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少勇
线辣椒作为我国栽培面积最广的制干辣椒品种之一,在种植面积日益扩大的情况下,线辣椒已成为地方出口创汇、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全国经济水平迅速提高的背景下,带动人民群众消费理念根本转变,线辣椒传统的种植方式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所以,如何使线辣椒能在满足绿色农产品品质要求的前提下,仍能维持原来的高产是现阶段农业研究人员要着重研究的一个科研课题。本文根据线辣椒的实际生产情况,对线辣椒绿色高质优高效种植技术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并对其中要点做了进一步的探讨,目的在于提高线辣椒高产优质高效种植技术,促进农民经济收益大幅提高。
1 线辣椒的生长特性
一是株形矮而紧凑,多数株高约75厘米。二是线辣椒植株生长势较强,植株基本是二杈状枝,侧枝3~5个。三是线辣椒果实呈簇生状长指形,暗红有光泽,长约15厘米,单果鲜重大于7克。四是线辣椒较适于制作干椒,成品率85%,干椒色泽红亮,果纹细密,辣味中等,商品性很好。五是线辣椒属中早熟品种,生育期约180天,抗病性强,抗衰老,烂落能力强。六是线辣椒丰产性、稳产性和多种加工特性良好,每亩可收获干椒300千克以上。
2 影响线辣椒质量的几种环境条件
2.1 光照
线辣椒属于喜阳植物,满足基本日照需求前提下,能确保线辣椒正常生长。实地调研中发现,光照充足气温较高地区线辣椒成熟较早,而日照不足气温较低地区线辣椒长势不佳。所以充足的日照对于确保线辣椒高品质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椒农栽培时要着重保证足够光照需求之外,种子预处理是确保种子生长与外界条件匹配的强有力要素,如辣椒种子浸种催芽,确保种子对土壤养分和光能有良好的吸收。
2.2 土壤
在线辣椒生长期间,土壤质量优劣是影响辣椒品质的关键因素。线辣椒适宜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中生长,且以土壤中有机质和水分含量越丰富越好。栽培线辣椒土壤不宜过于密实、坚硬,应确保土壤质地疏松、含氧量高,以促进线辣椒根系健康生长。要进一步提升线辣椒质量,生产出优质绿色农产品。同时要注意土壤本身不受污染,选择种植区域和周边环境无“三废”区域进行耕种,确保线辣椒产品的优良品质。
与普通辣椒相比较,优质无公害线椒对土壤条件要求高,利用无公害土壤为培育优质线椒提供良好基础支撑。配制的土壤需着重考虑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确保土壤蓄水能力和透气性,保证线椒生长时具有良好条件,获得足够营养支持是培育绿色优质线椒的必要条件。
2.3 土壤含水量
线辣椒和其他农作比较,对土壤的水分很敏感,尽管它本身较耐涝,但是若雨水太多,很容易引起线辣椒根系的腐烂。所以,椒农实际栽培时需要注意栽培时线辣椒不应过多浇灌,应结合实际情况浇水以确保土壤含氧量高、透气性好,禁止浸没式懒人灌溉。线辣椒不同生长阶段需水量不同,种植者要根据线辣椒长势和天气变化适当调控浇水,严控土壤水分,保障线辣椒正常生长。
2.4 温度
线辣椒耐热,生长温度维持在25~33°C范围内,气温太高或者太低均不利于线辣椒生长。控制适宜温度成为影响线辣椒质量的关键要素,这将有助于保证线辣椒正常代谢。适宜温度有利于辣椒高效进行光合作用,使大量光能转化为有机物。
2.5 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能保证辣椒叶片正常生长和根部对营养物质吸收,为线辣椒生长提供微量重要物质来源。但需注意对微量元素的应用应严格控制用量,不能过多,否则事与愿违。另外,应尽量多施有机肥,农家肥种植线辣椒比单一施用化肥种植品质好。
3 品种选择
辣椒炭疽病已成为辣椒主产区主要病害,栽培生产中注意选择应用抗病、优质、高产品种就显得十分重要。
4 苗床地选择及制作
4.1 苗床地选择
辣椒育苗床要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地块,最好是3年内没种过辣椒等茄科类及瓜类作物的苗床,远离易受昆虫危害作物。苗床土壤保水、排水性好,肥沃松散和无土传病害。
4.2 苗床整理
4.2.1 苗床设计与制作
标准苗床长10米、宽1.2米、深0.35米。苗床方向以东西向为宜。划好苗床底线,以底线作畦垄中线培垄;挖出畦内表土10厘米放置一边,畦内挖出底土25厘米培垄,踩实畦垄;最后将挖出的10厘米表土粉碎过筛,回填到畦内并平整好育苗床面。
4.2.2 苗床营养土配制
苗床土选择。防止猝倒或立枯病发生,最好选择种过葱蒜类蔬菜的田园土,其次选择种过豆类、瓜类蔬菜的田园土粉碎过筛。
有机土选用。首选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避免生粪入土烧苗;要经过晾晒、粉碎、过筛,减少病虫源。
营养土配制。备好的腐熟有机肥作营养土,应与苗床土按2∶3比例混合。配制好的每个苗床土中还需施加尿素100克、草木灰10千克和辣椒专用肥500克,再加入25%多菌灵粉剂800~1000克,拌匀堆放,覆膜1~2天,灭杀地下害虫。
填置营养土。播前7天搅拌均匀的床土回填苗床内,营养土厚约15厘米,平整床面。床面低于畦垄底部10厘米。采用阳畦小拱棚薄膜覆盖育苗技术,能增加一半育苗量。标准苗床長10米、宽1.2米,1个标准苗床可育7500株苗。
5 苗床管理
苗床铺好营养土分两次浇足灌透底水,灌水相隔2天,第2水轻灌,水渗后即可下种。晴天上午播种,按8厘米间距划格,格内四角点播,覆盖1厘米厚消毒过筛细土,搭建小拱棚盖膜,封严棚室。培育优质辣椒苗,关键是加强苗床管理。标准株高一般20~25厘米,不超过30厘米为宜,茎粗一般0.3~0.5厘米,达到12~14片真叶,叶色深绿叶片厚大,根系发达。根据苗情、墒情及气候,控制适宜温度、光照、水分、养分,及时防控病虫,加强苗床管理。
5.1 温度
苗期温度要求高,控制25~33℃为宜,利用通风、保温等措施调控。苗齐后,苗床温度达20℃就通风。通风时间一般在晴天上午10∶00到下午4∶00之间,要不断变换通风口位置,由小到大,先通两头后通中央。椒苗在移植前10天进行炼苗。
5.2 水肥管理
前两次底水要充分灌足,出苗前一般不灌水。气温上升水分蒸发大可适当喷水。苗床基肥不够,营养不足,可结合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植宝素等,促进幼苗生长。
5.3 间苗
为促进苗壮苗匀,一般“两叶一心”期即可间苗。间苗与除草结合,先拔草后间苗。间苗拔草后撒细土护好根系保持水分,修补因间苗拔草造成的根系外漏和土壤裂缝。
第1次间苗在晴天中午,或阴天中午、下午进行,一边间苗一边盖膜,切忌大揭膜;第2次加大通风,促进幼苗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第3次间苗,揭膜等叶片水分蒸发后再间苗,可避免传播水传病害,也可使幼苗失点水分,茎秆、叶片不易折断,减少损伤。
5.4 光照
幼苗对光照敏感,需多见光。覆盖薄膜选用有滴膜有利保持苗床内水分。为不影响光照,早晨阳光出后可用竹棍轻弹薄膜,使膜上水珠下落苗床内,保证辣椒生长所需水分。
6 苗木移栽
露地地膜辣椒采用66.7厘米×66.7厘米等行栽培带型,在1.33米带行内可种植2行辣椒。起宽60厘米、高10厘米垄,每亩棚室地按50千克辣椒专用肥(16-16-16)+15千克尿素+生物有机肥160千克,施入垄两侧作基肥,然后用80厘米宽白膜覆盖。
采用“四带”移栽法促进辣椒苗健壮生长(带水、带肥、带药、带土),移栽前两天为便于起苗移栽,苗床轻灌1次水,并随水冲施肥料(每标准苗床冲施尿素300克),并喷施75%百菌清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40%菊马乳油2500倍液喷雾防病虫。
露地地膜栽培辣椒一般于5月上中旬开始移栽,有条件的地方最好给辣椒苗灌溉3次头水。
7 田间管理
7.1 养分管理
6月下旬注意及时进行培土;7月上旬每亩增施25千克辣椒专用肥(16-16-16)+10千克尿素,及时培垄。辣椒植株主茎以下的腋芽要及时打掉,以免过多消耗主干营养,影响产量。
7.2 水分管理
辣椒植株根系较浅,吸收水肥能力相对较差,水肥管理提倡“少量多次”原则,禁止大水漫灌,最好采用水肥一体化设施滴灌或进行隔行节水灌溉。辣椒膨大前及时追肥灌水,可应用0.2%~0.3%磷酸二氢钾加0.1%尿素进行追肥,或应用其它微肥进行叶面喷施,可促进结果,提高产量和品质。
7.3 综合防治病虫害
可分为苗床和田间两部分。近几年根据生产实践摸索形成了以下方案,实施后效果比较明显,防效可达到95%以上。
加强苗床病虫害综合防治。猝倒病防治:采取通风降湿方法,叶面可以喷施普力克(拜耳公司生产,霜霉威盐酸盐)。综合防治方法:应用吡虫啉+2.5%功夫乳油+杀毒矾+叶面肥喷施。
田间病虫害综合防治。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每10天左右叶面喷施1次药肥,应用吡虫啉+2.5%功夫乳油+64%杀毒矾+丰尔得葡萄糖功能型液肥,可喷施2次,防治蚜虫和病毒病。
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可每10天左右叶面喷施1次药肥。前两次:顶罐(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用以防治烟青虫)+50%抗枯灵(防治枯萎病)+明顺(二氰·吡唑酯,防治炭疽病)+咪鲜胺(防治炭疽病)+叶面肥(硼肥、锌肥);第3次:吡虫啉+顶罐(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明顺(二氰·吡唑酯)+叶面肥(硼肥、锌肥)。在8月至9月上旬,每15天左右叶面可以喷施1次药肥,顶罐(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明顺(二氰·吡唑酯)+叶面肥。
8 采收
辣椒植株生长进入8月中旬后可采摘绿辣椒进行出售;进入9月初,即可采摘红辣椒予以出售。待到10月中下旬即可进行拔株处理,利用烤爐烘干或红椒绑挂晾干。
参考文献
[1] 张雪玲,刘紫垠,徐乃林,张智清.线辣椒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J].西北园艺(综合),2022(01):10.
[2] 孙晶,李勇.线辣椒绿色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要点[J].农村实用技术,2022(07):10.
[3] 麻彦尊.影响辣椒生长和种植的几个因素[J].科技致富向导,2013(08):10.