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时代文史类纪录片的创新表达与提升路径

2023-05-30 10:48何加晋
新闻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微纪录片文史类短视频

【内容提要】短视频时代,文史类纪录片的创作者们积极尝试,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文史故事,取得一定成效。本文以《“字”从遇见你》《画里有话》《微观历史秀》等多部文史类微纪录片为案例展开研究,探讨短视频时代文史类纪录片的创新表达:“轻”体量“厚”内容,深耕文化内涵;影像技术赋能,实现趣味科普;创新声音元素,营造沉浸体验;关注当代性,与时代同频共振,并针对该类纪录片在创作中的不足,提出优化路径。

【关键词】短视频  文史类  微纪录片  创新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以其轻量化、碎片化、娱乐性、社交性等特点,成为各媒体平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各短视频平台流量迅速上涨,短视频信息超过图文信息,成为占据用户时间最多的互联网信息。①短视频不仅带来了全新的叙事方式,而且创新了视听语言的表达,感染力强、传播速度快,已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娱乐视频休闲方式。我们已经进入全民短视频时代。

依托短视频的发展势头,各节目类型与短视频尝试融合,纪录片也不例外。2012年,《故宫100》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每集6分钟,共100集,以微视角讲述故宫的历史流变。它带来了一个纪录片形态和传播的趋势,微纪录片由此真正走上“台面”。②2016年,《故宫100》在微博上再次“翻红”。2018年,《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成功“出圈”,在每集5分钟的时间里,向观众“诉说”文物的传奇故事,豆瓣评分高达9.5,文史类微纪录片在全网掀起一股热潮。随后,央视继续发力,推出《微观历史秀》《超级古兵器》《古物天工》《“字”从遇见你》《画里有话》等多部5分钟左右的文史类微纪录片,其中创作可圈可点,但也暴露出纪录片在尝试用短视频这一形式进行创新表达的些许问题。本文试图对此展开探讨,希望为文史类微纪录片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文史类微纪录片的创新表达

(一)“轻”体量“厚”内容,深耕文化内涵

“微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立的纪录片样式,是为适应新媒体语境和新媒体受众衍生的一种新型媒介产品。③由于时长和篇幅的限制,微纪录片无法像传统纪录片那般按照完整的叙事逻辑展开叙事,创作者们在摸索中创作,逐渐挖掘出适合微纪录片的创作风格,各集内容独立成章,短小精悍,充实丰富,用“轻”体量承载“厚”内容。

在《“字”从遇见你》中,从汉字的造型来源及文化发展,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密码,呈现汉字之美。如第一集“中”字,从甲骨文开始追根溯源,考究字形与字义,继而挖掘“中”的深层含义,有“天下的中心”“中国的来历”以及“中庸精神”;再如“贝”字,片中先讲述了它的本义为“货币”,继而延伸出由“贝”构成的其他字,如得、买、败、贮,形象生动,使汉字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如果说“中”和“贝”的字形字义在现代生活中还有迹可循,那么,“郭”“福”二字则让网友大呼涨知识:片中讲述了“郭”的本义是“城墙”,特别指外城的城墙,它框定着人类活动的范围;“福”的本义是“酒”,其甲骨文像一个酿酒的古物,粮食富裕还可酿酒,“幸福”之义由此而来,延续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字”从遇见你》创作团队并不满足于单纯讲述汉字知识,而是将多种传统文化形式融合其中,进一步丰富汉字的内涵。如用皮影戏演绎“败走麦城”“西游记”等典故;用昆曲唱“春香闹学”,讲述古代教学中棍棒的意义;用中国鼓演绎的古乐名曲《牛斗虎》,配以与“虎”相关的历史故事如武松打虎、义虎报恩等。此外,片中还利用文物器物、古画、诗歌、成语等多种传统文化载体来解读汉字,让观众在欣赏汉字之美的同时,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在《画里有话》中,每集讲述一幅古代名画,通过多维度、全方位地剖析,凸显画作的独特内容和形式。如第一集《虢国夫人游春图》,全画八骑九人,片中从画作布局、坐骑特点、骑马者的穿着、发型、五官、面部表情等细节展开分析,将专业的画作鉴赏知识与历史常识娓娓道来,诠释了“细节决定主角”的深刻内涵,给观众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美术课。

除了保证优质内容的输出,文史类微纪录片在排篇布局上多采用“单集轻量化+多集系列化”的叙事策略,进一步实现“轻”体量与“厚”内容的融合。如《“字”从遇见你》第一季,共有25集,一集一汉字,分为5个系列展开叙事,每个系列包括相互关联的5个汉字,既保证了每个汉字独立成集,又使相关内容成组出现,形成内部联动。

(二)影像技术赋能,实现趣味科普

纪录片的作用在于通过影像来观照现实,讲述真实的人物故事,还原事件全貌。与其他题材纪录片不同的是,文史类纪录片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并没有现场画面与声音为整体叙事做支撑。因此,创作者多通过挖掘与展示文献资料,如考古资料、博物馆珍藏资料、旧影像资料等,采访专家学者等方式讲述历史文化故事。但是,在短视频时代,信息呈爆发式增长,人们的选择太多,能沉下心来感受历史、品味文化的人数有限,因此,需要对严肃的、抽象的历史文化进行影视化、年轻化呈现,摆脱说教意味,增加趣味性,才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吸引受众。

在短短的5分钟内,创作者不仅要把文史故事讲清楚,更要讲精彩。讲精彩,一方面要追求内容精彩,另一方面还要从表现方式上寻求突破。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各种影视形态的边界日益模糊,影视技术的融合成为创作常态。在文史类微纪录片的创作中,多采用实景拍摄、动画设计、CG合成、AI技术等手段,使静态的画面“动”起来。在《“字”从遇见你》中,“鼎”字的开篇通过动画技术打造若干个可爱、俏皮的“中国版hello kitty”(剧中鼎字的动画呈现),与后文的权利象征“鼎”字形成鲜明的反差萌;继而,在“海内三宝”之一大盂鼎的介绍中,用动画人物来演绎历史故事,使书中靜态的历史故事活跃于荧屏。在《画里有话》中,通过AI技术、动画抠图和修复技术,让画中人物、动物“活”起来,生动呈现当时场景,为观众营造一种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如《货郎图》中,货郎“背”着货架从远处走来,孩童、妇孺“簇拥而上”,活灵活现,描绘了南宋货郎走街串巷的热闹场景。《微观历史秀》则采用历史小剧场和定格动画的表现形式,再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妆容装束、饮食习惯和出行方式等,展示多姿多彩的古代生活与工作场景。这些曾经被视为“阳春白雪”的古代文化在技术与艺术的合力下大放异彩,以生动活泼的样貌走入“寻常百姓家”;以萌制胜,成功出圈,捕获了各年龄层观众的“芳心”。

(三)创新声音元素,营造沉浸式体验

在影像作品中,声音的作用不可小觑。纪录片中的声音有现场同期声、解说词、音乐和音响等。由于文史类纪录片缺乏现场同期声,加上微纪录片篇幅小、视角转换快等特点,使得解说词的作用更加凸显。从《“字”从遇见你》的弹幕、评论中可以看出,这部微纪录片最受关注的地方之一是解说词的配音演员杨天翔。作为新生代配音演员,杨天翔多次给游戏、广播剧、电影配音,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与认可,很多网友甚至留言说“是被小天(杨天翔)的声音吸引而来”。可见,一部好的纪录片离不开声音的“贡献”。

过去,文史类纪录片的解说词配音多选用浑厚音色体现宏伟叙事,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但是,这份“庄重”却让观众感受到历史与我们之间时隔几千年的距离。在《“字”从遇见你》中,解说词的声音塑造之所以如此成功,不仅源于配音演员的音色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且他的配音作品使他在年轻群体中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更在于他的自然、不做作的表达方式。富有亲和力、感染力和交流感的表达为受众带来全新的听觉体验:仿佛一位同龄人在你耳边叙说着关于汉字的故事,偶尔还会跟你聊聊天,甚至跟你调侃、开个小玩笑,无形中拉近了受众与影片的距离,也缩短了年轻受众与历史的距离。

在文史类微纪录片的创作中,音乐、音响的巧妙使用也能为作品增色不少。如《画里有话》之《文会图》中,在茶官煮茶、筛选茶末、点茶等环节,配以音响及古筝演奏的背景音乐,使宋朝文人雅士品茗雅集其乐融融的场景更加真实。

此外,让古人“开口说话”也是这类微纪录片的创新尝试。如《画里有话》之《乾隆皇帝涉猎图》中,面对逃跑的狡兔,乾隆皇帝一边追赶一边说道:“狡兔,往哪儿跑?看箭!”再现当年乾隆皇帝的飒爽与霸气;再如《微观历史秀》中,在描述古代“外卖”服务时,外卖小哥说道:“您的外卖到了,记得给个五星好评!”让受众感受到满满的现场感。让古人“开口说话”,不仅利用不同的人声调整了整个片子的叙事节奏,让受众的注意力一直“在线”,而且弥补了文史类微纪录片在创作中现场同期声缺位的遗憾,让受众“身临其境”、沉浸式观影,使文史类微纪录片更加有趣。

(四)关注当代性,与时代同频共振

关注当代热点,唤起受众共鸣。如果文史类微纪录片的创作只关注历史,就事论事,必然会脱离现实,容易落入“说教”的俗套,引起受众反感。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关注现当代热点,才能迅速调动受众的观影兴趣。如《“字”从遇见你》的开头“哎呦,那字怎么写来着?”及结尾“今天,你写字了吗?”,这两句“灵魂拷问”在提笔忘字成为常态的当下,极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在《微观历史秀》中,更是随处可见的当下热点,如在外漂泊点外卖的心酸、忙里偷闲“喝咖啡+刷微博”的小确幸、为了变美绞尽脑汁的年轻人等等,消弭了古人与现代人之间的距离感,让受众眼前一亮。

用现代语言讲述古代故事。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不仅要解决“说什么”,更要解决“如何说”。在海量信息的今天,“如何说”与“说什么”同等重要。幽默的话语、轻快的节奏,用现代流行语讲述古代故事,使文史类微纪录片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如《微观历史秀》在介绍唐朝驿站时,将其比喻为现代的快递服务,“和现在各大App流行的生鲜配送一样,隋唐官府开凿了大运河,开通全国生鲜服务。……杨贵妃在长安就可以品尝到南方的荔枝了,快递水果的保鲜技术起了很大的作用。”短短几句话,涵盖了唐朝驿站、隋唐大运河、杨贵妃吃荔枝的典故、古代科技等知识,内容丰富、浅显易懂。再如《超级古兵器》之《战车》中,请现代军事专家设计战车撞击实验,模拟牧野之战中战车对抗步兵的情况,得出古代战车“速度之快、力量之大”的结论,以此证明“由商到秦期间,战车数量代表了各诸侯国的军事力量,成为战争中的决胜关键”,让受众隔着屏幕便能感受到古代兵器的超级威力。

理性思辨,探讨古代精神在当代的延续。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保护和传承下,不仅文化的物质载体得以较好保存,而且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也得以延续。如《微观历史秀》在讲述宋人的生活方式与娱乐方式后,劝谏人们“放下忙碌,像古人一样享受生活中的幸福感”,发人深思。《“字”从遇见你》中“行”字,在解释了道路、行走这两个本义后,通过丝绸之路引出第三层含义“其实我们早就行了,而世界才刚刚知道”,彰显文化自信。在文史类微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智慧,这些古代智慧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启发、激励着现代人。

二、文史类微纪录片的提升路径

(一)利用短视频平台,增强传播效果

一部微紀录片的成功,离不开精彩的内容与高效的传播。如果内容不够扎实,那么宣传做得再好,也无法长久留住受众;如果传播渠道受阻,那么,再好的作品也无法到达它的目标受众。相比于其他题材,文史类微纪录片的创作难度更高:不仅对前期调研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更好地还原历史真相,而且还要从庞杂的历史脉络中梳理出叙事主线,确定内容之后还需要考究表现形式等,这些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打磨才能使作品最终问世。然而,除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获得现象级关注,其他文史类微纪录片均反响平平。究其原因,在于宣传不到位。

这几部文史类微纪录片在央视纪录片频道、央视网、央视频App、学习强国App等多个平台播出,但是在B站、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主流平台的官方账号却未做相关推荐和宣传。以《“字”从遇见你》为例,这部微纪录片于2022年4月3日在央视首播,但直到同年8月9日,B站纪录片频道才正式上线。除此之外,在“爱优腾”及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均为网友自发传播,影响力度有限,大大限制了该部微纪录片的传播范围。

研究表明,2022年2月,B站月活跃用户达1.86亿,抖音6.76亿,快手4.57亿,而央视频仅0.13亿。④鉴于B站、抖音、快手的用户量之大,这三个平台的传播效果是不容忽视的。此外,B站有弹幕功能,抖音、快手这两个平台的评论、点赞、分享功能相对完善,网友在看剧的同时能够积极参与,针对片中内容进行隔空讨论,这不仅是对文史类微纪录片的最大肯定,而且讨论内容还可以为创作者提供新的创作思路。因此,文史类微纪录片应考虑在短视频平台上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传播效果,让优秀的微纪录片作品被更多人看到。

(二)打造精品内容,讲好文史故事

短视频的时长一般在5分钟以内,研究表明,在短视频平台上,1至5分钟的短视频内容占绝对优势,达85%。⑤因此,5分钟左右的文史类微纪录片在时长上具备一定的收视优势。但是,仅5分钟,却要容纳丰富的文化知识,其中重点、难点,需要创作者慎重把握。若在5分钟内呈现过多内容,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缺乏深度与叙事逻辑。如《微观历史秀》中,在5分钟的时长内介绍了多达10件古代物品或事件,画面切换之快,语速之快似乎开了1.5倍速,导致受众理解作品内容都存在困难,更不用说回味、欣赏或对作品进行二次传播了。因此,创作者需对内容进行严格把关、优中选优、适当取舍,进而合理布局,控制好整体的叙事节奏。

短视频时代,文史类微纪录片的最大特点是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故事,传承文化精神。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创作者可以适度迎合年轻受众,在保证内容创作的基础上,尝试新颖的表达形式。但是,如果刻意迎合年轻受众,一味追求形式,牺牲内容创作,导致作品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必将得不偿失。如《“字”从遇见你》第一季最后一集“象”字,一改之前的画风,一集5分钟有将近2/3的时长在唱rap。也许创作者想通过rap这一年轻人流行的音乐形式结束这一季,但是从弹幕和评论看,受众是持反感态度的。他们认为,这段rap破坏了整部片子的创作风格和文化水准。由此可见,受众真正想看的依旧是高品质的内容。尽管各种流行文化元素推陈出新,但是内容为王依旧是恒久不变的主题。优质内容是保障,在此基础上,新颖、创意的表现形式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提升文化底蕴。

三、结语

短视频时代,媒体传播发生了重大变革。短视频带来了全新的内容生产与表达方式,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当文史类纪录片“遇见”短视频,二者碰撞融合,或许可以探索出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精彩纷呈。短视频时代,文史类微纪录片的创作者们在摸索中前进:以轻量化的传播方式呈现厚重历史,以年轻化的语态讲述文化传承。

此外,科技赋能助力视听语言技术不断创新,为文史类微纪录片的创作带来更多可能。我们相信,未来必将有更多优秀的文史类微纪录片涌现,它们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共振,为观众献上丰盛的“文化大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新的力量。

【本文系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19年度校级科研孵化预研项目“主流媒体的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YY2019W01)的阶段性成果】

注釋:

①王威.2016年短视频产业发展的八个关键词[J].出版广角,2016(24):60-62.

②高一然.微纪录片《故宫100》的叙事话语与传播渠道[J].当代电视,2016(12):32-35.

③安玉青.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发展问题与对策[J].当代电视,2020(02):81-84.

④易观分析.2022年3月视频行业用户洞察:用户增长,长短视频探索共赢新模式[OL].https://www.woshipm.com/it/5437880.html,2022-05-13.

⑤2021短视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OL].https://new.qq.com/rain/a/20220815A0486R00,2022-08-15.

作者简介:何加晋,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讲师

编辑:王洪越

猜你喜欢
微纪录片文史类短视频
论文史类教学的模式探究
大学生文史类与理工类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异
大学生文史类与理工类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异
“互联网+视频”模式下微纪录片的艺术与市场初探
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特点及传播途径初探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微纪录片传播中的微现象研究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