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范
春节在乡,遇见一群飞来的喜鹊,以至回家多日来,那幅画面,还时不时地从我的心里翻腾到眼前晾晒一番。
立春日那天过午,我沿着故乡的大道走到村口,路北的一片地头儿,一群喜鹊身着黑礼服,配搭白衬衫,好像刚刚参加过一场仪式。它们叽叽喳喳,轻松而愉快,有拖着长尾巴走来走去的,有嘴里衔着食的,还有落在电线上的……不一会儿,它们都陆续飞到了我近旁的柳树上。这棵树,从“眉眼”和“身姿”来看,“年龄”不小了。但由于喜鹊到访,它顿时有了精气神儿,甩掉了一冬的寒冷,戴上了黑白相配的“头冠”,枝杈间升起丝丝活力,洋溢着春的气息。就像老屋,虽光阴久远,但院子里举着鸟窝,时不时传出鸟语的海棠树和李子树依然荡漾着我们童年的欢笑。时而,它们的枝叶间还抖落下乡音浓郁的家乡话。
树上是雀鸟儿们的家园,树下是我们的乐园。使得老屋和院落于古朴中携着一份淡雅、宁静、和谐、生机。此时,我望着鹊登枝头的春景图,听着喜鹊的笑语,以它们平日里的观察,或许早就知道我也是村里人。即便它们天生就很敏感和警觉,但对我并不苛刻。我凝神而观,轻轻地喊一声:“喜鹊们,立春好!”它们歪着小脑袋,扑扇一下翅膀,又叫几声,似乎在回应我。一个路人见此状,好奇地走过来,也看得出神。可惜,我没带相机。
从内心来讲,遇到这样一群喜鹊,让我莫名愉悦。
喜鹊鸣枝,把春的讯息送到乡里人家,送到田野,送到小溪河畔,也送到四周的山峦。“已无过雁传家信,独有松枝喜鹊鸣”“闻鹊声,皆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都说喜鹊是好运与福气、吉庆与祥和的象征,还有“喜鹊一叫,好事来到”的说法,真有那么灵验吗?不过,除了“鹊桥相会”的传说外,我倒还听过一个故事。据说,唐朝贞观年间,有个叫黎景逸的人,他家门前的树上有个鹊巢,他常喂食里面的鹊儿。长期如此,人与鸟有了感情。一次,黎景逸蒙冤入狱。突然有一天,他喂食的那只鸟,停在狱前欢叫不停。他暗自想,大概有好消息要来了。果然,三天后他被无罪释放。从此,喜鹊报喜的故事便流传开来。可见,生活离人很近的喜鹊,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不负中国传统习俗中的“吉祥鸟”之称。
当我拐过一条道,喜鹊的欢声悦语仍在耳畔。我顺路来到冰河上,一个渔夫在起鱼钩。我走到近处,只见鱼儿们奋力挣扎着脱钩。在这样响晴的天气里,渔夫收获着,喜悦着,可谓乐钓春江水。
此时,斜阳在前头,我沿着河西宽阔笔直的雪路漫步,留下一个个挚情挚爱的脚印。迎面归来的牛群、羊群和我打个照面,便匆匆而过,有几头牛还回头望望,它们或许嘲笑我,立春了还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吧!岸边老树的“筋骨”明显柔软了许多,“颜面”也不像严冬时那样僵硬了。封江时由于冰块挤压,形成了一道道峭立突兀的冰岭。时而望见一口冰眼,真像冰河里长出来的水汪汪的眼睛,正仰望着蓝天。我在峨布山前停留了好一会儿,仰视它陡峭的山体。
每逢暮春,这里的峭壁上就开满了杏花,脚下的河水带着幽香流出山谷,流向远方,别有一番情味。
故乡的春日,雪地的孔隙大了,山林里伴有響动,偶尔飞过的小鸟,嗓音柔和,尽管远没有喜鹊那般响亮,却告诉人们春来了。
河边棵棵树,牧人声声抒。我望着绵亘的山峦,望着一棵棵树木,好像每一棵树都认识我。往来的路上都有喜鹊欢歌,此时,夕阳西下,仿佛在说:“今天就到这儿吧!”
依稀记得小时候,有几户人家,把红纸裁成小窄条,写出一些带有“春”字的小春联,贴的位置比较随意,我叫它副春联。联曰:“春日春山春水流,春天春草放春牛。春花开在春园内,春鸟落在春枝头。”映射出了故乡人对春的向往、对春的期盼,以及对春的敬意……
现在,尽管我没看到春草和春花,可我能感受到一股股滚烫的春潮,在喜鹊的欢唱里,在牛羊的叫声中,在小鸟的轻声细语间,回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