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国不谋身的唐朝名相

2023-05-30 12:10:38章林
学习与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娄师德屯田狄仁杰

娄师德(公元630—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县)人。他出将入相,曾与狄仁杰共同辅佐武则天,为唐朝著名的能臣。《朝野佥载》的作者张鷟十分推崇娄师德,认为他“直而温,宽而栗,外愚而内敏,表晦而里明。万顷之波,浑而不浊,百炼之质,磨而不磷。可谓淑人君子,近代之名公者焉”。

文武双全  戍边屯田

娄师德自幼才思敏捷、广学博览,弱冠之年便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江都(今江苏扬州)县尉,正式走上仕途。时任扬州长史的卢承业对娄师德的才能感到惊异,对他说:“你是能当宰相的人才,我怎么能以下属官吏来对待你呢?”后来事实证明,卢承业确有知人之明。

唐高宗上元初年(公元674年),娄师德在基层干了20多年后,一直到45岁左右才被调至京城,担任监察御史。当时正逢吐蕃崛起,时常侵犯唐朝边境,大将刘审礼战死。值此危急时刻,娄师德奉命收容战败逃散的将士,并出使吐蕃,商讨议和之事。娄师德与吐蕃首领论赞婆等人会面后,宣扬唐朝的国威与实力,陈述利害关系,使吐蕃首领们既敬畏又钦佩。这次化干戈为玉帛的出使让娄师德在朝廷中崭露头角。

几年后,吐蕃又不断制造摩擦,唐高宗决定招募猛士,守边御侮。身为文官的娄师德得知此事,自告奋勇前去应募。他身穿戎装,将红抹额戴在头上。唐高宗见状,分外欣慰,任命他为朝散大夫,随军出征。由于戍边有功,娄师德被擢升为殿中侍御史,兼任河源军司马,同时负责管理屯田等事务。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吐蕃再度侵扰唐朝边境,娄师德率军反击。双方在白水涧相遇。在休战期间,娄师德也不曾懈怠,加强对士兵作战能力的训练,极大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在他的指挥下,唐军创造了“八遇八克”的辉煌战绩。唐高宗据此认定娄师德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任命他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

武则天称帝后,对娄师德信任有加。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娄师德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兼管屯田事务。多年带兵打仗的经验,让他深知军粮是戍边的头等大事。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不辞劳苦,身着粗布衣亲自下田与士兵一起劳作。在经年累月的努力下,唐朝边防粮库充盈,既免去了买粮的花费,也无转运粮草的艰辛。武则天为此专门下诏书慰劳嘉奖,称赞娄师德“素积忠勤,兼怀武略”。

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娄师德被召回朝中,担任夏官侍郎、判尚书事,不久又晋升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出任宰相一职。但武则天考虑到娄师德擅长处理屯田和边镇军粮供应等事务,只让他做京官不能尽其才,便又任命他到地方监管军队和边镇的屯田事宜。在娄师德的治理下,边镇土地收成增多,军需储备充足。不久,娄师德再次被召回朝廷。为奖励他屯田御边的功绩,武则天迁其为秋官尚书、原武县男。

德才兼备  器量宽厚

娄师德虽然出将入相、官高爵显,但从不居功自傲,反而待人宽厚、与人为善,真正做到才能与品德兼备。

据史载,娄师德身长八尺,方口厚唇,性格开朗大度。如果有人冒犯他,他总能谦逊忍让,不为此大动肝火。有一次,娄师德与另一位宰相李昭德一同上朝。由于身体肥胖且已年迈,娄师德行走十分缓慢,李昭德不得不多次停下来等他。走了一段路之后,李昭德不禁抱怨道:“你走得太慢了,受不了你这个田舍子!”所谓田舍子,也就是现在说的乡巴佬。娄师德听了此话,非但不生气,反而微笑着说:“师德不为田舍夫,谁当为之?”意思是,我不是乡巴佬,谁是乡巴佬呢?面对笑容可掬的娄师德,李昭德纵有再大的怨气也消了。以寥寥数语巧妙化解了一场尴尬,避免了一场冲突,娄师德的容人雅量可见一斑。

不过,李昭德毕竟也是宰相,当面对地位不如自己的人时,娄师德还能有如此雅量吗?答案也是肯定的。根据《朝野佥载》记载,娄师德担任兵部尚书时,有一次巡视并州,来到一家驿站。为了不给驿站增加负担,他与下属一同在大厅吃饭。在就餐过程中,细心的娄师德发现只有自己碗里的是精米白饭,其他人吃的都是粗米黑饭,便叫来驿长,责问道:“为什么用两种米来接待我们?”驿长诚惶诚恐,回答道:“一时找不到足够的细粮,我真是死罪。”娄师德听后,明白其中缘由,便心平气和地说:“是我们来得太仓促,导致你们来不及准备。这是我们的问题,不能怪你。”然后把自己碗中的白米饭也换成粗米饭,大口吃了起来。

还有一次,娄师德外出巡察屯田工作。他因患有足疾,行动不便,就让随从人员先行启程,自己坐在光政门外的横木上等着助手牵马过来。这时,一个县令也来到光政门外。他哪里知道坐在门口横木上的胖老头是当朝宰相,便自我介绍一番后与娄师德并排坐在一起。不久,县令的手下赶来,远远认出了娄师德,赶紧对县令说:“此人是宰相啊。”县令闻之大惊,赶紧起身鞠躬致歉道:“我犯了死罪。”娄师德微笑着说:“你是因为不认识我,才与我同坐,哪条法律规定这是死罪啊?”

娄师德不仅在下级面前从来不摆架子,即便对候选人员也是如此。在任夏官(兵部)侍郎时,有一次娄师德要分派候选人员官职。因为他素来不讲官威,有些候选人员竟然跑到他的公案前动手翻阅名册。这实在有失体统,但娄师德没有生气,只是笑着对大家说:“让我来分派好吧?”那些候选人员还是不肯离开,娄师德提起笔说道:“对不起,我要用我的笔玷污你们的名字了。”听他这么一说,那些围拢过来的候选人员只好识趣地退在一旁。既不违背原则,又不损害对方的颜面,娄师德为人处世之道,令人称赞。

恪尽职守  不徇私情

据《旧唐书》记载,娄师德“器量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自专综边任,前后三十余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虽参知政事,深怀畏避”。《新唐书》则说他“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所以为君为民都对他赞赏有加。

在任职宰相期间,娄师德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当时,狄仁杰刚刚入仕,由于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很难出人头地。娄师德独具慧眼,多次向武则天举荐狄仁杰担任要职。对于此事,娄师德从不向外人提起,狄仁杰也就毫不知情。两人同为宰相后,狄仁杰做事锋芒毕露,才华尽显,有些轻视做事小心谨慎的娄师德,认为他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武将,好几次想把他排挤出京城,派到外地去任职。面对狄仁杰的排挤,娄师德从不介意,没有一声怨言。武则天觉察此事之后,故意问狄仁杰:“娄师德贤明吗?”狄仁杰答道:“他是一名过于谨慎的将领,至于是否贤明,我就不清楚了。”武则天又问:“娄师德善于识人吗?”狄仁杰答道:“我曾经与他是同僚,但没听说他有这方面的才能。”武则天说:“我之所以任命你为宰相,正是娄师德所举荐的。他当然有举贤之能了。”随后,她拿出娄师德当初举荐狄仁杰的奏章,并详细说明了事情的经过。狄仁杰闻之,十分惭愧,感叹道:“娄公有盛德,我却对他的宽容相待毫不在意。我与他的差距真是太大了!”对于此事,《旧唐书》有过如此评价:“荐仁杰而入用,忠也;不使仁杰知之,公也。”为国家社稷着想,忠心耿耿,识才荐才,此为“忠”也;不以此邀功,培植党羽谋私,此为“公”也;面对他人对自己的排挤和责难,淡然处之,此为“容”也。娄师德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可谓有担当也。

娄师德为人处世以宽容大度、隐忍退让闻名,但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绝不徇私情,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堪稱楷模。有一次,他到梁州检校营田,了解到当地一个与他同姓同乡的官员犯下贪赃重罪,时任都督许钦明将要判其死刑。这个官员听闻娄师德来此,赶忙托亲朋好友去求情,希望一向宽厚的娄师德能够救自己一命。没想到,娄师德听闻此事,严词拒绝前来求情的人,说道:“如果触犯了国家的法律,就算是我娄师德的儿子也不能逃避制裁,何况他呢?”第二天,在宴会上娄师德与许钦明坐在一起。他特意提及此事,对许钦明说道:“我听说有人犯了国法,而且自称是我的同乡。我与他本人不认识,只不过与他父亲小时候一起放过牛。都督千万不要因为我而网开一面。”许钦明听罢,立即叫人把这名罪犯押了过来。娄师德痛斥道:“你告别父母,前来求官职,却不知道廉洁奉公,现在懊悔还有什么用?”并顺手将一盘蒸饼递给他,说道:“吃罢,作个饱死鬼去。”

谨言慎行、恪尽职守的娄师德为官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间也曾大起大落。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66岁的娄师德再次领兵与兵部尚书王孝杰一起,征战吐蕃。结果,唐军大败,王孝杰被削官,娄师德也被贬了官。得知被贬的消息时,娄师德一开始还有点吃惊,感叹官爵没了,但随即就平复了下来,自言自语道:“也好也好。”后来,武则天深究此事,发现战败的责任不应由娄师德承担,便决定将其官复原职,让他再次出任宰相。

圣历二年(公元699年),突厥入侵,娄师德领兵出征,同年九月,病逝于任上。

纵览娄师德的一生,《旧唐书》总结道:“能以功名始终,甚为识者所重。”既无背景、也无靠山的娄师德,在武则天统治时期虽然几经沉浮,却两次拜相,最终功成身退,得以善终。究其原因,在于娄师德识时务、知进退。身为将帅时,他身先士卒,既能克敌制胜、镇守边疆,又能出使议和、决胜于千里之外,即便战败被降职,依然坦然面对、宠辱不惊。身为宰相时,他常怀敬畏之心,恪尽职守,为国家选拔了一批颇有能力的人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为国荐贤却不声张、不炫耀、不求回报,表现出谋国不谋身的个人修养,是真正的大智之人。

(作者简介:章林,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 / 金蕾蕾

猜你喜欢
娄师德屯田狄仁杰
晏福生:“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武则天妙解恩怨
娄师德举荐狄仁杰
念战友
大江南北(2018年2期)2018-11-21 03:23:28
武则天妙解恩怨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
人小鬼大狄仁杰
西域农业考古资料索引(续)
农业考古(2006年4期)2006-11-24 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