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华
目前来说,糖尿病还是一种终身疾病,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用药。药能治病,也能致病,只有把药选准、用对,才能实现安全有效控糖,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误区一 因噎废食,拒不用药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有的患者担心药物对肝、肾有损害,当用而不用,或是“偷工减料”“见好就收”。
正规药品上市前都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只要严格按照适应证、不超剂量使用,其安全性是有保证的。不良反应仅见于少数患者,而且往往是可逆的,停药后便可消失。实际上,长期高血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要远远大于藥物所致的副作用,患者大可不必因噎废食。
误区二 东施效颦,人云亦云
糖尿病患者不去正规医院就医,而是看身边糖尿病朋友用什么药效果好自己就跟着吃什么药。殊不知,糖尿病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代谢性疾病,不同患者的发病机制、年龄、胖瘦、胰岛功能、伴随疾病及血糖谱特点均有很大差别,因此,应当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糖尿病类型、身体胖瘦、肝肾功能状况、年龄等)个体化选用药物,每种降糖药都有各自的适应证,不存在人人皆宜的“好药”“神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误区三 随意联用药物
根据作用机制不同,临床常用的降糖药物可分双胍类、格列奈类等九大类。由于同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基本相同,彼此间联用非但不会明显增强降糖效果,反而可能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同类药物原则上不得联用。
误区四 药物用法不当
要想达到好的疗效,除了药物要对症,还要使用正确。不同的药物用法也不一样。例如,格列奈类药物应在餐前即刻服用;磺脲类药物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双胍类药物应在餐中或餐后服用; ?琢-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应随餐嚼服。药物用法不正确,不仅会降低疗效,还会增加药物副作用。
误区五 重治疗、轻监测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往往随着病程延长而逐渐下降,由此导致许多依赖胰岛功能的降糖药物疗效逐渐降低。服用上述药物的糖尿病患者平时如果不注意复查血糖,则药物失效、血糖失控也不知道。因此,糖尿病患者在用药期间,一定要定期监测血糖,一旦出现“药物失效”问题,要及时联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误区六 用药靠感觉
有些糖尿病患者一看血糖降至正常了,就擅自停药;还有些患者全凭感觉服药,有症状的时候才吃药,没症状的时候就不吃,这是非常错误的行为。
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尚未解决糖尿病的根治问题(注:部分早期轻症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系统治疗有望实现糖尿病缓解,但缓解不等于治愈,患者仍需继续坚持生活方式干预),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长期药物治疗。另外,根据症状估计血糖高低并不可靠,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尽管血糖很高,但口渴、多饮症状并不明显。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规用药,不能擅自停药或吃吃停停,否则很容易造成血糖波动,导致病情加重。
误区七 降糖一味图快
人体的内环境需要相对稳定,如血糖大幅波动,不仅患者难以适应,而且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有些患者为了尽快把血糖降下来,往往多种药物联合、超剂量服用,这样很容易矫枉过正,引起严重低血糖昏迷。因此,降糖不能一味求快,而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调整药物剂量。
误区八 急于求成,频繁换药
不同降糖药物起效有快慢之分,例如,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如吡格列酮)往往需要服用2~3周以后才能充分起效。许多患者不了解这一点,总是期望立竿见影,常常是刚用药没几天,一看血糖降得不理想,便认为该药无效而换用其他药物,这是错误的。
误区九 胰岛素当用不用
许多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有心理上的抵触,即便口服降糖药治疗无效,也不愿意注射胰岛素,究其原因,是担心使用胰岛素后会形成“依赖”。实际上,胰岛素是由自身胰腺分泌的一种生理性的降糖激素,患者是否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完全取决于自身的胰岛功能状况。
如果患者胰岛功能完全衰竭(如1型糖尿病),就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这完全是病情需要,与“依赖、成瘾”是两回事。有些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胰岛素强化治疗,解除了高糖毒性作用,自身胰岛功能得到明显恢复,可以停用胰岛素,改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有些患者甚至可以停药,单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便可将血糖控制良好。
误区十 单纯依赖药物,忽视生活方式干预
糖尿病治疗是一项系统“工程”,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治疗、心理干预、自我血糖监测缺一不可。临床实践充分证实,药物治疗需要在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的配合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不注意生活方式干预,胡吃懒动,降糖药物再好,疗效也会大打折扣。
总之,糖尿病患者在选择和使用药物时,一定要注意避免上述误区,做到安全合理用药,实现血糖平稳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