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莹莹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北京 10005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2]。近几年,全国高校在不同层面开展了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深化,取得了一定成效。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然而,相对于普通高等学校来说,成人高等教育领域课程思政建设还相对薄弱,相关领域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成人高等教育为落脚点,探寻其实施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以期推进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促进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实现。
当前,一些成人高校缺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对于谁来领导、牵头,怎样组织动员,如何做好保障等问题缺乏明确的制度规定,在各方责任落实、师资培训、评价激励等方面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各部门、各院系在具体工作中无章可循,不能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全校一盘棋的工作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开展。
第一,部分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比较淡薄,课程思政理念尚未完全转变。当前仍有部分成人高校专业课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意识,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课的事情,忽视了价值引领对于成人教育学生的重要意义,无形中影响了学生三观的培育和形成,也影响着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第二,任课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才能更加科学地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和选用,也才能更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但由于任课教师主动学习课程思政相关理论的意识不强烈,加之其时间、精力主要放在专业教学和科研上,所以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积累。第三,一些成人高校课堂教学方式僵化枯燥、陈旧单一,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从而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和时效性。第四,部分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难以把握课程思政脉络布局,缺乏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方法,对于应如何有效挖掘、如何适时融入教学过程并不明晰,从而使得课程思政无的放矢、无从下手。
第一,成人教育学生生源结构复杂,他们来自社会各个行业,年龄分布跨度大、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等差异显著,再加之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师生间的联结不够紧密,容易导致学生的集体意识淡薄、凝聚力不强,这给教师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带来了一定挑战和难度。第二,成人教育学生群体面临着家学矛盾、工学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学习时间紧张,精力有限,且部分成人学生的学习动机大都与文凭、收入等功利性诱因相关,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成人教育出现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情况。第三,成人教育学生群体大多经过社会历练,表现出思想多元且价值观固化,他们对传统灌输式和说理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产生共鸣,会产生排斥甚至反感等负面情绪,这也无形中增加了课程思政开展的难度。因此,教学团队需要深入了解成人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真实需求,根据成人的认知和学习特点,在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与时俱进、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成人教育的育人目标。
是否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是衡量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适的重要标准,而我国高校现行的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之一就是课程体系较陈旧,课程体系大多是参照普通高等教育而建立,而成人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性,这就会造成现有的课程体系不能完全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且不完全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部分成人高校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存在“课程+思政课”两张皮现象,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几乎是两条平行线,不能达到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致使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造成课程思政在推进过程中效果不佳。
建立课程思政考核与评价机制是助推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手段。当前部分成人高校课程思政评价机制还存在考核指标体系不系统、考核评价主体单一、考核结果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等问题。所以,课程思政若要切实可行,就必须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系统、有效地开展评价活动。同时,还需要依据考评结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合理、有效的课程思政激励机制,使考核评价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激励不仅应形式多样,还应注重实效,这样才能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3]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因此,高校要加强对课程思政工作的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构建起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2],建立完善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明确各个主体责任与分工,有序衔接,有效配合,实现协同,将课程思政建设任务落到实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要充分调研,进一步健全和细化工作机制,结合实际制定合理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和操作规范。
《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2]。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重要的推动者和践行者,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因此,强化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提升其育人能力,使其形成全员“大思政”新格局,是高校稳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力保证。
1.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凝聚课程思政育人共识
增强立德树人的自觉意识。成人高校作为成人学生继续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教师是课程思政育人的“主力军”,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信仰,主动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系统学习,读经典、学原著、悟原理,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将党的教育方针有效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刻牢记为党育人的历史使命,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自觉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意识,积极践行课程思政的新理念,让课程思政建设成为一种思想和行动自觉。
增强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结合的育人意识。成人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就是要遵循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回归成人责任,提炼课程中蕴含的价值范式,并有效传递给成人学生,凸显教书育人的价值本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4]。而当前,部分专业课教师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两者的理解还存在偏差,片面认为价值引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和责任,自身只需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授即可。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往往彼此游离,缺乏相互贯通、相互融合的良性互动,难以发挥协同育人效应,从而影响了育人效果。专业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价值塑造是育人工作的第一要务,每门课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每位教师都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只有将价值观引导于知识培养中,将思政育人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才能扎实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才能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道德境界高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增强教师育人能力,形成全课程思政建设合力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每门专业课程中都不同程度承载着价值观功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这些元素都隐含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处。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梳理课程教学内容,充分把握课程知识结构,完善教学目标及流程,结合专业课程的内容、学科属性以及学生群体的特点,挖掘出其隐含的思想和价值,并将其润物细无声地贯穿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时,既可从课程内部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专业中的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元素,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和专业自信,树牢专业意识,同时也要广泛拓展与课程相关联的外生思政资源,从行业发展、人文视野、国际视角等角度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如经管类专业课程可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关注现实,将诚实守信、责任担当、德法兼修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工学类专业课程可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培育学生大国工匠精神,将自立自强、严谨科学态度等思政元素传递给学生;艺术类专业课程可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提升教师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的能力。第一,课程思政育人的理想境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一些传统的灌输式、说理式教学缺乏活力和互动,缺少引导和启发,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因此,教师要关注和把握成人教育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所思所惑,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讨论教学等多元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从而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力。第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现代化技术助力教学。新媒体时代,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思维更加符合他们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能更精准地对接他们的思想需求。成人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大数据平台资源,打破原有载体单一性及教学模式单向性的束缚,形成新型思政育人模式。教师要以更加灵活和丰富的形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相互配合与补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将网络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整合网络资源,打破时空限制,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创新的学习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成人教育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目标。第三,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充分运用生动形象的话语来表达主流价值观,诠释真善美的科学内涵,用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来传递教育理念,回答学生所思所惑,这样学生才更容易接受与信服,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搭建课程育人多元平台,铸就育人合力。第一,高校要不断拓展课程思政的途径,依托线上和线下各类培训平台定期对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将师德师风教育、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等纳入教师培训体系中,同时定期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教学名师等来校做专题讲座,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树立起全课程育人意识和“大思政”格局,努力与新时代教育改革相适应。第二,高校要积极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沟通平台,推进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定期开展教学研讨、集体备课、讲座交流等活动,让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互学互鉴、互融互通,共同研究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增强课程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第三,高校要培养和遴选一批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程,同时打造教学名师领衔的课程思政团队,通过示范课、座谈交流、公开课等形式做好交流和推广,充分发挥其带头示范和引领辐射的作用。
课程思政就是要将“思政”之盐,融于“课程”之水,在课程教学中实现“盐溶于水”的效果。成人高校要完善与时代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就要从成人学生学习特点和思想特征出发,根据成人教育课程的特点,秉承 “思政寓于课程” 和“课程承载思政”的理念,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设计课程思政内容,将思政内容贯穿于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设计等各个方面,深入挖掘和合理嵌入育人要素,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传导给学生[5]。
建立合理有效的课程思政考评和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教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有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第一,要建立常态化、动态化的评价模式,强化评价结果运用。课程思政是一个由多元主体参与的系统工程,在对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评价时要将教师、学生、教学单位等不同的主体纳入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评价体系之中。对教学单位的评价内容,侧重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等方面;对教师课程思政的考评内容,侧重教师对成人教育学生思想动态的掌握能力、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力、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应综合学生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担当、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情况,形成发展中的综合评价,同时将课堂考核和课堂表现以及实践活动充分结合,注重过程性实践能力考核评价。第二,高校要根据课程思政考核情况建立考评结果激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上对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给予肯定,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情况与其工资绩效、职称评定、工作考核、评奖评优、职级晋升等挂钩,积极营造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