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生物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2023-05-30 10:48付艳茹王文雪
中学生物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实践经验劳动教育

付艳茹 王文雪

摘 要 结合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探讨在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帮助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阐述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基本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生物学教学 劳动教育 综合素质 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號 G633. 91 文献标志码 B

劳动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塑造劳动观念、强化劳动意识、获取劳动技能、认识劳动价值。然而目前中小学教育阶段,普遍出现学生用于劳动时间较少、劳动形式单一的现象,导致他们劳动意识日益淡薄,缺失相关劳动技能。鉴于此,教育部2020年7月提出,中小学应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教育功能,将劳动教育与日常的学科教学融合,在教学中渗透劳动观念,潜移默化之下,学生将逐渐习惯劳动、熟悉劳动,从而摆脱不会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状。劳动教育不应局限于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等单一形式,劳动教育形式应当多元化,比如课堂上动手制作模型、参与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生物学科是一门与人们生活与实践息息相关的学科,因此,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理解生产实践,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并加以实践的课题。

1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原因

1.1 提高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育人功能不仅体现在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上,更重要的是助其形成健全人格以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而学科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养成劳动观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

1.2 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中生物学教学需要达成的核心素养之一,劳动教育不意味着学生一定要走出课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付出劳动、渗透劳动教育。如生物学教材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中编排了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的探究实践,教师通过安排学生制作模型并互相欣赏成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达成了熟知细胞核结构的学习目标,又在动手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将理论具体化。

1.3 解决社会生产实践问题的需要

学生能将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但学生往往是课本知识学得好,需要应用于实践时,却无从下手。因此,在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后,学生可以根据这部分知识解决为什么要合理施肥等问题;学习光合作用后,能够从生产实际的角度提出提高作物产量的举措。科学知识的最终归宿是应用于生产实践,这也要求在教学中跳出课本知识的局限,从生产实践出发,让学生在“学中做”,从“做中学”。

1.4 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洗礼,同时也要接受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劳育的熏陶。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品德修为得到锤炼,身体更加强健。他们通过各种感官去感知世界、接触世界,视野得以拓宽。

2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具体措施

2.1 深挖科学史,树立正确劳动观

生物学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科学知识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坎坷的过程,许多真理是无数科学家在一遍又一遍的劳动实践中生成的智慧结晶,因此科学家们探索真理的科学史材料可以作为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良好素材。例如,在学习“孟德尔遗传规律”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孟德尔当时的背景及其在修道院花园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辛勤劳动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劳动楷模袁隆平院士,为了“禾下乘凉梦”,几十年都在田里劳作,从不间断,耄耋之年仍然在田间追梦,还完成了将滩涂之地改造成水稻种植的绿洲的壮举,一次又一次扩大水稻种植范围,解决了粮食产量低的问题,让国人摆脱饥饿。通过对科学史的挖掘拓展,让学生明确正是由于科学家的辛勤劳动和探索,才一步步推动了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从科学家身上,既要学习他们辛勤劳作的劳动品格,更要学习他们勤于探索的劳动精神和为科学献身的社会责任感。

2.2 联系生产实际,增强科学劳动意识

通过将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科学劳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劳动生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优秀农业文化的同时,体验中国农业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例如,教师在讲授“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水稻种子的储存条件、如何保证更高产量等实践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还可以结合本地生产资源,如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本地的“火龙果基地”让学生思考基地夜晚仍旧亮灯光照的原因以及选择光质的原因;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中“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的探究实践,让学生体验在劳动中获得科学知识的成就感,从而明确学习科学知识的价值,培养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开展实验教学,在劳动中收获成果和提升技能

生物学课程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教材中有很多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知识,收获成果。在“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制作泡菜,让学生体验制作泡菜的艰辛,使学生既能从劳动中熟悉泡菜制作的步骤,获得生物学知识,又能收获泡菜,亲自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在探究“酵母细胞呼吸方式”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装置,再根据方案进行组装实验装置,提高劳动技能;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并讨论解决方案,以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2.4 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劳动热情

生物学的研究性学习使学习方式更加灵活,能够有效拓展生物学的学习空间,为生物学学习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提供更大的便利。例如,教师布置任务“研究缺素培养对某种植物生长的影响”,学生可以选择喜欢的植物进行种植,随后分成不同的组,用缺乏不同元素的营养液处理,并与完全培养液培养的蔬菜进行对比,比较蔬菜生长过程中的情况。此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缺素培养会影响幼苗的茎秆粗细、叶片颜色和结实率等,从而自行得出各种元素的作用。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深刻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步骤,还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深刻体会劳动的新内涵,养成热爱劳动的观念。

2.5 开设实践社团,体验劳动的快乐

通过参加实践社团,学生可以学习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体验劳动的乐趣,理解劳动创造美的真谛。植物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但是学生对其了解较少,对各种各样的植物难免有好奇。生物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开设植物科普类的社团,带领学生了解校园植物,进行各种拓展实践活动。如给植物挂牌、制作植物标本以及制作叶脉书签等等,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将课本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的劳动中,从制作标本、挂牌等活动中体验了劳动的艰辛,获得制作成果,形成了有劳动才有收获的观念。学生可以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向全校师生展示优秀作品,分享劳动成果,从劳动中获得荣誉感。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与生物学的融合是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如何提高劳动教育与生物学融合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生物教师应积极探索、挖掘生物学教学中蕴含的劳动教育的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将劳动教育融入生物教学的多种途径,在达成劳动教育的同时,落实生物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秋来.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1 (04):54-56.

[2]郑晓花.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J].中学生物学,2021,37 (06):62-64.

猜你喜欢
生物学教学实践经验劳动教育
中国共产党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演进与实践经验
核电站一回路水压试验实践经验
法国养老服务认证工作的实践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国外个人数字存档的实践经验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