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远
摘 要:文旅融合可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助力。文章从文旅融合的角度出发,分析地方文献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关系,以及地方文献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阐述公共图书馆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优势,并提出公共图书馆开发地方文献助力地方文化旅游发展的服务策略,以期促进地方优秀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旅游业多元化发展,实现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文旅融合;地方文献开发;文化旅游发展;公共图书馆;服务策略
依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9上半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可知,文化消费已经成为国民消费升级的重要标志。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在该意见中,提出了要进一步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既能促进旅游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也能够实现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在国家大力推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参与文旅融合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旅游资源,可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近些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也在文旅融合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地铁图书馆、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等。在服务融合模式上,既有信息型融合、沉浸型融合,也有嵌入型融合、文创型融合;在文旅融合模式上,既有人文景观模式、资源供给模式,还有产品供给模式、信息服务模式和阅读推广模式等。从整体上看,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发展道路上体现自身的价值与担当。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公共图书馆在服务文旅融合发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文旅融合数字化共享程度不高、民众参与文旅融合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公共图书馆的宣传推广渠道较少、特色理念及服务品牌意识薄弱等,这些均是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公共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文献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关系
1.地方文献可以更好地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地方文献是以平民社会为中心,具有多种载体形式,包括金石文献、书画文献、纸质文献与口碑文献等,记载了该地区人们的历史物质文化生活,在促进地方文旅融合发展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可将地方文献中含有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部分,转化为具有代表性的文旅资源,这些资源可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同时,通过开发地方文献,还能够很好地弥补遗址、遗迹开发的局限性,可以丰富的史料为背景,增强遗址、遗迹的文化底蕴,也可将地方文献作为文物修复和保护的重要参考。以贵阳青岩古镇为例,地方文献中记载了原有的8座牌坊,现存3座。在修复古镇原貌时,可借助地方文献中关于牌坊的记载进行修复。我国历史文化渊源长流,但许多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消失,公共图书馆可通过对地方文献中的方志、古籍等资料进行挖掘和整理,为古文化的复原提供可能。
2.文旅融合发展可带动地方文献的开发
在国家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也有效带动了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对地方文献进行开发,就是按照一定的主题对史料进行编研、出版或发布,充分发挥史料自身的价值,以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比如,首都图书馆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馆藏地方文献的整理挖掘,通过设置专题信息文献服务的方式,为地方旅游项目提供信息服务。具体是以元代园林特有的建筑形式为主,以金石书法、绘画、人物肖像等为辅进行开发,有效协助了元大都遗址公园的重建。随着该遗址公园的重建,带动北京元代地方文献的整理、开发和利用。可见,随着文旅融合发展的进一步推进,能够有效带动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二、地方文献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1.地方文獻是文旅建设发展的重要资源
旅游资源指的是可为旅游业开发利用且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资源。在旅游景区,用于展览和陈列的声像档案与实物等,均是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史料价值及教育价值,也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分部分。因此,地方文献是文旅建设发展的重要资源。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由红色文献构成的旅游资源,可充分依托“家门口”的红色资源,深挖掘、巧构思、抓整合。通过加强资源信息化共享等形式,用活地方革命时期的文献、手稿、照片和文书等资源,讲实、讲准红色故事。例如,参照上海市文旅局最新发布的《上海红色文化地图(2021版)》,全面梳理排摸区域内红色革命遗址(旧址),策划推出红色印迹特色微游线路,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宣传教育资源,不仅实现对本地旅游资源的宣传,又能让人们在游玩之余接受红色革命教育。
2.地方文献是文旅产品的内涵来源
文旅产品指的是旅游中创造的精神产品,其表现形式有旅游服务、旅游景观作品、旅游宣传产品及旅游路线等。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各地文化与旅游积极依托地方文献进行文旅产品的开发,具有代表性的有文旅演艺产品《云南映像》、红色旅游路线赣州—于都—会昌—瑞金—长汀—上杭才溪—上杭—古田会址等,均深受旅客的喜爱。反之,如果在文旅产品开发中,忽视地方文化的挖掘和融入,过分重视经济效益,不仅不能形成强大的旅游吸引力,还会造成大量资金和时间的浪费。由此可见,旅游开发单位只有依托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打造文旅产品,才能够有效提高旅游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3.地方文献是提高文旅吸引力的基础动力
要想有效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游客是关键。但目前国内旅游业发展具有较严重的同质化问题,普遍都不重视地方历史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得文旅产品开发无法充分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导致旅游项目大同小异,没有特色,必然也无法吸引游客,进而阻碍地方文旅可持续发展。以上海长宁区愚园路为例,这条全长不到三公里的路上,记录了许多名人的身影,其背后蕴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沧桑故事,透过一砖一瓦、一个细部,把海派故事讲细节、讲深入,使长宁海派文献资源融入旅游产品和服务当中,建立起区域内的海派名人与长宁景点的关联,形成以文带旅,以旅促文的良性循环,实现长宁区域内景点和长宁海派文献资源有机结合。
因此,在推动地方文旅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大对地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民族文化等优秀文化的挖掘利用,打造富有特色的文旅品牌,由此实现地方优秀文化传承,提高文旅产品吸引力,进而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地方文献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刻、最持久的力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是文化自信的来源和保障。通过开发地方文献,可将中国优秀文化依托旅游的形式更好地展现给世界各地的旅客,能够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扩大中华优秀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三、公共图书馆在助力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优势
1.馆藏数量庞大
地方文献主要保存在文化馆、博物馆与公共图书馆等文化部门,其中在公共图书馆中保存的数量最为庞大。以上海长宁区图书馆为例,除部分普通借阅书目外主要集中于“海派主题”书画室及地方文献专题书架,除了覆盖江、浙、苏、皖地区以外,还藏有岭南画派、京津画派等,作为海派文献研究的补充。地方文献专题书架主要以“海派文化、海派绘画(理论类)、海派文学、海派纪实、海派中医”等为类别的专题研究性资源,其中人物、作品类资源可代表海派绘画地域特性,各类专题资源均有后续开发利用的潜力。
2.拥有特色的数据资源库
数字资源建设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核心,对提高公共文化资源供给能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数字时代到来,各地图书馆立足于地方特色,深入挖掘、整合与制作了一大批具有本地特色文化内涵的优秀资源,创建大量特色的数据资源库。比如,上海长宁区图书馆创建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数据资源库,实现了线上多期海派文献资源的推送,并在线下举办讲座以及开展各种活动。数据库涉及民间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舞台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全面展示了地方特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促进了优秀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为专家和学者进行地方文献的研究提供了支持。
3.具有强大的信息服务能力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的信息服务中心,应当依托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及大数据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整理、重组与分析,进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咨询服务。对旅游地的优秀文化进行整合、提炼、优化及与旅游产品的融合,更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力。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公共图书馆更是需要推进信息供给侧改革,积极迎合旅游市场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效能,从而为地方旅游提供真实可靠与优秀的文化信息,助力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公共图书馆开发地方文献以助力地方文化旅游发展的服务策略
1.构建文献资源中心,扩大地方文献的收集
对地方文献的征集、管理和利用,是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工作之一,也是建设图书馆文献资源库的重要方式。近些年,为进一步推进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各地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征集和管理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如上海浦东图书馆《关于地方文献的征集方案》,厦门市《地方文献管理办法》,济宁市《地方史志工作管理办法》等。地方管理办法的颁布,不仅有利于征集和管理分散在民间的地方文献,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此外,地方文献的征集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还能保护和抢救一大批对国家和社会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资源。随着时代发展,公共图书馆应当积极创新地方文献的征集方式,让受众在感受地方文化的同时,能够主动捐献相关地方文献,也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地方文献征集,或者以地方文献的采购与编目为本,进行地方文献的补充,如上海长宁区图书馆便以海派文献的采购与编目为本,尤其加强地方文献中海派资源的补充,采集原则即凡与长宁海派主题相关的涉及政治、经济与文化各领域的都应在采购范围之内。在文献类型上,包含本地区史、志、年鉴、档案资料、著作、期刊与报纸等纸质资料与摄影集、纪实影像、专题数据库等多媒体资源。同时,以图书馆所在地的特色海派文化为切入点,建立起属于长宁本土“海派文化”资料征集清单,如征集相关海派书目、手稿、老物件、戏剧、建筑设计稿与研究论文,特别是老报纸上的各类海派资料等。通过不断吸纳与整理,可让读者感悟来自海派时期的深厚文化,如同徘徊在历史的长廊,与一件件藏品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2.构建横纵交织的地方文献开发体系
通过横纵交织的地方文献开发体系,不仅能够节约地方文献开发的成本,还能够提高地方文献的信息利用效率。在横向构建方面,应积极强化开发主体之间的协作,公共图书馆对相关地方文献进行调研摸底与资源整合,确定地方文献开发的思路和具体方案,其他相关部门则提供协助。比如,上海长宁区图书馆基于长宁本土的海派特色,积极推进海派文化品牌专业建设,通过寻求多方合作,变被动与主动,主动“走出去”,借助联合多方合作,充分調动各合作方的资源优势,建立区域合作,与刘海粟、程十发美术馆等场馆联动,通过馆际间资源的共建共享,“引进来”,不仅达到丰富我馆海派资源的目的,还保障了品牌专业程度,以实现1+1大于2的效应。同时,结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以文促旅”的工作思路,对本区域的海派文化、海派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整合,将长宁海派文献资源融入旅游产品和服务中,建立起区域内的海派名人与长宁景点的关联,形成以文带旅,以旅促文的良性循环,实现长宁区域内景点和长宁海派文献资源的有机结合。在纵向构建方面,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加快建立地方文献共享共建平台,以馆藏特色地方文献为对象,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共同建立特色全文数据库,形成省级范围内图书馆共享共建平台。
3.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化文献信息服务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阵地,应当在深化文献信息服务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地方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新的传播和利用方式。例如,上海长宁区图书馆依托长宁本土两位海派画家刘海粟、程十发为代表的专题文献资源,应用新媒体服务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推广方式,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端进行在线参与体验,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可以就整个阅读的内容、过程和方式等与嘉宾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便于嘉宾可以优化内容的编辑与丰富内容的类别等,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同时,还可辐射周边江浙沪乃至全国,让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参与到活动中来,可大大提高海派文化传播的范围以及影响力。此外,还以图书馆开发数据平台为基础,以宣传和推广上海红色旅游景点为目的,在收集整理红色旅游景点及相关事件、文献等多元信息基础上,进行资料关联,形成一系列的知识点,让游客在欣赏上海风景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气息。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视发挥自身的优势,强化品牌建设,围绕文旅融合发展,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文献资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同时,提升大众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关注度。
参考文献:
[1]江 震.基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与文旅融合服务[J].图书馆杂志,2022,41(02):89-92.
[2]刘 璐.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措施研究[J].商业文化,2021(22):33-34.
[3]云凤丽.文旅融合视域下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读推广策略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21,34(04):85-89.
[4]赵 娜.基于在线文本分析的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1.
[5]孙国茂,郭闻钧,岑 映,方 芳,柴 玥.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服务当地旅游经济的路径探索——以舟山市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1(02):78-82.
[6]黄黔梅.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文献创造性转化路径探寻[J].文化产业,2020(21):128-130.
(作者单位: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