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菲 劳灵珊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崛起,浙江省作为长三角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交往的重要交流平台,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选择入驻浙江,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本地企业和单位走向越来越广阔的国际市场。在此背景下,研究浙江省小语种相关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意义重大。本文对浙江省对外合作及相关小语种人才需求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进行相关思考。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浙江省;小语种;人才需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浙江省小语种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小语种人才,助力其找到能充分发挥自身语言优势的工作岗位,已经成为浙江推进“三个地” 建设、实现“两个先行” 奋斗目标、促進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拓展对外贸易市场、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一环。
研究浙江省小语种相关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可以厘清用人单位对小语种人才的素质需求,为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发展方向,为小语种专业在读学生分析就业前景、明确职业规划提供翔实可靠的就业信息参考,助力高校小语种专业招生宣传,扩大人才储备,从而帮助用人单位提高招聘质量,助力事业发展,最终服务浙江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发展。
一、对外合作及小语种人才需求
(一)俄语人才需求
当前浙江省与俄罗斯的产业合作主要集中在对外贸易领域,俄罗斯已成为浙江跨境电商的重要合作伙伴,未来在贸易、投资、工业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发展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总体来说,目前浙江省内涉俄企业数量仍然偏少,对俄语人才需求量不是很大。即使有部分企业需要俄语人才,要求也很高,不仅要求应聘者熟练掌握外语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企业经营知识和外贸相关业务知识。此外,对应聘者的第二外语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甚至与应聘英语专业外贸岗位的要求持平。浙江省作为一个电商大省,中俄跨境电商的发展势头向好,因此部分相关企业还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1]
(二)法语人才需求
自2019年“中法关系行动计划” 实施以来,中法两国大力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着力推进双边贸易和双向投资,既促进了传统领域的合作,又开拓了新兴市场。在2021—2022年的浙江省企业岗位春招及秋招中,有250家左右公司需要法语专业或具备法语相关技能的毕业生,涉及电子商务类岗位,进出口外贸类岗位,交通工程、医疗、建筑工程等相关技术岗位,以及教育类岗位,工作内容包括新媒体运营、线上销售、项目工程翻译、跨境餐饮业翻译、市场推广、商务财经顾问、教育培训、留学咨询等,大多数岗位还有外派机会。
(三)日语人才需求
从近年来在浙企业日语专业毕业生的招聘信息来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涉及机械、化工、专用设备、软件外服等文书翻译工作的岗位数量可观,但对专业能力要求颇高,偏向实用性。编辑岗位和翻译岗位的情况大致相同,但对于笔译能力和审美意识、创意想法的要求更严格,偏向文学性。教育行业的招聘情况基本稳定,各大培训机构的待遇大多相近且可观,学历需本科及以上,日语水平要求最为严苛,需有N1证书或专八证书,也很看重教学经验。批发和零售业对日语和英语的要求都比较高,尤其重视口头表达能力。运营岗位甚至要求具备运营经验、产品开发能力和软件运用能力。[2]
(四)阿拉伯语人才需求
近年来,中国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取得了全面发展,沙特一直是中国在西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埃及是中国的主要石油进口来源国,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出口市场。阿联酋也已成为中国在阿拉伯地区第二大贸易伙伴,是阿拉伯国家中最大的出口市场。[3]在作为国内中阿贸易典范的义乌自贸试验区出现了极具规模的阿拉伯语翻译人才队伍,他们拥有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和外贸运作知识,可以陪同阿拉伯外商购物订货。[4]在外贸公司中,阿拉伯语人才主要负责财务、接待等工作。根据最新发布的阿拉伯语人才招聘信息来看,相关企业对运营和外贸员的招聘需求较大,其次是翻译、游戏策划、客服等。学历要求多为本科及以上,需要熟练掌握阿语,此外还会综合考量计算机运用能力、英语水平等相关因素。
二、省内小语种专业毕业生去向
浙江外国语学院是目前浙江省唯一一所公立外国语大学,开设有俄语、法语、葡萄牙语、捷克语、波兰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等外语专业,是省内小语种专业大学生的主要培养单位,将其作为例证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一)俄语专业毕业去向
调查显示,2020届俄语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四个行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制造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在批发和零售业这一个类别中,俄语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外贸和跨境电商,这些企业招聘时对英语的要求比较高,对于俄语专业能力要求反而低。此外,这类企业的岗位较多,招聘需求量大,工作上手快,因此近年来成为俄语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去向。
教育是俄语毕业生的第二大毕业去向,主要集中于俄语培训机构和国际学校。由于浙江省内高考外语语种可选择俄语,因此俄语毕业生有机会应聘中学俄语老师。相比之下,外语培训机构的人员流动性大,且杭州的俄语培训市场没有稳定的新增学员群体和成熟的培训体系,因此不少毕业生在入职之后会逐渐转向英语培训或从事其他行业。
制造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相关企业的国际业务部是俄语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这两类行业因海外业务需求,需要招聘少量小语种专业学生来负责海外联络和翻译等工作。制造业的相关就业单位基本为中大型企业,收入较高,工作稳定,毕业生愿意在岗位上深耕。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工作环境虽然相对优越,但因产品更新换代快、市场竞争激烈,工作稳定性就相对较低。
(二)法语专业毕业去向
通过调查浙江外国语学院2017—2021年的211位法语专业毕业生发现,共有87位同学在浙江省内就业,多分布在杭州和宁波。通过调研浙江省内的就业单位发现,其中39家属于科技型公司,包括信息科技、网络科技等,12家属于教育类公司,9家属于电子商务型公司。总体来看,近年来浙江省对于法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较大,并且分布于各个领域,尤其是科技领域。
(三)日语专业毕业去向
《2019—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日语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四个行业:教育、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在浙江日语是除英语以外最受学生欢迎的高考外语语种,因此很多日语毕业生会选择成为中学日语教师。日语培训机构也是毕业生的一大选择,但是目前日语培训机构体系还不成熟,待遇不够稳定,因此不少毕业生在入职之后会逐渐转向。
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类别中,日语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业管理服务、咨询与调查、职业中介服务等。该行业大部分企业对语言要求不高,但会比较重视与行业相关的专业能力。
在批发和零售业这一类别中,日语专业毕业生从事的主要为外贸和跨境电商,这些企业对日语和英语的要求都比较高,需要各类语言证书。但是这类企业招聘需求量大,工作上手快,因此近年来在日语毕业生中大受欢迎。
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相关企业的国际业务部中,日语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主要工作是负责海外联络和文书翻译。
(四)阿拉伯语专业毕业去向
《2018—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除升学外,主要选择进入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语言教育业工作。
杭州作为互联网企业的聚居地,近年涌现出了一些针对阿语用户的直播、App开发等工作机会,因此这类电子商务企业对阿拉伯语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
在批发和零售这一行业中,外贸业务专员和销售专员成为许多阿语毕业生的选择。该行业对学历的要求不高,更看重语言沟通能力和对外贸知识的了解,后期发展空间较大。
在语言教育领域,就业方向多集中在翻译类工作。但由于翻译机构对学历要求较高,加之纯文本翻译类工作需求比较少,就业人数并不多。此外,由于阿拉伯语在浙江的普及度比较低,除了在义乌有一些针对外贸员的语言速成班,浙江省内基本上没有相关的辅导机构,所以语言培训类就业人员很少。
三、相关思考
随着浙江经济的发展,小语种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相当的需求量。但是从企业用人需求来看,单纯掌握语言技能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大部分企业的岗位要求了。了解经贸等相关业务专业知识、能同时用专业语种和英语开展工作、具有相关实习经验、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熟练应用电脑,这些已经成为目前涉外企业招聘要求中的关键要素。如何培养出符合社會和企业需求的小语种人才也已经成为浙江省对外开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这需要学生、高校和企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学生方面
1.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目前,国内大部分小语种专业学生都是零基础学习语言,难度较大。作为学生,一旦选定专业,就要端正态度,积极面对困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大学毕业初次选择就业单位和具体岗位时,要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骛远,摒弃不愿意去基层、不愿意接受低薪资、不愿意被外派的想法。
3.努力成为复合型小语种人才。在学习本专业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语言对象国国情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意识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要坚持英语学习,精进计算机操作能力,并利用课外时间学习一项与未来工作意向相关的专业知识。
4.重视实习实践。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类语言实践和社会活动,不断提高语言的输出和运用能力,提升个人与社会的交融度。尽早进行职业规划,寻找实习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自身不足,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提升。
(二)高校方面
1.重视新生始业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各专业要开展细致的始业教育,包括解读培养方案、介绍就业前景、传授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新语言的信心。通过班主任、辅导员管理机制,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动态跟踪学生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状态。
2.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整合学校专业资源,为小语种专业学生开放攻读双学位或辅修其他专业课程的机会,发展“语言+经贸”“语言+旅游”“语言+电子商务” 等语言复合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3.在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同时,重视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的建设,做到四课堂有机联动,通过校内课后社团、校外志愿实践+实习、语言对象国浸润式学习等形式,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能快速融入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4.开设职业规划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尽早进行职业规划,并利用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机会。
(三)企业方面
1.主动走进高校,通过定向培养、开设订单班等方式与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细化的业务能力培训,使之更符合企业需求。
2.注重对人才的长期培养,为优秀员工提供免费的专业培训、定期的外派学习机会和岗位晋升空间。
四、结束语
由于经济的开放性,目前浙江省对小语种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还是较为可观的,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条件下,企业已经不满足于招聘单纯掌握外语技能的小语种人才,而是倾向于雇佣复合型外语类人才。因此,学生、高校和企业要从各自角度出发,通过自身能力提高、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和校企合作增强等方式,更好地发挥小语种专业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助力浙江实现“两个先行” 目标。
参考文献:
[1] 乔宏兴,张禄彭.浙江企业俄语人才需求情况调研报告[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4):151-153.
[2] 耿婷婷,田鸿儒.浅析日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基于对杭州地区企业与应届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亚太教育,2016(22): 237-238.
[3] 陈柯如,刘丽敏,吉柏玉,等.“一带一路”中阿贸易畅通中的阿语人才培养问题[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1(06): 7-11.
[4] 张冰,熊永芳,徐艳.“一带一路”背景下浙江省对阿拉伯国家出口潜力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8(0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