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热潮下的冷思考

2023-05-30 05:57胡冬林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外语思政教材

胡冬林

摘  要:分析中国知网外语课程思政期刊论文发现,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已形成热潮,但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研究模式和内容重复泛化;对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理解片面化;综合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非体系化;面向课程思政的教材建设整体研究意识弱化;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导致部分研究成效虛化。据此进行反思,并提出解决方案,旨在提高外语课程思政研究质量,有效发挥其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总体而言,有关外语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研究基于教学、运用案例阐述实施方案,值得借鉴;理据与路径研究从宏观上论述实施外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总体构想,具有指导意义;外语课程思政及相关概念阐释有助于廓清外语课程思政的主导者、方法、要求、目标,对“德”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教师能力要求和教材建设研究则为外语教师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迎接新挑战以及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材建设提供建议。尽管如此,外语课程思政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二、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模式和内容重复泛化

在外语课程思政理据与一般路径成为共识之后,相似的研究仍大量涌现。最典型的是包含“必要性(意义、目的)、可行性、师资、教材、课堂、评估”全部或部分内容的罗列式研究不断增加。在探索实践领域,重复研究更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在简述“必要性、可行性或优势”之后,以“某课程或某单元为例”阐述外语课程思政的路径与实践。这些研究绝大多数模式相近、内容相似,在探索实践和理据路径两方面均缺乏新的阐发,研究趋同泛化。

(二)对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理解片面化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能够帮助教师确定思政元素挖掘的方向和范围,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抓手。《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规定,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劳动、心理健康、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21],但是目前外语课程思政研究所论述的建设内容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鲜有论及宪法法治、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说明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领域对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理解不够全面。

(三)综合类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运用非体系化

英语综合类课程包括英语精读、综合英语、基础英语,主题广泛,思政元素丰富。当前英语综合类课程的课程思政研究也基本采用类似问题一所述的“必要性、可行性(优势)、路径与实践”之模式。所不同的是在路径与实践部分,先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某一册教材中的主题、所含思政元素、采用的教学方法,再举例简介如何挖掘与融入思政元素[6,22]。但在思政元素挖掘上,缺少对整套教材各册中思政元素类别和数量的总体分析;在思政元素运用上,缺乏多维度的综合探索。

(四)面向课程思政的教材建设整体研究意识弱化

传统的外语教材编写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价值引导融入不足,未能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外语教材应面向课程思政建设,然而,除了《中国外语》2021年第2期开设专栏,用5篇论文从不同视角阐述《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编写理念和实践外,仅有3篇有关教材建设的研究论文[19,20,23],其中1篇[20]仍是有关《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的。换言之,为数不多的外语教材建设研究过于集中于一套教材,反映出面向课程思政的外语教材建设研究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关注面不广,整体研究意识弱化。

(五)忽略学生主体地位而导致部分研究成效虚化

学生主体地位研究涉及学生现有能力、兴趣、需求、个体间差异等学情状况,还包括由此对教学方案可行性、有效性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发挥学生学习自觉能动性等内容,但这些方面在外语课程思政研究中未得到充分关注。一部分外语课程思政探索实践类研究脱离学情实际,显得空洞虚化,所论及的实施方案在实际教学中未必可行,形式大于实效,体现不了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三、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反思与建议

(一)创新研究模式和内容

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重复泛化主要源于主观原因,不少研究者出于完成教科研任务的目的,在尚未全面了解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实际状况下参与其中,却不愿做深入探索。另外,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热潮也使得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大大增加,客观上加速了该类研究的重复泛化。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研究者从宏观和微观研究方面进行创新。

1.宏观研究方面

外语课程思政宏观性研究没有微观性研究数量多,但其指导作用不可小觑,所以仍需继续倡导外语课程思政宏观性研究,不过应该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有所突破或进行新的拓展,用以指导新阶段外语课程思政实践。例如,有研究者在外语课程思政内涵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双维度外语课程的实施框架,即横向维度模块(内容、管理、评价、教师言行)与纵向维度模块(思政范围、主要任务、关键策略)交叉对应形成12项具体指标,再依据各项指标详细描述实施建议[16]。该研究为外语课程思政设计了理论框架,也为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了较为清晰的路线图,在宏观指导性研究上有所创新。遗憾的是,与仍在不断“复制”、缺少新意的宏观性研究相比,这一方面的研究实在太少,此种状况亟需改进。

2.微观研究方面

选取一个或若干视角、深入探索有效路径的微观性研究是外语课程思政研究之主体。该类研究应当结合教学实践,凸显过程完整性、可操作性。实际上,有关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研究并不少见,但可操作性强、过程完整的创新研究缺乏。近年各级外语类教学能力大赛都需有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还要求教学实施方案可操作性强且教学过程完整,备赛过程中,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深挖提炼,在外语课程思政实施中往往不乏亮点。因此,可以鼓励包括大赛参赛教师在内的外语教育研究者以此为契机,总结反思,进行创新型个案研究。

(二)厘清课程思政建设内容

对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不当理解可能被一些研究者照搬套用,进而产生一种惯性思维,即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主要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致课程思政其他方面的建设内容尤其是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或被淡化,或被忽略,未能在更多层面挖掘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故而需要全面厘清课程思政建设内容。

1.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范围

《纲要》明确规定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不可否认,语言类学科人文性特点和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类的素材在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中所占比率相对较多。不过,除宪法法治素材鲜见之外,岗位工作、职业发展、企业家精神等素材在外语教材中并不缺乏,理应被挖掘,用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2.重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虽然也设置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但因通常采用大班上课或短期职业素养课的授课形式,其教育效果往往有限。一些学生缺乏职业精神和责任担当,少数学生在实习岗位违背职业道德。这说明,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外语课程思政研究中不可或缺。成人为本,立德为先,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需要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领航”才能在日后的职场发挥更大作用,而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仅凭短期职业素养课说教式教育未必能收到良好效果,需包括外语课在内的专业课协同配合,进行长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才能形成更好成效。

(三)系统挖掘与运用综合类课程的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挖掘与运用思政元素。在论述外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与运用时,研究者可能因篇幅所限而略举几例論述,但外语综合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应该建构体系,指导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具体分为两个方面。

1.思政元素的挖掘

以《纲要》规定的建设内容重点为指导,从单元导入材料、课文内容、课后练习里挖掘一切有益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素材。由于外语综合类课程使用多册教材,因而有必要对每一册教材中的单元主题和思政元素进行统计归类,掌握整套教材思政元素类别和数量状况,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借助融媒体资料合理补充拓展相关素材、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依据。

2.思政元素的运用

从不同纬度探索多元路径。按照外语综合类课程涉及的听、说、读、写、译各技能的特点,以主题讨论、观点辩论、阅读汇报、角色表演、主题写作或主题翻译设计多元活动类型;用口头表述、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探究多元呈现形式;从课前、课中、课后和线下、线上开发多元时空渠道。

系统挖掘运用综合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仅有助于探索思政元素融入的有效路径,也为修订与编写相关教材时合理选用含有隐性思政元素的语言材料提供启示。

(四)加强服务于课程思政的教材建设

面向课程思政的教材建设整体研究意识弱化的结果是服务于课程思政的外语教材建设整体水平不高。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提高整体研究意识,并在此基础之上注重教材语言素材的选择。

1.提高整体研究意识

面向课程思政的外语教材建设需要专家和一线教师、本科和高职院校以及出版机构共同发力。一方面,分类举办本科和高职外语教材建设论坛,邀请专家解读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教材编写理念;另一方面,切实让广大一线教师参与教材建设,从他们那里获取当前学生英语水平的真实状况和教材编写修订的建议。在融媒体时代,传统纸质教材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24],因此,重视教材出版机构的作用是外语教材建设的应有之义。出版机构利用其独特优势开发配套的网站、APP、公众号或小程序,内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案例、背景材料等多形式融媒体资源,其中一部分资源专属各单元思政拓展素材,方便师生不受时空限制地选择使用。目前,外研社在这方面已做了有效的尝试。

2.把握教材内容方向

本土文化价值的缺失使得传统外语教材在引进西方原汁原味语言材料的同时,客观上也参与了西方文化的传播。在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背景下,外语教材建设必须坚持以《纲要》、其他课程思政建设文件和本专科外语新版课标为依据,确保新编写或新修订教材的语言原汁原味,并对内容加以必要“牵引”。例如,在每单元开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固定小模块,在说、写、译等输出型练习中植入中国话题或本土元素,在线上资源库里增加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拓展素材,适当补充宪法法治素材,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和技能培养过程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必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1.做好学情分析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必然要进行学情分析。具体可以综合采用测试、问卷调查、小组访谈等方法,从学生整体状况和个体差异两个层面分别关注三个方面的信息。第一,学生现有英语能力水平;第二,学习期待、学习条件、常用策略;第三,感兴趣的话题、喜欢使用的教学平台和技术手段、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希望得到的学习资源。依据学情分析所反映的整体状况和个体差异设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方案,力求使教学内容满足需要,思政素材贴近现实,教学方法切实可行。

2.鼓励自主学习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还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责任“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分析、评价、创新等更高级的学习能力”[25],但是教师的作用只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这个内因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所以应“把激发和提升学生的道德需要作为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主线” [26]。为此,外语课程思政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在学习动因上,把立德树人教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求,避免被动接受而失去兴趣;在学习内容上,按照教师的总体要求通过融媒体渠道自主收集关联信息,从中挖掘思政素材,作出价值判断;在学习目标上,完成阶段性任务后主动确定更高德育目标以实现自我超越。

四、结语

高校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母语文化疏离、身份认同危机”[27]或“国家意识缺位”[28]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德育为先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传授外语知识、培养外语能力,三位一体开展外语课程思政教学。鉴于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对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具有指导作用以及该研究领域现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对当前的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加以“修正”,以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提高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为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赋能。

注释:①以中国知网期刊论文为文献来源,检索筛选发现,由于“外语课程思政”包含“课程思政”和“外语”两方面内容,因此若以“外语课程思政”为对象分别在“关键词、篇名、摘要、主题、篇关摘、全文”6种条件下检索,虽然获取的论文数量逐次增大,但在前3种检索条件下,大量外语类课程思政研究论文被排除在外,而在后3种检索条件下,所得一些论文主旨并非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即在单一检索条件下,无法获知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全貌。较为合理的是采用“关键词‘课程思政+主题‘外语”组合检索。检索还发现,以“课程思政+英语”所得论文远多于以“课程思政+外语”所得论文,更能反映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总体状况。

参考文献:

[2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6)[2022-10-26].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猜你喜欢
外语思政教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