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大朋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他是盛唐早期重要的历史人物,为官数载,公正廉洁、刚正不阿,反对贪赃枉法,极力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政绩显著的名臣。尤其是在复辟庐陵王,维护李氏王朝上,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都为狄仁杰作传,记述他一生主要的功绩,各家史书虽然有细微的不同,但并不影响史家对他的推崇,如司马光赞颂他举贤推能,“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狄仁杰去世之后,同时代的很多文人、政治家都纷纷为他赋诗写文来赞颂这位忠臣贤相:高适称赞狄仁杰“梁公乃贞固,勋烈垂竹帛。昌言太后朝,潜运储君策。待贤开相府,共理登方伯。至今青云人,犹是门下客”(《三君咏·狄梁公(仁杰)》),一方面肯定狄仁杰劝立庐陵王,忠贞为国,另一方面又说明狄仁杰举贤荐能;吕温作《狄梁公立庐陵王传赞》称“取日虞渊,洗光咸池。潜授五龙,夹之以飞”,认为狄仁杰深谋远虑,取得不世之功,成就后进之士。
近些年来,关于狄仁杰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其中所塑造出的“神探”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因此学界对狄仁杰形象的研究多集中于影视作品中“神探狄仁杰”形象的研究,如罗小丽的《狄仁杰:断案如神的东方“福尔摩斯”》,陶朋、陈静的《历史·文学·镜像:狄仁杰形象的多维凝视》,等等。史学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关于狄仁杰卒年的考证,如张先昌的《狄仁杰生年考》、苏健的《唐邛州刺史狄君碑及狄仁杰墓考》等;第二,关于狄仁杰政绩的考证,如高华的《一代名相狄仁杰》、黄永年的《说狄仁杰的奏毁淫祠》等;第三,关于狄仁杰品质的探讨,如宿世昌的《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赵叶花的《论狄仁杰的谏诤风采》等。文学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小说、话本中的狄仁杰形象研究,如张璇的《从“青天”到“神探”—〈大唐狄公案〉对公案小说的重塑》、陈新如的《浅谈闽剧〈梨花狱·救忠良〉中狄仁杰唱腔和表演技巧的运用》等。但是,当前学界对诗文中的狄仁杰形象涉及很少,仅有刘治立的《李贽、王夫之的狄仁杰论比较》,其论文也是截取李贽和王夫之史论中关于狄仁杰的部分去探索狄仁杰的形象特征,进而分析出李贽“断自本心”和王夫之“卫道”的立场。本文以明代涉及狄仁杰的诗文为主要材料,归纳明代接受狄仁杰的角度,兼容文史,展现大文化视野下的狄仁杰形象。
一、复辟庐陵,守卫李唐的忠臣形象
显庆五年(660),高宗因病疏于国政,武则天开始参与国家大事,并在上元元年(674)以“天后”的身份参与朝政。天授元年(690),武则天称帝,建立武周,晚年时有意让武氏子孙继承大统。此时的武承嗣、武三思也意欲谋求太子之位,三番五次地利用王庆之等人上奏武则天。诸武的行为引起了狄仁杰、李昭德等人不满,他们极力主张归宗唐祚,反对立武氏之人为太子,最终复辟庐陵王,恢复李氏王朝的统治。狄仁杰忠于李唐,常以母子之情劝说武则天,使武氏自悟,深受古代文人的肯定和赞许。
危素作《梁国狄文惠公新庙诗》一诗:“大江从西来,万里流汤汤。维唐社稷臣,勋业载旂常。天子在房陵,女后御明堂。晨闻牝鸡鸣,腥闻溢穹苍。猗公秉忠义,耿耿立庙廊。周旋极黾勉,论议忽慨慷。载御卷冕归,宗社奕有光。岂徒保国祚,实欲扶天常。云孙江州牧,宫庙荐烝尝。豆笾孔严洁,丝石载铿锵。再拜久屏息,低回想忠良。作歌劝臣子,百代踵遗芳。”其称赞狄仁杰为“唐社稷之臣”,认为其在李氏江山危亡之际,立于武氏朝堂之上,秉持忠义,劝说武则天立庐陵王为太子,保住了李唐王朝的国运。林弼在《书狄梁公进谏图》中写道:“幸梁公特被信重,而公周旋其间,所以不忍引去者,为李氏地也,他日折三思,复庐陵,卒于移周为唐,微公反复进谏之力,将何赖哉?呜呼,忠矣!”李昱在《狄仁杰谏复庐陵王图》中写道:“狄公正笏持朝纲,直辞凛凛生秋霜。神尧大器安可攘,储君不复我涕滂。没身事付桓与张,虞渊日落重回光。瑶图三百汉共昌,至今青史传芬芳。”其盛赞狄仁杰谏复庐陵王的历史事实,武则天夺取唐王朝的政权,李氏子孙岌岌可危,为保住唯一的李氏血脉庐陵王进而保住李氏王朝,狄仁杰直言武则天复辟庐陵王,并且在自己身死之后,把“反周复李”的任务交给桓彦范、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助庐陵王登上皇位,延续唐朝的统治,是一位青史留名的忠臣。秦夔的《咏狄梁公》以“更有参苓旧时物”比喻狄仁杰,认为李唐王朝风雨飘摇,被武氏夺权,在这种危急时刻狄仁杰忧国如家、忠诚唐室,临危受命、安储匡国,可以和汉朝的张良、周勃相媲美,可见其一片赤诚忠心。黄褧的《诔狄梁公》感慨狄仁杰为官艰难,但依旧坚持为唐朝旧臣,凭借鹦鹉梦向武后阐释母子之情,并推荐人才,最后复中宗位,以“忠诚”感动鬼神。陈献章在《陈白沙集》中有“梁公仕唐,在武后朝以一身系唐宗社之重,扶阳抑阴,光复唐祚,事载简册,昭若日星,夫梁公可谓大有功于唐矣”,论述了狄仁杰身为唐臣,心系李唐王朝,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归复李氏江山。狄仁杰身仕武周,心系李唐王朝,以复辟李唐王朝为己任,因此成为一个效忠唐室的忠臣形象。
二、一心为公,深谋远虑的智者形象
狄仁杰早年以明经及第,为官数载,不畏权贵,富有极强的政治智慧。狄仁杰一心为公,面对政敌的诬陷和威胁,毫不在意,并且还能机智地化解危机。在反周复唐的过程中,狄仁杰利用权贵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
郭建孔《梁公》、王鏊《狄梁公祠次匏庵韵》和冯元仲《狄梁公祠》记述了狄仁杰与张氏兄弟纵博褫裘,表现出狄仁杰政治上的豁达;同时狄仁杰建议张氏兄弟劝说武后复辟庐陵王,表现出他的政治智慧,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面面俱到。郭子章的《狄仁杰论》认为同时代的李昭德和狄仁杰都是李唐的忠臣,都具有一颗忠诚之心,为复兴李唐王朝作出同样的贡献。郭子章精确地总结出“然则庐陵之所以复明辟者,狄也。而相王之所以安皇嗣者,李也”,重点是为什么“世皆知狄而不知李也?”为什么备受武后信任的二人结局迥然不同?具体来说,李昭德因为“居功禔身”“田舍之称”“王庆之之扑”等事件,引起众人不满,最后被攻訐“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司马光《资治通鉴》),落得“东市之诛”的下场。反观狄仁杰“梁公立朝,其荐公者,公不知德;其谮公者,公不知怨”(沈乃文《明别集丛刊》),以及“桃李之植,归之为国;参术之攻,备之吾笼;周旋淫佞,不罥罟获。潜授张崔,取日虞渊。则岂非其愚不可及者乎”(沈乃文《明别集丛刊》),说明狄仁杰一心为公,似乎愚笨,不像李昭德得权便嚣张跋扈,所以是“大智若愚”,不为自己着想,其实是最为安全,最有智慧的人。狄仁杰的“愚”是指他一心为公,全然不用投机取巧为自己进身、退身等私利着想。如此之人实在难能可贵,难以有人企及,所以“愚不可及”。并且,吕坤认为“反周为唐前有昭德后有苏安桓、吉琐三人之功十七,而仁杰十三也”(沈乃文《明别集丛刊》),暗示庐陵王复辟是复唐的决定因素。吕坤《狄仁杰反周为唐考》论述在狄仁杰劝谏皇嗣问题之前,李昭德已经进行了两次劝谏:第一次是王庆之等人上奏武后立武承嗣为皇嗣时,李昭德仗义直抒,狄仁杰一言未发;第二次是狄仁杰因谋反案,受到武后怀疑,贬谪为彭泽县令。此时,李昭德再次进言说明不能立武承嗣为皇嗣,这两次劝谏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后,狄仁杰论述母子之情和鹦鹉之事。吉琐也为庐陵复辟作出贡献。唐代吕温把所有功绩归于狄仁杰,吕坤认为不然,“仁杰固心乎为唐者也”(沈乃文《明别集丛刊》)表明狄仁杰一心为公,不为名利,若把功绩专于一人,则是给他带来了污名。吕坤从大唐整体的发展出发,认为张柬之等人的讨乱,存在很大的缺失,中宗登上王位实属万幸。吕坤进一步论述张柬之等人的努力只是让中宗早做半年天子而已,与唐之兴亡关系不大。吕坤认为武后自被劝谏停立武三思、武承嗣为嗣之后,李唐江山已经确定稳定下来。“仁杰当周未革命……以唐字加之也”(沈乃文《明别集丛刊》)正是因为狄仁杰出仕武周这件事使得后来的一些人认为狄仁杰“用他日之所得酬今日之所失”(沈乃文《明别集丛刊》),然则狄仁杰不是这样的人,所以吕坤为狄仁杰感到惋惜。原因有二:第一,复辟李唐王朝不足以雪周之耻。第二,武则天晚年“恻隐之心不死,是非之念复萌,即无诸臣为力有天下者唐也”(沈乃文《明别集丛刊》),吕坤认为狄仁杰事周“固以中、睿两宗在”(沈乃文《明别集丛刊》),表明狄仁杰的政治谋略,狄仁杰知道李氏子孙在,武后晚年就会把天下归还给李氏。狄仁杰不耻自己的名节,体现他一心为公,效忠李氏王朝。总体上来说,吕坤认为狄仁杰为李唐江山作出了贡献,一心为公,不为自己谋私利,即使自己名誉受损也无任何怨言,同时在反周复唐的过程中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
三、举贤荐能,桃李芬芳的师者形象
狄仁杰目光如炬、慧眼识珠,常以举荐人才为意。李楷固、骆务整本为契丹首领,多次发兵入侵唐境,后来被擒兵降唐王朝。法司认为二人应该依法论罪,狄仁杰认为二人是骁勇之将,可以辅以恩德,为朝廷效命。最终,唐王朝军队在这两位大将的带领下扫平契丹。狄仁杰后又举荐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人担任重要官职,尤其两次举荐张柬之担任大唐宰相,发动了“神龙政变”,加速了复辟李唐的速度。
邵宝在《狄国老》中写道:“五龙夹日日不沈。公门桃李皆成林。”其赞叹狄仁杰举荐人才,这些人物在复辟李唐王朝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唐中宗在位期间担任重要的官职。董传策在《咏狄梁公》中写道:“鼎司荐奇才,隐然蓄桃李。五龙夹日飞,复辟勋无比。却惭庐氏媪,伟哉丈夫志。”其从整体上总结出了狄仁杰的品格,诗中的“荐奇才”“蓄桃李”“五龙”等赞赏狄仁杰举贤授能、桃李芬芳的师者形象。陈子壮《咏怀》其二中的“明前种桃李,默默为安唐”称赞狄仁杰桃李满天下,为朝廷举荐大量的人才,一心维护大唐的安宁。何三畏《狄梁公》中的“嗟嗟五龙飞而夹日,取之虞渊,功在王室”,是说狄仁杰推荐五人,拯救李唐王朝于危难之际,助中宗复位。贾咏《寻狄梁公祠用杨名父韵》中的“新诗吊罢重回首,桃李阴阴自落晖”,写狄仁杰推荐数十人在武后时期担任官职,这些人为复辟唐王朝作出了贡献,共同维护了李唐王朝的稳定。狄仁杰身为唐朝重臣,向君上推荐合适的人才,从而巩固唐朝的统治,真可谓知人善任之良师。
明代诗文总体上是以狄仁杰正面形象为主,从才略功绩、忠义气节、性格修养和君臣之道等方面出发,具体围绕着“反周复唐”展開讨论,呈现出狄仁杰在大文化视野下多重身份的形象特征,形成了以忠臣形象为主导,扩展到为官中的智者形象和良师形象。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往往能够反映出历史人物最真实的面貌,自唐以下的大部分文学作品赞颂狄仁杰复兴李唐,塑造出一个忠臣形象;宋代的诗文中虽然出现了一些对于狄仁杰功绩问题的讨论,但仍然用忠臣来定义狄仁杰;到了明代,诗文中塑造了狄仁杰为官的形象、为人的准则等,突出狄仁杰高超的政治智慧,这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是很少看到的。明代文人提倡经世实学,对狄仁杰“复兴李唐”的历史事实进行考辨,个别的评论家还将狄仁杰的行为及其影响与上天的意旨结合起来,透露出一定的天命思想,塑造出更加全面丰富的狄仁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