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丽琼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通过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地方教材开发的可读性原则,贴近学生认知,引发学生兴趣,尊重学生知识基础,利用好学生身边的乡土资源,符合教学原则,开发建设好地方教材,完善国家课程体系,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下面,以《爱我恩平》地方教材的开发为例展开阐述。
一、引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知兴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求知欲。初中学生尚未脱离稚气,在学习中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乐于问津未知领域。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其学习的主动性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越好。就地方教材开发而言,按照可读性标准,做到有趣有味,使学生喜闻乐见,需要我们用心挖掘乡土资源本身的趣味性,让趣味渗透其中,亲近学生,吸引学生用心研读,并且能引发相应的思考,同时活动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心理期望。
《爱我恩平》乡土教材是供八年级学生学习使用的,为贴近学生认知,在课程设置及选材方面除了考量它的典型性,还着力增强趣味性。例如,第1课《得天独厚》“恩平最高峰”这一目的“天露山脉”,除了地形地势的介绍,还增加了植被方面的内容,附上了天露山杜鹃花海的照片,增强视觉冲击力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阅读时就发出了“我一定要登天露山,亲身感受家乡美好的山川,拍几张漂亮的照片”的感慨,喜爱向往之情、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又如第6課《千年古邑》“复置县制”这一目“相关链接”里的“恩平古驿道”,增加了黄公度、汤显祖等名人与恩平的故事,而且在课后设置了“穿越历史,感受历史名人的情怀”的“活动与探究”,让学生根据课文知识及搜集相关资料,想象当年黄公度、汤显祖等人途经恩平时的情境,编写故事与同学、家人及朋友交流分享。
二、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
认知水平是指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主要包括专注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记忆力等,而以上能力有共同的内核即思考能力。认知能力是人们成功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学生的学习能力受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制约,在开发地方教材时必须给予重视,充分考虑学生对乡土资源的接受、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科学而恰当地运用资源。同时,不同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也有高低之别,在运用乡土资源时,对相关乡土资源的背景要作进一步的解说。
《爱我恩平》地方教材借助“辅助文”“相关链接”“图示”“阅读卡”等形式,帮助学生调动现有知识去分析、辨别和运用。例如,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冯如事迹,弘扬冯如精神,就需要立足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了解的基础上设置“辅助文”,介绍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内外交困、民生凋敝的历史背景。让教材亲近学生,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开展,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三、利用好学生身边的乡土资源
可读性要求教材内容真实可靠。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往往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才显真实,要善于挖掘学生身边富于人情味的事实,客观、朴实、忠实地叙述事实。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有饮食文化、语言文化、历史实物等方面的乡土资源,适度开发并利用好这些第一手的资源,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家国情怀共鸣。
恩平历经数千年的演变,积淀了丰富的地方资源,为开发地方教材提供了有力支持。《爱我恩平》充分利用了冯如精神、恩平地方方言、“半唐半番”的华侨语言、身边的旧农具、恩平农耕习俗、恩平美食等,让学生在对中国航天之父的敬仰中、在品尝家乡美食中、在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中、在感受家乡新农村建设成就中,对家乡有更深入的认识,形成有厚度的情怀,自然而然地认同家乡,爱乡爱国。
四、教材内容要符合教学的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工具,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地方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要贴近学生认知,教材的内容应该具有知识性这一特点,符合教学的原则。学生通过学习地方教材,了解基础课程以外的乡土知识,体现其作为教材应具有的知识性功能。
《爱我恩平》地方教材涵盖了地理、生物、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具体了解恩平各方面的情况和知识,在了解地方资源的同时,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符合教学的原则,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总之,探索地方教材开发的可读性原则,应着眼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利用好学生身边的乡土资源”以及“教材内容要符合教学的原则”等方面。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