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笙清
“四郭青山处处同,客怀无计答秋风。数家茅屋清溪上,千树蝉声落日中。”掀开夏天的帘拢,气温在一天天升高,那骄阳下匝地的浓荫,那林荫中的蝉鸣,随着温暖的季风由远及近,渐渐汇成一支充满激情的乐章,在耳畔久久回响,撼人心魄。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才会感到夏天,是真的来了。
蝉,又称知了,这小小的精灵,总是随着冬春蛰伏,盛夏来临。与蝉相伴,倾听其声,对我来说是童年就有的一种乐趣。每当夏季来临,我就会拎着筲箕,在大大小小的树身上,寻找蝉从土壤中钻出爬到树上由蛹变蝉后蜕下的壳。知了壳呈土黄色,除了一副完整的外壳外,里面空空如也,那时,我们常常将寻到的知了壳送到收购站或中药店,然后拿卖知了壳的钱去买连环画和冰棍。
进入盛夏后,池塘边,村落里,大树、小树上都蛰伏着小小的蝉,甚至茂密的玉米林中,亦时有悠扬的蝉声传出。听得久了,便有一种捕蝉的冲动,于是用铁丝和胶丝网做成网架,套在长长的竹竿上,循着蝉鸣声,看到紧趴在树枝上的那个小小的精灵,悄悄将竹竿伸过去,快速地罩住,蝉惊慌失措地落在网袋里,长鸣声嘎然而止,心里便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快感。偶尔也会逮到不会鸣叫的雌蝉,未免觉得扫兴,赶紧将这“哑巴蝉”放回树干上,看着它快乐地展翅飞去,心里便念叨:下次可别再逮到你了。
蝉其貌不扬,眼睛小而突出,黑亮中显示出一种无畏与机警,修长透明的翅翼上布满漂亮的纹路,黑色的躯壳就像穿着一副厚厚的盔甲,腹部有蕴藏巨大发声能量的鼓室。玩蝉,是童年夏日少有的乐趣,每当蝉捉回来后,我将它们放在钻有透气小孔的纸盒里,夜里躺在院中的竹床上,用手指摩挲蝉的腹部,蝉会发出短促的鸣叫,每每此时,院中的大柳树上就会响起数声相应和的蝉鸣,让我静心聆听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对话。每每这时,皓月当空,星光满天,萤火虫一闪一闪地飞过院墙边的葡萄架,那从枝叶间漏下的斑驳月光,仿佛一下子变得动感起来。
有人说蝉声并不好听,既没有百灵鸟的婉转啁啾,也没有布谷鸟的形象生动,显得单调聒噪,而且杂乱无章,甚至可以归为扰人清梦的噪声一类,发出“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唐代陆龟蒙写到:“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同是唐代文学家的罗隐笔下的“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将蝉刻画成卑鄙无耻及趋炎附势者,借以讽刺官场的腐败和朝政的昏暗,被拿来背黑锅,可谓蝉之无辜也。
不管古人如何借物抒怀,我是特别喜欢听蝉演奏的曲子的,仔细聆听,那音节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自然、高亢、深沉,忽短忽长,时断时续,音质浑厚,长鸣不衰。它们似潮涨潮落的海浪,更像一首专门为夏天谱写的诗,韵律款款,意味无穷。声声蝉鸣,既是来自大自然的美妙原声,又充满了雄蝉对雌蝉爱的表达。当雌蝉听到雄蝉歌声中浓浓的爱意,便会情不自禁地前往交配,然后用剑一样的产卵管在树枝上扎出一排小孔,把卵产在这些小孔中,1 至2 周之后,雄蝉和雌蝉就到了生命的终点,但爱情的结晶已开始延续新的生命。这些高亢的蝉鸣诠释了爱的哲理,哪怕是生命的绝唱,也要轰轰烈烈,演绎一次爱的壮美旅程,这更令我对蝉充满敬意。我常常将蝉与刹那芳华的昙花相比较,虽然生命旅程极其短暂,即使是瞬间的怒放,亦要留下最生动的交响。
我常常惊讶于蝉小小的身子中,竟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可以发出与它们的身躯极不成比例的长鸣,而且不知疲倦。即使没有乐器的伴奏,也并不影响蝉鸣的魅力,这婉约的清唱,这铿锵的音符,是经过数个季节久久酝酿的深沉呐喊,是火热的夏天最原始的情感喧泄,没有一丝半点的矫情,只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蕴含其中。蝉至少要在土壤中蛰伏数年或十余年之久,才能羽化为蝉,从此餐风饮露,享受一个夏天的阳光雨露,它们在日月星光下的生命历程极其短暂。即便如此,我特别欣赏蝉鸣中那种张扬的个性,抑扬顿挫间,将蛰伏已久的情感尽情抒发,即使只能穿越一个短短的夏天,也要让生命澎湃如不绝于耳的歌声,它们与穿越长长夏夜中的那些激荡的蛙鸣一样,或白天演奏,或夜里抒怀,都不愧为来自于大自然中的激情歌手。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蝉栖息高枝,餐风饮露,故被古人誉为高洁的象征,《唐诗别裁》中就有“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的描述。“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因触忤武后被诬下狱,囹圄中写下咏物诗《在狱咏蝉》,借蝉自比,语带双关,发出“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由衷感叹。从蝉的高洁到蝉鸣的韵味,在古诗词中俯拾皆是,如南朝萧子范的“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隋代王由礼的“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唐代许裳的“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等等。吟咏之间,还是觉得宋代诗人朱熹“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的形容显得格外生动贴切,短短十个字,便勾勒出林间蝉鸣的一种与世无争、雅致浪漫的自然风情,活泼而不凝滞,奔放而又绵长。手捧古诗,闭上眼睑,想到蝉栖居高枝含气饮露、不食黍稷无欲无求的生活品质,淡泊无为、清洁自律的精神操守,再静心听那沸腾的蝉声,似乎因匝地的浓荫而愈加悠长,那回味无穷的韵味,让人顿生“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的真切感受。
听蝉的意境,大抵与人自身的处境和心情相关,就像面对秋雨梧桐的时候,有人看到的是萧瑟寂寞,心里泛起的是离情愁绪;而有人看到的,却是一片盎然生机,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其实蝉鸣,只是季节分娩出来的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原生态的声音,就像春暖花开的声音,秋雨淅沥的声音,冬雷怒吼的声音,与人间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看来,蝉是夏季应景的杰作,一只蝉鸣就是一支抒情的歌,千百只蝉鸣,就是一支倾诉激情的交响大合唱,奏出一个季节最热烈的乐章。每一次静静聆听,这一串串纷扬的音符竟有撕裂竹帛的魔力,长鸣不衰的是一种“居高声自远”的精神,催人神思,动人心魄。
“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愁肠。”今夜月色如水,伫立都市的窗口,慢品香茗,浅吟这样的句子,会发现自己在静思中,已经被抽象成蝉声中最安静的一部分。在我心里,蝉鸣是一种乡音,是一种来自广袤乡野的回声,里面参杂着来自故乡的呼唤。倾听蝉鸣,乡愁渐生,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久了,很容易对故乡风物渐行渐远,但蝉鸣却能穿越时空的距离,带给游子熟悉的乡音。我想,只有身在异乡的游子,最能领悟白居易“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的那种感受,因为似曾相识的蝉声,将来自远方的一份乡愁与牵挂,诠释得淋漓尽致。
听蝉,听的是来自大自然的季节呐喊,是喧嚣中耐人寻味的一种深沉坦然的意境。听的久了,便感觉这简直是一个能量巨大的音乐盒,便感觉蝉简直就是天生的音乐家,那由无数个音符组成的蝉鸣声,就像来自家乡遥远的记忆,就像抽屉一角的那盘磁带,有时候拿出来放进电脑,再听一回“走在乡村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的舒缓旋律,童年,便成了乡情中的一幅最原始的素描。“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听蝉的时候,如果领悟了南朝梁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中充满哲思的句子,我想就听懂了蝉鸣。
古人诗词中的蝉鸣,林林总总,褒贬不一,旨趣迥异。我想,诗人写下这些诗句时,不管是借景抒怀,还是借蝉讽世,耳边一定有激情的蝉声回绕,荡气回肠,经久不散,让诗人心中泛起一种原生态的思绪,所以才有了凝聚于笔端的这些感怀诗句,才有了古人对蝉鸣不一样的诠释。我不想仔细推敲诗词中的寓意,也不想思量仲夏蝉声的激烈以及深秋寒蝉的衰落,只想在这静谧的夏夜,借着一窗月光将心扉打开,再听几声从记忆深处传来的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