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打造教育“社区幸福圈”

2023-05-31 09:34王晓芳
广东教育·综合 2023年1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协同

王晓芳

从“五项管理”至“双减”政策再到《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都旨在重构健康教育生态,优化教育机制。唯有家校社协同,携手共育,才能扭转当下的教育内卷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都有责任”。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学校担负着平衡主体关系,实现教育合力,维护生态健康,促进形成和谐发展格局的重要责任。

家庭是儿童性格养成的第一场所,只有家长与学校通力合作,才能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成长环境;学校是教育的主导,学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类教育实践,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社会组织则是学生进行校外实践的辅助。基于以上逻辑,广州市天河第一小学提出了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区实践为輔助的家校社共育路径。

一、发挥学校的主导功能——充实“学校家长学校”

家庭教育是“润物无声”的生活教育,需要家长综合分析孩子行为,协调亲子关系并评价发展方向,需以身作则并身体力行。在实践中,育人理念的差异使家校之间出现角色错位的现象。由此,我校发挥特殊主导作用,充实“学校家长学校”。

更新育人理念,正确定位家长角色。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推进教育“三全”管理,在“全员管理”中新增“全体家长”主体,充分展开“家校共育”工作,为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有力保障。引导家长学习《家庭教育促进法》,使其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和定位,正确认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取向。引导家长形成“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科学成才观,五育并举,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侧重学生品格教育和养成教育。帮助家长有效、有力、有序融入学校的各项家校活动中,改变“唯分数论”造成的家庭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错位,避免将家庭教育片面理解为家庭学习,仅注重对孩子进行灌输式辅导,将孩子的知识学习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而忽视学生道德素养、生活能力、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线上线下齐入手,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共育”格局。纵观当下的内卷困境,家长错误的育儿观念为主要原因。家长需要认清自身角色,掌握正确教育方法,营造科学育儿、依法带娃的良好生态环境,从而保障孩子健康全面发展。学校创建家本课程,以家庭教育指导手册为载体,揭秘低年级儿童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特点,帮助家长认识孩子,掌握与孩子年龄契和的教育方法,缓解焦虑情绪。学校将每年的四月和十月定为“家校共育月”,帮助家长以积极的心态走进校园,走近学校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如“学校开放日”“亲子阅读”“天一基金”“我爱我家”“书香之家”“运动总动员”“我是家务小能手”等,凝聚家校共育强大合力。同时开设班主任接待日。家长在家庭教育辅导中遇到瓶颈,可以主动约谈班主任和学校心理健康老师,针对现阶段的困惑征求专业建议和指导;班主任发现学生在校情绪、处事方面有异常时,主动约谈家长,找到问题的根源。家校携手,正确、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实现家长、教师、学生三位一体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搭建服务平台,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学校制定有针对性的家校联系方案,融洽家庭关系。家校合作的持续有力需要家长具备相应的知识、观念与能力。为帮助家长更新育人理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家长思想动态,开展“双减”面对面座谈活动,为家长解答疑惑。

开展家长亲子教育研训活动,邀请专家、一线教师对家长进行分期分批培训,让家长在轻松有效的环境中掌握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健全心理干预,协同各家长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工作。学校帮助家长正确认识时代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引导家长尊重孩子的发展意愿,确立对孩子发展的合理期望值,鼓励扬长,适度补短,让孩子更主动、更自主地发展。

二、提供家门口的家教服务——增设“社区家庭学校”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互助共同体,探索合作机制,应对共同挑战,携手同行,同向发力,突破家校合作仅针对学生问题的局限,打破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亲子活动等讲座化、形式化、娱乐化的桎梏,聚焦“双减”背景下如何引导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质量。集结教育、心理、社区服务等多方资源,开设常态化的线上+线下“社区家庭学校”,开设以项目主导活动引领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包括教育政策解读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教育、公民教育等活动。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的不断推进,借助家校社协同育人各方力量,针对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发育和成长规律以及各种不同家庭关系的家庭教育开展沙龙座谈,鼓励并支持家长更多地参与家庭教育、社区生活。倡导家长陪伴孩子前往公共教育场所、参与公益活动等,提供家门口的家教服务。学校与街道、少年宫联合建立家校联动工作坊,开展家长讲堂、亲子坊,给予家长思路指引、方法指导、操作建议,让家长在互动交流中形成育人共识,选择更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

三、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新生态——打造教育“社区幸福圈”

社区肩负着开展群众文化、科普、体育、校外教育等工作的责任,“双减”政策实施后更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拓展校外阵地,打造“社区幸福圈”,让学生在社区快乐学习、幸福生活、明理做人、健康成长。学校以课程为纽带,以文化认同为目标,联结社区单位和机构,整合优质资源,开发多维多元实践课程,为孩子打造幸福健康教育新生态。

学校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积极与社区合作开展多样化特色活动,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开发多形式特色课程,将自然资源与课程资源有机结合。紧紧围绕学校培养目标,借助丰富的场馆资源,依托社区这个大课堂,开拓适合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教师、家长与场馆负责人组成资源开发和项目实施团队,开展岭南建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场馆等主题学习。如开展博物馆主题学习时,与广东省博物馆联合开发了博物馆系列课程,将选定的主题与教材结合,分年级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活动主题多达30个,编写了“小眼睛·大视野”场馆式学习课程,开拓学生活动空间。学校还与广州市海关、广州市税务局等建立互助合作共同体,共同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平台,让孩子脱离题海训练和手机游戏,参与社会活动、科普试验、志愿服务、亲子娱乐等,开阔视野,汲取多样化的成长养分。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最终落脚点是立德树人,学校发挥主体作用,协同社区和家庭高质量地达成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协同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