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妇女反贫困实践的经验启示

2023-05-30 05:42:30仙珠施敏靓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实践经验新时代

仙珠 施敏靓

[摘 要]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决战之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脱贫的近1亿贫困人口中妇女约占一半,脱贫攻坚的胜利离不开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发挥的“半边天”作用。新时代中国妇女反贫困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减贫事业的一个缩影,绝对贫困的时代已经结束,对相对贫困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新道路上,对妇女反贫困实践经验的总结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既有文献研究发现,关于新时代妇女反贫困的历程梳理和经验总结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本文基于2012—2021年相关文献,选用ROST CM6内容挖掘软件,对国内学界新时代妇女反贫困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同时,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总结新时代妇女反贫困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新时代;妇女反贫困;实践经验;文献梳理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23)01-0054-08

引言

反贫困是指“为了帮助贫困群体走出长期持续性贫困的生存状态,政府通过政策倾斜性支持以及非政府组织给予相关帮助,使贫困群体劳动技能不断提高并获取更多的生产资料、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帮助贫困群体实现生存条件的改善与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的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脱贫的近1亿贫困人口中妇女约占一半[1]。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妇女“半边天”力量争相迸发,巾帼风采得到生动展现,贫困妇女的精神面貌被重新焕然,脱贫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中国妇女反贫困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中国特色反贫困领域的鲜活实践。本文基于2012—2021年妇女反贫困相关文献的梳理,为我国广大妇女同胞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道路总结出更扎实的实践经验,也为妇女发展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实践者提供参考。

一、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也是“她”时代,共建美好未来生活需要离不开“她”力量。本文以2012—2021年发表在中国知网上的妇女反贫困文献为研究对象,剖析国内新时代妇女反贫困实践,总结经验,为后脱贫时期贫困治理问题提供颇为丰富的女性反贫经验和理论参考。

本文主要选用ROST CM6(ROST Content Mining System)软件和EXCEL,对主题内的文献进行编码和统计分析。ROST CM6是武汉大学沈阳教授ROST虚拟学习团队研发的辅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容挖掘软件。它可以实现分词、词频、语义网络、情感、聚类等一系列文本分析。

本文的具体研究步骤是:首先,梳理2012年至2021年中国知网妇女反贫困的文献资料,通过选取主题词为“妇女反贫困”“妇女贫困”“妇女相对贫困”“妇女减贫”“新时代妇女政策”“新时代妇女乡村振兴”“新时代妇女就业”“妇女精准扶贫”的所有文章,对文章标题进行高频词统计,过滤无意义词,描述分析新时代妇女反贫困研究热点;其次,针对排名较高的词频作研究议题领域分析,通过运用语义网络分析形成和输出高频词共现矩阵,形成议题领域内的可视化标签,以此探析新时代妇女反贫困研究现状;最后,基于不同视角对既有文献进行综述,得出主要研究结论,总结新时代妇女反贫困实践的经验启示。

二、 研究现状

(一) 研究热点分布

以“妇女反贫困”“妇女贫困”“妇女相对贫困”“妇女减贫”“新时代妇女政策”“新时代妇女乡村振兴”“新时代妇女就业”“妇女精准扶贫”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搜索并筛选时间年限为2012—2021年,发现共有相关文献398篇。利用ROST CM6挖掘软件词频分析功能,对398篇文章的标题分词进行统计,剔除研究、问题、视角、发展、影响、分析、对策、路径、中国、因素、背景等非核心词汇,选取排名前50位的核心词汇(见表1)。首先,除去“妇女”“贫困”“女性”高频率主题词搜索外,“农村”在标题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共出现145次,并且与之相关的“扶贫”“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留守”“攻坚”“脱贫致富”都属于此次文本分析中出现次数较多的高频词,这说明中共十八大以后的新时期,妇女反贫困的研究多集中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领域,与我国新时代的背景和政策息息相关,也进一步证实了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与农村相关的议题是妇女反贫困的重点实践地区。其次,“参与”一词出现了32次,“巾帼”出现了28次,妇女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对象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参与”“巾帼力量”“行动”等词汇高频率的出现是学界对新时代反贫困实践中妇女群体作出伟大贡献的高度肯定。再次,“家庭”作为核心词出现了26次,“社会”和“妇联”均出现25次,这说明新时代妇女反贫困事业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家庭、社会以及妇联组织的支持,家庭、社会和妇联组织亦是研究新时代妇女反贫困关注的焦点。同时,教育是女性减贫的关键,十年来国家对妇女的就业和教育一直保持高度关注,女性通过接受教育,提升知识和技能水平,通过创业就业参与经济活动,摆脱贫困,在学术研究中,“就业”“小额信贷”“能力”“创业”“教育”等核心词汇也多次出现。此外,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反贫困主战场,实施反贫困战略有利于实现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提升民族地区自主发展动力,根据词频分析结果,学界对于新时代妇女反贫困实践的研究,将目光聚焦到了甘肃、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最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老年妇女、旅游产业等与促进新时代妇女发展相关的服务和项目也是妇女反贫困实践研究关注的重点。

通过对398篇相关文章的标题进行语义网络分析发现(见图1),农村地区、扶贫脱贫、乡村振兴、家庭、留守是新时代妇女反贫困实践研究的热点议题。关于农村地区反贫困的研究集中在扶貧脱贫、家庭、留守妇女等方面,而对乡村振兴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妇女参与方面,其中不乏学者基于乡村振兴背景对妇女反贫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 研究领域分布

1. 农村妇女研究领域

对农村妇女反贫困的研究,学界关注的重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见图2):一是扶贫脱贫,包括农村妇女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脱贫致富实践中的讨论,也包含了农村妇女就业、通过小额信贷项目创业、农村妇女教育方面的研究;二是对地区的研讨,将研究对象聚焦到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河南、甘肃、贵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村妇女;三是对农村妇女家庭的研究,包含社会性别、社会工作、留守妇女、老年妇女等研究内容。

2. 民族地区妇女研究领域

民族地区反贫困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民族地区妇女反贫困实践的研究也体现在三个方面(见图3):一是地区,学界对于民族地区妇女反贫困的调查多集中在新疆、贵州、云南、宁夏、青海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贫困地区,探讨彝族、回族、苗族、藏族等民族地区妇女脱贫攻坚时期的独特实践;二是就业,依托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手工艺品和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对民族地区妇女反贫困方面的研究既实现了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增收,也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加强了各民族大团结;三是生计,受教育程度、饮食结构单一、发展意识淡薄、外出流动不稳定以及传统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对外来扶贫主体的依赖性较强,以“维持型”生计为主保障家庭稳定增收,避免返贫。

3. 妇女参与研究领域

妇女反贫困实践中,对妇女参与领域的研究是近三年的热点议题,相关文献多集中在2020年和2021年,这与我国新时代的政策发展背景紧密相关。2020年脱贫攻坚战役取得全面胜利后,学界将妇女反贫困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帮助广大妇女群体减少相对贫困,促进新时代妇女全面发展上,提出了妇女参与、妇女赋能、妇女发展、女性参政等相关主题的研究(见图4),其中重点关注了妇女参与基层自治、妇女参与乡村旅游、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妇女权益保障等问题,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党建先行,加强妇女思想政治引领,积极探索妇女参与乡村振兴的减贫新道路。

三、 主要研究结论

在2012—2021年妇女反贫困研究文献中,主要选取质量相对较高、代表性较强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通过对中国知网上可查阅的新时代妇女反贫困研究文献梳理后发现,学术界有大量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新时代妇女反贫困进行探究,研究的视角主要体现在妇女贫困与反贫困政策、妇女反贫困实践、少数民族妇女反贫困以及新时代妇女发展等,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时代妇女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 基于妇女贫困与反贫困政策的视角

十八大以来,不少学者从妇女贫困与反贫困政策研究的不同方面对妇女贫困问题作出了详尽的探讨。霍萱和林闽钢从国际视野下的“女性贫困化”及其政策出发,分析导致“女性贫困化”的结构性因素,提出了缓解和应对的政策建议[2]。赖力认为妇女贫困问题有其特殊性,妇女是反贫困政策的关键因素,以贵州省扶贫实践为例,从性别平等出发,提出妇女反贫困仍然面临诸多困境[3]。聂常虹和王雷详细论述了妇女贫困的特征及成因,分析我国妇女扶贫的政策实践和国外女性扶贫的成功经验,进而针对我国妇女扶贫存在的困境提出对策建议[4]。高苏微、周常春等运用贫困代际传递、社会性别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三大理论针对妇女反贫困问题探讨女性致贫原因和脱贫办法[5]。程玲认为妇女贫困与妇女的可行能力缺失有关,应当调节妇女反贫困政策以提升可行能力为目标从而改变妇女的贫困状况[6]。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于妇女贫困与反贫困政策方面的研究从国际国内两个视野,基于社会性别、贫困代际转移等理论,详尽探讨女性致贫原因,妇女反贫困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强调反贫困政策中妇女的关键作用。

(二) 基于妇女反贫困实践的视角

蔡生菊认为贫困家庭能否顺利脱贫取决于妇女的脱贫程度,以贫困脆弱性为探析视角,基于甘肃省农村妇女的实证调查,考察贫困妇女现状和成因,并提出帮助妇女摆脱脆弱性贫困的未来路径[7]。蒋国河、平卫英等通过发展性社会工作的理论,以江西省Y村妇女互助储金会为案例,总结农村反贫困实践中的不足[8]。苏海从发展主义视角将贫困妇女的减贫大致分为被动卷入阶段、主动依附阶段与社会自觉阶段,阐述了农村妇女减贫的历程,总结中国农村女性减贫实践并提出了经验反思[9]。姑丽布斯坦·阿布都卡地尔认为南疆Y村贫困妇女的反贫困实践有其特殊价值,剖析Y村妇女贫困产生的主要因素,对Y村贫困妇女的减贫脱贫路径进行探析[10]。黄桂霞通过社区养老、就业及健康脱贫等带动妇女反贫困政策的实施,分析和探讨社会保障对妇女脱贫减贫的作用[11]。王伊欢和任彤对近五年以来妇女反贫困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了肯定,并对广大妇女在参与反贫困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长效建议[12]。综上所述,学者们选取特殊贫困地区作为调查研究对象,进行实证考察,对妇女反贫困现状、面临的挑战、未来的展望展开论述,学界针对妇女反贫困实践经验总结方面的文章较为缺乏,理论视角目前还比较单一。

(三) 基于民族地区妇女反贫困的视角

在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战役中,民族地区的贫困程度要高于我国的平均贫困水平,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和贫困人数占我国贫困地区和总贫困人数的一半多。部分学者洞悉了民族地区妇女反贫困工作的特殊性,针对民族地区妇女反贫困的研究作出讨论。顾永红等认为连片特困地区妇女反贫困有其脆弱性,提出通过增进生计资本,提高妇女抵抗贫困风险的能力[13]。杜亚男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妇女较男性有着天然的劣势,详细剖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的贫困特点以及妇女反贫困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和非政府角度对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反贫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14]。赵丽娜认为扶贫先扶志,以延边州妇联扶贫实践为个案,提出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不仅要解决温饱问题更要解决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15]。李小云等以扶贫项目“瑶族妈妈的客房”为切入点,论述再造经济空间中的女性贡献[16]。杨丹从民族志视角对贵州省猴儿关苗寨妇女群体反贫困实践进行探讨,直观分析民族地区妇女反贫困的措施与进路,透视出伴随一系列新的观念、政策或技术的引进,乡土社会将产生的连锁反应[17]。钱宁和王肖静从苗族妇女的贫困现状出发,提出妇女赋权行动策略和妇女赋权过程中的困境,指明妇女反贫困政策和赋权路径的选择应当尊重主体的自主性[18]。满丽萍选取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红河州滇越边境的少数民族地区妇女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不脱离性别角色分工的同时引导少数民族妇女反贫困[19]。通过梳理上述学者观点,由于地理位置、文化特点等因素,民族地区妇女反贫困有其特殊性,在長期的扶贫减贫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反贫困“巾帼”经验,笔者认为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发展新时期,民族地区妇女反贫困工作仍是减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四) 基于新时代妇女发展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妇女既是人类文明的开创者,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妇女解放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0月1日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指出,“妇女是人类文明的开创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在各行各业书写着不平凡的成就”[20]。张波以“锦绣计划”为例,通过探索贵州妇女反贫困政策、品牌项目、产品提升、文化秉承等扶贫措施,总结妇女在脱贫攻坚中提升素质、促进就业的经验,以便实现新时代妇女的脱贫致富、创业增收[21]。聂常虹等认为深入研究新时代妇女脱贫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村性别歧视、“数字鸿沟”、救助力量薄弱及扶贫性别意识的缺乏是当下妇女脱贫减贫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国际妇女脱贫经验和我国实际案例依次给出建议[22]。张丽宾认为在“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妇女发展可以通过就业创业等参与经济活动来消除性别歧视,促进女性人力资源发展[23]。郑吉伟和李雪薇在建党百年之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阐述了新时代妇女发展的时代意蕴[24]。廖和平和朱有志提出新时代农村妇女应从改革开放时期的“半边天”作用向“超半效应”转变,认为新时代为农村妇女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超半效应”提供了时空条件和科学支撑,新时代妇女拥有更高的素质和能力[25]。王旭和刘静姿阐述了习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科学理论内涵,并总结此系列论述的国际国内时代价值[26]。综上所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妇女发展的政治保证,新时代妇女的减贫工作需要密切关注女性人力资源发展,注重提升妇女的素质和能力,让“半边天”拥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促进新时代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 经验启示

基于新时代妇女反贫困研究现状和既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对于这方面研究的热点与我国的时代背景和政策环境息息相关,多集中在讨论农村妇女发展、妇女精准脱贫、民族地区妇女扶贫计划、妇女参与等领域,为了给广大理论研究者和基层实践者更好地展现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在未来研究和实践中合理把握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重难点,以及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阶段高效推动乡村治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妇女反贫困实践的经验启示。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反贫困工作提供了力量源泉,脱贫攻坚的胜利体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新时代妇女反贫困事业首先要突出党的领导这个关键,坚定不移地保持攻坚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脱贫攻坚作为最牵挂的一件大事,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妇女事业的发展,多次就发挥妇女作用、加强家庭建设、提高妇女发展能力等方面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27],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妇女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基础,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脱贫机制体系,在未来乡村治理中发挥妇女的重要作用,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妇女反贫困实践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 妇女反贫困实践融入了性别意识

“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即将步入新时代,相继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均提出继续缓解妇女的贫困程度,组织动员妇女群体积极主动地开展并参与扶贫项目,提升妇女能力,增加收入来源。同时,《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政策和法律体系中[28],进一步从政策、法律层面保障了贫困妇女权益。《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追求男女平等的事业是伟大的。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7]。学界研究成果大多是以社会性别为理论基础,充分发挥妇女的独特性,探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扶贫减贫过程中的生动实践,提倡提高妇女经济收入的同时,提升妇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 多维介入的妇女精准脱贫

十八大以来,我国妇女减贫事业由开发式扶贫逐步过渡到精准脱贫阶段。2015年《全国妇联关于在脱贫攻坚战中开展“巾帼脱贫行动”的意见》提出要在妇女脱贫减贫实践过程中,通过扶贫扶智、技能培训、小额信贷、能人带领、两癌救助等方式,提升妇女扶贫的精准力度[29]。学者们对于妇女反贫困问题的研究从政策呼吁走向行动实践,倡导建立全社会关爱妇女发展体系,让妇女群体脱贫更加精准。针对不同地区的贫困妇女分类施策,学者们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展开讨论。对于尚有劳动能力的妇女,学者们纷纷探讨如何提高她们的脱贫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调研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聚焦在种养殖业、手工艺品编织、乡村旅游、家政服务、农村电商等妇女培训项目;对于缺少劳动能力的老年及患病贫困妇女,学界的讨论侧重在做好社会保障和反贫困政策的有效衔接上。同时,倡议充分发挥企业、社会组织在人才智力扶贫上的优势,搭建“妇联+企业 +巾帼扶贫车间”的社会支持网络,强調妇联组织积极带头参与的重要意义。

(四) 农村贫困妇女是推动农村减贫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

目前农村“空心化”和“三留守”的现象依然衍生出很多社会问题,绝对贫困虽已全面消除,但在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农村贫困和留守妇女的积极参与,依旧可以成为再现乡村活力,促进家庭和谐,推动乡村治理有效的主要驱动力。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推动农村妇女的长远发展,学界在理论上明确以下议题。一是妇女既是脱贫攻坚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和贡献者,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新时代妇女扶贫减贫工作应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将用心用情用力帮扶与调动妇女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起来,组织动员广大妇女奋力投身乡村建设一线[30]。二是探讨如何协调妇女主体意识和外部力量的合理衔接关系,积极响应国家扶贫减贫、共同富裕的号召,实现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共同富裕,坚持包容发展,共建发展,共享发展,平等发展的政策要求,推动多主体参与的农村减贫格局,这需要妇女的主动参与。农村贫困妇女的减贫实践和经验,是推动农村减贫和乡村振兴的独特“财富”,也是发展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内容之一,值得广大学者们为之呼吁和行动。

(五) 妇女减贫需要提高妇女的发展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妇女事业,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妇女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因此,新时代对于妇女发展方面的文献研究多集中在讨论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的重要论述上;此外,研究如何将现代化的扶贫技术和社区既有资源相协调也是新时代妇女反贫困实践中促进妇女发展的焦点议题。受家庭影响,绝大多数贫困妇女的生活空间依旧以本社区为主。各种扶贫计划和项目仍要依托社区开展,挖掘社区内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本,在基层帮助妇女创造更多就近就业的机会,提升妇女发展的主体性和内生动力。

五、 结语

当前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全面的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发挥妇女重要作用,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总结新时代以来中国妇女反贫困实践历程和经验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已有的丰富研究成果看,婦女不脱贫,人类就不可能消除贫困,新时代妇女在中国特色减贫实践中,“半边天”作用充分彰显,促进了扶贫减贫工作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极大激发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中国妇女减贫脱贫的经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研究新时代妇女后续的相对贫困问题,一定要基于政策分析,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继续融入性别意识,注重女性减贫的过程,关注农村妇女发展,在特色种植、乡村旅游、手工编织、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等多样化就业创业项目中增加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升减贫发展的包容性和公平性。实现性别平等,治理相对贫困问题,任重而道远。

妇女贫困本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现实,妇女反贫困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孕育、生长乃至蔓延的土壤依靠党建引领、社会支持、学界的努力,特别是女性精神的独立自主,在新时代反贫困实践中,妇女逐步走出传统思维的桎梏,摆脱生存困境与文化边缘化的境遇[31],不断追求美好生活。妇女群体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主体,学界对妇女扶贫减贫工作的研究集中于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对单一视角下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妇女进行案例研究,针对后脱贫时代总结妇女本土化反贫困实践经验的文章相对较少。在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道路上,呼吁广大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持续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反贫困事业,总结中国特色妇女减贫实践经验,尤其在研究本土化的角度、跨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吸纳更多的理论基础,拓展更多的研究方法,为后脱贫时期贫困治理问题提供丰富的巾帼经验和理论参考,推进新时代妇女研究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J].农村工作通讯,2021(8):12-28.

[2]霍萱,林闽钢.为什么贫困有一张女性的面孔——国际视野下的“贫困女性化”及其政策[J].社会保障研究,2015(4):99-104.

[3]赖力.精准扶贫与妇女反贫困:政策实践及其困境——基于贵州省的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20-26+148-149.

[4]聂常虹,王雷.我国贫困妇女脱贫问题政策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1):51-59.

[5]高苏微,周常春,杨光明.不同视角下妇女反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进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9(2):54-60.

[6]程玲.可行能力视角下农村妇女的反贫困政策调适[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2):163-169+223.

[7]蔡生菊.脆弱性贫困与农村妇女贫困问题——基于甘肃省的实证调查[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7(1):99-103.

[8]蒋国河,平卫英,孙萍.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农村反贫困实践——W县Y村妇女互助储金会的案例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6):94-103.

[9]苏海.中国农村贫困女性的减贫历程与经验反思[J].云南社会科学,2019(6):151-157.

[10]姑丽布斯坦·阿布都卡地尔.农村妇女贫困原因及其脱贫路径探析——以S县Y村为例[J].山西农经,2020(1):32-33.

[11]黄桂霞.中国社会保障缓解妇女贫困的经验与挑战[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20(6):63-71.

[12]王伊欢,任彤.消除贫困 加速妇女参与反贫困进程——对近五年中国妇女参与反贫困进程的评估[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21(1):11-21.

[13]顾永红,向德平,胡振光.可持续生计视角下连片特困地区妇女贫困研究[J].江汉论坛,2014(6):136-140.

[14]杜亚男.浅析中国少数民族妇女反贫困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4(12):48-49.

[15]赵丽娜.精准扶贫:点亮民族地区贫困妇女的心灯——以延边州妇联扶贫实践为个案[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4):46-48.

[16]李小云,陈邦炼,宋海燕,董强.“妇女贫困”路径的减贫溢出与赋权异化——一个少数民族妇女扶贫实践的发展学观察[J].妇女研究论丛,2019(2):5-16.

[17]杨丹.民族地区妇女反贫困实践透视——基于贵州省猴儿关苗寨的调查[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6):32-35.

[18]钱宁,王肖静.主体性赋权策略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妇女扶贫研究——以云南省三个苗族村寨为例[J].社会工作,2020(2):10-22+108.

[19]满丽萍.社会性别视角下滇越边境少数民族妇女反贫困实证分析——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20(3):28-33.

[20]叶静漪.促进全球妇女事业发展的中国方案——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在联大纪念北京世妇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四)[N].中国妇女报,2021-04-13(06).

[21]张波.新时代贵州妇女特色手工产业的发展、探索与启示——以锦绣计划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9(3):70-74.

[22]聂常虹,陈彤,王焕刚,等.新时代我国妇女脱贫问题研究[J].中國科学院院刊,2020(10):1282-1289.

[23]张丽宾.“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妇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下一步工作的目标任务——从保障妇女经济权利的角度[J].妇女研究论丛,2020(6):5-7.

[24]郑吉伟,李雪薇.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的历史经验与时代意蕴[J].毛泽东思想研究,2021(6):16-24.

[25]廖和平,朱有志.试论新时期与新时代农村妇女的“超半效应”[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43-50.

[26]王旭,刘静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5):1-5.

[27]中国政府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EB/OL].(2021-09-27)[2022-04-1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9/27/content_5639412.htm.

[28]中国政府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EB/OL].(2011-08-08)[2022-04-10]

http://www.gov.cn/zwgk/2011-08/08/content_1920457.htm.

[29]全国妇联关于在脱贫攻坚战中开展“巾帼脱贫行动”的意见[J].中国妇运,2016(1):5-7.

[30]中共全国妇联党组.新时代妇女扶贫减贫的中国经验[J].求是,2020(24):42-48.

[31]王婧.边缘与困境中的女性——妇女贫困问题的社会与文化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3(S1):50-54.

[基金项目] 青海民族大学2022年度校级人文社科类规划项目“新时代青海农牧区妇女反贫困实践与经验研究”(2022GH03)。

[作者简介] 仙珠,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兼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810007;施敏靓,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810007。

(责任编辑:文 华)

(校 对:江 南)

猜你喜欢
实践经验新时代
迪庆州推进涉藏地区和谐繁荣发展实践经验研究
香格里拉(2023年3期)2024-01-03 12:13:26
中国共产党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演进与实践经验
历史成就与实践经验:脱贫攻坚的甘肃样本
中国西部(2021年4期)2021-11-04 08:57:34
核电站一回路水压试验实践经验
电子测试(2018年10期)2018-06-26 05:54:18
法国养老服务认证工作的实践经验
福利中国(2017年4期)2017-02-06 01:18:22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国外个人数字存档的实践经验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