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优质无公害稻米管理模式与生态栽培效应

2023-05-30 08:32:14吴春辉吴春雨王亚东吴春旭
吉林蔬菜 2023年1期
关键词:种养稻田水稻

吴春辉 吴春雨 王亚东 吴春旭

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下,人们对优质稻米需求越来越高,并且伴随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水稻优良品种逐渐丰富,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水稻种植中得到更多人的密切关注。近年来,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施绿色发展,减轻常规稻作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保障居民稻米食用的质量安全,特别是因为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安全性高、无污染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问题。

稻田种养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其作为生态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方式,稳产增效和资源节约综合效应显著,这也是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也是有效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农业种植重要措施。

1 选择适宜优质稻田生态环境

无公害优质水稻的种植需要选择良好的稻田土壤位置,以便有效保证稻田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清洁无污染的空气,具有良好的洁净水源,保证灌溉方便,稻田周围不存在重污染企业等潜在污染源。稻田地的土壤肥力要充足肥沃,耕层厚,且具有较强通透性,没有有毒物质残留,整个稻田地域环境的大气、水和土壤品质均需要达到国家控制标准。

2 选择良种

品种选择为无公害优质栽培的首要技术,很大程度上影响水稻产量。水稻是彰武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彰武县盐碱地改造的先锋作物。近几年种植面积连年增加,土壤盐渍化日趋严重,极大影响水稻产量与质量。筛选时遵循适应性强,优质高产,抗逆性好等原则,同时考虑北方地区气候和土壤特点确定品种种类。

3 培育秧苗

选土质疏松肥沃,便于灌溉的田地培育秧苗,可以是园田菜地或旱田地,连续多年进行培肥。向苗床投放腐熟鸡粪、腐熟烂稻草和酵素菌肥。稻种经高温晒干,盐水选种,温汤浸种杀菌,催芽等处理。气温保持5℃后,适当控制床土pH值4.5~5.5进行播种。播种至出苗期间,保证苗床温湿度,并及时通风降温,保持床土湿润,待出苗达到60%时喷洒齐苗水。

出苗至1叶后,控温25℃,开始炼苗。当幼苗长到2叶时,温度控制在20℃左右,及时通风炼苗,白天晴天揭去全膜,到下午4点左右盖膜,控制浇水量。至移栽秧苗前,白天打开薄膜,晚上盖膜。若移栽前5小时内无霜冻可将薄膜完全揭开,并适当增加喷水次数以确保土壤湿润。

4 插秧适当稀植

气温保持13°C移栽时,壮秧要稀植,每个穴要控制在2~3个苗,移栽深度要保持2.5厘米,确保行列直,穴均匀,棵准确。

5 适时灌溉

种植无公害优质水稻灌溉水必须选择清洁无污染水源,采用“浅—晒—浅—干”灌溉方式,并在水稻不同生长期适期灌溉。插秧分蘖期浅水层灌溉1.5~2.0厘米,分蘖期结束后要排水晒田。 孕穗期抽穗扬花时则应确保水层灌溉3~5厘米,灌浆结实具体时期应采取“潮—干”交替进行。成熟期应采用浅湿或者湿干灌溉。

6 合理施肥除草

水稻在生长期间施肥多以农家肥为基础,辅之以部分酵素菌肥,但不能施用化学肥料。通常基肥使用应选优质腐熟的农家肥及酵素菌肥在翻耙前施用。分蘗肥应在插秧后25小时内施用,及时追施酵素菌肥和农家肥。稻田除草必须进行人工除草。春季容易使杂草生长,通常在耕翻时清除杂草。待插秧后,及时清除牛毛草及部分造型奇特的莎草、小杂草。

7 病蟲害有效防治

生产无公害优质稻米,对于害虫防治应改变过去传统水稻使用农药杀虫方式,应使用水稻害虫绿色控制技术,尽可能少使用甚至不使用化学药物杀虫,可采用物理和生物等方法,也可采取有效生态措施控制病虫害。抗病品种,健康栽培和其它因素成为水稻植株健康生长关键,较好地防治水稻立枯病和稻曲病。及时注意天气变化并适时清除病源防治病虫害。开展人工拔除病株和切除水稻上部病变部位等。春季及时灭蝗,待春灌后将卵块打捞起来,控制稻蝗灾害发生。水稻将熟时,每日黄昏使用荧光灯或杀虫灯灭虫。此外还可通过去除地缘的杂草来从源头消除虫源。

8 稻田种养生态效应模式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能达到稳产增收、粮渔双赢,对稻田土壤生态系统影响显著。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土壤丰度及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增加及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得到调控;推动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展。稻田种养这一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稳产增效,资源节约综合效应显著,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必要要求,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则是乡村振兴之路,也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措施。

8.1 稻鸭共作

稻田养鸭作为我国传统农业之精华已逾400年。我国是稻作和野鸭驯化较早,也是最大水稻和鸭产品消费的国家,促使稻鸭共作蓬勃发展。稻鸭共作系统就是将一定数量的鸭子投放到稻田里,鸭子到稻田里活动并吞食杂草、害虫和其它有害生物,活动时可进行中耕除草、刺激水稻生长和减排甲烷以及排出的粪也可以用作水稻肥料等生态系统。

稻鸭共作,水稻通常需要品种具备株型小巧,耐倒伏和生长力强等特点,但是由于各地环境,气候和土壤特质等差异,其具体种植品种有所不同;鸭子品种以小型肉鸭或役用鸭为主,要求鸭子活泼,抗病性和抗疲劳,具有捕食能力和消化排泄系统。

各地稻作制度虽有差异,但其大致技术相同,即先按田块生态环境选择种养水稻和鸭子品种并建好鸭棚,其次要按季节种好水稻,并同时对出壳雏鸭进行训水约10天,通常在机插水稻插秧后约15天内全天候向稻田中投放鸭子,构筑防护网时,因稻田资源不足,无法满足鸭子觅食需求,仍需要人工投喂,期间要重视水肥管理和鸭病预防以及天敌捕食,水稻抽穗时要注意及时收鸭,共生期约70天,在回收鸭时要重视水稻后期病虫害和水肥管理。

8.2 稻鱼共作

稻田养鱼是利用稻田浅水环境进行养殖鱼类的种养模式。我国稻田养鱼的模式多、范围广,养殖内容较丰富,以利用稻田资源养殖罗非鱼、鲶鱼、泥鳅、黄鳝、鲫鱼、甲鱼等,养殖目的也比较多元化,以观赏食用为主。

稻田养鱼在水稻品种选择上还需要因地制宜,在水稻栽培上采用宽行密株栽插方式,并且能够发挥边际优势提高水稻产量; 关于鱼的选择通常是鲶鱼、鲤鱼、泥鳅等,通常都会选择个头比较小,比较灵活活泼,不影响水稻生长的鱼。

稻鱼养殖应选好种养地块,即考虑水稻又有利于鱼类生长环境,必须有足够的优良水源和土壤保水能力,对水质差的环境应适当肥水,养殖过程中要进行适期换水加水以保持水深及水质。为了达到部分鱼类的环境要求,稻田周围应适量开沟。为避免鱼类外逃,还要增设防逃网。通常水稻插完秧时开始放养鱼苗并消毒。在此期间应注意病虫害如水霉病、烂鳍病及寄生虫病发生。注意田间管理以维持水温区间,夏季气温过高时,应酌情加深水位并投喂饲料,通常应按前茬口及市场需求适期捕捞鱼苗。

8.3 稻蟹共作

稻田养蟹是一种流传至今且不断革新的养殖模式。河蟹能充分利用各类水域资源,而且容易饲养,效益高,近年来发展较快。稻田养蟹需要田块有充足的水源,水质好无污染,进排水容易,保水性好;田埂牢固且比较宽,进排水口处还需要安装过滤网;由于河蟹活动能力较强,田块四周需要用塑料薄膜等光滑耐用的材料设置围栏,防治其逃跑;还需在坡间设人造蟹洞,两坡洞穴纵横交错;还要种植一些水葫芦作饲料。

田块经过消毒,种植水稻时,通常插秧后2天将蟹种投入田内,饲养过程中注意投饵,用蚯蚓,螺蚬,低值贝类和小鱼等、以虾及其他饵料为主要原料,配以畜禽饲用优质混合饵料或玉米、小麦、谷类及其它植物性饵料根据河蟹体重确定投饵数量;经常更换水源,实现日常巡塘;要重视病虫防治工作,特别要重视河蟹对化学农药的敏感性,尽量避免化学农药的施用,施用后要及时换水,以免因农药污染而导致河蟹死亡;水稻收获后还要维持沟内水位,使河蟹能够满足自身生活环境需求,延长河蟹养殖时间,并适量投喂饵料,根据市场需要捕捞。

稻田养殖模式进行不断探索,先后开发出稻田养鳖和稻田养蛙等多种稻田养殖类型,它们的养殖原理和技术流程都比较类似于其它稻田养殖,其中稻田养鳖实现了“田面种稻,水体养鳖,共生双丰收”互惠互利共生,稻田内投放少量鲢鳙鱼净化水质;稻田养蛙,养殖可选用生长速度快,抗病性好,肉质细嫩的虎纹蛙或者黑斑蛙。近几年,复合养殖类型逐渐增多,因其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农田生态资源和更加合理地占有各自生态位而增加了养殖利润,复合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9 稻田种养模式生态功能

9.1 稳产提质

稻田种养可以提高稻谷的产量。通常稻田养殖都是将种植株距拉大,充分发挥每穴稻边行优势以改善稻田通风条件,提高有效光照面积和相对湿度,养殖生物能清除稻田杂草、减少竞争、过腹还田、增肥,其总体效果为稻田稳产增效或者增产增效。此外,稻田养殖生物的过腹还田及不间断的运动,提高稻田有机养分含量,提升稻米的外观品质及蒸煮食味质量。所以稻田综合种养主要是水稻和水产/水禽的养殖,因其规模大,栽培广,涉及农户众多,可显著增加稻田种养效益,提高农产品品质,以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不断增长的需求。

9.2 改善环境

稻田种养能改善土壤状况和土壤养分,有机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有一定提高;还能降低土壤容重及有害物质的含量、改善土壤养分及物理状况,增加土壤团聚体及土壤结构系数等; 又能增加土壤的总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改善土壤透气性及氧化还原电位;此外,培土效果显著。

例如,稻田养鸭时,鸭子常在地里散步觅食,稻田之间形成显着垄行而产生壅泥效果,稻收后田内培土效果近似于“垄作”,既降低无机肥投入量,又显著降低常规稻作中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而造成土壤贫瘠化程度,缓解农业污染。

9.3 綠色增效

稻田种养体系可提高水稻效益。既维持了水稻的稳产增产又收获了稻田养殖产品。因为采取绿色生态种植,所产稻米优质无农药残留,稻米质量好,价格比较贵,优势明显;丰收的养殖业产品亦因模式创新而质量显著提高;其次,生产过程减少化肥和农药投入,节约部分经费,还能控制中耕除草所需人工费用;更为重要的是立体开发农业和充分利用有限土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方式有效转变。

稻田种养是以现代生态学原理为依据,采用先进生态技术在种植业上利用水稻浅水生态环境,并通过改善其生态系统,配以鱼虾蟹鳖等、鸭和其它生物一起组成了比较完整的生态系统,从而达到互利共生、养殖业和种植业协同发展、稻田综合利用率提高的目的,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保护了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和正在发展中的生态农业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强盛,王晓莹,杭玉浩,刘晓雪,等.稻田综合种养结合模式及生态效应[J].中国农学通报,2017(12):10.

[2] 周斌.北方无公害优质水稻栽培管理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7(01):10.

[3] 李文博,刘少君,叶新新,郜红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0(11):24.

猜你喜欢
种养稻田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11-27 09:45:24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军事文摘(2021年22期)2021-11-26 00:43:51
稻田摸鱼记
“共享稻田”助力 收获多种“果实”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今日农业(2020年16期)2020-12-14 15:04:59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一季水稻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2
水稻花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