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月梅
我小时候甚是喜欢吃妈妈做的油茶饭。油茶饭是用黄米做的。黄米,因其颜色发黄,故被称为黄米,在我们老家又称“糜子”“夏小米”。用黄米做的油茶饭,味道格外香。
妈妈每次做油茶饭时,我都喜欢站在旁边看。只见妈妈把双耳小铁锅放在火炉子上,在锅底倒点胡麻油,油慢慢热起来会冒泡泡。等泡泡没了,妈妈顺手扔进去一些切好的葱段,用铲子在锅里拨拉两下,再加点花椒粉、盐,接着把淘好的半碗黄米倒进锅里进行翻炒,翻炒四五分钟后,把用铝壶烧开的水加入铁锅,水没过黄米四五倍左右。黄米在开水锅里翻滚一会儿,水面上就浮起了一层白沫,妈妈用勺子轻轻撇去浮沫,然后递给我一双筷子,嘱咐我要守在锅边不停地慢慢搅动黄米,然后她就去忙其他的了。
在慢火熬煮中,黄米粒会逐渐变胖,色泽也更加鲜亮。黄米金黄软糯,一颗一颗米粒之间的距离相近又不挨着。黄米在锅里不断翻腾着,屋里弥漫着葱香米香味儿。
当黄米煮烂时,米汤也熬得差不多了,妈妈神机妙算一样,就在此时,她拿着擀面杖和小半碗面粉来了。她先用勺子把多余的米汤舀出去,然后让我垫着湿毛巾扶住锅耳,她左手拿着面粉碗倾斜往锅里慢慢“抖”面粉,右手则拿着擀面杖快速地搅动,等面粉的白色与黄米完全融合,锅里“噗哧噗哧”冒泡的时候,油茶饭就基本成形了。这时,她会盖上锅盖,再端锅让我盖上炉盖,铁锅稍微挪到火炉边上再焖一会儿,就可以吃了。
油茶饭的“配菜”叫“油滋波浪儿”(妈妈炼猪油的“猪油渣”),这是油茶饭的灵魂。开饭前,妈妈用勺子从油黑发亮的小罐子里夹出香喷喷的“油滋波浪兒”放在我们预先在饭中间扒出的小窝窝里,再倒上两滴酱油。裹着一层白色凝脂般荤油的黄色“油滋波浪儿”在黄米饭的热温中逐渐融化,与酱油混在一起,形成了一汪金色和黑色混合的液体。这种特殊的液体浮在黄米饭上面,香气四溢,瞬间就溢满了整个房间。
妈妈说:“把放了‘油滋波浪儿’和酱油的饭搅拌以后,在碗里堆成圆锥形,像麦垛一样,堆得下圆上尖,来年粮食就会丰收。”混合搅拌后的黄米饭散发着浓郁的酱香味,再夹一点“油滋波浪儿”轻轻一嚼,油渣顿时在嘴里金碎玉裂,咸香鲜美的味儿便在舌面活蹦乱跳,油而不腻,满口留香……吃茶油饭时我们喜欢用筷子顺着边缘一圈一圈“旋着吃”,始终让碗里的茶油饭保持圆锥样的形状,直到吃完最后一口。
我长大后,去外地求学,后来又参加了工作,就很少有机会能吃到妈妈做的油茶饭了;但我人在他乡,胃在故乡,妈妈的油茶饭一直是我最想念的味道。每次回家,油茶饭都是我必点的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