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贵州康养产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2023-06-02 07:09冯文岗
贵州商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康养温泉业态

冯文岗,张 权

(1.2.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社会发展研究处,贵州 贵阳 550004)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健康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新兴动力之一。2015年,党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近年来,各地将康养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发展,特别在康复性景观打造、养生资源开发、康养特色小镇建设等方面下足功夫,康养产业发展备受关注。此外,大众健康意识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而现代社会高压力、快节奏工作和生活方式使得亚健康群体人数不断增多。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亚健康评估干预行业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介于25岁至55岁的总人口中有超过50%处于亚健康状态,各年龄阶段人群的康养需求不断增长为康养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康养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融合度强、成长性高,是颇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随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将成为扩大内需、服务人民、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深入分析贵州省发展康养产业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研究发展康养产业的路径与对策,对助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

康养产业概念宽泛,它与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居、体育运动等概念交叉融合,是以“康”为目的、以“养”为手段,服务人类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综合型产业。何莽认为,康养产业是集合科学技术、资金资源、人力资本等多种要素的现代化服务产业,是以提高人类生命健康、精神和物质生活质量为目标的业态总和[1]。李后强等人指出,康养产业也是阳光、湿度、海拔、空气质量等生态环境资源,以及市政配套设施的综合体现,是涵盖康体保健、休闲旅居、健康养生等多种元素的现代服务业[2]。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健康产业、养老产业相关统计分类标准,本研究将康养产业定义为:是集医疗、养老养生、康体保健、医药与健康食品、医疗器械与康复辅具于一体的融合型新兴产业。从康养重点业态研究看,主要聚焦于森林康养、康养旅游、健康养老等方面。

一是,森林康养方面。黄志晓认为,康养产业在外部性和对生态环境依赖方面的特征显著,贵州省森林康养旅游项目观赏性强,但参与性弱,康养业态竞争力不强,区域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优化旅游产品和服务[3]。张绍全认为,加强政府部门间配合协作是加快发展森林康养的关键举措,要在森林康养产品科学设计及可行性研究、林地等土地资源合理使用、各类资源统筹规划、交通和信息服务保障上全面发力,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医保等多方面支持,强化政策支撑体系,加快森林康养产业发展[4]。

二是,康养旅游(1)《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LB/T051-2016)规定,康养旅游是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心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方面。杨红等人认为,外部环境条件是决定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利的外部条件下,旅游和康养产业在市场收益、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方面不断提升,各类产业和业态融合发展成为最优均衡策略[5]。杨开华认为,线下社交口碑、线上社交媒体、商业合作是康养产业主要价值传递渠道。线上社交和商业合作渠道在消费者信任度方面要弱于线下社交口碑渠道,因此口碑营销是康养产业品牌建立的关键方式[6]。

三是,健康养老产业方面。谢淑媛等认为,环境等康养资源的政策优化、康养产业相关政策供给的合理配置、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强化、跨地区协同机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康养产业发展的关键[7]。丁文珺等认为,明确康养产品市场定位、聚焦康养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完善康养产业布局和业态改进、建立全球化康养品牌等是康养产业发展主要路径[8]。

综合来看,当前研究大多基于单一业态视角对康养产业进行探讨,立足区域比较优势的较少。本研究聚焦贵州康养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对贵州康养产业发展进行全方位综合剖析,以期为贵州加快康养产业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二、贵州康养产业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

近年来,贵州积极推进康养产业与旅游、农业、文化、体育运动、医疗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康养产业与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高位嫁接,探索康养产业新业态,形成了康养产业发展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

(一)山地型避暑条件优越

贵州地理位置所处纬度适中,平均海拔约1100米,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季省内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为22.0℃~26.0℃,紫外线辐射适中,空气清新适宜,具有宜居和养生的优质环境。对比四川省、重庆市等周边省(区、市)和大多数南方地区,相同气温下,贵州省气候体感温度适宜,总体凉爽舒适,享有“天然大空调”美誉,尤其进入夏季高温时节,越来越多周边省(区、市)游客将贵州作为避暑旅居首选目的地。2023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发布《2023中国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在76个夏季避暑热门目的地候选城市中,六盘水市、贵阳市分别位列候选城市排位第一名和第二名,遵义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市、毕节市均榜上有名。

(二)生态旅居康养条件得天独厚

贵州省素有“公园省”美誉,是千湖之省、千瀑之省、森林之省。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2.8%(2)数据来源于贵州省林业局2023年6月25日《贵州省2022年全省和9个市州森林覆盖率》,网址:http://lyj.guizhou.gov.cn/ztzl/zybh/202306/t20230625_80491927.html。,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8个、国家级生态公园1个(3)数据来源于贵州省林业局2022年11月1日《贵州省森林公园基本情况》,网址:http://lyj.guizhou.gov.cn/gzlq/zygk/slgy/202106/t20210607_68442471.html。,森林康养基地78处(4)数据来源于贵州省林业局2023年6月20日《贵州大生态背景下森林康养发展探索与实践》,网址:http://lyj.guizhou.gov.cn/gzlq/slky/202306/t20230620_80394374.html。。贵州省地表水水质状况总体为优,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9.1%,该数据比全国平均水平(86.3%)高出12.8个百分点。贵州省乡村旅游开发较早,许多闲置农舍开发转化为旅居资源,乡村旅游景点星罗棋布。贵州省峰林、峡谷、天坑、石林、溶洞景观遍布,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征为登山探险、攀岩探洞、徒步骑游、拓展训练等山地运动康养业态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中医药康养藏宝民族民间

贵州是我国重要中药材产地。省内地貌和气候环境适宜草药生长与中药材种植,药用资源品种达7837种(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及矿物药等)(5)数据来源于人民网贵州频道2023年6月26日《贵州药用资源品种达7837种》,网址:http://gz.people.com.cn/n2/2023/0626/c222152-40470740.html。。截至2022年底,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796.2万亩,产量297.8万吨,产值280.6亿元;培育10万亩以上种植大县33个,建设1000亩以上基地330个,种植面积超万亩单品46个,天麻、石斛、薏苡仁、钩藤种植面积均为全国第一(6)数据来源于新华网贵州频道2023年5月30日《药用植物资源排名全国第二 苗药资源九成以上在贵州》,网址:http://gz.news.cn/2023-05/30/c_1129655382.htm。。此外,经过民间多年探索、积累、总结、传承,具有贵州地方特色的苗族医药、布依族医药、土家族医药、彝族医药、瑶族医药等民族民间医药在我国医药宝库中占据一席之地。苗族“药王节”、布依族“六月六”、水族“端节”、瑶族“盘古节”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皆蕴含着丰富的健康养生文化。

(四)温泉养生资源丰富

贵州省地处全国4个温泉旅游地空间密度核心区之一(7)根据ArcGIS核密度分析,国内温泉旅游地在空间上存在1个高密度核心区、3个次密度核心区。其中,高密度核心区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次密度核心区分布在渝黔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是西部省份中温泉资源较丰富的省份,被称为“温泉省”。世界11种温泉分类中,贵州省就拥有6种以上,其中碳酸泉、食盐泉、碳酸氢钠泉品质极佳。例如,剑河温泉既含氡又含硫化氢,被誉为“苗疆圣水”;遵义海龙温泉富含10多种微量元素,素有“美人汤”盛誉。

(五)产业基础深厚扎实

贵州省在医养结合、健康养老、康养旅游等方面的发展条件不断完善。医养结合方面,贵阳市、铜仁市、遵义市等地自2016年以来先后被列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全省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积极建立协作关系,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实现县级全覆盖,建成了95家集专业养老护理、慢病管理、疾病康复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健康养老机构,形成了“养中有医”“医中有养”“医养协作”等多种医养结合模式。健康养老方面,贵州积极培育引进康养企业,与国际金融机构、社会组织开展养老项目联合融资,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增强全省养老产业的发展动能。截至2022年底,全省养老产业企业数量达到4768家(8)数据来源于中国质量新闻网2022年10月21日《贵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各类“涉老”企业达4768家》,网址:https://www.cqn.com.cn/zhixiao/content/2022-10/21/content_8871966.htm。,获省民政厅授牌的产业集聚区达到10个(9)截至目前,贵州省民政厅分别于2020年、2021年累计对15个健康养老小镇和10个养老产业集聚区进行授牌。。康养旅游方面,桐梓县、开阳县、花溪区、百里杜鹃、水城县、盘州市、罗甸县、荔波县等县(市、区),已率先成为渝、川、滇、桂、广、湘等周边省份康养消费者休闲旅游旅居的集聚地;石阡、赤水、罗甸、印江、兴仁、凤冈6县市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长寿之乡;石阡古温泉、赤水竹海、罗甸暖冬、印江梵天净土、德江天麻、兴仁薏仁米、凤冈锌硒茶等康养品牌和康养产品受到市场热捧,发展势头良好。

(六)交通服务立体便捷

贵州倾力破解“黔道难”问题,实现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脉络立体性、结构性转变。公路建设方面,2016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2019年实现“组组通”。截至2023年7月,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8472公里、排全国第四位(10)见新华网贵州频道2023年8月18日《贵州前7月公路水运投资完成720亿元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排全国第四》,网址:http://gz.xinhuanet.com/20230818/e93a017b5bcb4f51a0911b6aec7ecde9/c.html。。铁路建设方面,全省铁路路网规模超过4000公里,高铁运营里程超过1800公里,位居西部12省(区、市)前列(11)数据来源于贵阳网2023年8月31日《贵南高铁今日全线通车 贵州高铁运营里程居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前列》,网址:http://www.gywb.cn/system/2023/08/31/080914423.shtml。。民航运输方面,全省已建成1个枢纽机场和10个支线机场,2019年贵州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12)数据来源于民航资源网2020年2月13日《浅析贵州民航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策略》,网址:http://news.carnoc.com/list/522/522621.html。。铁路、公路、民航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前来贵州康养的便捷程度大幅提高,康养旅居多元化交通需求得到充分保障。

全民康养时代,各年龄段康养群体人数不断增长、需求日益旺盛,康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内康养产业“北弱南强”[1]的发展格局中,贵州省依托凉爽的气候、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康养资源,以避暑和旅居康养为引领,加快发展温泉、医药、森林和山地运动等康养产品,努力打造集休闲、度假、观光、疗养等于一体的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大发展潜力。

三、贵州康养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短板

虽然贵州发展康养产业比较优势明显,但在业态创新、基础设施配套、人才支撑、产业层次、市场主体培育、特色品牌建设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一)业态单一,消费潜力释放不足

康养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且业态单一、配套不全,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多元化、多层次的康养需求。比如,避暑康养主要以候鸟式避暑为主,候鸟式旅居者大多在避暑旺季居住1—3个月,但总体消费水平不高,疗养式旅居、社区旅居等花费更多的旅居模式规模不大。夏季避暑气候资源与温泉、森林、医药等资源结合得还不够紧密。罗甸、兴义等地的避寒气候资源未能整合开发,客源利用率不足。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与避暑避寒、温泉养生、民族医药、体育运动、民俗文化等多元康养要素融合共享设施建设少,未形成主题化、差异化发展,缺乏个性化康养项目和康养方案,在慢性病、老年病调理保养、功能性保健食品开发等方面的业态拓展还不够深入。

(二)基础设施配套薄弱,专业人才支撑不足

康养产业发展所需“医、食、住、行、游、管、娱”等基础配套还不完善,乡村康养聚集区的医疗保障、健康管理、健身步道等设施设备有待加强,康养服务机构配套服务不足,公共交通服务“最后一公里”仍存在短板,文化娱乐设施和场所还不完善。此外,康养产业专业性较强,对专业人员的需求较高,康养服务机构专业化、职业化技能人才不足。中老年人群养老养病、中青年人群康体保健、亚健康和疾病人群康复治疗等需求迅速增加,康养产业所需要的中医理疗师、运动康复师、森林疗养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才缺乏,这导致康养产品开发、医疗保健、康养护理服务等方面业态发展不足。

(三)产业层次不高,市场主体发展较弱

康养产业企业多以资源主导模式为主,产品供给单一,纵向提升、横向延展能力弱,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统筹性不足,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不够,优势资源转化率有待提高,市场主体普遍呈现“小、散、弱”的特点,缺乏龙头企业引领。比如,贵州省中医药资源虽然丰富,但横向对比周边省(区、市),尚未培养出如四川川芎、云南三七、宁夏枸杞、甘肃黄芪等区域品牌的优质中药材品种。贵州石阡、赤水、罗甸、印江、兴仁、凤冈等地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长寿之乡,但仍未形成如广西巴马等长寿养生的康养品牌。生态特色食品企业方面,截至2022年底,全省连续三年每年增加市场主体1000家以上,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1 601家,但规模以上企业仅795家,占比不到7%(13)数据来源于中国网贵州2023年2月24日《吃在贵州丨贵州加快特色食品“走出去”步伐》,网址:http://guizhou.china.com.cn/2023-02/24/content_42272357.htm。伐》,网址:http://guizhou.china.com.cn/2023-02/24/content_42272357.htm。医疗、医药领域的企业和服务机构数量少、规模小,针对老年病、慢性病及康养的服务能力还不强[9]。

(四)特色品牌培育不够、影响力不足

“健康中国”战略驱动下,国内多个省份,尤其周边省份纷纷布局发展康养产业,特别在避暑康养、旅居康养、医药康养、温泉康养、森林康养、运动康养等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受康养产品的市场半径、消费人群、交通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贵州省温泉、医药、森林和山地运动康养资源虽然丰富,但康养产品和品牌较之周边省(区、市)的优势尚不突出。温泉康养方面,云南省温泉资源最多,有400多处,大于80℃的温泉有36处;重庆市被评为“世界温泉之都”,已探明的温泉分布区域有1万平方公里,温泉资源单体163处;四川省大于80℃的温泉有6处。此外,华南地区,广东省大于80℃的温泉有16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分地级市也有温泉资源。森林康养方面,2021年公布的全国第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中,贵州省有5家、四川省有4家、广西壮族自治区有3家、重庆市有3家、云南省有2家。(14)数据来源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0年3月17日《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第一批)公示名单》,网址:http://www.forestry.gov.cn/html/main/main_4461/20200317153541641718150/file/20200317153749964444542.pdf。中医药产业方面,贵州与云南、广西、四川、湖南等周边省(区、市)齐头并进,都将中医药产业作为康养产业重要发展方向。贵州省气候清凉,在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民族风情等方面资源丰富,但“特意性”核心资源(15)见天眼新闻2023年1月30日《2023全省文旅工作会议·展未来|以“特意性”资源推进业态升级》,网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6438206161889553&wfr=spider&for=pc。尚未形成有足够影响力的国内一流康养品牌。

四、贵州加快发展康养产业的对策建议

康养产业是贵州极具优势、极具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应加快发展避暑康养、旅居康养、温泉康养、医药康养、森林康养、山地运动康养等康养产业六大业态,完善“医、食、住、行、游、养、娱”等方面配套设施,通过业态打造、产业融合、品牌提升、企业提质的发展路径,把贵州打造成业态丰富、产品充裕、市场活跃、品牌突出的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建设国内外知名的“康养到贵州”品牌。

(一)加强集聚融合,推进重点康养业态创新发展

推进康养产业及重点业态的快速发展和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打造户外山地运动、中医康养、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注重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整合,让产业不断衍生出新产品和创新业态模式,以顺应康养市场的消费偏好和需求变化,叠加释放康养资源势能,推动全省康养产业全链条、全要素高质量发展。

1.以气候优势对接夏季避暑客源,加快推进避暑康养业态升级

一是,加快建设避暑康养产业集聚区。培育、发展、引进一批优质龙头企业,依托贵阳、遵义、六盘水、毕节等度假旅游城市的景观资源,在桐梓、花溪、开阳、水城、盘州、百里杜鹃风景区等夏季平均气温不高于28℃的避暑优势区域建设休闲度假、避暑旅游集聚区。巩固和持续拓展川、渝地区成熟市场,积极开发东中部、粤港澳大湾区等新兴市场。制定和完善避暑康养服务标准,丰富康养服务功能,推动避暑康养基地改造升级,打造省级避暑康养示范基地和知名品牌,形成避暑康养产业集聚区,带动全省避暑康养产业加快发展。

二是,培育发展一批新兴避暑康养基地。在环梵净山区域、环雷公山区域等生态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方引进优质企业,加强避暑康养新产品、新模式和客源市场的开发,培育具有山岳避暑、森林避暑、乡村避暑、城市避暑等避暑度假功能的康养基地。

2.以阳光资源对接冬季避寒客源,加快推进旅居康养业态升级

一是,全面提升“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文化和旅游品牌形象,打造特色旅居康养品牌,建设国内一流旅居和阳光康养目的地。充分发挥贵阳市、贵安新区位于省会城市的功能优势,重点打造具有康复疗养、商务休闲等功能的中高端旅居社区;依托安顺市黄果树瀑布、龙宫、屯堡等景区,遵义市红色文化、美酒河、茶海之心,六盘水市凉爽气候、运动赛事,毕节市威宁草海、百里杜鹃等景区,铜仁市梵净山、温泉等资源,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民族医药和温泉资源,黔南州荔波小七孔,黔西南州山地旅游及户外运动等,打造个性化、特色化旅居阳光基地和民宿集群,加快形成产业要素齐全、产业链条完备、公共服务完善的“国内一流旅居及阳光康养目的地”。

二是,加快发展阳光康养新业态。在兴义、安龙、册亨、望谟、罗甸、荔波等冬季相对温暖的重点县(市)提升交通、医疗等配套设施,积极开发省内客源市场。培育、发展、引进市场主体,不断丰富阳光避寒服务产品,完善和提升服务功能,形成一批阳光康养基地,壮大阳光康养基地综合服务能力。

3.以地热资源对接温泉养生客源,大力发展温泉康养业态

一是,大力发展以疗养保健为特色的温泉康养业态。依托省内丰富优质的温泉资源,充分发挥温泉水质好、微量元素含量高的优点,开发美容养颜、瘦身康体等特色功效康养产业。沿息烽、石阡、剑河、金沙、绥阳等地温泉资源带,发挥并融合贵州中医药资源和民族医药资源优势,开发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特色温泉,建设富含中医养生和民族文化的温泉康体度假疗养中心。

二是,加强温泉资源综合开发。充分挖掘省内丰富温泉资源,培育以温泉疗养、温泉保健等为调养手段的健康养生业态。在业态深度开发方面,除打造汗蒸、水疗等大众化项目外,更要着重打造富有贵州特色的中医理疗、中草药香薰等产品项目。要大力发展温泉养生、温泉会议、温泉茶道、温泉地产等特色业态产品,构建品类丰富、流程规范、服务标准化的温泉康养服务及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温泉康养服务的质量水平。

三是,加强温泉康养基地品牌建设。围绕为游客提供更高品质养颜养身、养生养心、养病养老等功能与服务,推动息烽温泉、剑河温泉、石阡温泉等已有温泉基地因地制宜,融合当地中医药、森林、体育等特色康养元素拓展健康体检、食药同源特色餐饮、温泉度假住宿、中医推拿、敷贴特色理疗、瑜伽、太极康养运动等服务。加强市场开发,提升服务品质,深度开发业态,规范服务流程,植入文化传承,强化品牌建设,不断提高省内温泉康养影响力。加快瑶浴、中药材药浴等与温泉康养结合,培育特色鲜明、口碑优质的温泉康养品牌,全力打造“中国温泉省”。

4.以医药资源对接健康疗愈客源,加快推进医药康养业态升级

一是,提升现代医学康养服务能力。依托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提升全省疾病救治和康养服务能力,以引平台、引技术、引人才、引管理为抓手,全力引进和聚集优质医疗资源,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求突破,为康养产业发展作好良好的医疗服务能力基础准备。

二是,加快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特色康养产业。依托现有医疗和药物研发机构推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振兴发展,推进益佰医药产业园区、乌当医药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促进苗医药、生物医药、医疗设备、新型保健食品及用品等加快向产业园集聚,建设“贵阳新医药产业圈”。鼓励开发中医养生保健器械产品、中药保健食品和日化用品。加快建设中医特色重点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加快建设中医康复中心和中医康复科。支持和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特别是有一定知名度、有口碑的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在民族医疗机构提供医疗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在旅游聚集区、星级酒店等开展坐堂诊疗服务。深挖苗、侗医药等民族医药瑰宝,培育一批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黔药”民族医药品牌。

三是,加快医养结合基地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医康养”结合的康养机构,引导和支持医疗机构、康复护理机构、医药制造企业、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展“医护养”等服务。加强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同省级试点单位共联共建。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康复机构与第三方合作,在星级酒店、景区、旅居度假区等场所提供“医护养”服务。

5.以森林资源对接城市旅居客源,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业态

一是,大力推进森林康养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森林康养基地内部道路、水电、天然气、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依托林间步道、护林防火道和生产性道路等已有道路,推进森林康养步道建设,保障森林康养基地内部道路便捷;加强基地内饮用水供应和公共厕所、停车场所、垃圾污水处理等配套服务建设,全面增强森林康养基地服务品质和承载能力。

二是,提高省内森林康养基地服务品质。打造集健康、养生、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优化森林康养环境,提升服务品质,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康养客源和市场。严格按照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规范、规划技术规程等认定标准,以国有林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为载体,完善基础设施、规范运营管理、提升服务品质,持续推出一批国家级、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禀赋,强化品牌打造和文化植入,深度拓展森林浴场疗养、森林瑜伽冥想、森林夏令营、森林马拉松、森林越野行杖、森林科普研学、森林观光等体验,提高森林康养业态品质。

6.以山地运动资源对接康体保健客源,加快推进运动康养业态升级

一是,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和水上运动,打造一批在全国具影响力的体育旅游和健康休闲综合性运动赛事品牌。加强省内山地资源潜力开发,加快生态体育公园、露营基地等新业态的建设和打造,加快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的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山地越野、山地自行车、山地摩托、攀岩等运动健身康体业态,加快打造玉舍-梅花山和乌蒙大草原滑雪运动,晴隆、开阳、兴义、六盘水等地汽车拉力赛、汽车露营,贵阳、贵安新区、遵义、凯里等城市及环梵净山、万峰湖、赤水河谷山地自行车运动等山地户外运动业态。在水体湖泊资源富集区域建设水上运动示范基地,发展兴义马岭河、荔波水春河、施秉杉木河、贵阳桃源河等地漂流项目。

二是,大力发展民族文化运动。依托全省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推广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足球、篮球、斗牛、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并推广月牙铛、摔跤、高台狮灯、滚龙、陀螺、蔑鸡蛋、射弩、独竹漂等具有代表性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项目。

三是,加强运动康养基地建设。依托国家级山地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带动全省运动康养基地加快建设。以黔西南州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清镇国家级生态体育公园示范基地建设为龙头,高水平建设水上马拉松、极限运动会、国际滑翔伞公开赛及各类国际山地体育赛事,打造体验古驿道、重走长征路、重温霞客情等徒步线路。

(二)完善要素配套,提升康养产业服务水平

围绕康养产业关联的住宿餐饮、出行、健康养老等服务提质量升级的需求,加快资产、资源、人力等要素的有效整合,集中优质资源,合理布局配置,加快康养产业提质升级,为不同需求客群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康养服务。

1.提升发展康养住宿餐饮服务供给

康养住宿方面,优化旅游住宿设施功能设置和空间布局,提高服务档次和标准,促进品牌主题酒店、连锁酒店、等级民宿等个性化、有特色的中高端旅游住宿业态发展。同时,以中高端旅游住宿为平台载体进行产业价值延伸,打造陶艺、手工、烘焙等亲子体验,以及瑜伽、康体养生、私人影院等多种形式延伸业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推进生态农庄、森林人家、农家民宿等乡村旅游住宿业态优质化发展,围绕避暑康养和旅居康养市场需求,重点推进乡村民宿提升,推进一批精品乡村民宿示范点建设。打造乡村客栈、精品客栈、文化民宿、主题客栈、主题酒店、乡村旅馆等多样化的康养民宿聚落。在避暑旅游集聚区,积极推进汽车营地、山地露营、房车租赁、水屋船屋、木屋树屋等野奢类新型住宿业态发展。分批次和梯度推进乡村民宿改建扩建,强化民宿项目市场化运营和多渠道资金支撑,培育精品民宿健康发展、强化优质民宿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民宿项目改造升级。引导全省餐饮企业加强和优化康养餐饮产品供给,在保持黔菜本土特色的同时,满足不同客群多样化需求,以安全、绿色、健康、营养、方便、美味等要素为价值主张,打造“新派黔菜”。挖掘和整理贵州民族餐饮、地方餐饮特色文化,将黔菜食药的康养功能融入本地菜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打造特色养生黔菜和黔菜产业链,将全省餐饮行业作为康养产业重要组成和基础板块进行全面提质升级。

2.完善优化出行服务供给

加强游客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的建设,强化本地旅游产品推介和特色文化品牌展示,完善游客接待、信息咨询、旅游集散等功能。在机场、高铁站等交通运输关键节点、旅游集散中心和重点旅游景区设置游客信息咨询服务中心,配合“一码游贵州”旅游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实现贵州旅游资讯全覆盖。推进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规划建设循环畅通、覆盖精准、便捷高效的旅游交通线路,完善跨行政区域、重点景区间旅游交通专线,增强城市旅游公交线路网对重点旅游景区和游客密集区的对接、覆盖,巩固拓展末梢交通服务覆盖面和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发展汽车租赁服务,支持企业在机场、高铁站等交通枢纽设立租车服务点,提供线上线下租车服务。康养聚集区交通网络衔接方面,规划建设康养聚集区到县城、高铁站、汽车站的公共交通网络,根据季节和市场需求开设公交专线,为来黔康养人群的出行提供更便捷、安全、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

3.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供给

建立完善城乡居家养老和互助养老服务网络。改造升级社区服务中心、农村幸福院等设施,推进农村“五保”(16)农村五保供养,是指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即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简称“五保”(详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供养机构等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扩建提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优化完善康养膳食、长期护理、康体保健、交通接送等多样化服务;完善日间服务、全托、半托等多种服务形式,提高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质量和承载能力。深化“长寿之乡”品牌建设,充分利用贵州省气候、生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等资源的突出优势,建设国内一流养老服务产业基地,推进集康体保健、旅居疗养、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候鸟式”康养旅游新业态深入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康养机构,宣传推广“康养到贵州”品牌,加快培育创新能力强、信息化数字化水平高、品牌影响力大的创新型康养企业,开展省级养老服务创新示范企业评选认定,鼓励和支持企业经营模式、服务品种和形式多样化特色化。健康保险方面,积极引进知名商业健康保险机构,鼓励开发康养相关保险产品,重点开发长期护理险、失能收入损失险等健康保险产品。将健康险补偿时间和覆盖范围向前端延展,在疾病预防、健康管理、中医治未病等方面发挥保障作用,探索形成集保险支付、监督控费、管理服务等为一体的闭环式康养新模式。

(三)培育市场主体,推进产业布局特色化、集群化

多措并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持续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使龙头企业“顶天立地”,让中小微企业“遍地开花”。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拓展投融资渠道,撬动社会资本助推康养产业转型升级,为构建现代化康养产业体系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1.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和集团

充分利用贵州省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以贵安新区等“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省级康养产业示范区等为载体,吸引康养产业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到贵州投资,引导资本和产业聚集。以康养重点业态融合发展为引领,加快引进医药避暑康养、旅居康养、医疗康养、温泉康养等重点领域产业领军企业,创新培育优质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

2.加快培育一批康养龙头企业

实施康养产业“巨人计划”,在医疗服务、民族医药、健康养生、长期护理、健康管理、康体保健、康养旅游等领域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善于抓好具特色和活力的重点企业,促进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资源加快向企业集中。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链主制”,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支持企业跨领域、跨行业发展,由传统医药、医疗领域向养生、养老、康体等领域延伸发展,加快形成覆盖康养产业链条、涵盖康养产业领域的大企业集团,形成上下游产业集群优势。

3.积极孵化培育康养产业中小微企业

加大扶持力度,实施康养产业中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和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一批以康养产业为骨干的中小微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一批康养产业领域的种子企业,让越来越多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脱颖而出、勇立潮头。

4.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鼓励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加快形成企业在大健康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优势,支持企业商标品牌向知名品牌、驰名商标跃升,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康养产业创新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潜能,让其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贵州康养产业集群建设的中坚力量。

5.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优质政务环境,塑造公平的市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维护有序的社会环境。引导和支持发展前景好、引领带动力强的民营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促进康养产业领域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四)加强数字赋能,推进康养产业智慧化升级

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研发、科技应用场景打造等,以“5G智慧”为引擎,为康养产业发展赋能。

1.优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夯实康养产业发展基础

依托省内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优势,创新发展健康产业。以大数据医疗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快“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发展,健全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和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大力开展以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监护指导、远程手术指导、远程心电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远程医疗服务。全面推进分级诊疗模式,实现不同医疗机构间的医疗信息共享、协同医疗和整合服务,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支持实体医疗机构从业医务人员在互联网医院和诊疗平台多点执业。推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上线贵州智慧康养APP,推动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康养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鼓励发展在线医疗咨询、诊疗、线上药店、私人医生等线上服务,拓展医疗服务消费需求,进一步优化便民惠民的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现代化医疗服务。

2.搭建省级智慧康养产业平台

建设统一的省、市、县三级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全省居民健康“一卡通”工程,实现个人健康信息归并、整合和共享,加快建成开放、统一、优质、高效的贵州“健康云”。鼓励发展智慧田园康养业态,打造智慧田园康养示范场景、示范项目、示范地区。促进康养企业将智慧康养产品和服务与省内医药企业深化合作,参与旅居阳光、温泉、森林等康养资源开发利用。积极争取为全国智慧康养产业发展提供贵州算力、贵州场景,为全国企业智慧康养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应用、推广创新提供助力。

3.优化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

建设社区智慧康养服务中心、康养示范产业园,在康养产业集聚区配套建设智慧医养体验中心,为康养人群提供全方位、全时段的康养服务。在省级康养产业示范区建立以三级公立医院为支撑的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诊断、健康监测、智慧处方等健康服务平台,为旅居客人提供便捷医疗保障服务。加快完善康养管理服务体系,探索预防、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康养服务体系。制定具有山地特色的康养业态行业标准、规范,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

(五)强化政策支撑,推进康养产业标准化现代化

加强对康养产业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撑,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支持政策体系,加大对康养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形成多方发力、齐抓共管的康养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力统筹协调和推进康养产业发展。

1.强化康养产业统筹推进

加强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制定等工作,指导、协调和推动康养产业发展。科学统筹现有资金资源,多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康养产业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康养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统计制度和统计监测制度,适时对市场主体(含示范区、基地、项目)发展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为贵州康养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2.保障康养产业重点业态建设

充分利用好贵州中药材资源、苗药和瑶族药浴等民族医药康养资源,建立贵州特色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康养功能评估机制。统筹养老产业和康养辅助器具产业发展,将养老服务与康养产业充分融合,推动康养业态产业链发展。依托富集的中医药、温泉、户外康养、民宿等资源,全面推动康旅融合业态升级,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高水平康旅融合发展聚集区。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的赛事活动,推进山地户外运动、水上户外运动、运动健身等多种类别运动康养产业发展。着力解决好异地医保结算问题,将康养机构中符合条件的内设医疗机构按规定纳入医保定点机构管理,简化异地康养就医人员备案程序。发掘森林康养文化,融合具有省内特色的森林休闲养生人文资源和文化元素,推进集康复疗养、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森林康养产业体系发展。

3.优化康养产业人才服务供给

围绕医疗、中医药、医学护理、运动康复等康养产业人才需求,以康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等方式,加大康养产业职业培训和人才培养力度,推动高端引才引智,全力培养和打造专业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将康养产业高技能人才纳入全省人才引进计划,制定康养产业高技能人才认定标准,引进聘用医学护理、中医理疗、民族医药、运动康复等康养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完善康养产业企事业单位间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等人才流动政策,创建医疗护理人员在医院和康复中心等机构间相互流动的有序化人才管理机制。支持省内医学护理类的本科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康养产业相关专业、建立康养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猜你喜欢
康养温泉业态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KAI BEPPU温泉酒店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铭湖温泉
铭湖温泉
露天温泉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