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融入国家战略的机遇、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3-06-02 07:09穆显平蒋莉莉
贵州商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贵州省

穆显平,蒋莉莉

(1.2.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工业经济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2)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1)2022年10月16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22378.htm.贵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把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与发挥贵州比较优势更好结合起来,着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创新,努力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中作出贵州贡献、在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中赢得贵州发展。”(2)2023年7月26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于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uizhou.gov.cn/home/tt/202307/t20230726_81266850.html(来源:贵州日报)。贵州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后发追赶者”“典型实践者”“创新探索者”,正处于区域发展战略叠加带动期、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期等战略机遇期,主动服务和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是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争主动、占先机的重要举措,也是将贵州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胜势的关键方法,对贵州高水平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区域协调发展既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世界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理论研究来看,均衡理论和非均衡理论是贯穿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统一体,并逐渐从分歧走向融合。王缉慈认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是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1]。Hoover等则提出产业聚集最佳规模理论,认为产业聚集超过最佳规模将促使产业在区域之间扩散[2]。Williamson提出倒U型理论(Inverted-U Theory),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将从早期的非均衡增长逐渐发展为均衡增长,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3]。从发展实际来看,世界各国均制定和推进相应的战略或开发计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日本政府于1950年制定了“特定区域综合开发计划”,并在22个特定区域和相对落后的北海道地区进行综合开发。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经济条件等差异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巨大工程。我国先后经历了1949—1977年的重大项目投资推动的区域均衡发展阶段,1978—1998年向东南沿海地区倾斜的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以及1999—2011年多种政策手段推动内陆地区加速发展阶段,不断调整优化,先后制定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且更加注重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有力促进了由非均衡增长向均衡增长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着眼于以更完整的战略体系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是在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表明我国进入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阶段[4]。近年来,国内学界有关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魏永平从水土流失角度出发,认为服务和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是河南省推进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5]。孙永祚从水路交通的角度,研究云南省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等战略,寻找促进云南从边缘地区和末梢变为开放前沿和辐射中心的可行路径[6]。钟文等指出,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是提升成都市位势能级的重大历史机遇,要依托国家重大功能布局和重大改革赋能,全面提升极核主干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7]。杨帆指出,河南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促进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河南省如何抓住机遇谋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8]。薛红焰指出,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是充分体现青海实际、促进青海更好发展的新思路[9]。刘耀彬等认为,推动赣鄱流域整体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优化江西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10]。

总体来看,学界围绕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多,但是从区域比较优势角度对贵州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本文对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国家战略,聚焦贵州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对贵州融入国家战略进行了综合性研究,进而为贵州加快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提供对策建议和借鉴参考。

二、贵州融入国家战略的机遇和方向分析

区域协调发展历来是我国高度重视的战略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部署和实施了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包括对贵州的影响力和引领力较大的“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服务和融入此类国家重大战略对贵州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

(一)“一带一路”倡议给贵州带来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国际局势的影响下,我国贸易重心加速向“一带一路”国家转移。2022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07万亿美元,较2013年翻了一番。2023年上半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额达6.89万亿元,同比增长9.8%,高于货物贸易的整体增速7.7个百分点(3)2023年7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就2023年上半年商务工作及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ov.cn/lianbo/fabu/202307/content_6893304.htm(来源:国务院新闻办网站)。。贵州是“一带一路”在西部重要的陆海连接线,既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也是中欧班列和中老铁路的衔接点。“一带一路”建设为贵州的区域发展提供重要机遇。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产能合作,贵州的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进一步培育核心竞争力,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贵州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给贵州带来的发展机遇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4)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3/content_3635372.htm#1(来源:新华社)。贵州作为西南陆路交通枢纽,是成渝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衔接的重要通道,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将贵州纳为辐射对象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同时,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也是贵州发展的重要路径。此外,《规划纲要》还提出,“促进泛珠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这为贵州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机遇。贵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在现代能源、大数据、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以大数据产业为例,贵州在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军工电子设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则在电子终端消费品制造、研发、芯片制造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二者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贵州扩大开放合作的主攻方向”“全力推动粤黔合作”。(5)2022年5月5日《高举伟大旗帜 牢记领袖嘱托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发布于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uizhou.gov.cn/home/tt/202205/t20220505_73700245.html(文章来源:贵州日报)。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给贵州带来的发展机遇

贵州与成渝地区地缘相近、山水相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深化与黔中城市群合作,带动黔北地区发展”。(6)2021年10月21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21/content_5643875.htm(来源:新华社)。国发〔2022〕2号文件明确了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并提出“积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交通、能源、大数据、文化和旅游等领域合作。”(7)2022年1月26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26/content_5670527.htm.可以看出,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已为贵州融入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近年来,借助贵州与成渝地区交通通达性好的优势,贵州已与成渝地区开展了广泛的文旅产业合作,此外在生态文明建设、航空装备制造业、矿产资源深加工、白酒及配套产业发展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给贵州带来的发展机遇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已逐渐成为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8)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共11个省市。的共识,沿江省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和废物废水治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22年,国家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87.9%,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沿江11省市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5年的45.1%提高到2022年的46.5%;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在50%左右(9)国家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网站;GDP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作者计算。。这说明在新旧动能转换、转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长江经济带逐渐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引擎,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带。贵州作为长江经济带沿江11个省市之一,在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推动“东数西算”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大的合作潜力和未来发展机遇。

三、贵州融入国家战略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是产生贸易的根本原因。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应根据其相对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集中资源生产并出口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对融入国家战略、参与国内区域合作来说,比较优势也是区域产业合作的基础。近年来,贵州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推动烟、酒、煤、电等传统优势产业信息化升级和集群化整合,促进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为贵州发挥比较优势、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参与区域合作的产业互补潜力较大

近年来,贵州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在巩固提升白酒、轮胎、磷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新材料、电子制造、农产品等新兴产业加大发力,华为、比亚迪等一批粤港澳大湾区优强企业已入驻贵州。贵州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中的产业基础优势日益坚实。一是新能源电池及新材料产业后发优势明显。近年来,贵州抢抓新能源电池“风口”,积极布局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省财政出资100亿元设立新动能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等产业发展。同时,统筹10亿元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贵州6个重点产业园区、20个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重点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并在省级层面成立了新能源材料创新中心,围绕磷、氟等相关领域努力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屏障,带动产业转型升级。(10)2023年11月22日《抢抓新能源“风口”,贵州布局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布于《中国日报》中文网: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311/22/WS655d725ba310d5acd876fe11.html(来源:中国日报网)。2022年,贵州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1 063.18亿元,继续保持强劲增长(11)2023年2月17日《2022年度十大工业产业发展统计监测报告》发布于贵州省统计局网站:http://stjj.guizhou.gov.cn/tjsj_35719/zxsj_35810/202302/t20230217_78245161.html(信息来源:贵州省统计局)。;二是算力产业“数字底座”愈发坚实。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1(12)2023年1月13日贵州省省长李炳军在贵州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发布于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uizhou.gov.cn/zwgk/zfgb/gzszfgb/202302/t20230223_78289833.html.。2022年2月,国家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同意在贵州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贵安新区成为重点打造的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之一,也是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贵州的综合算力位居全国“第二方阵”(13)2021年12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同意贵州省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的复函》(发改高技〔2021〕1842号)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30/content_5674336.htm(来源:发展改革委网站)。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中国综合算力评价白皮书(2023年)》显示,截至2022 年底,综合算力评价结果 Top10 省份分别为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河北省、北京市、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贵州省、四川省。(网址: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309/t20230906_461185.htm),强大的算力资源可以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较大的算力需求。三是新型建材对外供应潜力大。基建领域仍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发力点,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扩大工程建设需求,而贵州在建筑材料供应方面优势明显。一方面,贵州是全国石矿种类最全、储量最大地区,是全国重要的优质石材产地,全省石材资源储量超过100亿立方米(14)《贵州统计年鉴2022》显示,贵州省拥有全部石材种类,且有9个种类石材储量位居全国第1。贵州省统计局网站:http://hgk.guizhou.gov.cn/publish/tj/2022/zk/indexch.htm.。近年来,贵州镇宁、石阡、思南、安龙等地的石材产业园区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贵州石材产业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材产业错位发展,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另一方面,磷石膏新型建材发展空间大。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磷石膏新型建材因资源可高效循环利用而具有较强的优势,是国家重点支持方向之一。贵州磷石膏新型建材因具有绿色低碳、轻质高强的优势性能及综合造价低等特点,受到东部省份市场青睐。2022年,贵州磷石膏综合利用1 103.51万吨,同比增加6.73%,综合利用率达96.43%,同比提高11.19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处于全国领先水平(15)2023年8月8日《贵州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96.43%,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让“放错地方的资源”重回产业链》发布于《贵州日报》数字版,网址:http://szb.eyesnews.cn/pc/cont/202308/08/content_100775.html.。助力磷石膏新型建材进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国内市场,既可以有效消纳贵州磷石膏固废,又可以拉动新型建材产业发展。四是优质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明显。从茶叶产业来看,贵州是全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无污染的全境高原茶区,“贵州绿茶”是全国首个省域农产品地理标志,“贵州绿茶”“都匀毛尖”“凤冈锌硒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名录。截至2022年底,贵州省茶园面积700万亩,茶叶产量45.4万吨,茶叶产值606.2亿元,同比增长6.18%。贵州作为中国茶叶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已初步形成,进入中国茶产业第一方阵。(16)2023年2月21日《贵州茶产业站稳全国第一方阵》发布于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uizhou.gov.cn/ztzl/sdnyxdh/zxdt/202302/t20230221_78262942.html(文章来源:《贵州日报》 )。从辣椒产业来看,2022年贵州辣椒种植面积543万亩、辣椒年产量751万吨、年产值306亿元,辣椒生产、加工、销售规模均位居全国第1(17)2023年3月27日《“六个坚持”推进贵州 向“辣椒强省”纵深迈进》发布于中国食品报网:http://www.cnfood.cn/article?id=1640159740272152577(来源:《中国食品报》)。。从夏秋蔬菜产业看,贵州已成为全国南方重要的夏秋蔬菜生产大省,已建成138个省外分销档口、8个上海外延蔬菜基地和88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保供基地(18)2023年6月27日《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1159号提案的答复》发布于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网站:http://nynct.guizhou.gov.cn/ztzl/jytagkzl/ta/202306/t20230627_80528473.html.。此外,肉牛、水果等产业也具有绿色产品优势,“贵”字号农产品基础好、优势突出。贵州积极推动“黔货出山”(19)“黔货出山”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帮助贫困地区名特优产品走出大山、走出贵州、走向市场的重大政策举措。,不断开拓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市场,开启全新的发展格局。

(二)参与区域合作的基础条件日趋完善

贵州作为我国西南南下出海重要通道和陆路交通枢纽、“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省份,随着省内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贵州的交通、区位、平台等开放优势进一步凸显。一是交通基础设施高效便捷、综合立体。贵州公路县县通高速,所有市(州)通高铁、通民航飞机,以贵阳为中心实现“7小时”通达周边省会城市,北上长江的水运通道已经打通,贵阳始发图定班列与中老铁路、黔粤班列紧密衔接。同时,贵州还具有红水河水运航道,西江有关航道一旦全面打通,西南内陆的大宗商品可借助西江航道,以低成本直达粤港澳和北部湾。二是空间区位衔接四面、联动八方。虽然贵州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但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重心来看,贵州是衔接长江经济带与珠江—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必经地,是“一带一路”中国西部重要的陆海连接线,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增长极的必经连接线,是西南地区连接中原城市群、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很显然,贵州在全国空间区位中占据重要位置。三是物流节点承启南北、辐射欧亚。从亚洲乃至世界经贸格局来看,贵州省处于中欧班列、中老班列的关键节点,具有成为中国—东南亚陆上物流枢纽的潜力。当前,东南亚和欧盟是我国外贸重要合作伙伴,以贵州为枢纽,不但可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产品输往东南亚,同时可将中欧班列、中老班列无缝衔接,实现东南亚—欧洲通过陆上铁路大联通。四是开放平台层次丰富、支撑有力。近年来,贵州省形成了以“1+9”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为龙头、以省级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为落点的开放平台集群,打造了数博会、酒博会、生态文明论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一批高层次交流对话平台。贵阳、遵义、铜仁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全省跨境电商规模增长迅速。口岸布局不断优化,打造了全国首个综保型国际陆港(20)2023年4月25日《贵州省深入开展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布于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uizhou.gov.cn/home/gzyw/202304/t20230425_79298622.html(文章来源:《贵州日报》 )。;水运口岸功能日益完善,全省港口码头达208个(21)2023年2月22日《大通道推动大开放!贵州:铁路水运航空等领域全面发力,为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提供重要保障》发布于贵州省商务厅网站:http://swt.guizhou.gov.cn/xwzx/gzdt/202302/t20230222_78272376.html(来源:《贵州日报》)。;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获批设立进境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指定监管场所,外向型经济发展新平台、新窗口越建越多。五是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贵州文化资源和山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一方面,贵州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据统计,全省拥有长征文物点共计700多个,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49个文物点、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177处214个文物点(22)2023年9月15日《〈读红色文献,走长征步道〉文献展在贵州省图书馆开展》发布于天眼新闻网站: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7089466918732207&wfr=spider&for=pc.;2022年,贵州省共有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座,历史文化名镇16个,历史文化名村28个,历史文化街区20片,历史建筑1522处(23)2022年6月16日《贵州:守护城市之魂 传承历史文脉》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https://www.mohurd.gov.cn/xinwen/dfxx/202206/20220616_766705.html(来源:《中国建设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9项159处(24)2023年4月7日《人类非遗里的贵州风景》发表于《贵州日报》数字版,网址:http://szb.eyesnews.cn/pc/cont/202304/07/content_90695.html;2021年6月13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新鲜出炉 我省19项榜上有名》发布于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https://whhly.guizhou.gov.cn/xwzx/wldt/202106/t20210613_68503535.html.。另一方面,贵州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贵州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禀赋一流。目前有世界自然遗产地4个、数量居全国第1,5A级旅游景区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8个、国家地质公园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素有“公园省”之美誉(25)数据来源:作者根据贵州省文化旅游厅公布的数据整理而得。。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为贵州拓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提供了资源条件。

(三)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策红利优势明显

一是国家层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赋予了贵州“四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其中,“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核心要义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对外开放通道和平台载体建设,深入推动制度型开放,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升级版。”(26)2022年1月26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26/content_5670527.htm.贵州省更加注重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创新谋划了西部地区重要国际货运枢纽、“双循环”联动发展区、开放型产业集聚区、服务贸易创新区、制度型开放试验区的“四区一枢纽”开放定位,努力走出一条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发展新路。二是贵州高度重视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到2025年,开放型经济实现‘一达到、三翻番’”的发展目标和“开放产业、通道、平台、环境、人才上实现新突破”的重点任务(27)2021年12月6日《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21〕12号)发布于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uizhou.gov.cn/zwgk/zcfg/szfwj/qff/202112/t20211206_71921991.html(文章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外资、外贸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据国家口岸办通报,2022年贵州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6.73、0.42小时,对比2017年分别压缩92.42%、94.69%。(28)2023年1月20日《2023年第一季度贵阳海关在线访谈》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贵阳海关网站:http://www.customs.gov.cn//guiyang_customs/549830/549831/4880862/index.html(文章来源:贵阳海关)。2022年以来,出口退税平均用时低于3个工作日,效率全国领先。2021—2022年,全省货物贸易年均增长21.1%,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38.0%。2023年1—5月,全省货物贸易、使用外资再度增长47.2%、57.3%(29)数据来源:作者根据《2023年1—5月贵州省部分进出口数据》计算整理而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贵阳海关网站:http://guiyang.customs.gov.cn/guiyang_customs/zfxxgk82/3014692/3014715/5104306/index.html)。三是国家大力推动实施东西部协作,广东省自1996年开始对口帮扶贵州省,澳门特别行政区连续三年助推从江县脱贫攻坚,江苏省连续九年帮扶铜仁市,上海市连续七年帮扶遵义市,贵州与帮扶地区结下了深情厚谊、建立了良好的产业合作关系,为贵州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贵州融入国家战略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深度参与区域合作的力度仍然不够

贵州既是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之一,也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成员省份,但在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中,贵州与其他省份的产业合作项目仍然不多,合作力度不够。主要体现为:一是产业合作不紧密。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贵州园)、珠江—西江经济带、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等作为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抓手,在建立功能互补的产业空间合作新模式,深化区域科技合作、建设经济与生态共生机制等方面的高水平合作不多。二是交通互联互通有待加强。如渝贵高铁、黔桂铁路增建二线、叙永至遵义、黄桶至百色、铜仁至吉首、贵阳至郑州、兴义至赣州等区域间铁路互联互通有待优化;厦蓉、杭瑞、蓉遵等出省公路通道扩容改造有待加强;龙滩电站通航设施提高、北盘江—红水河航道提升、都柳江干流航电一体化建设等需要加快推进。三是合作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如在构建区域大通关机制方面,实施通关单一窗口制度、扩大启运港退税试点等还有待深入合作,同时在目前实行的制度下,企业在内陆地区的通关成本仍然高于沿海港口;建设社会信用合作体系方面,仍然存在信息共享不足等问题;在要素自由流动方面,跨地区生产要素流动、市场交易机制等仍需进一步协调统一。

(二)深度参与区域合作的产业优势不够突出

虽然贵州在深度对接和服务“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方面具有较大产业互补潜力,但是在省际区域合作中也面临激烈竞争,“发展潜力”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工业产业基础较为薄弱。贵州省龙头企业少、基本盘小,导致无法提供足够数量和有竞争力的产品。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需进一步加强。二是产业外向度低。占工业增加值70%的煤、电、烟、酒等行业以内销为主,且多为初级产品或资源型产品,参与国际分工少,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三是市场主体小。2022年,全省外贸实绩主体885家、外资企业902家、外经企业71家,占全省企业比例均不到1‰(30)数据来源:作者根据贵州省统计局发布的《贵州统计月报》(2022年12月)以及贵州省商务厅公布的相关数据整理而得。。四是产业优势未形成集团优势。贵州省被誉为“世界桥梁博物馆”,桥梁建设及相关产业已成为近年来外界对贵州省的重要关注领域,一些企业的桥隧等基础设施工程技术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目前“走出去”承揽工程尚未形成抱团出海(31)2015年5月24日《李克强:企业走出去要抱团出海》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ov.cn/guowuyuan/2015-05/24/content_2867784.htm(来源:中国政府网)。的局面。

(三)开放平台承接重点领域产业转移的能力较弱

虽然贵州已建成“1+9”国家创新平台(32)“1+9”国家创新平台是贵州省以贵安新区为核心,以贵阳高新区、贵阳经开区、安顺高新区、遵义高新区、遵义经开区、双龙航空港经济区、贵阳综保区、贵安综保区、遵义综保区为重点的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贵州省商务厅网站:http://swt.guizhou.gov.cn/hdjl/cjwtzsk/202309/t20230918_82422814.html),但与全国同类开放平台相比,引领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强,集聚制造业、资金、技术、高端人才的能力较弱,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等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参与区域合作的能力不强。一是开放平台功能未充分发挥。综保区的集聚效应和平台功能不突出,平台聚集的产业层次低、承载能力弱、外向型项目少,未能形成开放型经济的主阵地。2022年,贵州省3个综保区外贸进出口额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6.2%,其余平台外贸进出口额仅占全省的26.4%(33)3个综保区分别是贵阳综保区、贵安综保区、遵义综保区;数据由作者根据《贵州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整理而得。;而四川、重庆综保区外贸进出口额占全省(市)的比例分别为67.95%、46.18%。此外,综保区进出口的规模也较小。2021年,贵安新区、贵阳和遵义3个综保区进出口114.7亿元,仅占全国155个综保区进出口总值的0.19%。(34)数据来源:作者根据2021年1月21日发表在央广网的《2021年贵州外贸进出口超百亿美元 外贸质量稳步提升》(网址:https://gz.cnr.cn/zhongdianliutiao/20220121/t20220121_525721654.shtml)和2022年2月18日发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的《去年全国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值5.9万亿元》(网址: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ztzl86/302414/302415/qghggzhy/mtbd5219/4185716/index.html)计算整理而得。二是开放活动影响力不强。贵州省内展览、展会、论坛等的主题议题设计和活动组织安排的国际化程度、专业化水平、市场化程度都有待提升。三是口岸布局仍需进一步优化。目前仅有1个航空口岸(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2个临时口岸(遵义新舟机场、铜仁凤凰机场)(35)2014年12月30日,遵义新舟机场连续5年获批临时对外开放;2019年12月30日,遵义新舟机场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作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成为贵州省继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后获批的第二个航空口岸。但截至目前,遵义新舟机场航空口岸尚未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2017年11月11日,铜仁凤凰机场获批临时开放口岸,目前尚未获准正式开放。、1个铁路口岸(改貌铁路口岸),没有水运口岸,省内部分外贸企业只能采取转关或邻省报关方式进出口货物。

(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综合成本偏高

以营商环境共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既是重要手段,更是重要支撑。虽然贵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但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综合成本仍然偏高,也是深度对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物流运输成本高。受时空距离和地形限制,加上物流运输和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全省货物运输中公路运输占比高达91.4%,而在大宗货物运输上具备成本优势的铁路、水运承担的货运量占比不到10%。据测算,贵州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7%),也高于周边湖南(14.7%)、重庆(14.5%)、四川(14.9%)等地(36)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统计年鉴、各省市交通部门官方网站。。较高的运输成本导致一些优势产品走不出去,同时招引“两头在外”企业难度较大。二是政府服务效率有待提高。全省开放型经济专业部门较少,仅贵阳市单设外事办、15个县(区、市)单设县级商务局。同时,全省设置开放机构的行业主管部门也较少,且没有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在行政审批和服务方面,沿海地区已经实施了并联审批、容缺审批、信任审批等措施,而贵州有些审批还需按照程序逐个办理。三是金融配套服务不健全,贸易融资产品和服务品种少。大部分银行没有将信用证开证权限下放至基层银行,工作人员大多不熟悉国际贸易业务。四是专业人才缺乏。既缺少熟悉报关、结汇、退税等基础业务人员,又缺少熟悉国际经贸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五、贵州融入国家战略的对策建议

高水平开放既是贵州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现实要求,也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发挥开放在畅通经济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破除贵州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瓶颈,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结合贵州的比较优势,应强化“一盘棋”思想,全力加强融入国家战略的项目和产业谋划、加快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高能级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平台、多举措优化开放型经济发展营商环境,在全面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中推动贵州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融入国家战略的项目和产业谋划

截至2022年,东南亚和南亚总人口超过25亿,经济总量近7.5万亿美元(37)数据来源:wind宏观数据库。,资源丰富且市场巨大,与贵州产业具有较好的互补性。近年来,贵州省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经贸规模持续扩大,东盟已成为中国以及贵州省第一大贸易伙伴(38)2022年4月13日《反超!东盟再次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13/content_5685126.htm(来源:新华社);2023年8月29日《我省外贸规模继续扩大进出口总值前7个月同比增长13.9%》发布于贵州省商务厅网站:http://swt.guizhou.gov.cn/xwzx/gzdt/202308/t20230829_82102244.html(来源:贵州日报)。。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方面,应以东南亚和南亚等成员国作为开放合作的重点区域,发挥贵州钢铁、电解铝、水泥、电力、轮胎等基础产业的比较优势及加工业领域的相对优势,与老挝、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加强产能合作,探索共建“中越、中缅、中老中国(贵州)产业示范园区”,打造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全面合作示范区[11]。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方面:一是紧贴粤港澳大湾区,加强以工业为重点领域的产业合作。瞄准大湾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大湾区重要初级产品保供基地、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备份基地、军工产业备份基地、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配套协作基地。瞄准大湾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建设,打造大湾区安全可靠的算力保障基地、数据中心备份基地。瞄准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打造大湾区优质中药材原料供应基地。瞄准大湾区基础设施需求,打造大湾区新型建材供应基地,推动在黔基建企业参与大湾区城市工程建设项目。二是紧连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经济圈,加强战略对接。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依托大生态、大数据、大旅游等重点优势产业,深入拓展康养旅居产业对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的市场吸引力,谋划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项目。如以大数据和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为支撑,联合打造电子信息类世界级产业集群,协同打造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探索跨行政区、开放式、产学研一体化机制,高水平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推进贵州产业发展走上高端化和国际化轨道。三是紧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充分利用成渝协同发展产生的创新促进、企业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扩散作用[12],推动形成中国“西三角”经济区。抢抓国家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机遇,打造“川渝黔区域一体化合作国家级示范区”。重点依托“贵州茅台”品牌优势,联合打造国际高端白酒产业“金三角”。依托竹海、丹霞等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川渝黔毗邻区域国际高端生态旅游“金三角”。依托大数据产业,联合打造国际电子信息制造业“金三角”。

(二)加快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一是挖掘特色产业。加快推动有较强竞争力的机电、化工、新能源、酱香白酒等产业龙头企业积极扩大在粤港澳、长三角、成渝等地区的市场份额,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支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健康医药等领域企业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合作,错位发展。二是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纺织服装、鞋靴、箱包、家具、玩具、石材等产业,培育一批出口“潜力企业”。围绕上述产业引进外贸、加工贸易、跨境电商龙头企业,推动开放领域形成骨干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微型企业“枝繁叶茂”的良好格局。三是培育优势单品。围绕“5+5+N”特色优势产品体系,推进磷化、酱香白酒、轮胎、机电、军转民品5类传统产品和新能源新材料、生态食品、茶叶、石材矿产、吉他5类新兴产品,以及汽车、轻纺、高端装备多类产品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扩大进出口规模。四是丰富外贸新业态。引进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外贸企业,培育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带,在海外重点国家租建并举、以租为主,优化布局海外仓。大力开展融资租赁、二手车出口、保税维修等业务,加快培育和引进离岸贸易企业。充分利用自然人移动政策,大力推动数字贸易、文化旅游、国际教育、国际医疗和工程建筑等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三)加快建设高能级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平台

要着力建强高能级开放平台,打造要素汇聚新高地。一是升级外贸基地。以“1+9”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和省级重点开发区为主阵地,培育打造一批市场导向突出、产业特色鲜明、功能服务完善的特色外贸基地;加快申建自贸区高能级战略开放平台,打造对接国际贸易的“桥头堡”。二是加强开放口岸建设。以全球视野谋划开放口岸平台建设,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一带一路”贵州口岸贸易流通大通道,建设面向东南亚的航空物流集散中心、跨境物流中心;支持贵阳改貌铁路口岸申报整车进口和粮食进口指定口岸,进一步拓展口岸功能。依托望谟县蔗香港,积极申建国家一类水运口岸,打造木材、橡胶等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三是打造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做精做强会议、会展、论坛,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国际大数据博览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贵州茶产业博览会”“贵洽会”等会展平台办得更具特色、更高水平、更有实效;立足国内大循环,以“承接产业转移、深化产业互动”为重点,探索跨区域产业合作利益分享制度等紧密型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四是加快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国际货运枢纽。铁路方面,以贵阳国际陆港为主,贵阳改貌、遵义阁老坝为辅,推动开行中欧、中老国际货运班列和黔粤、陆海新通道、贵沪铁海联运班列;公路方面,以贵阳国际陆港、牛郎关货运中心为主,三个综保区、产业集中地为节点,省外前置仓为依托,推动开行跨境和直达沿海港口公路货运班车;航空方面,以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为主,遵义新舟机场、铜仁凤凰机场为两翼,推动开行国际货运航班,加快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进境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建设运营;水运方面,加快推进余庆港、播州港、思南港、开阳港、望谟港、罗妥港等港口建设,逐步形成“北上长江、南下珠江”水运大通道。高质量建设运营国际陆港,构建区港联动发展模式,构建班列货源组织体系,提升集疏运能力。五是建强综保区。充分发挥综保区外向型经济特有的政策和功能优势,大力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积极申建进境粮食、肉类、水果等指定监管场地,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

(四)多举措优化开放型经济发展营商环境

一是聚焦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贵人服务”品牌。积极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进全流程无纸化。建议探索实施搭乘贵州班列进口货物境内段运费不计入报送完税价格的政策。深入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非禁即入”。健全外资项目跟踪和重点外资企业服务机制。做大做优“黔贸贷”,做大做强省外贸进出口担保公司,加大对外贸企业融资增信支持。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汇率风险保险、关税保证保险等支持力度。二是探索组建走出去联合体。发挥矿山开采及道路桥梁、水利水电工程勘探设计和施工等优势,巩固非洲、中东、亚洲等工程承包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鼓励外经企业以建营一体化、投建营一体化等多种方式参与实施项目,带动装备设备、原材料、技术、服务和标准出口。三是围绕新能源、生态食品加工、电子信息制造、能矿装备等产业领域,引进一批境外优强企业和产业链龙头企业来黔投资。落实好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在贵州设立研发中心。大力吸引境外绿地、股权和风险投资,鼓励通过特殊目的公司境外融资返程投资。四是参照粤港澳大湾区的有关做法,结合贵州实际,从土地、财税、金融、配套设施条件、人才引进以及市场准入、差别化行业支持等各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促进贵州制造业成本进一步降低。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