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愈发注重文化娱乐活动的质量与创新性,尤其在新时期下,一台晚会良好节奏与氛围的呈现能够直接吸引大批观众,提高观众对晚会节目与形式的满足感,更好地传递晚会的核心思想价值观念或文化情绪。基于此,为更好地呈现晚会内容,把握晚会成功举办的关键,本文对晚会节奏的控制与氛围的营造进行了分析,围绕舞台、灯光、音乐等多个要素展开详细研究,利用多种手法控制舞台节奏,营造舞台气氛,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晚会;氛围;节奏
对于晚会调度而言,组织晚会节奏、营造晚会氛围是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晚会最终的呈现效果,这一过程不仅是导演对于节目艺术表达的准确理解,更是及时对观众心态分析把握的过程。目前,晚会已成为各类舞台艺术形式高度综合的节目类型,为使晚会成功举办,调动观众情绪、传达核心思想价值,研究把控晚会节奏与氛围的营造是必要的。
一台晚会的呈现离不开各个部门的配合,为创造出合适的晚会氛围,把控合理的晚会节奏,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处理好晚会主题与节目形式之间的关系,即运用合适的节目形式与恰到好处的艺术手段组织晚会,面向观众展示晚会主题。以《华彩瓷都——张帝两岸行走进德化特别节目》为例,为将瓷器的制作技艺与地方景观原本、细致地呈现给观众,彰显“海西”新面貌与人文精神,所举办的晚会选择了户外场地,节目为文艺表演。在晚会实际开办的过程中,通过六个镜头切换,直观地表现了地方地貌环境与现场观众的精神面貌。同时,以瓷器生产、工匠精神等为核心甄选节目内容,节目形式主要是舞蹈、歌舞类。由此可见,在开办这一晚会时,主要通过节目形式表现晚会主题,依托于文艺形式营造欢快的晚会氛围,因而这一晚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于晚会而言,由于其开办、协调等手法均具有多样性,所以在把控其节奏、营造其氛围时,应以美学要求与艺术风格为基础,先一步确定晚会的节目形式,从而为节奏组织、氛围营造提供依据与支持。
观众是晚会成功举办的基石,更是营造热烈氛围的基础,可以说,观众的反应对晚会节目、舞台节奏与气氛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把握晚会节奏与营造晚会氛围时,应注重观演关系的互动性,无论是导演还是导播,都应该站在观众的角度对观演关系进行调整。比如结合观众的心理状态、生活积累、美学要求、艺术文化特色等进行晚会舞台调度,以此为观众带来愉悦、轻松的观演关系,提高观众沉浸感与参与感,共同促进晚会的成功举办。
如何呈现良好的晚会节奏,传达核心思想价值理念,关键之一在于明确晚会的主题,比如公益晚会、文化娱乐晚会等,以此为基础对晚会的节奏进行设计与控制,时刻铭记主题,将其作为晚会节奏的控制核心。对于晚会而言,导演的想法贯穿整场晚会,因此,在把握晚会节奏时,导演应在筹备阶段就明确把握主题方向,掌握举办者的目的,比如满足群众文化娱乐需求或是传播积极思想等,根据举办目的确定晚会主题,然后再进行整场晚会的策划设计,其中包括参演嘉宾、广告设计、主体节目的选择等。
学会“带节奏”。虽然晚会在开演前会经过全面的策划与系统的排练,但仍无法保证晚会能够按部就班地开展直至结束,瞬息万变是舞台上最为常见的状况,一旦发生变数,有可能直接改变晚会的整体走向。因此,在把控晚会节奏时,应利用现有主体构造下的分区模块,通过对这些模块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控制,强化它们衔接的紧密性,从而确保晚会节奏适中,逐渐深入的过程,使观众思维渐入佳境,跟着晚会的节奏走,尽可能地减少变动因素,保证晚会节奏的逐点落实,提高晚会举办的成功性。
新时期下,晚会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尤其是电视艺术晚会,相较于现场晚会的呈现,节奏的把控应深入重点,即画面与声音。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对晚会声画艺术的感受来自于镜头切换与视听同步。因此,在对晚会节奏进行把控时,还应注重镜头的切换,利用这一方法打造独特的画面节奏,使声音与画面做到水乳交融、和谐同步。在画面节奏的具体把握与控制的过程中,应正确意识到晚会画面不仅是传递晚会内容的主要方式,更是衬托节目内容、演员表演以及场面调度的重要手段,承担着塑造整场晚会风格与运行节奏的独特使命。所以,以导演为首的工作人员应先围绕晚会开头、高潮与结尾进行镜头切换设计,以此确定大的节奏框架,然后在晚会过程中立足于镜头风格,偶尔穿插“热烈”的快节奏或是“动情”的慢节奏,通过镜头的推拉摇移和画面构图的美术运用及灯光布景的变化多彩来展现舞台特色,力求用最相宜的画面形式凸显主题。此外,对于电视文艺晚会而言,其有两种呈现方式,分别是直播与录播,而不同的播放形式使其在节奏控制方面存在差异,若是晚会为录播,那么整体节奏的控制应尽量增加现场观众镜头,尤其在节目高潮处,从而调动电视机前观众的观看情绪,引发共鸣,提高现场参与感;若是晚会为直播,由于缺乏录播充足的后期剪辑,因此应多运用镜头切换,比如蒙太奇切換组合的形式,利用多个拍摄机位的切换呈现晚会效果。同时,结合音乐律动传递良好的视听感受,比如在表演抒情类艺术歌曲时,可以使用摇臂对镜头进行移动或推拉,并根据歌词与歌曲节奏进行调整,在音乐的一拍或半拍上进行多个镜头的切换,以此呈现足以调动晚会气氛与观众情绪的镜头画面,保证晚会播出质量与水准。
首先,体裁布局。以我国每年都会举办的春节晚会为例,作为老百姓传统佳节的精神大餐,其开场往往是欢乐喜庆的歌舞表演,然后穿插着小品、魔术等节目,最后由难忘今宵收尾,不同类型的节目像是精神大餐中的蔬菜、肉类与主食,在把控全场节奏时,应围绕舒适、愉悦的观看体验进行合理布局。比如,可以坚持错落有致、情感起伏的节奏动线,采用欢乐和抒情、快乐和感动、高雅和通俗、写意和写实的节奏控制方案,以此给受众带来舒适的观看体验。
其次,内容布局。对于晚会而言,主题与特色是其内核,因而在以内容为节奏控制节点布局时,应紧抓晚会特色,但同时又不可过多围绕特色展开节奏控制。在实际策划与节奏控制过程中,应避免短时间内特色内容出现连续性和单一性特征,在节奏把控上应对多个地域特色文化进行合理排列,将这样众多的特色因素进行有机布局,以此控制艺术文化节奏,使整场晚会详略得当、酣畅淋漓。
最后,首尾呼应布局。正如晚会开场歌舞点题之外,结尾还应呼应主题,将主题作为把握每个环节的节奏点,比如劳动节晚会应突出工人与劳动者,元宵节晚会应突出阖家团圆,避免节奏的生拉硬扯与杂乱拼凑,围绕主题逐渐深入,并在最后高潮节点收尾,以此留下晚会节奏的余韵,加深观众印象。
氛围是晚会成功开办的基础,在对其加以营造时,应充分发挥主持人的专业能力,比如气氛营造能力、控场能力等,从而营造出符合晚会主题的整体氛围。以青岛电视台2017年举办的春节晚会为例,这一晚会的主题为“奋发进取、斗志昂扬、欢乐喜庆、大吉大利”,开场表演为两分钟的说唱节目,在音乐爆点的气氛下晚会现场瞬间充斥着欢快热烈的佳节氛围。待音乐停下后,红包飘洒,进一步营造春节的节日氛围,这时主持人上台,依托于充满欢乐与喜气的主持词进一步将晚会氛围推向高潮,使现场与电视机前的观众无一例外地对接下来的节目抱有期待,同时为整台晚会的节奏把控、气氛营造奠定了基调。
除此之外,晚会主持人承担着观众互动、节目报幕等责任,可以说,主持人是连接演出人员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优秀的主持人能够给观众带来良好的互动体验。因而,在营造晚会氛围时,导演应在幕后按照上述方法把握晚会节奏,然后站在观众角度分析其心理体验,最后依托主持人调整观演关系,从而将舞台节奏与气氛传递给观众。
节目排列变化
百花齐放的晚会节目类型是大多数观众乐于见到的,尤其是小品表演、歌舞表演、武术表演等,晚会氛围的形成离不开节目内容及观众给予的反馈,因此,为更好地营造晚会氛围,还应利用节目形式的差异化进行氛围营造,一方面为后续节目的展开加以铺垫,另一方面尽可能地调动观众的积极性与观看情绪。以某电视晚会为例,其共有17个节目,在对其编排时,充分考虑了晚会开头的情绪调动、主持人亮相铺垫、节目展开引导等,有效地带动观众逐渐进入晚会氛围。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多数晚会都需要占用一点时间插播赞助商的广告词,这会直接打断观众的沉浸感与投入度,这对营造晚会氛围具有直接影响。因此,为使晚会在广告词诵读后仍可以重新吸引观众,可以在广告环节之后紧密衔接燃爆全场的串烧节目,或是人气超高的歌舞节目,再次营造热烈的晚会氛围,以此增强晚会的吸引力。
明星号召力
明星一直都是晚会的看点之一,更是现场与电视机前观众情绪的主要带动者,因此在营造晚会氛围时,还应结合节目内容充分利用明星的号召力与吸引力。当前不少地方台均设立了明星回家过年的节目,比如北京卫视、青岛电视台等。在围绕明星营造晚会氛围时,应在晚会预告中穿插明星的演出画面,以此引起观众期待感。在晚会舞台调动方面,导演等相关幕后人员應对晚会特征进行准确把控,围绕视觉笑点层次化地展示人物,有条理地将其推向舞台中央,同时借助主持人的串词,可以将流行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艺术混搭的方式带来节目创新,从而进一步调动观众情绪,利用现场观众的呐喊声为整场晚会增光添彩。
延续晚会高潮
由于一台晚会往往由多个类型的节目组成,因而会出现多个高潮,比如小品中嘻哈大笑的高潮,或是歌舞表演中现场观众赞叹带来的高潮,抑或是明星出场观众的尖叫高潮等,这些都是营造晚会氛围的重要元素,因此,导演等幕后人员可以充分利用晚会高潮与高潮的延续营造预期的主题氛围,实现晚会开办的目标。一般说来,晚会高潮来临的时机是靠整台晚会的节奏推动的,若是观众没能感受到某个高潮,那么整场晚会的氛围将较为低沉,进而反馈至舞台上的节目表演人员,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晚会最终很难成功。高潮一般出现在大牌明星出场或有气势的团队表演的时刻,这个时刻要在观众期待的时间点出现,比如在压轴节目之后,在“送祝福”的环节,可以稍微缓和晚会的整体氛围,给予观众对前面各个节目的回味空间,以此调控高潮与高潮余韵。在晚会结束时,可以选择团体演职员谢幕,将激情释放到每一个角落,让观众随着晚会节奏进入到晚会氛围中,以此实现晚会的举办效果。
在营造晚会氛围时,应保证各项演出节目的有序进行,不可因为过热的现场氛围耽误节目演出时间,所以,晚会导演可以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针对节目中存在的小瑕疵或承接问题进行氛围衔接设计,将演出者作为主要设计对象,从而在实现氛围营造目标的基础上保证演出基本流程的顺利展开,其中包括多种因素,比如灯光、音效、舞台等。这一环节可以通过晚会开演前的彩排与联排实现,彩排和联排是演出前对晚会流程的最终校正,极大程度上决定了演出是否能够按照计划进行,所以导演必须重视这两点,找到问题并及时解决,确保后续氛围营造无任何后顾之忧。除此之外,运用技术手段提升现场与电视呈现效果,即围绕晚会主题的艺术概念整合应用技术手段,比如LED灯光、虚拟现实、彩色屏幕等高科技产品,从而整合画面色彩、节目风格、背景艺术等要素,使其有机融合,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制定应对方案,随时将一切合理的艺术手段随机应变、灵活调用,最后跟随观众的情绪反馈来进行合理创作,以达到最好的艺术层次。总而言之,在营造晚会氛围时,应充分调动一切舞台艺术手段,将其作为高潮铺垫、展示等环节的基础支持,同时根据现场情绪反馈及时调整氛围营造方案,充分发挥灯光、舞台场景、舞台道具、音乐视频等艺术载体的气氛营造作用,以此呈现预期的全局效果,提高晚会举办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曾祥敏,余珊珊.新时代新征程上的迎春曲——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创新进路[J].电视研究,2022(2):9-12.
[2]乔琪.电视晚会中灯光与舞美的融合关系探讨[J].广播电视信息,2021,28(6):52-55.
[3]张倩.主持人情感表达赋能晚会效果的价值逻辑与实现路径[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11):177-179.
[4]吴畏.光与影的痕迹 ——论色彩与氛围的释放让《只此青绿》梦一般呈现[J].现代电视技术,2022(3):52-56.
[5]韩燕燕.晚会电视导演音乐素养及节奏把握[J].博鳌观察,2020(1):71.
作者简介:
杨莉(1978—),女,江西南昌,导演中级(三级导演),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