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收
石炭酸的发现
19世纪初期,由于没有消毒剂,许多病人在手术后死于伤口感染。
一位名叫李斯特的外科医生发现一家化工厂附近的污水沟里的水很清澈,浮在水面上的草根也很少腐烂,很是好奇。他决定查找原因。
李斯特了解到这家化工厂在提炼煤焦油时,将一种“废弃物”——石炭酸(苯酚的俗名)排放到附近的污水沟中。他断定,石炭酸具有一定的防腐杀菌作用。
李斯特把石炭酸运用到外科手术中。他用石炭酸给手术器械及手術医生的双手消毒,并用石炭酸浸湿绷带来包扎伤口。果然病人手术后的伤口化脓情况明显好转,死亡率大大降低。石炭酸溶液有效防止了手术后的感染,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酚类消毒剂
使用苯酚在伤口上消毒,虽然能杀死病菌,但苯酚溶液质量分数较大时会破坏人体的正常组织,所以苯酚只适用于外用消毒。由于苯酚的毒性较大,且具有较强的腐蚀性,目前已较少使用。
其他酚类与苯酚具有类似的结构,同样具有杀菌和防腐功能,所以被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医院里常用的消毒液——“来苏水”,就是酚类和肥皂液的混合物。另外,药皂、浆糊、外用药膏、外用消毒剂都含有酚类物质。
酒精消毒剂
后来,人们发现酒精具有杀菌作用,并且酒精的消毒效果比苯酚好,还不具有腐蚀性。所以,人们就用酒精代替了苯酚。目前,酒精被广泛应用。
人们常用75%酒精溶液来消毒。原因是,当质量分数过大时,酒精溶液与细菌一接触,就能使细菌表面的蛋白质一下子凝固,形成一层硬膜,这层硬膜能阻止酒精分子进一步渗入细菌内部,反而保护了细菌,而75%酒精溶液不会使细菌表面的蛋白质一下子凝固,大量的酒精分子可以钻进细菌内部,从而把细菌杀死。
酒精的妙用
用25%~50%的酒精溶液给高烧患者擦身体,能起到降温作用。因为用酒精溶液擦拭皮肤能使血管扩张,增强皮肤的散热能力。同时,酒精在挥发时能吸收并带走大量热量,使症状缓解。
长期卧床的患者,背、腰、臀部因长期受压会引发褥疮,如果用40%~50%的酒精溶液按时擦拭患者的受压部位,就能防止褥疮形成。
但酒精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可过大,否则会刺激皮肤,使表皮散失大量水分。
生活中的消毒剂
市场上卖的香水和花露水都有消毒作用,因为它们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和水。人们在制作花露水时,常会添加一些香精和绿色的染料,使其呈现浅绿色。
将碘溶于酒精可配成质量分数为2%的碘酒溶液,碘酒溶液的消毒效果比酒精还好,常用于皮肤消毒。但因它对皮肤黏膜的刺激性较大,擦拭皮肤后会使人感到疼痛难忍,所以它不宜用于破损皮肤的消毒。
红药水对皮肤黏膜的刺激性较小,因而人们在伤口处常抹红药水。需要注意的是,碘酒溶液与红药水不能混用,否则会生成剧毒的碘化汞,导致皮肤起水疱、溃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