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底,供销社全系统有县及县以上供销合作社机关2789个,基层社有37652个,同比增长16%。从数量上看,目前基层社是县及县以上供销社的13.5倍。
然而,基层社的改造和建设依然是短板。这也是此次所谓供销社“回归”“重启”的关键。
供销社话题一热,首先快速反应的是资本市场。2022年底,A股市场供销社概念股持续走高,其中,天禾股份、中农联合等连番涨停,天鹅股份更是两周连续10个涨停板,涨幅达到160%。
早前,随着《供销社重出江湖》《供销社王者归来》等报道被大量转载传播,民众对供销社印象开始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其实,早在2022年初,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布的一组数据就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2021年销售总额创历史新高,达6.26万亿元,同比增长18.9%。
6.26万亿元是什么概念?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万亿元。也就是说,供销系统的销售额已经达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2%,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规模。同期的阿里巴巴集团商品交易额为8.119万亿元,两者处于同一量级。
很多人由此惊呼,供销社回来了!而实际上,供销社一直没有消失过,只不过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经历了调整、收缩、再发展,眼下已不知不觉地发展壮大,又回到了公众视野。
以湖北省为例。从2015年起,全省就深入实施了“基层社恢复重建工程”。截至2021年底,基层社社员达到45.2万人,其中,农民社员人数5年增长5倍多,由2016年5.15万人增至33.3万人,全省基层社总数达1373个,基本实现了乡镇全覆盖。到2025年,湖北省将力争基层社社员达到150万人。
与此同时,全国多个省份也在快速恢复基层供销社。2022年1月,《重庆日报》报道称,借助“基层供销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村社共建”模式,2021年重庆新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星级社达到400个,农村综合服务社总量增至 6120个,行政村覆盖率达76%。
2022年9月,《宁夏日报》报道,目前全区共有乡镇级供销合作社179个,村级供销合作社70个,基层社社员5.7万人,乡镇基层社覆盖率由2017年的56%上升到92.7%,预计今年底,覆盖率将达到95%以上。
……
然而,对于多地恢复重建基层供销合作社,则有人表现出不一样的担心,“会不会形成垄断?”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道:“供销社不管是重建还是运作,都是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进行的。至于有人说会形成垄断,那就更不可能了,这完全是市场化的。”
现如今,基层社已从传统、单一的日用品、农资经营,向构建综合性、规模化、现代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转变,土地托管、统防统治、收储加工、配方施肥、电子商务、农村合作金融已成为基层社为农服务的主攻方向。
《国企管理》记者注意到,在体制变迁中,从中央到县级大部分供销社工作人员原本都是参照公务员管理,但是在近年来的转企改制浪潮中,浙江、上海的部分合作社已转成了企业。
“目前,全国各级供销社都设有自己控股的国有企业‘供销集团,这些集团企业主要是将与烟棉茶等大宗商品相关的业务分离了出去,做得好的中国棉花集团有限公司还多次进入中国农资企业500强”,相关人士介绍说,“不过,农资用品这种事关农业根本的东西还是要牢牢掌握在事业单位手中。”
同时,供销总社也在不断转型,现在还有下属事业单位15家、主管社团14家,由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或控股直属企业单位11家。
如今的供销社,虽然看似与商超、电商、社群团购这些红海行业大同小异,但它实际上更趋向于连通城乡,是为打通为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而来。
“靠天吃饭的农民,年情不好欠收的时候没收入,年情好丰收的时候又滯销,还是没有收入,受伤的总是农民。”一直以来,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农产品滞销伤农事件屡有发生。
2022年11月,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充分发挥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作用,利用各地各级供销社对接协调,多举措助农纾困解难,帮助农户找到更多销路,助力滞销农产品销售。
其中,开封市供销合作社联系山东泰安市新合作商业有限公司采购胡萝卜2万斤、大白菜2万斤;与江苏盐城市供销合作社商谈收购龙亭区冬瓜事宜。截至2022年11月23日,各县区供销合作社共帮助菜农销售白萝卜、大白菜、海青、茄子、大葱等73万余斤。
事实上,供销社的健全健康发展,带来的好处不仅是帮助解决农民农产品滞销难题。
有专家分析称,供销社的恢复重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农民买到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等假农资,还可以有效降低农民种植成本。更加重要的是,供销社以合理的价格将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收购后再卖给消费者,减少了大量的中间环节,能够更好地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如今,供销社不仅仅围着乡镇农村、田间地头转,还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型城市安下了营。这些供销社主要提供常用的生活物资,比如蔬菜、猪肉、粮油等。这些物资都与CPI直接挂钩,供销社入场之后,一定程度上充当着稳定市场价格的压舱石,保证了居民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2022年11月的一天,青岛市大北曲西社区74岁的王老太再次走进了惠民综合服务中心。这是该市城阳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与社区合办的“新型供销社”。
“上午已经来了两趟了,这里价格便宜,东西新鲜,离家还近,方便省事”,拎着已经购买的粉条,王老太表示打算再买点菜。
在这里,米面粮油、蔬菜水果、小百货等上千种商品琳琅满目,一应俱全。同时,还能提供农金通、家政、保险、网络、快递等服务,极大地满足了居民生活所需。
在青岛市即墨区供销合作社官方微信平台的商城里,回头客“小兔子”留言道:“东西很正宗,都是当地特产,家人们也都很喜欢。包装也不错,快递发货及时。关键是政府品牌,值得信赖。”
在基层社即墨古城供销合作社服务的环秀景苑小区社区群里,居民们每天都在“炫饭”:排骨、玉米、青菜、豆腐……“保质保供,还得是老供销合作社,俺们‘70后对老供销合作社都有很深的感情”,一位居民如是留言。
这一幕幕,都是供销合作社作为经营主体,服务青岛市民日常生活的正在进行时。虽然看似与商超、电商、社群团购这些红海行业大同小异,但它实际上是一个更趋向于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大卖场”。
供销一体化是供销合作社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对于农产品的产销对接、平抑价格意义非凡。积极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其分内之事、应尽之责。
供销社的功能定位,相关的政策文件其实已经表述得很清楚。根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章程》第一章第二条,对供销社性质的界定,明确了四层含义:供销社是一个经济组织;是一个合作制的经济组织;是一个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教授指出,全国供销社系统现有网点近40万个,它与中国邮政、中国电信以及不同经济成份的网点,形成纵向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链式关系;同时也形成横向的多种类型的生态链关系。
在2022年初召开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党组副书记梁惠玲介绍,2021年,全系统实现农产品销售额27591亿元、日用品销售额149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3%和17.1%,进一步畅通了农产品上行、日用品下行双向通道,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些数据充分证明,在当前时点重启供銷社意义重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甬军表示,现在讲的重建供销社,主要是指县以下的基层供销社。这并非为了恢复计划经济,而是为了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发挥合作经济的功能,助推乡村振兴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为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行动纲领: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动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发展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当下农资成本已成为农民种地中成本最大的一部分,基本在60%以上,如果供销社可以以相对合理的价格出售农资,对于降低农民的种地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有重要的意义。在物价层面,借助供销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猪肉和粮食供应对于防止资本控制我国农业和畜牧业有重要意义。
在农产品流通环节,重启供销系统,可以做到产销对接,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直供供销社,供销社再以相对合理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可减去大量的中间环节,这对于农产品的产销对接、平抑价格意义非凡。
此外,作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和重要载体,供销社将在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农产品贸易、农村金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发挥供销合作社的平台和流通功能,有利于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尽快构建完成。
“实体店+网上服务”的立体模式,让供销社从农资、土地、金融、营销等多维度全面介入了乡村振兴。“三农”要素配置的“定海神针”——新时代供销社有了新使命。
从2013年开始,每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高度关注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明确提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
从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的表述可以看出,供销合作社的综合改革已经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展开。同时,《国企管理》记者注意到“深化供销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已经成为近年来地方各级供销社在年度工作总结中最常用的标题之一。
前不久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也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必须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村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也是供销社的主阵地,发展壮大供销社,正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之下,业内人士认为,物流、电子商务、金融可能是供销社未来发展三大方向。
其中,就物流来看,城乡冷链物流、智慧物流是供销社发展大趋势。城乡冷链物流是农产品进城的“大动脉”,而城乡冷链物流的建设,也将带动上、中、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日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印发了《全国供销合作社“十四五”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将建成600个县域产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100个农产品冷链物流枢纽基地、200个城市销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
针对此,城乡冷链物流產业链上的相关企业要紧抓供销社未来发力点的契机,创新研发冷链物流相关设备,提升冷链装备技术水平,提供“设计端+设备端”一站式服务等,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的推进。
江西、广东、四川等省供销合作社牵头建设全省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武汉市供销合作社所属山绿集团入选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目前,全系统冷库库容达590万吨。2022年,全系统计划开工建设各类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710多个,其中产地项目460个、枢纽项目110多个、销地项目140多个。
另外,当下以“互联网+现代流通”的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尤其直播带货所形成的商业新模式,对供销社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
此前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提出,顺应商业模式和消费方式深刻变革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形成网上交易、仓储物流、终端配送一体化经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对此,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对加快建设“网上供销社”作出部署,基于全国3万多家基层供销合作社打造“线上电子商务直播+线下实体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三农”物资安全平台。
线上渠道,依托“供销e家”电商平台,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指导建设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平台”),为政府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提供线上交易服务。目前,“832平台”已入驻活跃供应商超1.5万家,注册采购预算单位超过50万家,2020年正式上线以来累计销售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金额突破230亿元,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有了“供销贷”,发展产业不用愁。供销社依托农村经营服务网点代办银行基础金融业务,有望破解农民融资难的问题。
2017年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信用合作是其中重要一环。
浙江省温州市成立了全国供销社系统内首家农信担保公司,该公司建立收益共享机制,在基层社建立办事处,赋予代办点金融支农功能,从“供销贷”收取的小额担保费中,返还50%至基层社,缓解基层社发展的资金困难。
与此同时,该公司还推出了“政银担”金融支农合作模式,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功效。首期注入省、试点地财政风险补偿金400万元,建立政府、省市担保公司和合作银行四方共担的增信分险机制,地方政府通过“风险共担、财政补助”联合金融机构,对“政银担”业务实行优惠利率,让农民的融资成本比以前下降了近40%,形成了省、市、县高效联动的三级协同支农生态圈,撬动更多金融资本下沉乡村。
作为合作经济组织、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如今的供销社以各种形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周围,更像专注零售行业的国企。如何监管,是个新课题。
只要把“千村万乡”的农村基层社恢复,打通为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供销社就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主动脉,是乡村振兴的高速路,全国农产品就可以通过供销社实现全国一盘棋。
其实,体量庞大的供销社,触手已不只在农村。
对于如何彻底唤醒这只沉睡多时的庞然大物,激发出助推乡村振兴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不竭动力,国际上有很多不错的经验可以借鉴,特别是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其价值空间很大。
以美国的新奇士品牌为例,最初他们是在1893年由100多名桔农代表在洛杉矶成立的南加利福尼亚水果销售协会,原本是为本地区60户柑桔生产者提供运销服务,如今已发展至今成为拥有6000多名会员、800多名员工、每年销售水果约8000万箱的美国十大供销合作社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果蔬菜类合作社。
通过“统一销售、统一标准、统一运营、统一技术”的机制,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将销售的利润尽可能多地留给了合作社的桔农。正是通过合作社这样的机制,实现了在农民占少数的情况下,支撑起美国“农业世界冠军”的地位。
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美国80%的加工农产品来源于合作社,70%的农产品出口来源于合作社,农民所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中44%来源于合作社。另外,农民得到的贷款中也有40%来源于合作社。
国际经验和行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合作社体系如何发展,对社会整体经济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能够不断完善机制,明晰边界,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如果缺乏监督,过分利用体制优势制造新的垄断,也会带来难以预料的结果。
如今的供销社和计划经济时代已经不是同样的事物,形象一点说,在销售端其更像是加入零售行业的国企,它会以类似超市的形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周围。
国家队进入零售市场,会造成什么后果,会不会挤占民企的空间?
对此,有专家判断认为,供销社体系会以其独有的竞争优势分走一部分市场份额,但不会形成新的垄断,它会和其它市场化企业并行存在和发展。
问题是,供销社体系体量庞大,如何做好监管是必须要面对的新课题。
这并不是杞人忧天。2019年12月5日,在直播的《问政山东》节目中,曝光了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既不“联合”也不“合作”、供销系统销售“一眼假”进口化肥、个体业户悬挂供销社标牌出售过期食品等问题。更严重的是腐败问题。《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10月刊发了《供销系统:腐败的“隐秘角落”与改革困局》的报道,揭开了供销系统存在的问题。
早年供销系统在政府部门构成中较为边缘化,改革开放后逐渐退出政府序列,一度被认为“无腐可反”。而今供销系统悄然壮大,腐败事件也开始频频爆出。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至少5个省级供销系统一把手被查,逾10个地级市供销社主要负责人落马,落马官员超40人,个别地域还查出腐败窝案。2019年5月,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原党委书记兼理事长高守良案开庭,高守良被控受贿近1.8亿元人民币(其中1.1亿元未遂),涉嫌贪污164余万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2000余万元。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曾撰文分析:“供销社资产系集体所有而非国有。在一些地方,当地国资委对其没有资金监管的法定职责,上级监督缺乏着力点;广大社员职工对供销社的了解、参与程度低,不能进行有效监督;一些供销社内部管理制度不规范,班子成员内部的监督制衡作用无法发挥,导致一把手‘一言堂现象严重。”
与此同时,供销社能否胜任调节市场的重任也引起广泛关注。
在国内“三农”领域的资深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研究员杨团分析认为,眼下的流通市场上早就不是供销社垄断格局,甚至也不是一家独大。国企、私企、混合企业还有合作社、联合社乃至个体电商,多元主体以多种经营方式和多种手段与供销社竞争,无论从总量、质量还是投入产出效率看,非供销社的多元主体早已占据很大优势。
“供销社要进行改革,如自身内部管理、体制、经营制度等,要转轨变型才行”,在杨团看来,目前供销社功能本身和现在体制是有冲突的。她说:“供销社到底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部门,其社办企业是国有企业还是混合制企业,是主营流通的大企业还是支持乡村集体经济的中小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还是以协调城乡的公共经济为目的,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厘清,明确目标才能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总而言之,供销社从盛极一时到淡出人们的视野,再到近两年“重整旗鼓另开张”,新时代的供销社,已被寄望作为配置“三农”要素的“定海神针”。仅就其眼前的发展来说,一旦把“千村万乡”的基层社恢复,打通为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供销社就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主动脉。
何況,供销社的触手并不仅仅在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