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婉洁 徐英子
公园里到处可见“扫码人”。图/畅婉洁
“家长您好,新开张的舞蹈班,体验课程只需9.9元,您带孩子体验一下吧?扫这个码,我帮您预约课程。”
“您好,瑜伽馆开业三周年活动,私教课程免费体验,您扫个码了解一下?”
“可以帮我扫个码吗?扫个码可以免费给孩子拿一个玩具。”
周末早上的北京市海淀区马甸公园,走两三步就能遇到一个“扫码人”,他们有的是给机构推销课程,有的只是为了完成“扫码”任务。
据《民生周刊》记者调查了解,很多公园、商场等人流集中的区域,到处可以看到“扫码人”,一个“扫码人”手里甚至拿着多个二维码。灵活的时间、可观的收入,“扫码人”越来越多。遇到愿意停下扫码的市民或游客,“扫码人”一天的保底收入就有了。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小胡开始了全职“扫码人”的工作。
并不是心血来潮,“以前有一份全职工作,只在周末做一做这些兼职,但今年公司不太好,收入也下降了,我就辞职专门跑兼职了。”
凭着此前的兼职经验,小胡对北京的商圈、公园了如指掌,对一些公园、景点居民和游客的年龄层有自己的观察和分析。“什刹海这类热门景点游客多,就不能推销课程;像马甸公园、海淀公园这些小型公园,附近居民很多,上午10点以后就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玩,这时推销一些孩子的课程就会很容易。”小胡把自己总结的“秘籍”倾囊相授。
“五一”假期第一天,小胡赚了1000多元,收入非常可观。“后面几天就不行了,大家都出去玩,公园、商场里的人都不多,每天平均差不多300多元。”
和小胡相识于商场的李丽,平时主要负责推销幼儿课程。
李丽一边介绍自己的幼儿课程,一边跟记者保证“绝不会有任何隐形消费”。李丽所在的机构,有自己专门的推销人员,“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要对各种课程有所了解。”像李丽这样的员工,有底薪,在底薪基础上,每卖出一节体验课,能抽成10到20元。
整个“五一”假期,小胡都穿梭于北京各大公园、商场,“一个码10元,我一般会带4个机构的码,遇到愿意扫的人,就可以多赚一些。”
可观的收入,让公园里的“扫码人”越来越多。马甸公园里,一条500米的走道,迎面站立着5个“扫码人”,每个人推销的内容都不一样。“其实很辛苦,遇到人少的时候,我走上10公里,都不一定能扫出去一个码。”小胡说。
“五一”假期一结束,小胡就休息了,“太累了,要休息几天,正好可以参加同学聚会。”小胡说。
近几年,加入打零工、灵活就业大军的人越来越多。
前段时间火爆街头的“卖崽青蛙”,也属于零工经济。身穿青蛙服,手里提着一群“小青蛙”,脖子上挂着收款二维码,因其可爱、蠢萌的造型,沿街兜售青蛙气球的“卖崽青蛙”,很受喜爱。
“这些兼职都是一种零工经济。”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说,“类似日本所谓的‘三和群体。最初是在一个叫三和的地方,很多人在那里找工作。工作特点是干一天就休息,整个未来一周、一个月就不干活了。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步入低增长状态,零工群体会增加。”
美国学者戴安娜·马尔卡希在《零工经济》一书中这样描述零工经济时代的工作方式:用时间短、灵活度高的工作形式,取代传统的朝九晚五工作形式,包括咨询顾问、兼职工作、自由职业、个体经营、副业等,以及通过自由职业平台找到的短工。
零工经济本身是对传统就业形式的一种补充。对于企业而言,零工经济具有降本增效、风险锁在外部、灵活管控等好处。对于普通人而言,也可以提供灵活就业的选择,吸引大量闲置劳动力。
2017年前后,斜杠青年、U盘化生存等新词汇不断涌出。据相关资料显示,2021年中国零工经济市场规模已突破8000亿元。
“就业市场的回暖需要一定的时间,如何给这些斜杠青年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环境,需要政策支持。”管清友说。
但是,零工经济带来的“不安全感”,也在劝退一部分人。在福利层面来说,健康和退休保障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尽管一些长期合同可能附带有限的福利方案,但这种情况依然是少数。一些企业人士认为,由于零工人員不是自己的正式雇员,因此可以推卸传统公司为正式员工所履行的责任。
由于零工从业者流动性较大,工作岗位经常变动,很难提供稳定的收入证明,个人信用信息缺乏,因而在享受金融服务方面常常“碰壁”。此外,同样是因为零工就业的灵活性、短期性和非契约性,致使部分平台缺乏主观积极性给就业人员缴纳社保,而一些就业人员社会保障意识不足,经常希望“挣快钱”,忽略了意外风险、医疗问题和养老需求等保障,个人利益难以得到保证。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当前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下降,但结构性就业压力比较大。青年人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屡攀新高,4月份,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高达20.4%。
近年来,为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积极探索,大力推进零工市场建设,形成辐射城市全域的零工大市场、服务家门口就业的零工站点、行业性零工市场以及线上零工市场等多种模式,为劳动者灵活就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山东出台支持省级零工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构建了具有山东特色的“专精特新”零工市场政策体系。浙江将零工市场建设列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湖北推进“零工驿站”民生实事项目建设,精准服务灵活就业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在深圳市龙华区,当地积极推动建设用人单位与零工群体沟通桥梁,将“龙华就业第一站”打造为辐射带动全区零工市场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