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何爱“比较”?

2023-05-30 08:25高琪
心理与健康 2023年1期
关键词:舍友霍金比较

高琪

比较,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同学聚会。你想去怀念同学情谊,但有的同学却忙着攀比,“我升职了,现在年薪百万”“我老公给我买了新包包”“我家孩子期末又是第一”。你会发现,如果你没钱没地位,基本就是去打个酱油。

比如春节聚会。收入、婚姻、工作、红包、压岁钱、礼品……都能成为亲友攀比的对象,大家七嘴八舌,聊得热火朝天,春节聚会就像看一场以家族为单位的现场话剧。

再比如情人节。大家对于这个节日的关注点根本不是爱情,而是朋友圈晒出的礼物。她收到了新包包,她收到了珠宝,她去吃了高级料理。如果你的礼物太平庸,可能就不好意思晒了。

从小到大,我们都活在比较之中。总有这么一批人,小时候,他们问你“在哪上学?”“考了第几?”而不会问你“最喜欢哪个科目?”“学习累不累?”

当你长大了,还是这批人问你“上哪个大学了?”“985还是211?”而不会问你“喜欢自己的专业吗?”“上大学有什么收获?”

等你毕业了,他们还会问你“在哪个单位上班?”“工资多少钱?”“结婚了吗?找对象了吗?”“对象家里是干什么的?”“对象能挣多少钱?”而不会问你“对方人品如何?”“对你好不好?”你经常怀疑,这些行为的背后,是真的关心自己呢,还是为了其他什么原因呢?

你不知道的“社会比较”

人和人之间的比较,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与发展。通过比较,人们得以更好地生存。比方说,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需要打猎,如果一个猎人意识到他追踪猎物的速度比他人都快,那么

一起打猎时,他必然会成为向导。此时,比较帮助这个猎人找到了自己的优势,而个人优势也为他所在的集体带来了生存优势。

可见,与人比较的意义是进行自我定位,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这在心理学上叫作“社交比较”,它是我们用来认识自我的基本方式之一。通过比较,我们能知道自己是谁,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只要我们身处人群之中,社会比较就会自发进行。

青少年时期,我们容易深受比较的困扰,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愈发清晰,就应该不太会受到社会比较的影响。但实际情况又并非如此。

社交媒体的发展加剧了人们的比较。因为信息的流通速度太快,只要打开社交媒体,随时可以知道最近别人身上发生了什么好事。如果你碰巧处在低谷期,很容易因此产生负面情绪,令你感到自身很糟糕,进而不断地怀疑、否定自己。

社交比较主要分为上行比较(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平行比较(与和自己相似的人比较)和下行比较(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大多数人倾向于上行比较,因为我们的本意是想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尽力改善。然而,过度的上行比较会使我们的自我评价变得消极,对于生活的满意程度也会降低。

当然,大多数人也很乐意进行下行比较。看到别人不如自己,会让我们产生积极的正向感受。那些从小到大总问你考第几名、上什么学校、工资多少的人,可能真的并不关心你,而是想在你这里进行下行比较,获得一点对自我的满意度。

现在,你知道了什么是“社会比较”,还会觉得和人比较很烦吗?觉得烦也很正常。你可以参考以下方法,消除比较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何消除社会比较带来的负面影响?

1拒绝过度的上行比较

不管身处何处,都不必拿自身的缺陷与他人的优势进行比较,而是应该与过去某个阶段的自己进行比较。

比如,当你看到自己和舍友的四六级成绩时,你发现舍友考得很高而自己没合格,心里有很大落差,但其实这个成绩比上次高出了20分,因此这20分的努力不該被否定。

与他人进行比较的确能激发自身的斗志,但每个人都有心身疲惫的时候,若在此基础上还与他人进行比较,只会打击自己的自信和自尊。每个人都有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看到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方面,无论你当下的经历是成功还是失败,对于过去的你来说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2实现自我接纳

心理学中,自我接纳是指欣然接受自我的所有一切特征(包括不好的一面)。我们要允许自己有不完美的一面,并坦然接受其所带来的后果,做真实的自己。

我们耳熟能详的霍金教授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中被记者刁难:“病魔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您不觉得命运对您不公吗?”霍金教授回答:“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考,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有我爱的和爱我的亲人及朋友,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因此,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揭露它背后隐藏着的意想不到的完美。

如果在自我接纳上有困难,你可以拿出一张白纸,思考你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花点时间写下这个问题的答案。尽可能多列一些形容词,然后看一下所写的东西,看看你是如何界定自己的。再想想,如果用这些词来界定过去的自己,是否妥帖?那么,现在你正确认识自己了吗?

很多时候,我们的自我认识是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而得出的,是被他人所传送的信息制造出来的,这当中包含着大量他人的价值观和标准。对自我有稳定认知的基础,就是不依赖于外界的评价,即便别人什么都没说,你仍清楚地知道你是谁,你在做什么,你的价值和优势所在。

3他人的能力

在社会比较的众多策略中有一项被称为“天才效应”的策略,指个体在应对消极的社会比较时所采取的一种反思维方式,即通过夸大他人的能力来维护自我概念。

就像国王与乞丐。一个乞丐会嫉妒国王比自己更富有吗?当然不会。

当我们考试成绩不如别人,工作绩效不如别人,或自家孩子不如别家孩子时,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对方过于优秀,本身能力就高出我们很多。如果我们通过提升比较目标的方式去应对这种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焦虑的情绪体验。

猜你喜欢
舍友霍金比较
同一条毛巾
《霍金》
无债一身轻
霍金,科学界的传奇
向史蒂芬·霍金致敬
宇宙之王霍金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