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松
贵州省桐梓县为全面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坚实基础,不断提高农民种粮挣钱积极性,引进鲜食玉米品种仲鲜甜3号品种试验示范,扎实推行穴盘育苗、起垄覆膜、单株定向移植的高效种植技术,配合测土配方施肥、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实施绿色健康栽培和产量提升工程。通过引进新品种,实施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使农产品向商品化、产业化、品质化方向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农民种植积极性和产业收益。
1 桐梓县自然条件优越
桐梓县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5 ℃,年平均降雨量在1 271.7毫米,无霜期280天,四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为鲜食玉米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土、紫色土、水稻土、石英土等四大类,土壤肥力较好,大部分土层深厚、质地疏松、结构良好、地下水位低、通透性较好、有机质含量高,良好的土壤条件为种粮油作物提供了较为舒适的生长环境。
近年来,桐梓县农业产业发展范围主要围绕高標准农田等项目全力做好粮食生产,统筹协调种粮区域布局,做到精选品种、精准管理,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以激励农技员创新创业行动,以实施“揭榜挂帅”为契机,精选鲜食玉米仲鲜甜3号品种,以“一亩方净作鲜食玉米”这个课题为依托,通过试验示范、数据分析,推动鲜食玉米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产增收。
2 种植技术
鲜食玉米是指在玉米乳熟末期采摘新鲜果穗,用以直接食用的玉米。主要包括甜玉米、糯玉米等,其可溶性糖或支链淀粉含量需达到一定的标准要求。鲜食玉米营养丰富,富含粗蛋白、粗脂肪、油酸、多种氨基酸,符合当今大众消费者“抗氧化、粗粮细吃、营养均衡”等健康饮食结构,是备受现代人青睐的高端粗粮食品。
2.1 品种选择
以抗逆性强、丰产性高、商品性好的玉米品种为标准,以甜玉米和赖氨酸含量高的玉米品种为主,并做到早、中、晚熟合理搭配,错期播种,错期上市,延长上市供给时间,满足市场需求。桐梓县根据自然环境和人们的饮食习惯,选用品质优良,产量高、甜糯性好,果穗均匀,出籽粒高、抗病性强的优良甜糯鲜食玉米仲鲜甜3号品种作为2022年试验示范的主推品种。
2.2 科学种植
玉米种子播种后,种子的出苗率、出苗整齐度、出苗健壮程度,是由种子本身活力、发芽力及土壤状况、气候条件来决定的,地下害虫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如果是已经包衣的种子,可以直接播种。如果是未包衣的种子播种前要对种子实施精选、晒种、浸种、药剂处理等措施,来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出苗率,达到苗全、苗齐、苗壮的目的。
2.2.1 选种 播种前把小粒、秕粒捡除,清理霉变、破损、虫粒及杂物,使玉米种子大小均匀饱满。
2.2.2 晒种 晒种可以利用紫外线杀死黏附在种子上的病菌,预防和减轻由种子带来的细菌性病害;降低种子体内的含水量,使其播种后能够快速吸水膨胀,发芽快,出苗齐;增强种子酶的活性,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将种子出苗率提高在85%以上,提前出苗1~2天。
在播种前10~15天,选择晴天的中午连续晒2~3天,种子放在竹席上厚度在5~10厘米为宜,白天经常翻动,晚上起堆盖好。
2.2.3 浸种 鲜食玉米的种子跟普通玉米种子不同,种子粒小,在大田发芽率低,必需进行浸种后集中育苗才能提高发芽率。春季用温水浸种,用2份开水加1份冷水勾兑成50 ℃的温水进行6~12小时浸种。提醒:浸过的种子不要再晒、不要堆放、不能用塑料袋装、要及时播种。
2.2.4 药剂处理 玉米种的细菌性病害防治,每100千克的种子可用10%适乐时悬浮种衣剂25~50毫升拌种,或用50%辛硫磷200克乳油对水10千克喷洒均匀摊开的种子,然后将种子堆在一起3~4小时,再摊开阴干后播种,对常见的地下害虫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2.5 科学育苗 育苗采用旱地穴盘育苗或漂盘育苗,根据海拔高度和温度不同,育苗要比移栽时间提前1~2周,在移栽前的1~2天进行炼苗,在叶龄3~4叶时,进行幼苗移栽。鲜食玉米收获的是果穗,种植密度直接影响果穗的大小、整齐度和收获产量和品质(图1)。
2.2.6 栽植密度 栽植密度行距65~75厘米,株距25厘米,起垄盖膜,垄高30厘米,垄宽40~50厘米,基面覆膜后垄侧打孔栽植,单株定向移栽,亩高产栽培3800~4100株,达到农机农艺融合、优质高效、绿色安全、节本增效的目的。
2.3 肥水管理
2.3.1 秋施基肥 目前,农民喜欢在鲜食玉米播种时一起施肥,容易造成烧种、烧苗,所以建议秋季施足基肥,解决烧种的问题、减少肥料的挥发、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在土壤温度低于4 ℃时,进行秋施基肥,先深翻地25~30厘米,整地耙平,再做畦,每亩施入有机肥3000~5000千克、尿素15千克、磷肥5千克,用畦沟中的土壤将肥料埋入地下,肥料上至少要有12厘米厚度的土壤,并将土壤压实,防止肥料挥发。
2.3.2 合理追肥 鲜食玉米移栽后应分次追肥,在小喇叭口期追施速效氮肥,可以促进果穗小花的分化,实现穗大粒饱满,在玉米行中间开沟追施每亩25~30千克的尿素,覆土后浇水。结合病虫害防治药剂再每亩加入200~300克尿素和磷酸二氢钾100~120克对水30千克喷施叶片。由于鲜食玉米采收提前,抽雄期每亩追施尿素5~10千克。在种植密度较大时可以采用叶面喷施水溶性叶面肥全面补充养分。
2.3.3 鲜食玉米水分管理 移栽后到拔节前适度的干旱能够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培育壮苗,一般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2%~16%,花穗期要进行2次浇水,拔节期和大喇叭期灌水,保持土壤湿度在70%左右。在开花至籽粒形成期,若缺墒要进行灌溉,有利于提高花粉活力和受精能力,增强鲜食玉米结果力,减少秃顶缺粒现象,在鲜食玉米的乳熟期,注意田间的排水,防止发生洪涝。
2.4 防除杂草
鲜食玉米一般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图2),具有集雨、保水、保温的作用,主要是抑制杂草的生长,提早上市时间,玉米栽种后期根据草情,选择玉米专用除草剂实施茎叶定向除草。
2.5 加强病虫害防治
鲜食玉米的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可以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治理方法。若防治不及时,将严重影响鲜食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玉米病害主要有纹枯病、大斑病、小斑病,虫害主要有蚜虫、地老虎、玉米螟。防治的主要药物有吡虫啉、吡唑醚菌酯、辛硫磷、甲基硫菌灵,用药时配合磷酸二氢钾使用效果更佳。可以采用玉米螟性诱剂防控玉米螟,根据田间病虫种类,对症选用杀虫杀菌剂,利用叶面喷肥的机会(图3),按各自标签用量组合施用,进行绿色防控,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因鲜食玉米是鲜食食品,禁止在采收前20天施用农药。
2.6 适时采收
鲜食玉米一般在授粉后的25天左右、含水率62%左右进行采收,风味、品质最佳(图4)。鲜果穗带苞叶采收,低温存放并及时销售或加工以确保品质。采收过早,含糖量低影响口感;采收过晚,籽粒水分流失口感不鲜。
3 鲜食玉米种植发展的前景
自2001—2022年,我国鲜食玉米种植面积从200万亩增加到约2200万亩,居世界第一,年消费量约1亿穗,未来消费量会继续增长,经济效益将达到700亿元,发展潜力非常大。鲜食玉米以低脂肪、高纤维的优点,成为大米等传统粮食品种的重要补充,鲜食玉米作为粮食的补充替代品将会有90%认可度。桐梓县通过“一亩方净作鲜食玉米”课题试验研究分析,有力推进鲜食玉米仲鲜甜3号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应用,试验亩产可高达1600千克,按照每千克2元的批发价,每亩产值可达3200元。农民平均亩增加收入750元,极大地显现出较高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为本地区培育出了特色产业“新秀”。2022年鲜食玉米试验示范的成功,为桐梓县今后大力发展该产业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