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静
(江苏省常熟市畜禽屠宰检疫和城区动物防疫中心,江苏常熟 215500)
2003 年,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提出一种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模式—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以下简称“无疫小区”),成为目前国际上控制和消灭动物疫病的通行做法,主要采用贯彻生物安全理念、鼓励企业自建落实主体责任、政府加以引导和监督的管理模式。我国对无疫小区的持续性研究在2018 年国内发生首例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后得到了进一步实践和规范,相继出台ASF 无疫小区建设的标准、管理技术规范、评估管理办法、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1-3],对畜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ASF 被OIE 列为法定通报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重点防范的一类动物疫病[4]。目前尚无有效ASF 商品化疫苗和治疗药物可用[5],防控ASF 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养殖场所的生物安全水平[6],引导企业创建ASF 无疫小区,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切实稳妥的达到ASF 防控要求。2020 年,农业农村部印发有关ASF 无疫小区建设和评估的指导性文件,正式启动ASF 无疫小区创建及评估工作。2021—2023年,农业农村部先后发布395、510、607、646号公告,分别宣布62、53、51 和50 个ASF 无疫小区通过评估达到国家生物安全水平标准,为生猪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ASF 无疫小区的企业首先应具有创建信息准确表述的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出具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建设的批复文件,建设主体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或企业集团,具备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基础。小区各单元按照动物防疫要求与生产管理工艺流程合理布局,遵循良好饲养管理规范原则,配备通风、饲喂、供水、隔离、无害化处理、粪污处理、洗消等运行系统,实施健康养殖。
根据无ASF 小区的具体位置,确保3km 内无易感动物养殖场、交易场所、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场所,无野生易感动物活动,设立环形缓冲区。场区外围建封闭式实体围墙、围栏、防疫沟等防范野生动物的物理屏障和设施,设置防鼠防鸟等设施设备,建洗消中心、消毒通道、人员隔离点、库房、生猪中转台等,做到合理布局、有效隔离。
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应取得有效的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畜禽养殖代码等必要资质证明,具有健全的饲养管理制度和完整的养殖档案记录,建立畜禽标识和可追溯系统,确保生猪及其产品移动和饲料、疫苗、药品、用具等生产资料来源及使用情况的追溯信息完整,对所有生产环节中的生猪及其产品、生产资料实施可追溯管理。按照有关规定,严厉禁止饲喂餐厨废弃物。饲料应采取严格高效能杀灭ASF 病毒的办法进行消杀处理。场区具有完善的粪便、垫料、污水、污物及废弃物的运输处理制度和相应的设施设备,运输和处理措施要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具有真实完整、填写规范的生产单元及生物安全管理记录,以及官方兽医机构工作和监管等记录,相关档案记录保存符合规定。
企业结合自身条件,制定《病死猪无害化管理制度》,建立无害化处理体系,明确无害化处理方式,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可通过自属无害化处理场所和委托其他无害化处理场所进行处理。ASF 无疫小区自属无害化处理场所位置及净、污区布局要合理,运输、装卸、储存、洗消、人员管理等环节不能存在交叉污染风险;采用委托处理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的,需配置专用病死猪运输车辆,建设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暂存场所,科学、合理规划运输路线并做好车辆清洗、消毒、烘干、监测、管理等。病死猪按照要求用动物尸体袋包裹并用专车经专用通道运至指定地点,再由病死畜禽专用封闭箱式运输车辆,经设定路线及时运输至无害化场所,并按照《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要求,对病死猪进行高温熟化处理,确保无害化处理彻底有效,降低ASF 传入和传播风险。
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企业生物安全管理手册,手册内容至少包括动物生产生物安全基础、生物安全管理组织体系、生物安全计划、应急反应及疫情报告制度、生物安全培训、样品安全运输管理、档案记录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和标准操作程序(SOP)等。企业应监督指导工作人员按照手册内容认真实施生物安全措施,各个场所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中相应环节的要求和标准操作流程落实生物安全措施,逐一检查每个环节每个要点,极力防患降低生物安全风险。
以生物安全为本,严格落实ASF 防控政策,严格制定生物安全手册,并成立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确定各岗位生物安全管理负责人,针对各功能区域、岗位制定生物安全措施和标准操作程序,定期按照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进行监督检查。ASF 无疫小区负责人为生物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整体协调场区生物安全防控工作。生物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制定生物安全的具体管理措施,定期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与内审,形成评估分析报告,并根据生物安全评估结果制定完善生物安全计划。生物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监督检查通报,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参加生物安全培训,掌握生物安全的法律规章制度、生物安全操作流程、采样标准、应急预案、疫情上报和处置程序、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操作技能等,确保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同时健全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并推动其能长效运行。
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应结合企业及周边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制定科学有效并符合《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管理技术规范》要求的风险评估方案,明确风险评估基本方法、主要程序和内容,对ASF 无疫小区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风险评估,监督检查生物安全管理流程和执行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形成风险评估结果报告,确定风险因素,设定关键控制点,并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细化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和标准操作程序(SOP)以及实施操作细则,形成覆盖所有生产单元的生物安全计划。
创建ASF 无疫小区的企业应对照制定的生物安全计划和风险评估报告,结合ASF 流行病学特点和企业生产管理情况,综合评估周边环境、野生动物、虫媒、选址布局、设施设备配置、生产管理要素、人员流动管理、投入品监管、运输装卸管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风险因素,及时制定或调整生物安全措施和标准操作程序,确保生物安全措施科学、合理,符合相关要求并能有效落实。
企业应设置独立的物资中转隔离区,根据生产计划控制各类物资进场频次,食材经高温熟化后入场。结合生活和生产需要安排物资入场,在场外经消毒通道消毒后进入场区中转隔离区,在中转隔离区去除外包装,经喷洒、擦拭、浸泡消毒处理后采样检测,暂存于中转隔离区,经检测合格后按需转入兽医室,由场内人员交接。
创建ASF 无疫小区应合理布局建设洗消中心或洗消点,并配置清洗消毒、烘干或熏蒸设施设备,制定符合生产管理的消毒制度且严格落实到位,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对生产场区、进场车辆、人员等进行消毒处理。
场内工作人员应取得健康证明,并采用工作服分色的封闭式管理。工作人员休假期间不得接触其他养殖场、屠宰场等高风险场所及人员,休假返场人员到人员隔离点洗澡换衣,隔离48h(24h 后采样),经检测ASF 核酸为阴性再进场,经消毒通道入场后在场内隔离区隔离24h,再进入生活区。在岗人员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管理手册》要求进行监管考核,外来人员禁止入场。制定车辆洗消流程及标准操作程序,明确转运车辆使用及清洗消毒要求,实行专车专用,车身标明用途标识,转运前车辆都要进行ASF 病毒检测,外来车辆禁止驶入消毒通道。
非洲猪瘟无疫小区要设专用饲料中转区,避免外来饲料运输车入场。每批饲料原料由第三方厂家提供并经第三方检测公司检测出具检测报告,由全封闭饲料运输车通过场区消毒通道运送至暂存区,经紫外线消毒3d(每天臭氧消毒30min),封闭储存21d,多点采样,合格后由饲料转运车调拨进饲料加工间进行自加工。为减少外来生猪转运车辆入场带来的动物疫病传播风险,应建设猪只中转台,调出生猪按照科学规划路线由内部专用生猪转运车经过严格消毒后装载运输到猪只中转台,再由经清洗消毒烘干且检测合格的外部运输车,从指定路线到猪只中转台运出生猪,确保出猪单向流动,切断ASF 传入途径。
企业应参照《中国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结合实际制定企业ASF 疫情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完善应急响应程序,并及时更新储备人员防护用品、消毒设备、消毒药品、监测器材等应急物资。可以采用应急演练桌面推演的方式,不断完善优化应急演练的各个环节,在演练的全过程符合应急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实战演练,确保在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能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程序,及时上报疫情并采取强化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对ASF 无疫小区生物安全管理情况应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评估和内审,并形成包括评审目的、范围、组织实施、办法等内容的审核报告,针对性提出的不足及改进意见,场区及时整改并完善措施,确保ASF 无疫小区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内部审核与改进,主要考察生物安全管理小组构成及其管理水平以及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确保制定的生物安全措施达到并超过预期的实施效果。
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应配置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检测实验室,不具备配置条件的可以委托具有资质且经省级畜牧兽医部门认可的第三方实验室开展检测,承担检测的第三方实验室和官方实验室必须符合国家防控政策的相关要求,且都具备ASF 检测资质。ASF 无疫小区应根据有关管理技术规范和相关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计划或方案,建立ASF 监测体系,明确监测范围、频率和数量等要点,并按照监测方案开展监测,确保在过去12 个月内没有发生ASF 疫情。证明无疫的监测要求是每栋猪舍随机采集猪只样品不少于30 份进行病原学检测,并抽取一定比例猪只样品进行血清学检测。
监测范围的确定应充分考虑ASF 流行特点和风险防范需要,对猪只、环境、车辆、洗消中心、饲料、物资、人员等开展科学采样和病原学监测,内设无害化处理场的ASF 无疫小区,采样监测应覆盖出猪台、病猪隔离场所、病死猪转运车辆、死猪暂存场所、死猪处理场所等环境。监测采用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至少每半年开展主动监测1 次,对异常或死亡猪只进行被动监测。
县级畜牧兽医机构按照职能分工有序运行,制定《非洲猪瘟监测方案》等规定动物疫病防控规划、计划或实施方案,建立动物免疫、检疫监管、疫病监测、疫情报告及应急处置等相关制度并有效落实,配置具有相应资质和检测能力的实验室,承担官方监测工作。配备一定比例的专业技术人员(官方兽医),并定期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监测方案、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等内容的培训,对ASF 无疫小区的生产单元、无害化处理场、生猪运输车辆、车辆洗消中心和小区周边养殖场(户)等进行有效监管。
目前,全国216 个养殖企业建成ASF 无疫小区,切实提升了场区内生物安全管理水平,这充分体现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已逐步成为畜禽养殖主体的共识,以及国家持续推动无疫小区建设的决心。刘静等[7]对农业农村部395 公告宣布建成的62 个ASF 无疫小区的建设成效进行了梳理和详细分析,从国家评估引领构建ASF 区域化防控格局、探索全新ASF 防控路径创新优化理念和措施、完善落实生物安全措施打造生物安全闭环防范体系、养殖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概括总结了ASF 无疫小区建设的重要性、优越性和紧迫性以及示范引领作用。曹维伟等[8]以首批通过国家评估的山东曹县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的创建经验为基础,向山东省内3 个地区的5 家养猪场推广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王世月[9]针对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的县级畜牧兽医机构监管情况进行了专题研究,阐述了完善畜牧兽医机构体系建设、加强ASF 防控及监测对ASF 无疫小区创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非洲猪瘟疫情在国内蔓延推动了我国生猪养殖业的格局由中小规模向规模化养殖转变,为阻挡ASF 在我国传播和流行,无ASF 小区的创建势必成为未来生猪养殖业集团产能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奠定生猪稳产保供基础的突破口。政府从政策引导、技术优化、有效监管等方面不断推行区域化管理理念,提升我国生猪养殖业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促进无ASF 小区示范和创建,同时每年对已通过评估的无疫小区开展维持情况评估检查,及时处置不合规的情况。2023 年2 月,农业农村部按照《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评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因生产单元全部停产或部分停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无法正常运行的3 个无疫小区,作出了暂停无疫小区资格的处置,责令12 个月内完成整改再申请评估,如果未按期完成整改或未通过评估,将撤销无疫资格[10]。为进一步加强无ASF 无疫小区长效运行和扩面推广,政府和养殖主体要携手共同推进,不断增强养殖主体自主优化能动性,着力提升官方的监管监测能力,有效防范动物疫病发生和扩散风险,助力生猪养殖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