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百年好时光

2023-05-30 10:48:04陈东平
翠苑 2023年1期

《人世间》的播出获得了好评,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节,一个个鲜活丰满的人物,一次次把那个催人泪下的时代画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其中最深刻、最具震撼力的画面当是隆冬清晨,为陪伴去世的老伴周志刚, 李素华端坐在背靠椅上攥着老伴的手,一脸宁静与安详的离世。这对离多聚少、苦多乐少,没有山盟海誓、花前月下的柴米夫妻,这对人世间最普通的夫妻,展现了这样一个质朴的、带有诗意化的结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无意对此剧做全面的评价,因为这个剧从主题、编、导、演、历史、美学上都是好评如潮。我今天要讲的是一对双百岁的党员夫妇的故事,尽管这对老人已然过世,但他们的故事与周志刚、李素华的情节一样感人,且更有特点,质朴中带有崇高、诗意中呈现本真。他们是原经开区遥观塘桥供销社主任,终年一百零三岁的虞祥麟和一百零一岁的杨菊宝。

虞祥麟,出生于1919年9月。杨菊宝,出生于1918年9月,大虞祥麟一岁,同属一个自然村,武进区洛阳镇汤墅村委皇范村,同村的他们出生不久就由父母做主,在媒人撮合下定下了娃娃亲。

童年的他们总和村上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真正是青梅竹马的“小两口”,岸柳边、桃树下、水塘里、村巷中,到处都是他们的玩场,到处都是他们轻盈的身影和稚嫩、纯真的欢叫、喧闹声。生活虽然清贫,却也有着的快乐。但快乐的时光便很快被清贫的生活无情地送走了。

1926年,八岁的杨菊宝经人介绍到上海,开始了她的童工生涯,她在一家开着纺织厂的资本家家中当小女佣,每天干着扫地、抹桌、擦地板、倒盆盂的粗活,稍大一些便又增加给庭院中的盆栽、绿植浇水、修剪的活。小小的年纪为了挣一份银钱贴补家中,便过早地进入了成年人才有的劳作生活,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主人看她聪明伶俐又刻苦耐劳,也本分懂规矩,便在来客时又让她伺候这倒茶添水的台面活。她因着时时地小心和殷勤,从未出过差错,赢得主人的放心和客人的认可。当然,身份和出生的关系和碰到一些势利的客人,她还是十二分小心,阶级的等级总让这些人对农村乡下来的小姑娘有着一种骨子里的轻视,使她在人来人往的眼神、交流中领会到了地位低微和世態炎凉的滋味,当然也懂得了如何待人接物的人情世故。在成年以后也就比一般的姑娘多了阅历和眼界,在处事上、睦邻间、工厂中成为贴心大姐,在家中成为好儿媳,在村里颇有人缘。到了十四岁,她便开始帮着主人家带孩子当了几年“娘姨”(保姆),直至数年后进纱厂当了纺织女工。漂泊的打工生活尽管比在贫穷落后的农村住得好一点、吃得好一些,但童年的快乐、少女的飞扬都过早的离她远去,常常想着想着便想到了老家青青的竹园、绚烂的桃花,还有童年欢乐的伙伴,还有一个在她少女懵懂里有着一份说不清道不明,但时常挂念的小男人虞祥麟。她不明白为什么人家像她这个年龄的女孩会过得那么幸福、开心,能读书、会让人宠、会让人爱,像公主一样的贵重,春夏秋冬有着一套一套适时的新衣服。她是那么羡慕,但她就是得不到,也没资格穿,她不问不说,但心中就是有一种不平的探究之意。当然,彼时一个小女孩能想出什么?一切只能顺命,直至她在无锡国棉三厂成了新中国的第一代纺织女工,上夜校学文化,并因工作积极、思想进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才明白了当初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她的人生,改变了全中国千千万万像她这样女孩的命运。从此她便全身心地投入忘我的工作中,几十年如一日,直至1968年在无锡国棉三厂光荣退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便没有她们翻身做主人的权力,深深的感恩信念伴随了她的一生。

2019年意外摔伤卧床后,有一次虞祥麟给她端水喝时,看着她艰难忍痛的神态,含泪疼惜说:老太婆啊,你怎么就摔了呢?摔成这样……要是好好的该多好啊。杨菊宝端详着这个比自己小一岁、伴随自己一生的男人,深情地说:“伤心啥?别哭!到这个年龄磕磕碰碰正常的,也总会有人先走的,我们靠共产党的恩德,还有我们儿孙的孝顺才活得这么久、这么舒畅啊!你看看,想想十里八村有哪一对夫妻俩能活到我们这么寿长?双双超百啊——我是知足了,真的知足了!快别哭,要笑!”说完用那枯干的手指帮着凑过头去的虞祥麟抹去眼角沁出的浊泪,相对相视良久,俩人露出温馨、会心的微笑。半个月后,杨菊宝老人在睡眠中离开了她觉得称心如意的、了无遗憾的世界,走得那么平静、那么满足……

当年的虞祥麟在杨菊宝到上海不久便进入了邻村小学校,开始了读书识字的生涯。放学后他会跟同学们一起玩耍、背书,但独处时、睡觉前也会常常想起杨菊宝,小姐姐为什么去了上海呢?为什么不能一起上学呢?玩呢?她服侍人要多么吃苦?要是她跟我一起上学该多好啊!小小年纪的他,同样想不明白这个问题,也无人回答他,只有朴素、纯真的思念伴着他进入梦乡,在梦中与小姐姐尽心骑竹马、采青梅,一年年、一岁岁……

1933年,十四岁的他初小毕业,因家境的关系不能继续求学,便只能到苏州的亲戚开的饭庄学生意,熟悉起城里的生活和饭庄日常工作及规矩,由于他有些文化又肯动脑筋,人品也好,亲戚便让他管起了饭庄的财务,做起了账房先生,小饭庄的账房先生是不好当的,除了对账簿营业的百般小心,不能有半点差错外,还要时不时看有些城里人不善意的脸色、国民党政府小官僚的跋扈、霸道、蛮横无理。地痞流氓的无理取闹、找碴勒索和门前一拨拨的难民和衣衫褴褛的乞丐。随后的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暴行,一幕幕、一件件都让这个乡村淳朴的少年无法理解自己的国家怎么会有这样的状况,抗战胜利赶走了日本兵,而接收的国民党政府官员、军队的官兵也不比侵略者好到哪里。物价飞涨、市面萧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难深重的祖国什么时候会好起来?人民百姓什么时候会过上安宁的日子呢?渐渐从少年到青年,从迷茫到成熟的青年终于迎来了解放,人民翻了身,当了主人,国家开展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城市环境和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每个新中国的公民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铆足劲工作,为解放全中国、抗美援朝,为新的生活努力地工作,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火热的建设场面,感染着他、更令他动起了回家建设家乡的念头。1953年,他毅然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历史名城苏州,回到了家乡进入了供销社系统,在遥观的塘桥新成立的商业合作社发挥自己的管理特长担负起财务的重任。由于为人诚实、业务精通、工作踏实,组织上培养他入了党,后来又提拔他担任了供销社的领导,从此他的人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几十年如一日为党的商贸事业在自己的岗位上获得了一次次的殊荣,使单位也有了更大的发展,一直到七十年代末退休为止,为自己的革命工作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退休了,这对聚少离多的夫妻终于能够每天厮守在一起了,其时他们的三个儿女也早就成家,子孙满堂,怡儿弄孙,其乐融融,每到家庭团圆、聚会,他们都不忘对孝顺的儿女一再告诫:“我们有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都是靠中国共产党,你们在单位要好好工作,报答党的恩情,报效国家,我们的生活不用你们操心。我们有劳保了,但不会坐着享受,我们会担起家里的事,做好家务事、带好下一代,让你们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三个子女一直受着父母的教诲,体谅他们的心意,也十分争气,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尽到了一个党员、公民的职责和义务。老人每每与人谈起孩子,他们都欣慰之至地说:“儿女们都争气,没有给党和政府添烦,为革命工作、为家庭争了光,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的家庭才能过得这样和美、顺心,中国共产党是真正让人民做主,让人民过上好生活的。我们要一辈子拥护党、听党话、跟党走。”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退休后的四十多年里,夫妻俩在身体状况可行的情况下,只要是党支部召开的党员会议,他们从不缺席,在那崎岖的乡间小路上,步履蹒跚的夫妻一前一后步行数里路,早早地赶赴会议地点,遇到难走的路段,丈夫总是要上前搀扶妻子,而要强的妻子总是推脱,要丈夫不要管她,让他自己走好、走稳,为此还要拌起嘴来,场景是那样的和谐、有趣。在桃红柳绿的春天、在瓜田飘香的初夏、在收获丰收的秋季、在白雪飘飘的冬日,他们行走的身影就是一道独特的、美丽的风景,成就着一段段佳话,也让村里一茬茬的党员干部由衷的感动、感怀,以他们为榜样,努力不懈地为党工作、为地方的经济工作尽心尽职,也使这种爱国爱党的风气一直在本地传承着,并发扬光大。

老夫妻俩在对儿孙小辈的教育上他们也是方式独特,每当苹果、梨子、糖果买回来让孩子品尝时,总会抚摸着孩子的头问:“这苹果甜吗?”孩子们齐口回答:“甜!可好吃了。”再问:“知道这些好吃的是哪里来的吗?”答:“你们买的呀!你们不是经常卖给我们吃吗?”老两口微笑着:“是我们买的,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有钱经常买吗?这个钱是从哪里来的?”孩子们傻了,你看我我看你,回答不上来。老人郑重地说:“我们的钱是靠国家、靠了中国共产党才有的,孩子们啊!你们要永远记住,永远感谢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孩子们都似懂非懂地点着头,老两口也慈祥地笑了,并说:“我们知道你们现在还不太懂,长大了你们一定会明白的,好好学习,长大报效国家,报答党。”每当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儿子、外孙女婿和其他孙辈节假日去探望他们时,总是要探讨一下国际、国家大事,问问工作情况,叮咛嘱咐说:“党交给你们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老百姓的事要办好,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群众的事没有小事,所以老百姓最小的事也要当大事办,不能给党丢脸,不能给我们丢脸,我们不指望你们有多大的职务,多厚的俸禄,只要你们踏踏实实工作、清清爽爽为人。老百姓习惯称干部当官的,但你们决不能把自己当官,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过,‘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勤务员,所以啊你们当公仆、当勤务员一定要为老百姓服务好。”即使对一般身份的子孙也是谆谆教导,要有感恩的心,要正直做人、遵纪守法、多行善事,即便是已出家的堂侄從北京来看望他,也不忘训导:“出家了也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公民,要爱国、爱党,遵守宪法,履行一个公民的责任,绝不行法外之事……”总之,每有人来探望,必是这样叮咛。所以每去探望前,小辈们都会开玩笑说:“我们又要去上党课接受教育了。”没有过多的说教,也没有理论上的高度,老夫妻俩就是用这样简单而质朴的事例一直这样教育和影响着他们身边的人,正向的价值、感恩的心根植在孩子心田,生根发芽,一代代的人也都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在各自的岗位、生活中做着有益于社会的事业。

老夫妻俩工作的时候聚少离多,感情深厚。而退休后几十年相处在一起也总非天天平静和温馨,老两口也会时不时地为一些小事拌拌嘴,吵吵架,主要原因呢是虞祥麟平时家务事不太会做,即使做呢也是做不到位,入不了老太太的“法”眼,老太太经常埋怨他这个做不好,那也不到位,并说:“做事一定要像模像样,年龄大了更要给小辈做好榜样。”老太公呢从少年时便生活在苏州城里,后来又在供销社做领导,田庄农活和家务事从来未做过,也确实没有诀窍,勉强为之也是不到位,而老太太从小就是做惯了家务事,人又聪明,做事讲究,有板有眼,不能马虎半点,近乎苛刻,这样一来自然就是矛盾产生,虽是小事,但生活中经常碰到,人到老年话也就多,经常唠叨,唠叨一多呢老太公便也有些火气,发发委屈情绪,两人便时要有些赌气、冷战,时间长了,这便成了常规“剧情”,但有一点,这个节目时间不会太长,也从不歇斯底里,不到半天双方便是无缝对接的和好如初。小辈呢也是知道他们的过程,不参与和评判,顺其自然,这种情况居然有时成了生活常态,有趣、温馨、和谐。别人有时问起:你们俩怎么这个年龄还这么恩爱呢?他们总是腼腆羞涩,眯蒙着眼互相看看,其实他们也难回答这个问题。记得美国婚姻问题专家,安德鲁G马歇尔曾经说过: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很多时候真的是从吵架中加强的,当然是指小的问题和有建设性的吵架,幸福关系需要一些阵痛才能获得,那些阵痛只不过是幸福的垫脚石。诚哉斯言,仔细体味。事实上健康两性关系在灵魂层面相同的情况下,一些小困惑和小矛盾上的争吵是婚姻生活的组成部分,适当的争吵在生活中是正常的、完美的婚姻或夫妻关系从来都是缺乏的,因此有些争吵是有益的。什么是爱情?花前月下是年轻人的爱情,卿卿我我是青年夫妻的爱情,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点滴是人世间老百姓生儿育女后的爱情。而他们俩的唠叨、拌嘴、赌气,也许就是老年人的一种爱情表达方式,就是这唠叨中有着体味艰辛岁月的相濡以沫的时代记忆,这拌嘴中有着塑一个你、塑一个我,敲碎了合水重塑你侬我侬的、既分开又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酸中带甜、苦中有乐的爱恋片段,它是前两种爱情的升华并更具美感、更淳朴,岁月沉淀后那爱呀恨呀、甜似蜜的表白、天荒地老的誓言就太单薄了。这种老年的爱情也更有了历史的质感,犹如陈年的老酒愈久愈醇,愈稠愈香,甘露一般带有了仙气感。这种带着沧桑、苍老的况味爱情可在上溯数千年的《诗经》找到源头,而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中历历其中、不胜枚举。人类就是在这种爱情中不断更新着走向现在,初衷不变,亘古长久。古语云:花开一半月未圆是人生最美好的境界。因此,我想两位老人的感情生活也许是可以这样来理解吧。

谈到长寿,老两口还是有心得的,物质生活上他们严格控制、素淡为主,平时连喜欢吃的核桃、葡萄绝不多吃一颗适度运动、寒暑有节,顺时而为。精神层面上面呢,丰富多彩,他们俩是戏剧爱好者,平时除每天必读报刊外就看或听越剧、锡剧、沪剧,听得入迷会哼上几句,交流品味是他们的文娱乐趣,夫唱妇随、其乐融融。老太公呢,还是个文体爱好者,还喜欢看体育频道节目,特别是乒乓球、足球比赛,忘情处会喊上几声,俨然老顽童一個。九十五岁那年,听到无锡市洋山镇举办桃花节是蒋大为来演唱,竟不顾家人劝阻,坚持一人步行数里去现场观演,热情之高犹如年轻追星族。但那次也闹了个笑话,因年老体力难支,加上饥饿低血糖竟晕了过去,让家人一阵虚惊,从此“限制”独行,他醒后却连呼值得、无怨无悔,当时老太太急得直呼:“老小、老小,越老越小。”他们健在时人们总会问道,你们为什么会这么长寿?有什么长寿养生的秘诀吗?面对渴望的眼神他们总是这样说:“我们一辈子就是这样平平淡淡生活的,长寿养生哪有什么秘诀,我们也是没想到这么长寿呀。”其实老人不想在外人面前多说,有时讲了真话怕人家说她们矫情,在他们心中、在他们一生的经历里,他们始终是怀着对党的感恩之心,对人的善良之念,不趋炎、不计较、不跟风,身为供销社领导的虞祥麟从来没有因员工说错话而上纲上线,从来没有因意见不同者给人上眼药、戴小帽。相反,他还在领导面前为一些所谓有问题的青年说话,保护他们免遭伤害。

退休后的老两口与邻里关系也是十分融洽,当年他们家境好,邻里的孩子来了,他们总要把给孙辈的零食拿一些出来分发给孩子们享受,并告诫孙辈要大度、要跟小伙伴分享,让大家开心自己也开心,不计较、不小气、大度、宽容。九十多岁时,村上的顽童将杨菊宝老人的一只眼睛弄伤,导致几近失明,亲朋多有不平者要去说道说道,杨菊宝老人硬是不让家人去论理,她说孩子不是故意的,不要太为难人家,一只眼睛看不见还有一只呢,年龄大了一样。这样大的事硬是没让人家赔一分钱,闻者啧啧称赞她的大度。至今,村巷每有类似事件发生,人们总会提起杨菊宝这个老党员事例,使事件双方当事人有感而相互谅解,达成和平解决,乡风乡情之纯真,有别于他处,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2021年建党百年,光荣在党五十年的虞祥麟老人受到了表彰,获得勋章的他,一次次端详着金光闪亮的勋章,轻轻地抚摸着,激动之余又不无遗憾地说:“老太婆啊,你要是不摔那一跤,我们俩就能都得到这个光荣啊,我们是党的人,党记着我们呐……”并对送来勋章的儿孙说:我们的一切都是靠共产党,你们永远要听党的话、跟共产党走,紧跟中国共产党,人生就有幸福,就有价值,就不枉来人世间一趟了。

两位老人不是哲人,但他们是中国共产党人,他们发自肺腑的话让家人铭记于心,让闻者动容深思。

综观这对百岁老人平凡的一生,我觉得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党感恩、对国家感恩贯穿了他们的百岁春秋。古谚:“德者寿”,什么是德?懂感恩、知敬畏是最大的德,在这个基础上确立的国家观、人生观、教育观,具有巨大的正能量,惠人及己、幸福美满,才能同成人瑞子孙贤,共享百年好时光。

作者简介:

陈东平,笔名禹诚: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常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常州市经济开发区文联副主席,常州市经济开发区文学协会主席,常州市作家协会戏剧影视文学专委会主任,出版作品《月有阴晴圆缺》《南飞燕·难飞燕》《难拍的婚纱照》戏剧作品多次获全国及省,市级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