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濒危戏剧属于弱势文化,在国内发展中受到主流剧种的挤压,生存条件不容乐观。弱势文化可以通过国际传播扩大影响,再由外而內逆序发展赶超强势文化。翻译可以成为弱势文化复兴的重要渠道。地方戏剧可以通过国际传播重新获得国内受众的关注和振兴发展的动力。由于面临“作者已死”“读者已死”的尴尬局面,地方濒危戏剧的对外传播需要多方紧密合作、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翻译传播活动的参与主体作出的种种努力都可以通过翻译动机来分析和评价。文章以淮河流域濒危戏剧——推剧为例,通过分析翻译动机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上的种种表现,旨在探讨地方濒危戏剧在国际翻译传播中的可行策略和方案,以期能够有效提高传播效率,提升传播效果,推动地方濒危剧种的复兴发展。
关键词:濒危剧种;推剧;翻译传播;翻译动机;弱势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23)01-0074-07
Explorations on Translation Motive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Local Endangered Dramas
——Taking Tui Drama as an Example
FAN Jiq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ainan,Anhui 232028,China)
Abstract: As weak cultures,local endangered dramas,in their domestic development,are constantly squeezed by mainstream dramas,facing austere survival conditions.Through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weak cultures can realize a revers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and overtake strong cultures.Translation can serve a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revitalization of the weak culture.To regain public attention and revitalization,those local endangered dramas can turn to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for solutions.Since their decline coincides with “death of the author” and “death of the reader”,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hose dramas requires concerted efforts from all sides.In this process,the attempts by participants of the translation communication can b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motives.This paper,taking the Tui Drama as an example,dissects manifestation of translation motives from micro,intermediate and macro perspectives and explores workable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olutions so as to optimize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promote publicity effect and catalyze the reinvigoration of local endangered dramas.
Key words:endangerd dramas; Tui Drama; translation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motive; weak culture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各级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社会有识之士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上做出了大量的工作,然而中国文化特别是地方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效果却并不如意,国际传播能力亟待加强[1]。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因素有多种,其中一个很重要且易于忽视的原因恐怕就是对翻译活动的作用及其背后的动机重视不足、研究不够。戏剧是一种较为小众的文化艺术方式,历史悠久,剧种丰富,但在互联网时代,戏剧的社会影响力正在逐渐变弱。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语言限制、文化差异和外宣力量薄弱,中国戏剧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十分有限,即使是国粹京剧,其在国外的传播渠道仍较为单一,传播效果仍不理想。至于力量更加单薄的地方戏剧,国内的生存与发展已是困难重重,国际传播更是显得力不从心。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当前国内与戏剧有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京剧等一些主流剧种上,与地方戏剧国际化传播的学术研究十分有限,且现有大多数研究忽视了对翻译活动的背后动机进行多层次分析。因此,本文以推剧为例,通过文献和案例分析,从不同层次和多个角度探讨地方濒危剧种国际传播中的翻译动机及其表现形式。
一、地方濒危戏剧及其传播
(一)地方濒危戏剧现状及原因
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形式,地方戏剧承载着丰富的视觉、听觉信息,传承了浓厚的地方历史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品目繁多的地方剧种,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然而,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大众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地方戏剧面临着市场萎缩、从业人员锐减、文化创新动力不足等困难,导致部分弱小的地方剧种发展举步维艰,甚至濒临绝迹。对濒危剧种的判断标准,学术界早有定论。首先,濒临灭绝的剧种历史悠久,流传久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次,濒危剧种面临的传承困难是真实存在且迫在眉睫的;再次,濒危剧种仍然存活,即至少还有一两个剧团在维系其发展[2]47。濒临灭绝的地方剧种往往传播区域较小,很难获得大众对本土艺术价值的广泛认同,对自身生存与发展充满焦虑[3]。在上世纪50年代,全国共有370多种戏曲曲种,10年后只剩下320种,而到了本世纪初,总数缩减到250种左右[4]。截至2021年,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地方濒危戏曲演出保护工作的通知》,我国现有170个濒危戏曲曲种[5]。
戏剧是一种文化身份,是某个文化群体表达自我文化、维系内部凝聚力的载体。地方戏剧虽然传播范围有限,但是其式微或消亡將引发一系列消极后果:当地居民的地方文化身份受到挑战,文化认同感变弱,文化多样性受到冲击,地方文化实力大大削弱。地方戏剧的衰落有很多原因,简单将其归结于地方戏剧生命力的丧失,从客观上来说不科学、不严谨,从主观上来看有推脱逃避责任之嫌。地方戏剧的实力和影响很大程度上与地方经济有关,而且戏剧的传播也是一项多方努力的系统工程。此外,与互联网和信息社会脱节、不善于借助现代传媒手段也会导致地方戏剧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逐渐失去生存空间。保护和传承濒危戏曲最普遍、最有效的方式是地方剧团的演出[6]。然而,历史积淀不全、审美特征不明确、设计发展规划不切实际、宣传措施不当严重制约了地方濒危戏剧的发展,而缺乏理论指导、传承机制不完善、社会记忆淡化也加速了濒危戏剧的衰落[7]。
虽然相比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戏剧的社会影响相对有限,但其生存和发展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的不断增强,各级政府机构、社会力量和专家学者为地方戏曲特别是濒危戏曲的传承和保护作出了大量努力,并取得一些成果。但总的来说,保护的力度仍需加强,保护工作的效率仍需提高。
(二) 推剧概述及其传播现状
推剧,原名“四句推子”,是安徽省传统地方戏曲之一。它孕育于安徽省凤台县,流传于淮河沿岸,起初是花鼓灯的后台戏曲表演形式,后来发展成为集民歌、戏曲和民间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独立剧种[8]。推剧在20世纪30年代初具规模,其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顶峰。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剧和国内其他地方弱势剧种一样开始逐渐衰落。在经历一段时间沉寂之后,推剧在最近10年间重新引起了国内特别是安徽省内有识之士的关注与重视。2009年,推剧研究所在淮南师范学院成立,标志着推剧学术研究的系统化、专业化和常态化。1年后,中国推剧网站建成并投入运行,为推剧在虚拟网络空间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与推剧相关的学术研究在戏剧作品旋律、歌词、情节设计、押韵、声调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9]。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推剧的扶持和保护力度。2011年11月,安徽省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将推剧列入地方剧种保护名录。从传播效果来看,推剧在国内仍然属于弱势濒危剧种,以推剧为关键词在百度的搜索结果为6,480,000条[10],而同期京剧的搜索结果为100,000,000条[11]。目前,推剧推广仅依靠一个国立剧团苦苦支撑,展演缺乏常态化机制,演职人员青黄不接,创新力度严重不足[12]。在未来可见的一段时期内,推剧的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
二、翻译:地方戏剧振兴发展的可行之道
(一) 翻译: 地方弱势文化由外及内的逆序发展之道
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但是有强弱的差别。在文化竞争共存中,处于强势的一方必然挤压弱势一方的发展空间。弱势文化如不改变发展模式和传播思路,不但很难超越强势文化,而且很有可能无法摆脱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然而,改变弱势文化的发展模式对地方文化来说绝非易事。文化的强弱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相对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出现反转。当两种国内文化的对外传播进入更为强势的他者文化环境中时,两种传入文化的强弱之分可能已经微不足道。这是因为文化的发展遵循先国内后国外的传播路线,但对于依然处于弱势地位的某些地方文化来说,仅仅关注国内的传播可能让其始终无法摆脱被挤压、被边缘化的命运。由外及内的逆序发展不失为地方弱势文化逆袭成长的现实选择。所谓逆序发展是指地方文化经过国际传播,伴随国外文化重新回到国内,重新获得国内受众的关注与认可。在此过程中,翻译就成为地方文化逆序传播的主要手段。寒山诗的海外传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寒山诗本身“不重形式,不拘格律,因此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不为正统所接受”[13],然而《寒山诗集》在日本、法国、美国等地广为流行,其影响力远超中国其他诗人的作品[14]。海外的“寒山热”助推了寒山诗逐步回归中国本土学者的研究视野[15],实现了《寒山诗集》在国内的复兴式传播。2012年10月,当我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在国内迅速火爆流行。以其代表作《蛙》为例,仅在2012年10月、11月这两个月,《蛙》的销售量比获奖之前增长了199倍[16]。学术界也随之掀起了一股研究热,知网以莫言作品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发表数量自2012年起开始陡增,甚至在10年之后的2022年,其发表数量仍然明显高于2012年获奖前的发表数量。研究表明:翻译是保护本土文化的一种良好而有效的方式;对于不被重视的弱势文化,在母国主流文化的挤压下,主动走出国门扩大国际影响力,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17]。
(二) 翻译:地方濒危戏剧的生命延续和受众开发
地方濒危戏剧的海外传播需要重新定义文本与译者的关系。受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法国作家罗兰·巴特在论文《作者之死》[18]144中提出,一个文本是由多种写作构成的,它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起源,这样的写作来自多种文化的相互对话、交流、争执、戏仿。同时期法国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作者是什么》中指出,凡是作品有责任创造不朽性的地方,作品就获得了杀死作者的权利,或者说变成了作者的谋杀者[19]。这里的“作者已死”意在强调文本自身的价值,恢复文学的文本本体性[20]。在某种程度上,“作者”一词限制了作品意义的无限膨胀。另一位代表人物德里达认为,文本是作者留下的踪迹,而踪迹被他者辨认后,只能得到替补,因此意义得到了延异,到处播撒,并无中心可言。与此同时,文学界亦有“读者已死”之说,意指所有读者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已死,这种说法更适用于经典文学文本的读者[21]。解构主义从理论上瓦解了传统译论的忠实观,认为“作者已死”是对译者的解放,原文的延异肯定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读者已死”则要求译者要主动开发读者群,从需求侧唤醒文本的活力,延续文本的生命。
地方戏剧大多历经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传承与积淀,其经典剧种汇聚了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作者已死”或作者角色模糊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地方戏剧走向没落之前一定出现了“读者已死”的局面。濒危地方戏剧目标受众的严重流失对其海外传播以及译者的创造性翻译带来了很大挑战。因此,濒危戏剧的翻译需要先行开发目标受众,而目标受众开发就是一种广义的翻译行为,在这一过程中译者的动机与目的至关重要。
(三) 翻译动机: 创造性翻译活动的内在动力
译学界对翻译目的或动机的讨论早已有之。较为系统、影响较大的当推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汉斯·弗米尔(Vermeer)将翻译中的目的分为三类: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基本目的(可能是“为了谋生”),译入语环境中译文本的交际目的(可能是“为了启发读者”),以及微观视角下特定翻译策略或手段希望达到的目的[22]71。诺德将翻译定义为一种有意图的互动活动,并进一步指明译者的意图可能不同于原文本作者或传播者[23]。
功能学派的思想也影响了国内学者对翻译目的的研究。曹明伦将翻译目的分為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认为文本目的就是要帮助目标语读者了解、欣赏原文本的思想内容及文体风格,而非旨在实现翻译的政治、文化或经济目的[24]。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翻译目的的研究难以支撑翻译本质复杂化、翻译标准多元化背景下的翻译研究。学界研究正逐渐深挖其背后的翻译动机。
翻译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翻译活动并使之为着某种目的、指向某原作(者)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即内驱力)。它是翻译行为的前提,其作用和影响贯穿于翻译行为的始终[25]。翻译动机制约着整个翻译过程,译者的一切选择,包括翻译目的,都与它紧密相关。翻译动机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和分析翻译背后行为主体的心理活动和思维路线[26]。从层次上划分,翻译动机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宏观动机与译者身份相关;中观动机与译者的总体翻译选择(即翻译意图)有关;而微观动机与译者的具体翻译活动相关,始于具体的文本选择,并贯穿于整个文本的传译过程[27]。从动机指向的行为来看,译者的翻译动机包括文本选择动机、文本阐释动机、文本转换动机和文本编码动机,对诸种动机的关注也是译者主体性受到重视并得以落实的过程。
三、地方濒危戏剧翻译转播中的动机研究
在地方濒危戏剧翻译传播中,翻译动机在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上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翻译活动。对翻译动机的研究有助于营造濒危戏剧发展的良好外围环境,制定切实有效的翻译传播计划,建设合格的翻译人力资源队伍,并选择行之有效的传译手段和策略。
(一) 宏观动机:濒危地方戏剧国际传播中的定位与统筹
翻译动机的宏观层次主要围绕“为什么要翻译?”展开。在濒危地方戏剧国际传播中,翻译动机主要体现在戏剧翻译的初衷与定位以及戏剧对外翻译传播中的主体责任判定等方面,主要涉及翻译活动主管机构和译者两个主体,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戏剧翻译应以文化振兴为目的。文化振兴是地方戏剧翻译的主要目标。如诺德所言,翻译是谋生的手段。如果戏剧翻译沦为谋生立命、盈利生财的手段,那么地方濒危文化的传承和复兴也必然成为空谈。“为什么要翻译?”不仅是对翻译初衷的拷问,也是对翻译主体责任的思考,直接决定了译者的选择。因此,地方戏剧翻译应由地方政府主导。地方政府应勇担重任,精心设计和安排戏剧的对外传播,不能将戏剧翻译工作简单地外包给商业化翻译团队,一推了之。
2.地方戏剧翻译不能脱离市场。如前所述,地方濒危戏剧大多遭遇“读者已死”的尴尬局面,即使那些尚未濒危的戏剧也存在受众面过于狭窄的问题。因此,扩大影响、赢得市场,是戏剧传播的当务之急。当前,经贸交流已成为我国与全球其他国家最广泛、最有效率的沟通方式。如何搭上对外经贸快车,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做大做强地方戏剧,也已成为地方政府振兴本土文化、践行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
3.地方戏剧翻译传播需要多方协同、多渠道推进,回应各方诉求。地方濒危戏剧的振兴与对外传播应该是一项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在对外传播中,政府部门应担负主要责任,遴选合格译员,端正译员的翻译动机,做好翻译项目的统筹管理,规划设计戏剧传播的市场化运作,监控翻译传播质量,规范翻译传播行为。由于译者的动机包括个人生计、精神追求和社会认可等各个方面,作为主管机构,政府部门应充分考虑各方在翻译传播中的动机与目的,正视合理的利益关切,优化酬劳和奖励机制,将译员的合理动机转化为翻译传播的强劲动力。另外,在地方濒危戏剧对外传播中,地方高校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成立戏剧翻译传播研究机构,开设校本课程,将地方戏剧翻译项目纳入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也可以在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上多多关注濒危地方戏剧,为戏剧传播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二)中观动机:濒危地方戏剧国际传播中的受众开发与模态选择
在确定翻译主体、译者群体和责任归属后,翻译活动的动机研究就可以转向中观层次。中观动机主要反映了译者对地方戏剧目标语受众的判断与开发、翻译任务阶段划分以及戏剧翻译传播形式与模态的选择。
1.地方戏剧目标受众的判断与开发。翻译的最大难处和关键在于明确目标语受众群体,了解并满足其需求。国内戏剧的海外传播大都面临宣传面过窄、受众不足的问题。与京剧、越剧甚至黄梅戏相比,推剧的海外影响更加有限。从受众需求上来看,海外观众欣赏中国戏剧多是抱以猎奇、求知的心态。从受众群体上来看,由于戏剧传播主要通过互联网视频网站、相关主题网页和自媒体等渠道,所以推剧的海外受众群体多为祖籍是淮河流域的海外华侨及其外籍家属、对地方戏剧感兴趣的国外研究者以及对推剧特定主题感兴趣的普通国外民众。基于这一点,推剧的翻译传播在保持其乡土文化特色和唱词音律特征的同时,也要结合社会热点和时代特征,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同时,译者在传播中也要有营销意识,善于运用语言和现代传媒技术开发推剧海外传播的目标语受众。
2.推剧的对外传播与翻译任务的阶段划分。推剧的海外传播是一条任务艰巨的振兴之路,不可一蹴而就。推剧的对外传播要有阶段意识,在不同阶段译者的翻译动机应有所区别,相应的翻译策略也应有所变化。推剧翻译传播可以从介绍推剧历史、对比推剧与西方戏剧异同、译介带有推剧元素的文化产品开始,循序渐进,逐步上升到具体剧目和戏剧评论的翻译传播。同时,戏剧主题的选择也要分步进行。翻译初期可以选择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戏曲。当目标受众群体达到一定规模时,待译剧目可以选择题材现代、概念复杂的主题。
3.推剧翻译传播的形式与模态选择。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凯瑟琳·赖斯(Katharina Reiss)将视听文本作为翻译文本的第四种基本类型,并进一步使用术语多媒体来替代音频媒体,以囊括那些没有声学特征的视觉材料[28]95。视听文本翻译可以根据情况采用字幕、旁白、口述影像和配音等多种方式。这些方式各有利弊,如字幕不会对源语文件语音信息造成干扰,但受限于篇幅,要求译入语文本信息量高度凝练,目标语受众具有较强的视觉理解能力;口述影像和旁白简洁明快,比文字信息易于理解,但由于口述影像和旁白的语速相对较快,且需要译员在原语声音间隔期发声,这就使整个视听材料的语音信息过于密集,容易给听众造成心理负担[29];配音则完全保持了源语文件的语音位置,做到了与源语的高度一致,但会遮蔽源语文件的原声,可能会让戏剧魅力尽失。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媒体、多模态信息处理已突破狭义概念上的译者行为界限。在戏剧翻译中,译者对剧目中的动作和非言语信息的处理就戏剧的可表演性原则而言已经超越了字句翻译所传达的效果[30]。由此可见,译员的中层动机决定了戏剧翻译传播的具体呈现形式,并直接影响戏剧的传播效果。
另外,雅各布森将翻译分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三类[31],其中符际翻译主要涉及言语和非言语翻译,并认为“符号高于书面语或语言”。克劳斯·凯因德尔将模态概念引入翻译研究,这一思路拓展了视听文本翻译研究视角[32],打破了纯文本的局限性,将多种模态融为一体[33]143。在现代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典型的视听翻译文本,戏剧翻译必然涉及多模态、多媒体交互翻译。在中观层面的不同阶段,译者的翻译动机必然会导致戏剧翻译在模态和媒体上的多种选择。
(三)微观动机:地方濒危戏剧国际传播中语言文化信息的鉴别与选择
在微观层面上,具体词句翻译技巧和文化信息处理手段也是由译者的动机所决定的,尽管可能受到他人的影响[34]。众所周知,汉语和英语在语音、词汇、语法、句法以及语感和文化上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被进一步放大。因此,在戏剧翻译中,译者应采取一些创造性策略来克服语言障碍,确保达到交际目标。以推剧翻译为例,微观层次的翻译动机主要体现在语言、交际、文化三个维度上的翻译策略的选择。
1.语言力求精简,避免节外生枝。作为地方戏剧,推剧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较为成熟,特别是经典历史曲目的唱词相当简洁凝练。因此,推剧的翻译不仅要求译者熟悉戏剧特点,还要求译者具有扎实过硬的语言功底。
例1:要能如愿,她情愿铺凉席,溜凉地,河里洗澡,庙里宿。
译文:She is ready to do anything and endure all kinds of sufferings to make it happen.
例1是《白鸽私访》中的一句唱词,倾述了女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眷恋,对未来婚姻的向往。在唱词中,“铺凉席”“溜凉地” “河里洗澡” “庙里宿”本身负载大量的汉语文化信息,所对应的生活习惯对汉语受众来说较为熟悉。这些表示动作的短语简短精炼,叠加使用反映出了主人公为了爱情宁愿受尽生活苦难的坚定决心。然而,这些短语反映的生活方式对海外非汉语受众来说可能十分陌生。如果照直译出,反倒会引起受众的不解和疑惑。而且,除文化差异外,此处文字高度凝练、信息量大,对字幕翻译造成极大挑战,所以需要译者用词简略,高度概括。译文中,译者直接略去了“铺凉席”“溜凉地”“河里洗澡”“庙里宿”等具体信息,以“do anything and endure all kinds of sufferings”一语概括,基本做到了和源语唱词长度一致,避免了字字对应带来的信息冗余、篇幅过长、理解困难等问题。
2.重视符际翻译,扫清交际障碍。与其他视听翻译材料类似,推剧翻译涉及大量的符际翻译,这就意味着译者要调动主观创造性,将剧中人物的手势、表情等非言语交际信息以文字、语音等言语信息方式充分表达出来。如果非言语信息传达不到位或在翻译过程中被遗漏,目标语受众对推剧源语文本的理解肯定会大打折扣。
例2:我若骗你,就是这个(手势语)。
译文:If I lie,I will be this ( a Chinese hand gesture for a tortoise,meaning bastard ).
例2選自现代推剧《娶了媳妇忘了娘》。剧中老太太的三儿子为了让母亲出钱帮自己娶媳妇,在除夕夜家庭聚会上向哥嫂承诺婚后负责照料老人。他说出这句台词时,做出了一个两手上下重叠、十指交叉的动作。这是民间一种较为常见的赌咒发誓的手势,形似“乌龟”,而“乌龟”在汉语文化中有颇具侮辱性的隐含意义。此处,译者需要将这一非言语文化信息以清楚明白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鉴于此,译者有意识地在字幕中加注了“a tortoise,meaning bastard”,以便目标语受众充分理解戏剧剧情。
3.凸显文化差异,丰富文化内涵。推剧翻译传播中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也不在少数,主要是一些与剧情发展紧密相连且无法回避的文化信息仅依靠单纯的字字对应翻译不能完全解释清楚其语言文字背后潜在的文化内涵,所以此时译者就需要放弃字面对等,以释译的方式补足隐藏的文化信息,实现目标语受众与源语受众的信息对等。
例3:二月二龍抬头,王三姐坐彩楼打彩球。
译文:On the second day of the second Chinese lunar month which is ideal for groom selection,the third sister of the Wangs came to the tower to throw the ribbon ball to the one she selected for her groom.
这一句唱词选自推剧《孙志高卖水》。唱词中的“二月二”“打彩球”“坐彩楼”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如果这些信息仅仅分别直译为 “the second day of the second Chinese lunar month”“throw the ribbon ball”“came to the tower”,目标语受众就难以理解后面的招亲环节,剧情也会费解突兀。因此,译者在翻译这句唱词时,就采用了译释结合的方式,译释出“groom selection”这一信息,为下文留足了铺垫。
四、结语
地方濒危戏剧是地方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保护与传承对地方文化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作者已死”“读者已死”的地方濒危戏剧来说,通过翻译推动国际传播交流是戏剧生存、复兴的明智选择。戏剧翻译中的翻译动机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上对戏剧翻译定位、参与主体责权界定、目标受众开发、传播模态选择、翻译策略确定等方面具有先导性的决定意义。正确理解并形成适当的翻译动机可以激发译者积极性,赋予其充分的自主权,积极推动地方濒危戏剧走向世界,让衰落的地方戏剧重获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思乐.三个“面向”与六个“维度”:迈向新时期的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22(6):161-168.
[2]傅谨.新中国戏剧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傅谨.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与本土化[J].中国社会科学,2003(04):155-165+207-208.
[4]张福海.现时期地方戏剧表演团体生存状况调查:以阜新“蒙古剧”为例[J].戏剧艺术,2013(6):82-90+1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盘点2021年工作亮点[EB/OL].(2021-12-30)[2022-09-10].https://www.mct.gov.cn/vipchat/home/site/2/368/abstract/2021123003151984.html.
[6]卢巍.抢救与保护濒危剧种的理性思考:访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J].中国戏剧,2005(10):39-41.
[7]赵峰.濒危剧种“三位一体”保护对剧种保护模式的重构研究[J].戏剧文学,2019(7):87-91.
[8]唐娜娜,王夔,周宇.稀见戏曲剧种推剧的传承现状与保护对策[J].戏剧文学,2014(4):120-127.
[9]丁倩文.淮上明珠的艺术瑰宝:推剧的历程探究[J].北方音乐,2016,36(20):57+75.
[10]百度.推剧 [EB/OL].(2021-12-06)[2022-12-03]https://www.baidu.com/s?wd=%E6%8E%A8%E5%89%A7&rsv_spt=1&rsv_iqid=0xe0c6bb8a0040e723&issp=1&f=8&rsv_bp=1&rsv_idx=2&ie=utf-8&tn=monline_3_dg&rsv_dl=tb&rsv_enter=0&rsv_n=2&rsv_sug3=1&rsv_sug1=1&rsv_sug7=100&rsv_btype=t&prefixsug=%25E6%258E%25A8%25E5%2589%25A7&rsp=5&inputT=1544&rsv_sug4=1544.
[11]百度.京剧[EB/OL].(2022-09-29)[2022-10-27].https://www.baidu.com/s?wd=%E4%BA%AC%E5%89%A7&rsv_spt=1&rsv_iqid=0xdbe7dbad001477ae&issp=1&f=8&rsv_bp=1&rsv_idx=2&ie=utf-8&rqlang=cn&tn=monline_3_dg&rsv_dl=tb&rsv_enter=0&oq=%25E6%258E%25A8%25E5%2589%25A7&rsv_btype=t&rsv_t=0206gEPy9SradLRojV3SXaR7oM9tHsiZQf0%2BlvWATe%2B4q88CTGv1LjXMHCEJeKRpRCrf&rsv_pq=d314966800116e67&inputT=5931&rsv_sug3=44&rsv_sug1=27&rsv_sug7=100&rsv_sug4=6759.
[12]周朝生.推剧民营剧团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0,26(4):94-97.
[13]刘珊.关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思考[J].中国宗教,2017(8):64-65.
[14]蒋向艳.寒山诗在法国的传播及其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3(4):15-20+151.
[15]胡安江,胡晨飞.再论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以寒山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4):55-61+54.
[16]陈谋.诺奖只照亮了莫言,纯文学还靠“自救”[N].成都商报,2013-01-09(23).
[17]林戊荪.弱势文化条件下的对外传播[J].对外大传播,2007(2):48-51.
[18]BARTHES R.Image,Music,Text[M].London:Macmillan,1977.
[19]MICHEL F.Authorship:What is an Author?[J].Screen,1979(1):13.
[20]张明.重审“作者已死”:论作为“伴随文本”的作者与作品[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3):149-157+204.
[21]刘朝谦.“读者已死”所指为何?[J].当代文坛,2006(6):18-22.
[22]克里斯蒂·诺德.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3]CHRISTIANE N.Skopos and (un) certainty:how functional translators deal with doubt[J].Meta:Translators′ Journal,2016(61),29-41.
[24]曹明伦.文本目的:兼评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和意大利谚语“翻译即叛逆”[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4):1-5.
[25]武景全.翻译心理研究:目的、课题、方法[J].上海科技翻译,1999(2):8-11.
[26]佟颖.翻译动机的社会符号学诠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39(5):19-25+64+159.
[27]田传茂.译者动机的类型与本质[J].山东外语教学,2013,34(1):93-98.
[28]REISS K,VERMEER H J.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Skopos theory explained[M].New York:Routledge,2014.
[29]BRAUN S,ORERO P.Audio description with audio subtitling:an emergent modality of audiovisual localisation[J].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10(3):173-188.
[30]GONZALE L P.Multimodality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s[J].A compan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2014(3):119-132.
[31]JAKOBSON R.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A].REUBEN ARTHUR B.On Translation[C].Cambridge,MA and London,Englan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9:232-239.
[32]KAINDL K.Multimodality in the translation[J].Perspectives on Multimodality,2004(6):173-176.
[33]王东风.国外翻译理论发展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
[3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2):5-9+95.
[编辑:洪梦绮]
收稿日期:2022-09-22
基金项目:2019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淮河流域文化新媒体外宣传播中的译者行为研究 (AHSKQ2019D123)
作者简介:樊继群(1981-),男,安徽阜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口笔译理論与实践、地方文化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