此之前,要全面了解“他者” 塑造了什么样的中国,又是怎么塑造的,了解“他者” 在“听”(也许不曾听)后怎么想、怎么说,即“以他观己”。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自塑” 传播是一种主动的国家形象传播,而“他塑” 传播是一种被动的国家形象传播。我们要掌握国家形象传播的主动权,就要对被动传播的现状有最全面的了解和跟踪,应时而变。对他国刻意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现实有更全面和清醒的认知,做到心中有数,在宏观掌握“他者” 对中国的审视和刻画中,更加清晰而精准地認识自我、塑造自我,从而完善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有针对性地扭转如今“他塑” 的不利局面。然而,现有的中国国家形象“他塑” 研究还不足,“他者” 以西欧各个国家为主,研究媒介也不够全面和广泛。
教科书不仅是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自我认知” 的实现途径,也是“世界图景” 的展现场域,不仅是青少年认知自己的国家最为权威的途径,也为青少年解读和审视其他国家提供最有力的参考。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对教科书使用者有直接的、显性的、强制性的影响。这为学术界对国家形象“他塑” 策略和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新时代下,国际中文教育和国际中文教材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中具有的巨大潜力,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国际中文教材在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上的研究价值,但我们更不能忽视那些本土化国际中文教材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他塑” 情况。但目前以他国教科书尤其是本土化国际中文教材为研究媒介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甚少,有限的他国教科书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多集中在他国历史教科书领域。
我们应汲取国际中文教材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自塑” 相关研究的经验,不仅要重视国际中文教育作为国家形象“自塑” 重要途径的国际传播影响力,重视国际中文教材(中国编写)的主要媒介作用,还要更加重视在实际中文传播和中文教育过程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他塑” 现象,尤其关注本土化国际中文教材作为重要媒介去研究“他塑” 的价值。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明确的是,任何系统、科学的研究都离不开现实与实践。由于各国的国情及其与中国的国际关系都不尽相同,主流意识形态不同,作为“他者” 的主要立场、态度、关注点就不同。不同国家编写使用的国际中文教材,其所建构出来的中国国家形象当然也不会完全相同。因此,我们需要做好国际中文教材中国国家形象话语建构的国别化研究建设。
四、结束语
梳理目前以教科书为媒介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我们发现,“他塑” 视角下的教科书中国国家形象研究集中于各国历史教科书领域,而本土化国际中文教材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方面上的研究价值被忽视。虽然目前各国本土化国际中文教材的数量不如由中国编写的国际中文教材数量可观,但这也是掌握中国国家形象“他塑” 传播策略和态势的极其珍贵的现有材料。
我们应汲取国际中文教材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自塑” 相关研究的经验,不仅要重视国际中文教育作为国家形象“自塑” 重要途径的国际传播影响力,重视国际中文教材的主要媒介作用,还要更加关注在实际中文传播和中文教育过程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他塑” 现象,尤其关注本土化国际中文教材作为重要媒介去研究“他塑” 的价值。以本土化国际中文教材为媒介挖掘其国家形象“他塑” 被动传播情况,做好其国别化研究建设,更深入地掌握国家形象“他塑” 被动传播的现状与态势,这将使中国国家形象“自塑” 传播更加清晰而精准,为今后的中国国家形象“自塑” 主动国际传播策略和扭转当前的“他塑” 不利局面提供新的方案路径。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形成有效“对话交流” 的良性互动,而非陷入自说自话的窘境。
参考文献:
[1] 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23.
[2] 梁玉杰.“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国家形象传播[J].青年记者,2020,(14):31-32.
[3]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课题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分析报告(2019)[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20):90-95.
[4] 樊小玲.教科书叙事:自我认知、世界图景与国家形象传播[J].现代传播,2018,(10):160-164.
[5] 秦惠兰.国际汉语教材编写与国家形象修辞策略[J].国际修辞学研究,2015:2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