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2023-06-01 23:33:46李红伟
江西测绘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学效果案例矩阵

李红伟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广东广州 510640)

1 引言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是测绘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石,该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因此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测绘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综合了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数学课程,属于应用数学的范畴,因此这门课程理论性强、公式多、计算量大,学生们普遍反映本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张书毕、邱卫宁等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3]。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的实际情况,首先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畏难情绪大,学习积极性低,惰性大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理论知识,特别是要有较好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知识基础,对于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他们有比较大的畏难情绪,害怕学习,不愿学习。本课程的内容多且比较枯燥,学生们缺乏学习兴趣,惰性很大,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老师板书的公式推导过程、解题步骤等,鲜少有人记笔记,而是用手机随手一拍替代记笔记。记笔记是对知识筛选、浓缩、加工的过程,有利于锻炼思维、加深记忆,用手机拍照代替记笔记,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本校选用的教材是由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量平差学科组编写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教材里的例题都是单一的模型,数据量也很少,这对理论教学是足够的,但是对学生进行平差基本技能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缺乏实践,这将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也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3)学生在平差计算过程中,计算量大,耗时多

在运用各种平差方法处理数据的时候,主要涉及矩阵的计算——矩阵转置、矩阵相乘、求矩阵的逆矩阵等,对于三阶以下的矩阵计算,让学生手工解算是没有问题的,如果矩阵维数增多的话,计算量将非常大,再用手工解算,难度很大还不能保证解算结果的准确性。目前,虽然有一些成熟的平差软件可用作计算工具,但是这些软件一般只注重原始数据的输入和计算结果的输出,没有详细的计算过程,使得学生对涉及的理论知识印象不深,因此并不适用于教学[4]。

3 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针对上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着让学生学懂、弄通课程知识的目的,笔者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多措并举,改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融入思政元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构建思政大格局的指示精神,教师要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思政教育,鼓励学生们克服畏难的学习情绪,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在每堂课的一开始,根据本堂课要讲授的知识点,从前辈事迹、行业应用等方面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例如,在以水准网为例讲解条件平差原理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代代测绘人测量珠峰高度的事迹,作为测绘人,要学习前辈们不畏艰险直面极限、自强不息勇测高峰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应用到学习中去,要坚信在学习过程中,只要不畏难,不懈怠,终会攀上知识的高峰。

(2)采用BOPPPS 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都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BOPPPS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将教学全程设计为六个阶段:引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 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小结(Summary)[5]。以本校一次课(2 个学时,80 分钟,授课内容为“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原理)为例,首先用5 分钟时间,通过一种轻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他们引入到学习主题当中(通过具体的例题展示,提出问题:已不能使用学过的平差方法进行平差,怎么办?);接着用10 分钟时间向学生系统地阐述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实现目标导向(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引入新的平差方法——“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再用15 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学前摸底测验(主要测验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测量学知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储备情况;然后根据测验结果,用25 分钟时间设计互动式的参与式教学活动(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选取参数并进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学、用心记;教学活动完成后用15 分钟时间测验学生对本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10 分钟进行教学小结。BOPPPS 教学模式全程思路清晰,由浅入深,以兴趣出发,以小结收尾,前后衔接紧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工程案例

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

引入工程案例应该综合考虑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基础。本校的测绘工程专业是在大二下学期学习平差这门课程,在这之前,他们只有“数字测图原理与应用”的专业知识基础,因此在引入工程案例的时候,就要选择与他们知识能力储备情况相符的案例,如可以选择一些水准测量案例、导线测量案例等。

引入工程案例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该案例的数据处理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结合平差基本原理选择适合的平差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抽象的平差理论知识变得具体,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7]。

(4)MatLab融于教学

MatLab 是美国MathWorks 公司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推出的数学软件,它具有强大的数值计算能力和卓越的数据可视化能力。MatLab程序设计语言集成度高、语句简洁,数值计算能力非常高效、方便。

测量平差数据处理中涉及的运算,主要包括矩阵的转置、逆矩阵的计算、矩阵相乘等。矩阵运算是MatLab 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其所有的数值计算功能都以矩阵的基本单元来实现[8],因此特别适合做平差学习过程中的辅助计算工具。

以条件平差的计算为例,首先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必要观测数t、多余观测数r,然后列立r个独立的条件方程建立函数模型,确定好系数矩阵A,闭合差W,权阵P,后续的计算通过Matlab编程实现:

A=input('输入系数矩阵A:');%输入A

P=input('输入权阵P:');%输入P

W=input('输入闭合差W的矩阵:');%输入W

Q=inv(P); %求协因数阵Q

Naa=A*Q*A'; %求法系数Naa

K=-inv(Naa)*W; %求连系数K

V=Q*A'*K; %求改正数V

disp('法系数Naa的矩阵') %输出法系数Naa disp(Naa)

disp('连系数K的矩阵') %输出连系数K

disp(K)

disp('改正数V的矩阵') %输出改正数V

disp(V)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利用MatLab 进行测量平差数据计算,只要在命令窗口输入几条简洁的语句,即可完成平差过程中复杂的计算,而且每一步的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都清晰明了[9]。相比于其他计算机语言,使用MatLab 软件编程,语句简洁,程序易调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在独立编写出能准确运行的小程序后,能获得成就感,从而大大地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继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 措施实施后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系统、有序地采取了以上教学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每堂课前5 钟思政元素的融入,大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斗志;BOPPPS 教学模式的采取,使得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工程案例的引入及MatLab 编程实现辅助计算,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结束语

本文结合测量平差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然而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推陈出新、不断发展、不断改进。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改革,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案例矩阵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初等行变换与初等列变换并用求逆矩阵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06
矩阵
南都周刊(2015年1期)2015-09-10 07:22:44
矩阵
南都周刊(2015年3期)2015-09-10 07:22:44
矩阵
南都周刊(2015年4期)2015-09-10 07:22:44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2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