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勇
土地是国家极其稀缺的宝贵资源,对于农民土地就是值得倍加珍惜的命根子,更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之本,也就是乡村振兴最核心的资源。如何盘活土地流转经营权促使“沉睡资产”尽快重新焕发活力,是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助力乡村振兴行之有效的着力点。大力促进村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盘活丢荒、闲置耕地资产,力争土地实行连片规模化流转适度集约化经营,以更大流转经营力度激发农村土地资源要素活力,发挥土地应有价值与较大效益。让广大村民了解自己对土地权利和义务;宣传土地流转经营权会带来的效益,村民有权利将自己的经营权有偿出租,既可保持土地性质不变化,又能实现土地流转,增加他们的土地收入,发挥土地资源最大的经济效益。
1 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
1.1 农民经济收益整体提高
土地流转的规模扩大和速率逐渐提高,直接影响到农户总体经济收入。一方面,土地经营形式多样化发展使土地资源配置结构得到优化,土地资源流转经营效益收入方式得到进一步拓展,农民可采取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较高收益;另一方面,土地经营规模化和集成化发展又进一步推动着农业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减少农业实际生产经营的成本,土地价值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与释放。目前一些农村生产经营模式还较落后,青壮劳动力流出较多,荒废土地比重上升,某些地区土地荒芜,资源浪费。国家对土地资源流转经营政策推行实施后,即使农户家庭未从事农业生产也可通过土地资源经营权流转获得租金,从综合收益层面增加农户的农业经济收入,意义十分重大。
1.2 农业生产资源整合效率提升
伴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及产业整体方面变革,需要对农业生产资源多元素开发与整合形式进一步调整,更好满足广大农民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差异化需求,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建设,土地资源经营流转综合管制构建中,政府和农民、企业及相关经济组织间的合作经营渠道与层次、效果已经更加深入细致和明显,要以协同化建设和管理思维为基础,在转变原有流转管理的形式上,科学合理地整合农村经济各个产业链,对优质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品牌效应,尽力打通上下游农产品产销渠道,为农业土地资源规模化、集成化土地经营管理提供有力的理论、政策与科技支撑。不断创新与优化土地资源合理化实效化开发与利用,推动广大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综合效率不断提升。
1.3 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
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合理流转与施行可以在支撑农业绿色、高效、科学发展同时对农业产业集成化效应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分散、小范围农业生产与经营主体集中整合,通过运用现代农业高科技术手段作动力,可较大幅度提高农业产能与收效。在先进农科手段运用与规模化集约经营基础上,生产者依据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可适时优化调整原有的一些生产结构模式,以便有效推动多元化的农经产业模式建设,降低农业产业单一化生产风险,有利提升农业生产优质高效综合发展,全面落实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2 土地资源流转综合管理形式
2.1 土地流转模式多样化变化
土地资源流转形式,经营主体和管理环境复杂化和多样化特点使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现实困境。農业经济管理形式受改革所限,其农经产业结构、布局、发展规划需要进行科学化合理化深度调整。现阶段土地流转经营模式主要有交换,转让,租赁和股份合作4种类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主要表现为土地流转速率悬殊,资源分布不均等。一些较偏远地区农村普遍存在土地经营流转效率不高,面积偏小,流转形式不合理等现象,土地资源经营形式改革发展步伐过慢,农机化生产模式存在阻碍,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也对城乡一体化和协同构建目标实现造成一定影响。有关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集中资源着力推动土地管理现代化改革全面实施,以收到良好效果。
2.2 土地流转管理机制滞后
目前农村地区土地流转整体交易量大幅提升,促进了土地资源开发效益全面提升,但因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交易平台建设不成熟等因素,部分土地流转中出现管理流程不规范、信息发布不及时的现象,必须加强交易监管。
原因主要有:农户对土地流转交易过程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引导,对经营和管理模式了解不够全面,流转行为不科学和随意性强,一些土地流转项目主要是口头约定,或合同没经专业机构公证,法律风险大;部分经营者未按照合同进行土地开发,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未按照环境保护要求经营,对周边生态造成破环,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 乡村振兴视角优化土地流转综合管理机制具体策略
3.1 统筹全局科学规划流转
在我国现代农村建设规划优化改革的环境下,对土地流转进行整体规划,实践形式以及管理目标也随之变化,为了取得实效、全面落实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中央和各级政府单位在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中发挥作用,并在准确理解农村经济创新发展要求的前提下细化管理目标。
要做好统筹规划,对土地流转政策和区域土地实际流转区域、范围和其它信息调研分析,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科学高效处理流转经营风险。结合土地开发利用形式和需要,进行经营管理规划,合理发挥土地价值。建立高效协调沟通渠道,按需求指导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有关经济单位加深协作,构建和完善农业产业链,加大资源整合开发力度,协同现代农村项目有序高效开展。
3.2 建立完善流转管理服务体系
新时期乡村地区土改政策全面实施改变了土地经营管理的原有模式,为更好提高流转工作服务质效,管理部门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按需规划原则建立和完善流转管理服务体系。一是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对法律事务处理不到位,不同程度上影响各类土地经营管理与服务质效。针对这一现状,有关管理和经营单位要加强沟通协调为前提,以区域实际发展情况为依托,逐步完善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流程和加强管理。二是健全土地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土地管理有关单位要结合区域土地信息管发展和管理需要,建立服务更加完善,管理更加有效,信息整合更加及时的平台,发布有关土地经营信息和流转情况及价格和成交量信息,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动态披露。三是重视优化服务主体,整理策划专业能力和法律认可服务单位。例如土地管理单位可针对特定流转经营服务要求设立专业服务大厅和窗口,以维护流转市场秩序,为土地资源有效利用打好基础。
3.3 加强监督建立土地经营全流程规范机制
土地流转速率快速提升,交易形式多元化,提升土地资源整合开发效率,使得流转管理面临更多复杂风险问题,纠纷逐渐上升,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群体参与土地流转项目积极性。为更好规范土地流转交易加大管理力度,土地管理部门应建立一套涵盖整个土地经营过程的管理制度并制定标准化监管机制。
构建和推行阶段,一要明确流转主体并结合土地基本信息和运营要求制定相应定价方案以保障合同有效订立和权威认证,对土地实际运营起到可靠引导作用; 二要针对当前阶段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和争议问题,成立相应处理中心,通过专业人员规范,处置争议,提高管理质效;三是应构建动态的监督管理制度,对土地开发行为、收益、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估,挖掘土地资源开发价值。对撂荒土地调查显示该地两年内不耕种的,应列入流转管理单位并自动流转开发。农业发展形势复杂变化,在促进经济管理改革机制不断深入的同时也对土地流转相关管理政策和制度提出了创新需求。
土地管理单位要正确认识土地流转对地区农村经济的积极影响及面临风险情况,合理规划土地流转整体管理路线,健全流转管理服务体系,构建全过程监管机制,加强产权流转规范管理,是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现代农村建设战略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努尔古丽·吐尔逊.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及城乡规划的思考经验[J].南方农机,2020,51(7):82.
[2] 柯桂平.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分析[J].法制与社会,2020(24):154-155.
[3] 白桂青.浅析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1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