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涵
书的世界,蕴含人生的万象森罗。开卷释卷间,心田在滋养,气质在凝练。众多书籍中,尤推名人随笔,满载生活哲思与人间百态。
近日闲暇时光,打开一页随笔集,书名《窗含春华》,作者是八十余岁的老人杨兆龙,在二十世纪的申城,承工匠担当,成就都市变迁。出版的这部著作,记录了他艰辛的经历和不朽的人格。
在拜读这部写实著作前,好奇心的驱使让我查阅了杨兆龙其人传奇的人生。杨兆龙于抗战期间出生于江苏泰州,早期涉猎广泛,关注国内外形势格局。幼年时期,他读私塾,中途辍学研究中医,后又为铁路事业奉献青春。年轻时期的他不满足于日常工作,业余时间学习创作,从通讯类报道到随笔散文,直到离岗仍笔耕不辍。优美写实的文字,见证其创作的执着,也定格其恪尽职守、热爱生活的人格。
综观全书,这部随笔集大幅勾勒了杨兆龙青年时期工作、创作的经历,其恪尽职守、为国效力的人格跃然纸上。提笔处为青涩少年,落笔时已是垂暮之年,书尽了酸甜苦辣和心中沟壑。他把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铁路事业。书中叙述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青年杨兆龙担任铁路职工,历经多年最终投入大规模铁路建设,字里行间见证了青年的成熟、人格的坚守。当时的杨兆龙背井离乡来到上海滩,在铁路建设岗位上见证了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时代变迁。从学徒身份入职,到铁路建设完工,他见证了改革开放,目睹了浦东的崛起,二十年如一日推动上海火车站顺利完工,并让其成为“东方不夜城”的耀眼窗口,和同伴们一同坚守这道改革开放时代的亮丽风景线。如今,上海站风光无限,早已成为浦西递向世界的邀请函,其上镌刻着铁路建设者的辛劳与坚守。
一本《窗含春华》,不仅有杨老的人生,更道尽了工友和领导的生活百态,还刻画了出入上海站旅客的匆匆人生。全书充满现实生活气息,反映窗口的好人好事和崭新面貌。他在书中记下服务员的任劳任怨,还不忘给节假日默默奉献的职工留下笔墨,讴歌时代工匠的爱国情和市井人民的烟火气。点点滴滴,注入人间真情,传扬优秀文化,品悟善恶美丑。上海站内的风云故事和角落里的人情世故,见微知著,风光无限。走投无路的小偷遇上拾金不昧的妇人,三言两语浪子回头,更有数不尽的小美小善,汇聚成人性光辉的滔滔不绝。人来人往,上海站从开建到落地,览尽人间百态,见证工匠坚守。
在后半部分创作中,他深入研究古书古籍,痴迷诗人风雅趣事,经常文思泉涌。他喜欢申城的微雪,痴读中外咏雪佳作;他迷恋沪上的夏夜,烟火沸腾,梧桐送凉。从繁华的十里洋场,到幽静的绿荫小道,生活的痕迹遍布沪上街角巷尾。纸醉奢华和小桥流水得以共存,上海的夜色朦胧被一分为二,一边是都市风云,另一边是小情小调。热爱生活的杨老,不只是雪雨云月和人间烟火,踏遍山河所到必爱。书中歌颂江淮大地的美食文化,探访苏杭天堂的江南风韵,让人留下了美好的向往。书中自有万里山河,闲情逸致。
往事随风,窜进了杨老的字里行间,又跑进了无数读者的脑海。此刻方知书海无边,开卷有益,是思绪的源泉活水,是心田的温润小火,镌刻永恒的人间美好,逃离世俗的百般心境,静坐慢思刚好平复心弦,感受书香浸透。古代文人墨客,把皈依自然当成一种雅致,把赏花阅景和闲适脱俗的生活相互勾连。工作之余,杨老的思绪早已远离世俗,寻访世外桃源的陶渊明了。在他的笔下,窗外的春华秋实、花开花落、阴晴云雨便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展现了隐入尘世的宁静安详。观杨老随笔集,烦琐的世俗和悠然的心境合二为一,细腻的文字成了他闲适生活的寫照。
杨老的这部作品,似颗颗珍珠串联历历往事,艺术特色明显内蕴丰富。全书旁征博引,彰显中华文风的优美含蓄。茫茫书海摘星揽月,穿梭时空引证己见,下笔有神满目生辉。著作挣脱框架,夹叙夹议,风俗人情无一缺席,哲思感慨活灵活现。全书将情感倾注于物,夏莲、秋菊、冬雪,都有思绪停驻的烙印,借景抒情这套杨老领悟颇深。
观书识人,了解了杨老的传奇人生和工匠精神,也体会了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幸福的追求。自叹终日迷茫不识生活真谛,枉费青春光景,当仰望星辰面向大海,心念山河一往无前。
几经合拢书卷,思绪缴械。不觉释门而去,放下世俗忧虑,畅吸天地灵气,感悟物语四季。此时已是深秋时节,百花凋零,在褐色交错和光秃树木的映衬下,金灿灿的菊花显得格外耀眼和美好,为深秋里的人们带来无限希望。菊花就像佳人一般,带有自身的气质和品行,是君子的良配,衬君子的胸襟。此刻心中升起滚滚热浪,明晓“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也渴求放下心尘暗自夜逃,任其去往远方的远方。
徒步归家,且行且思。畅想十年光景,自幼读书无味,顿悟开卷有益,自知学海无涯人事微渺。循迹杨老生平,方知凡尘俗事,须扬善惩恶,珍藏善意驱逐忧愁,摒弃无端哀叹,坚定航向无畏浪涛。求学任职,每每忆起杨老事迹,惰性四散,只励志图强,朝夕并争。昏黄的灯光下,少了焦躁多了沉浸,去了浮气来了干劲儿。就像夏夜的萤火,昼享安详夜绽光泽,生命本质不该被玷污,内心纯真才能志高行稳。未来已来,无限美好愿景,将黑暗包裹,把本我奉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