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馍人生

2023-05-30 10:48尤生荣
青年文学家 2023年1期
关键词:花馍绛县面塑

尤生荣

早就听闻李如意的名字,但一直未曾谋面。初冬的一天上午,绛县广播电视台原台长张广瑞约我前往采访,正中我意,便欣然应允。

按电话提示,我们来到县城紫金山路,老远看见一中年妇女站立在胡同口,走近方知是李如意在迎接我们。

进入室内,映入眼帘的是桌上的花馍,煞是好看,我被眼前精美的面塑图案惊呆了!上面的面塑花儿如同真的一般,我好奇地欲伸手触摸,又恐摸過花儿会枯萎。靠墙柜台上放着学习笔记本和各种荣誉证书,我大致数了下儿,竟有五十多份。

落座后,采访即以闲谈的方式开场。

李如意的花馍作品及事迹,此前多次上过报刊、电视。步大家后尘,我颇有压力,听得很专心,生怕漏掉,竭力捕捉、挖掘有价值的新素材。我决定从她颇为传奇的人生经历写起。

李如意今年六十岁,绛县古绛镇东关村人。这位看似平常的农家妇女,有着可圈可点的感人经历。

她的娘家地处旱塬,家境不好,自幼饱尝苦日子的煎熬。生性好强的她,抱定知识改变命运的志向,学习刻苦用功。不料成绩一向很好的她,高考未能如愿。她险些被击倒,一度万念俱灰。时值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她很快从阴影中振作起来。

李如意的母亲是村上出名的巧媳妇,面塑、剪纸,样样拿手,花鸟虫鱼,捏啥像啥。受母亲影响,李如意对面塑情有独钟,留意揣摩,渐有名气。

李如意是幸运的,娘家妈手把手地教,将她领上面塑艺术之路。出嫁后,又遇上陈翠英这位德艺双馨的好老师。从此,她痴迷面塑艺术继承和创新,无怨无悔四十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孩闹满月、过生日,以及年轻人订婚、老人做寿、办红白事等,面塑派上的用场日益增多。李如意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条新的致富门路,市场前景看好。便愈加潜心钻研起花馍艺术,用“如醉如痴”形容也不为过。起初丈夫不理解,嘲讽她:“整天鼓捣这些玩意儿能当饭吃,还是能顶钱花?”她也曾打过退堂鼓。可是,她着实不忍心这门艺术无人继承,中断失传。她骨子里不服输的倔劲儿上来了,丈夫看她铁了心,态度转变,主动抱柴烧火,帮着下锅端馍,包揽家务活儿间。2017年,父亲节当天,李如意压面时不小心压断了左手三根指头,手可是面塑艺人的立身之物啊!家人急忙把她送到运城市医院住了二十多天,成功做了接指手术。回来后,李如意忍痛练习,花馍手艺很快恢复如初。

未能走进大学学堂,一直是她的遗憾和心病。她深知面塑艺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积淀,为此,年已半百的她,毅然报考了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班,圆梦成真,拿到了本科文凭。

李如意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其面塑作品早在2011年就在山西电视台多次展播,远销各地,享誉三晋。2012年10月,她光荣地加入党组织,自此倾心带领群众致富,坚持免费授徒,现已带出七名学员,均能独立操作,各撑一摊。

李如意成功后,不忘感恩社会,给贫困小学捐款捐物,资助三名贫困学生,慰问老党员,并送上米、面、油,先后为灾区建桥、修路累计捐款近三万元。

李如意的事迹不仅感染着普通百姓,也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认可:2014年以来,她先后获得县“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以及市“爱岗敬业劳动模范”称号;2018年,绛县花馍被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她本人被确定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称号。绛县花馍被列为绛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名录。

更令人仰敬的是,李如意教子有方,持家可风。全家老少九口人,除了三个小孙子,六个成年人全是共产党员,其中有三名硕士研究生、两名本科生。

她的人生绚丽多彩,她的事业充满希望,在她的身后留下一串闪光的足迹!

猜你喜欢
花馍绛县面塑
Steamed Art: Flower Buns 花馍:蒸出来的艺术品
跃然指尖的面塑
运城绛县:检疫植物安全“走”四方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绛县蹚出节水增粮增效特色发展之路——全国节水增粮增效技术观摩交流会在绛县举行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绛县:借助『互联网』建立智能化内控机制
花馍(大家拍世界)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