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林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封建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家庭作坊、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小农生产方式,这一生产方式在我国延续了千年之久;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建国初期,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我国开始实施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及人民公社体制,这种体制为我国建立现代工业体系提供了充足保障。但以工业化为导向的一元化发展道路,造成工农业严重的不均衡增长。1978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约是1952年的12倍,农业总产值约是1952年的3倍,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84.2%,农业劳动力仍占总就业劳动力的70%,城市化率仅有17.9%。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一)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且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三农”工作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重点,这就要求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必然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一直追求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勇往直前的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我国要实现共同富裕,关键要使农民致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是一项漫长且艰巨的工作,不仅要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中心,还要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困境
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有几种,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根据其自身制度、文化、地理环境等不同,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对中国来说,无论是制度、文化,还是地理环境都与上述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不可能照搬别国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目前,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题。
(一)农业农村生产力发展相对滞后
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农村居民2600多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一方面,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能力强的农民选择到城市就业并且定居,而能力弱、收入低、缺少进城机会的农民只能留守农村,进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另一方面,农村缺乏新产业、新业态,农民收入结构单一化,这也是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要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而一些乡村衰落正是产业分割条件下农业多功能性的丧失而形成的。此外,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农业所具有的天然弱质性,使农民收入增長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面临更大挑战。
(二)农业农村劳动力及专业人才大量流失
专业人才缺乏是农村目前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国农村地区在现阶段发展机会少,能够为青壮年劳动力提供的岗位有限,农村地区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年轻人缺乏合适的工作环境,社会保障服务存在明显短板,导致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加重了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失衡的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青年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农村土地被大量闲置,导致乡村资源浪费。在产业类型和数量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农村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2017年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我国乡镇中有火车站的占8.6%,有码头的占7.7%,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占21.5%。农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占25.1%,农村农民饮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的占47.7%,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的村占36.2%,农民做饭取暖主要使用电的占58.6%,主要使用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占49.3%,而使用太阳能的占比不足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亟须提高。
三、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
(一)坚持政策导向,稳步提高农业农村生产力水平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明确提出要发展适度规模种植,鼓励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这一举措收获了明显的成效。新的历史阶段,发展适度规模经济解决的是农业种植效率问题,而当前我们还面临着公平问题,需要发展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壮大能够有效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想要刺激农业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推动农产品向商品转化是关键,其中需要大力发挥产业融合的作用。产业融合要因地制宜,依托地区资源优势,重点突出产品的异质化特色;要健全相应的制度保障,如完善土地制度,制定相适应的金融举措等。
(二)培育高质量农业农村专业技术人才
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国家要完善新农村建设政策,加大对农村资源的投入,如增加农村青年就业的补助等,以此吸引农村劳动力重新回到农村。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为农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进而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结构。
政府要重视农村的教育问题,应该引导农民逐渐意识到科学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要转变农民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发挥合作精神,善于利用科技进行大规模生产,推进农业的现代化经营和进程。另外,还要做好农民培训工作,满足市场对人才多样性的要求。
(三)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处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关键时刻,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制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加强农业农村基层设施建设是破除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首要举措。国家提出要加大人居环境整治,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的一环。政府要进一步出台扶持政策,优化农业灌溉、粮食仓储配套及智能化管理措施;要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补齐农村自来水用水、道路交通、厕所改革、天然气入户、垃圾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短板。
此外,政府还需要积极完善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基础保障,为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责任编辑 张梦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