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重要论述三重内涵论析

2023-05-30 13:35:39张增田
理论建设 2023年1期
关键词:领导干部

张增田

摘 要:习近平关于政德建设的重要论述包含三重内涵,为新时代政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方法。文章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德观、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和中华传统“为政以德”的价值理念,论述了政德的内在结构,继而从引导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培养党的执政骨干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政德建设的重大意义,并系统论述了领导干部政德建设中的自我修养和组织培育两条建设路径。

关键词:政德建设;领导干部;美德伦理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3)01-0078-09

在我国政治语境中,“政德”是“为政之德”或“从政之德”的简称,指从政者的品德,也称“官德”。“所谓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1],后来多用“政德”称之。习近平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撰文要求领导干部“多读书,修政德”,因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为政者“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2]。特别是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3],明确领导干部是政德的道德主体。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政德,视之为执政者必备的核心素质,并就加强新时代政德建设作了系列重要论述。系统梳理,综观其旨,这些重要论述着重从政德的内涵、政德建设的意义及路径等三个方面,回答了领导干部“要树立怎样的政德、为什么要树立这样的政德以及如何树立这样的政德”等三个基本问题,明确了新时代加强政德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逐层解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的这三重内涵,既是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需要,也是统一加强政德建设思想认识的需要,更是有效开展政德建设的需要。

一、第一重内涵:关于政德的本质及内涵

(一)政德是领导干部的从政美德

政德究竟“是什么”是政德建设必须澄清的基本问题。目前,学术界大多将习近平总书记所论述的政德理解为领导干部所应具备的政治道德、道德品质和职业修养,或所要遵守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等,突出的是规范属性。但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政德本质上是领导干部的从政美德,展现的是一种美德伦理视角的价值建构。在美德伦理视域内,美德是能够维护应然伦理关系的优秀人格品质而获得的道德上的善和卓越。这应该是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第一重内涵的一个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发挥美德的作用,对各类人才无不强调立德的优先性。他深刻阐释了政德之于领导干部的极端重要性,经常把“做官”与“做人”、“官德”與“人品”对举,并将官德看作一种美德。他强调领导干部“要不辱历史使命,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讲官德”,并指出“高尚的道德犹如时代的春风、前进的号角,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1]。显然,能被比为时代春风的高尚道德,也必然属于美德范畴,行为规范意义上的道德难以具备如此厚重力量。他还明言官德“属于道德修养的范畴”。道德修养是指个体经自我努力所达成的道德境界,表现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本质上就是道德美德。最后,政德还蕴含着重在养成的实践目的。“立政德”的要求鲜明地表达出这一目标导向,而需要树立和养成的政德,自然具有美德属性,而不能用规范称之。

(二)政德是由大德、公德和私德构成的统一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明确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3]纳入领导干部政德建设范畴。根据这一论述,新时代政德是由大德、公德和私德这三种具体美德所构成的统一体。“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可见“大德”是领导干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从政者,所应具备的以政治服从为根本要求的政治德性,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美德。“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据此,“公德”是领导干部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以实现公共利益和满足人民需求为基本价值追求的公共行政德性,体现着领导干部的职业伦理要求,属于行政美德。“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显然,“私德”就是领导干部作为社会个体和家庭成员,所应具备的以自我克制和家人约束为基本倾向的品德和修养,突出表现为廉洁美德。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大德、公德和私德各有其明确且具体的规范性要求,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政德本质上是一种美德,最终要落实为内在品性和德行,而不是作为外在规范而存在。政德建设就是培养和提升领导干部从政美德的过程。视政德为道德规范或行为规范,不仅会弱化政德对领导干部行为的规范作用,还会矮化政德建设的终极目标,削弱美德之于领导干部人格塑造的功能。因为政德如果只是一种具有行为约束功能的道德规范,那么作为行动者的领导干部,只要按照规范行动就能合乎要求,非必要成为拥有特定品格的人,而政德建设则主要表现为完善规范的过程,这显然与习近平总书记阐释的政德内涵有较大不同。

政德的三个构成要素紧密关联,且以“大德”为核心。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明大德的要求包含着领导干部在行使公共权力和处理家庭关系中的行为标准;守公德中的“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等要求完全是政治性规范,而“心底无私”的要求则与私德相融通;“严私德”中的“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既是大德的内在要求,又是公德的行为标准。显然,大德具有鲜明的首位性,其完备与否不仅直接决定政德的成色,而且还影响领导干部的公共行政职业道德表现和社会生活特别是家庭生活中的私德状况。同时公德和私德也相当重要,因为公德和私德本身既是政德的构成要素,自然深刻地影响政德,同时二者又植根于大德,由大德所派生和型构,且相互之间也构成互为支持的关系。三者不可或缺,任一方面的缺失或薄弱都会牵动和影响整个政德水平。

以大德为核心赋予新时代政德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方面,政德以大德所具有的“红色”为基本色,大德彰则政德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强调德才兼备,并强调以德为先”。他曾强调领导干部必须在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等诸多方面都要过得硬,但“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过得硬”[4]。可见,大德具有显著的统领性和驱动性——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大德是种子和根基,大德充盈稳固才能涵養公德和私德。另一方面,公德和私德状况都体现着大德的水平。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类干部,不同生活世界之间彼此关联,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任何生活领域内的行为表现都会呈现和影响政德水平。政治与行政分离、行政价值中立、个人私生活属于隐私等,是西方奉行的行政伦理;不同生活领域的德性分离,也是西方政治文化的普遍价值取向。而习近平总书记所建构的中国特色政德却具有全息特征,容不得任何一方面的瑕疵,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也正是基于这一建构,习近平总书记才把“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当作衡量共产党员及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客观标准[5]。

(三)政德建构的三重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本质属性及内涵的论述是对马克思政德观的继承与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政治品质和最高从政道德”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6]。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从政道德源于无产阶级道德的价值取向。马克思和恩格斯坚信“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因为人们“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既然阶级的性质决定着道德的善恶,那么无产阶级道德就是“代表着现状的变革、代表着未来的那种道德”,拥有着“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7]。相对于资产阶级的道德,无产阶级道德就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在其领导者——共产党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始终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也从“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他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立场,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8];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坚定政治立场以明大德,就是突出强调共产党人应有无私利他和坚守信念的道德品质,从而给政德灌注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赓续了无产阶级道德价值的精神脉络。

对领导干部美德的重视也符合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政治实践。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9]。这里“高尚”“纯粹”“道德”和“脱离了低级趣味”等四项标准显然指向道德品格,“有益于人民”则体现了共产党人价值立场。在邓小平同志的记忆里,毛泽东同志曾将此种美德概述为“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并确信这种精神蕴含着“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具体表现为“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和“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在邓小平同志看来,这些美德上承革命传统,下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以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他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大力发扬这些精神,并强调“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10]。江泽民同志也作了相同的叙事,称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号召全党要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他本人也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和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并强调“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还必须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要把人做好”[11]。胡锦涛同志指出共产党人“要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所要求的浩然正气”,并高度赞扬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涌现出来的众多能“克己奉公、正气凛然”的好党员、好干部,称他们是“可敬可佩、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12]258,他们“不仅表现出坚定的政治信念、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而且表现出崇高的道德情操和鲜明的人格魅力”。据此,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新形势下“要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荣辱观、道德观、人生观,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12]498。不难看出,几代中央领导人在不同时期谈及对党的领导干部的要求时,一致用“精神”“情操”“气节”“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等词语,无不表达出强烈的美德优先的共识与期望;而美德的具体要求——如“有益于人民”“廉洁奉公”和“表现出强烈的政治信念”等,明显涵盖了政治、行政和个人生活等多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则用“立政德”表达了对领导干部建立这一美德的期待,并用大德、公德和私德予以创造性建构,明确了政德的内部结构及逻辑关系。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所建构的新时代政德还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为政以德”的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重德倾向,以孔子代表的儒家所倡导的“为政以德”一方面主张为政者要“道之以德”,即要对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加以引导和干预;一方面又视治国理政是为政者培育和实践“正”的美德的过程,此即“子率以正”。显然,“子率以正”是“道之以德”的前提和基础,为政者只有先具备“正”的美德,才能藉此管理政事,从而取得可靠的为政效果,此即“己身正,不令则行;己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根据儒家礼仁并重的核心价值观,拥有“正”德的为政者既要自觉服从并维护特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又要积极安人利他。习近平总书记充分吸收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精华,强调领导干部个人德性的重要性,更结合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明确赋予政德以对党忠诚、为人民服务和克己修身等三个方面的要求,并突出了政治美德的统领性、行政美德的基础性和个人美德的支撑性地位及作用。

二、第二重内涵:关于政德建设的意义

政德作为领导干部的从政美德,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质和从政道德,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政德建设不仅有着不言而喻的内在普及必要性,而且还有着诸多外在普及必要性。

(一)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道德建设,注重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他多次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突出了道德对于国家兴旺和个人立世的支撑性作用。明确了道德建设的目的在于“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13]。肩负如此重任的道德建设不仅事关民族的希望,而且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思想道德建设要充分利用模范人物,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道德行为感化和带动普通大众。他所作出的关于“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3]的论断,突出了政德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他始终重视领导干部德行的表率作用,指出“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官德影响民德,‘官风决定民风”,领导干部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成效”[1]。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14];“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帶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遵法守法”[15]。要做到这一切,无疑需要持续开展政德建设。

(二)政德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5]“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长期保持下去的”[16],需要不断夯实政治根基和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最可靠的力量源泉。”[17]94“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执政党最深厚的根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17]137“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18]习近平总书记深知领导干部的政德对民心向背的深刻影响,他借助历史事实揭示出其中的规律,指出“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无不与其当权者作风不正、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有关”[19]。同时,他还把政德确立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基础之一,指出从严治党要“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统一,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把从严治党实践成果转化为道德规范和纪律要求”。“依规治党”就是“注重规范惩戒、严明纪律底线”;“以德治党”则是要“引导党员干部向善向上,发挥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引领作用”[20]。相对于“依规治党”的底线和他律制约,“以德治党”主要基于党员干部道德境界的提升,不断强化行为的自律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即表现为政德建设。

(三)政德建设是培养执政骨干、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需要

党的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对于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4]从底线伦理看,政德建设能确保领导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对于干部出现的种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原因“主要出在‘德上、出在党性薄弱上”[21],而党性恰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2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他还形象地把理想信念比喻成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缺少这种“钙”,就会得“软骨病”[21]。政德建设能引导和促进干部顺利成长,直至理想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23]这意味着领导干部只有在自身德性上下足功夫,才能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而开展政德建设显然有助于促进领导干部自身德性的提升。

三、第三重内涵:关于政德建设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德建设的路径进行了系统论述。2014年5月,他在河南考察期间论及干部队伍建设时,一方面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一方面又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用好选人用人考德这根杠杆,引导党员干部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24]。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领导干部从政美德的个人养成和组织培育两个路径,为新时代政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和实践方略。

(一)自我修养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极为重视领导干部政德的自我养成,指出:“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25]他还就如何实现政德的自我养成提出了具体要求。

1.提高认识,激发动机

认识是行动的基础,领导干部只有认识到从政美德的本质及其重要性,才有可能激发自我修养的动机。如前所述,政德本质上是一种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提出怀德自重、加强道德养成和涵养道德操守等要求,都是指向提升领导干部的政德品格。这种内在品格被习近平总书记看作是为政者的根本,并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的高度,他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包含着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也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境界、作风操守的要求”[25]。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心当为之所动,自觉超越道德发展的规则阶段,关注自身道德品质状况,以做一个具有从政美德的领导干部为自我修养的目标。道德动机对于道德修养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内在动机的领导干部能够养成从政美德。此孔子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道德主体的道德动机具有自我提醒、控制和激励功能,同时还有助于提高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和意志水平,进而综合产生主动修为的积极性,并驱动自我修养行为。

2.端正心态,筑牢根基

领导干部从政美德的自我修养需要强化基础性思想意识,其中最为习近平总书记所重视的当属忠诚之心和敬畏之心。“忠诚之心”就是绝对尊重和服从的思想意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绝对忠于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忠诚之心,在他看来“对党忠诚是对理想信念坚定的最好诠释”[26],而“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26]。鉴于理想信念是大德的首要内涵,忠诚之心的状况必然关乎领导干部是否能养成大德,大德不牢则政德无成。“敬畏之心”是对特定对象敬仰和畏惧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必须有敬畏之心,指出“讲规矩、守底线,首先要有敬畏心”。敬畏的对象是党、人民和法纪。他指出“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即如古人所言“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26]。因此,敬畏之心是领导干部行为合规的先决性心理条件。

3.加强学习,读书修德

对于德性自我修养者来说,读书虽然是一种间接学习方式,但经常性阅读,必然会受到书中所传达的知识、价值和精神等信息的影响。正是基于这一机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多读书、多学习,指出“要修炼道德操守,提升从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努力“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2]175。读书修德的关键在于选择什么样的读本,接受什么样的思想熏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当然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其次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党史和国史,因为这是“很重要的政治素养”;另外还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4]404-405。

4.付诸实践,以行养德

对于领导干部个人来说,立政德关键是要见诸行动,形成习惯,以经常性的合乎政德的行为将自己塑造成拥有从政美德之人。习近平总书记借助“讲政德”的行为标准,向领导干部指示了这一路径。各级领导干部应本着高度政治敏锐性和服从性,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和指示,全面落实“讲政德”的要求,把政德标准和规范落实在行动中,对照大德、公德和私德内涵,坚守底线,慎独慎微,对标对表,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习近平总书记所建构的政德蕴含着对领导干部的一贯性要求,领导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还必须用他所提出的“忠诚、干净、担当”“三严三实”和“四有干部”等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组织培育路径

1.加强教育,立根固本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教育对领导干部政德的巨大影响,指出要发挥教育在政德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他指出,领导干部成长不易,要在严明纪律的同时加强政德教育,立根固本,做好预防工作,防止一失足成千古恨。习近平总书记尤其重视发挥党校在政德教育过程中的主阵地作用,强调指出“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工作的重心必须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主要任务是学习党的理论、接受党性教育。”[21]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是政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也就强化了各级党校所肩负的培养领导干部政德的核心职能。在实践中,政德教育还被嵌入各类主题教育和专题教育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2.健全制度,加强监督

外在规范对于自律机制的形成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意味着可以把政德的标准制度化,同时加强监督,用他律机制引导和强化领导干部的政德养成。习近平指出,“官德建设在强调自觉的同时,更应该强调与法制等规范手段的配合;在强调自律的同时,更应该强调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并认为党内监督和纪律处分等基本法规制度,因具有多重限制和规范功能,“必将有力推动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1]。在《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起草有关情况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两个文件修订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解决党内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中就包括党的思想道德基础被严重侵蚀问题[27],实际上是再一次重申了健全制度和加强监督必将有助于领导干部政德养成的观点。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后,包括上述一准则和一条例在内的一系列党内重要法规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领导干部政德境界的提升和政治生态的改善。

3.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完善干部考核评价

为政之要,首在用人。根据激励相容原则,政德优先的用人导向最能有效引导广大干部修养政德。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发挥选人用人的政德建设功能,指出“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和选任办法,既重能力又重品行,既重政绩又重政德,使品德端正的干部受到褒奖和重用、品行低劣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20]。他十分看重选人用人的价值导向作用,指出“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要求“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三个“坚持”充分說明政德在选人用人导向中的重要地位:既不可或缺,又要优先考虑。他还要求注重对干部政德状况的考核和评价,强调“既要在‘大事上看德,又要在‘小节中察德”[14]418-419。习近平总书记所确立的这种用人导向和干部考核评价方法,是新时代政德建设的重要遵循。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J].求是,2004(19):36-38.

[2]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75.

[3] 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赵乐际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8-03-11(01).

[4] 习近平.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J].求是,2019(2):4-10.

[5]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7):4-12.

[6] 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2005-06-21(03).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0.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3.

[9]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

[10]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67-368.

[11]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9-330.

[12] 胡锦涛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58,498.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7.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

[1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6]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02).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3.

[19]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J].党建研究,2007(5):6-8.

[20] 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03(02).

[21]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3-13.

[22] 习近平在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坚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能力[N].人民日报,2013-09-26(01).

[2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24] 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N].人民日报,2014-05-11(01).

[25]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担当作为[N].人民日报,2019-03-02(01).

[26] 习近平.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J].求是,2022(3):4-15.

[27] 习近平.关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6-11-03(02).

Abstract: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officers morality have triple connotations,pointing out the direction and providing method for officers morality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According to Marxist concept of officers morality,the political practi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value concep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 of "governing with morality",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officers morality is stipulated.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officers morality construction from three aspects:guiding the moral construc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consolidating the ruling foundation of the Party and cultivating the ruling mainstay of the Party,and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the two construction paths of leading cadres' self-culti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ultivation.

Key words: officers morality construction;leading cadres;virtue ethics

[责任编辑:王方东]

猜你喜欢
领导干部
加强自身修养 防范权力陷阱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4:04:10
习近平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思想论要
桂海论丛(2016年4期)2016-12-09 11:21:35
发挥集体领导 强化民主意识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21:48:42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中国市场(2016年32期)2016-12-06 13:08:26
领导干部在金融审计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时代金融(2016年29期)2016-12-05 18:52:47
浅谈领导干部的语言表达艺术
经济师(2016年10期)2016-12-03 22:17:02
加强干部考德 注重领导干部德行建设
党员干部要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参加体育运动对改善领导干部“亚健康”状态的积极影响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26:32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5: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